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生命指标劇變!科學家警告:臨界點恐已來臨,地球到底會怎樣毀滅

早在二十一世紀初期,世界氣象組織就已經提出了氣候臨界點這個概念,不過大家熟悉臨界點這個概念,要到2019年底澳洲氣候學家斯特芬其研究團隊在《自然》期刊上發表的一篇關于氣候臨界點的論文。

列出了北極海冰、格陵蘭冰蓋、北方針葉林、永久凍土、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亞馬遜雨林、暖水珊瑚、西南極冰蓋、東南極部分等9個臨界點已經被突破,而另有6個臨界點正在突破中。

氣候臨界點:2021年才真的讓大家慌了

斯特芬論文盡管有不少解讀,但仍然晦澀難懂,不過NASA于2020年時在其官網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以數據的方式詳細羅列了全球變暖以來地球的變化,其中包括:

  1. 全球溫度上升:自19世紀後期以來,地球平均表面溫度已上升了約1.18 攝氏度,這一變化主要由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

  2. 海洋吸收了大部分增加的熱量,自1969年以來,海洋頂部100米的溫度升高超過0.33 攝氏度,地球将變暖以來90%的能量儲存在海洋中;

  3. 冰蓋減少:NASA監測的數據顯示,格陵蘭島在1993年至 2019 年間平均每年損失2790億噸冰,而南極洲每年損失約1480億噸冰;

  4. 全球冰川都在消退:包括在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安第斯山脈、落基山脈、阿拉斯加和非洲的大陸冰川;

  5. 積雪減少:NASA衛星觀測顯示,北半球春季積雪量在過去50年中大幅減少,而且積雪融化時間也提早發生;

  6. 全球海平面在上個世紀上升了約20 厘米,但在過去二十年的速度幾乎是上個世紀的兩倍,并且每年都在加速;

  7. 極端事件增加:1950年以來,創紀錄的高溫事件數量一直在增加,而創紀錄的低溫事件數量一直在減少;

  8. 海洋酸化: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地表海水的酸度增加了約30%,近幾十年來,海洋吸收了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0%至30%;

結合澳洲氣候學家斯特芬氣候臨界點的論文,讓大家認識到了這些冷冰冰的數據背後意味着什麼,地球可能真的在快速變化中,氣候臨界點也許正在悄悄的到來,

不過斯特芬再次提起的氣候臨界點對普通民衆是無感的,畢竟大家關心的還是身邊發生的事情,除了冷冬和酷夏其實也沒啥感覺,最多取暖與納涼的電費比以前更高了。

2021年發生的一切,才真的把大家給吓到了

公衆們對氣候臨界點的深刻認識,是從2021年開始的,因為今年發生了太多的異常事件,中國天氣網就整理了部分事件,大家不妨以圖片的方式來重新回顧下:

這裡統計的是我國發生的異常事件,全球的發生的事件就多了!比如三次熱穹頂事件,分别是5月底的莫斯科、7月中旬開始的北美熱穹頂事件,還有8月份的歐洲熱穹頂事件,這個事件其實也是一種天氣現象,但各位隻要知道,最近10年以來,總共就發生過6次,2021年就發生了3次!

氣象史上沒有過的暴雨,7月份的紐約暴雨,地鐵變成水簾洞,7月中旬的歐洲暴雨,7月底中國河南暴雨,此後全球暴雨不斷,幾乎就是氣象史上從未有過的暴雨記錄,到了十月初我國山西還來一次暴雨,而東南亞與印度等地,則是早已過了雨季卻仍然暴雨如注。

除了暴雨還有極其嚴重的美國西南部幹旱、歐洲南部幹旱與我國台灣省以及非洲馬達加斯加的罕見幹旱,還有前所未有的火災等等。

這些災難中真正讓大家發毛的是暴雨,因為現在的暴雨一下就是水淹大街,到處都是泡水車,都是氣象記錄上罕見或者數十年一遇的暴雨,這誰受得了?這就是切身利益,所以老百姓都有一個問題,地球到底怎麼了,真的要崩潰了嗎?

臨界點到來,地球究竟會以哪幾種方式“毀滅”?

大家都在猜想,全球變暖究竟會以什麼樣的方式收場,由于全球氣候系統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很難預估最後會出現什麼樣的結局,不過有兩個結果可能最能受到大家的贊同。

1、地球将會出現更加極端的天氣

這個結局就是按當前的氣候的延續,為何會這樣呢?其實按結果來收其實不難,但過程可能會極其複雜,我們圍觀群衆,之後要結果就行了!

NASA的數據稱“自1969年以來,海洋頂部100米的溫度升高超過0.33 攝氏度,地球将變暖以來90%的能量儲存在海洋中”,也就是說海洋吸收了更多的熱量;

這表示海洋的蒸發量也大大增加,這會增加大氣層中的水汽總量,不過大氣層同樣會有自己的平衡,水汽總比例大緻保持不變,那麼最重的結果是什麼?有兩個,一個是雨水量會大幅增加,另一個是将有更多的溫暖水汽驅動全球大氣環流。

地球上的洋流運動

很明顯,前者就是暴雨增加的原因,而後者則會通過極其複雜的洋流以及大氣環流系統影響全球氣候,它可能會導緻高溫比如熱穹頂事件的發生,也有可能導緻極度幹旱比如美國西南部幹旱,還有可能導緻更大規模的台風與飓風的發生,更有可能導緻各地的極端對流天氣,冬季寒流與暴風雪的發生。

地球上的水并沒有多起來,隻是熱量變成了水的搬運工,它将造成原先的環流平衡失調,當然這也會形成新的平衡,至于這個平衡是否适合人類文明發展,那就阿彌陀佛,自求多福了。

2、地球将可能再次進入冰河期

還有一個極端的猜測是地球将會突然進入冰河期,這一定啊在2004年上映的好萊塢大片《後天》中早已展現得淋漓盡緻,當年以AMOC(大西洋經向環流)減弱甚至停止為切入契機,導緻北極極其寒冷。

再以全球變暖導緻了極其強盛的溫帶反氣旋将北極寒流以及對流層頂極其寒冷的冷空氣卷入低空為理論依據,短短數天之内,北半球陷入無邊的寒冷,中高緯度地區全部結冰,大量反射陽光,地球再次進入冰河期。

從理論上來看這沒毛病,隻是這個結果不會那麼快發生,就像傑克·霍爾(丹尼斯·奎德)飾演的氣候學家說的那樣,本來這件事情可能會在未來上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内發生“如果我們不做,那麼子孫後代就要承受現在的後果”。

而當前的理論同樣是偏向于在中長期内發生,因為科學家真的觀測到了AMOC從上世紀開始,已經減弱了15%,在未來可能會減弱至50%~75%,而導緻的原因正是北極冰蓋大量淡水注入海洋,造成鹽度失衡,這讓鹽度與溫度驅動的溫鹽環流減弱,能量輸送停止,地球進入冰河期。

當然這些事情的發生,都可能需要一些契機,比如某些極端氣象事件發生的配合,也許在未來某個時刻可能真的就會發生這種黑天鵝事件,從而一舉将地球送入冰河時代,不要以為這樣不會發生,因為從曆史上來看,冰河世紀還是占了絕大部分事件,而間冰溫暖期則隻是一個過渡期而已。

冰河期發生,可耕種面積會大幅縮小,可以預見的是人類不會滅絕,但一定會出現大規模的人道主義災難問題,我國在9月份宣布二氧化碳合成澱粉,10月份宣布一氧化碳合成的蛋白質,也許将成為熬過冰河世紀的法寶。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