當前位置:首頁 > 娛樂 > 正文

人類有多幸運?科學家:六個巧合,讓地球成為了人類的家園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渺小得如同一粒塵埃,但就是這樣一粒“塵埃”,卻是人類在宇宙中唯一的家園。科學家告訴我們,在遙遠的過去,至少出現了六個巧合,才讓地球成為了人類的家園,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人類到底有多幸運。

巧合一、銀河系

銀河系中的恒星分布很有規律,具體表現為距離其中心越近,恒星的密度就越高。

如果一顆行星位于恒星密集的區域,就會遭到來自大量恒星的輻射,而在鄰近恒星所産生的引力擾動,還會造成行星的運行軌道無法保持穩定,從而導緻行星表面溫度忽冷忽熱,并且毫無規律,在這樣的行星上,像人類這樣的碳基生命根本就無法生存。

另一方面來講,生命需要各式各樣的元素作為物質基礎,例如碳、氮、氧、磷、硫、氯、鉀、鈉、鈣等等,而這些元素都是通過恒星内部的核聚變生成,并在恒星消亡之後釋放出來,所以在恒星稀疏的區域,生命就無法獲得足夠的元素。

也就是說,生命隻能存在于距離銀河系中心既不太遠,也不太近的區域中,根據科學家的估算,這個範圍大概為距離銀河系中心1.3萬光年至3.5萬光年(如上圖所示),可以看到,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剛好位于這個區域之内。

巧合二、恒星

恒星釋放的能量來自其核心的核聚變反應,一顆恒星的質量越大,它核心的溫度和壓強就越高,核聚變就越激烈,當達到一定程度時,恒星内部的能量還會形成一個輻射層,這會阻止外層的物質通過對流的方式進入恒星的核心,這就會造成恒星的“燃料”出現“浪費”。

總的來講,一顆恒星的質量越大,它在單位時間内釋放出的能量就越大,“浪費”的“燃料”就越多,所以它的壽命也就越短,以至于宇宙中的那些大質量恒星的壽命,往往隻有短短的幾百萬年,很顯然,這類恒星是不具備孕育生命的條件的。

對于那些小質量的恒星來講,它們的壽命确實是很長的(可以長達上萬億年),但它們釋放出的能量卻又太小,想要獲得足夠的能量,就必須距離這種恒星很近,然而這樣就很容易被恒星潮汐鎖定,除此之外,小質量的恒星沒有輻射層,其表面的活動就會很不穩定,經常出現巨大的耀斑,這對生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所以它們也不具備孕育生命的條件。

就算有一顆恒星的質量既不大、也不小,它也不一定适合生命,因為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是,這顆恒星必須沒有伴星,否則的話,它的行星也不能保持穩定的運行軌道(因為會受到伴星的引力擾動)。幸運的是,地球的主恒星——太陽,正好就是這樣一顆恒星。

巧合三、宜居帶

關于宜居帶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簡單來講就是,隻有在一個合适的距離範圍内,恒星的熱量才可以讓行星表面的水剛好保持液态,而液态水則是生命必需的物質。

實際上,恒星的宜居帶覆蓋的範圍并不大,比如說太陽系的宜居帶就在距離太陽0.97至1.688個天文單位之間,其寬度隻有1億公裡多一點,而地球正好運行在這片狹窄的區域裡,可以說是很幸運了。

巧合四、月球和木星

月球的質量大約為地球的81分之1,體積更是達到了地球的大約49分之1,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中,這種衛星與行星的比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了。

正是有了月球這顆“巨型衛星”的存在,地球海洋才會出現明顯的潮起潮落,除此之外,月球還能讓地球的自轉軸保持一個穩定的傾角,讓地球上有了春夏秋冬,這些都非常有利于地球上的生命向高級形式演化。

在更遠的位置上,木星又給地球提供了有力的保護,它巨大的引力除了可以将上百萬顆小行星束縛在小行星帶中之外,還能夠清除很多來自太陽系外側的小天體,無形中大幅降低了地球被小天體撞擊的風險。

巧合五、地球自身的條件

要讓地球表面的水保持液态,除了合适的溫度之外,還需要一個足夠厚的大氣層來提供壓強,而如果沒有磁場的保護,來自太陽的高速帶電粒子流就會很快将地球大氣層吹散,幸運的是,地球剛好有一個強大的磁場,還有一個厚厚的大氣層。

更重要的是,地球表面的液态水既不多、也不少,剛好能夠保持大片的陸地和海洋,從而為地球上的生命向高級形式演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巧合六、恐龍滅絕

恐龍被稱為地球上的一代霸主,在長達1億多年的時間裡,恐龍一直強勢地占據着地球陸地上的各種生态位,然而在大約6500萬年前,恐龍卻“忽然”滅絕了,在此之後才有哺乳動物的崛起,人類也最終出現在地球上。

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這是一顆直徑約為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而這顆小行星在地球上留下的隕石坑,則是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區域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2020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當6500萬年前的那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附近區域存在着大量的碳氫化合物和石膏,而這片區域中的岩石普遍都是碳酸鹽岩以及其他可溶性岩石。

科學家推測,撞擊時産生的高溫高壓,導緻這裡的碳氫化合物也發生了巨大的爆炸,這顯著地提升了撞擊的威力,而這裡的地質構造又會形成更多的細小物質(如塵埃、氣溶膠等)。

除此之外,科學家還通過“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勘測數據分析出,滅絕恐龍的那顆小行星是從東北方向以40至60度的角度撞上了地球表面,而這樣的角度剛好可以讓小行星以幾乎對稱的比例将更多的細小物質送入大氣層,進而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核冬天”。

對于這種情況,科學家将其形容為:“那顆小行星以最緻命的方式撞擊了地球”,換句話來講就是,假如那顆小行星沒有以這種方式撞擊地球,它對地球造成的影響就會大幅下降,而恐龍就很可能不會滅絕。

不得不說,第六個巧合對于恐龍而言無疑是一個悲劇,但這卻是人類的幸運,如果沒有這個巧合的話,那麼現在的地球就很可能不會成為人類的家園,而仍然是“恐龍的家園”。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