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有個能治多種雜病的暢銷方 你一定想知道吧

侯氏黑散的臨床療效體會

作者/來春茂

遠在三十年代,我串鄉治病,所經之地窮鄉僻壤,飲片不便攜帶,并且湯藥價錢昂貴,群衆需要簡、便、廉、驗的醫療方法,故我所帶的都是丸、散、膏、丹。

《金匮》侯氏黑散,适應症較為廣泛,能治療多種雜病,投之即能應手取效,故頗受歡迎,為暢銷藥。

組成:野白菊 120g,白術 30g,防風 30g,桔梗 24g,黃芩 15g,細辛、幹姜、黨參、茯苓、當歸、川芎、生牡蛎、礬石、桂枝各9g。

用法:共研細末合勻,收貯勿洩氣。每次服3-5g,早晚各服1次,溫開水送下。

适應症:

1.眩暈:視物旋轉欲倒,目開即覺天翻地覆。

2.頭重:頭痛沉重,悠悠忽忽,有空洞感覺。

3.腦冷:頭痛,腦内覺冷畏風,常欲蒙被而睡,面容慘淡憂郁,四肢不溫,稱為“厥陰頭痛”。

4.顔面麻痹:半邊顔面突然失去知覺,口眼喎斜,病在左,歪向右,病在右,歪向左。

5.眼目病:

(1)胬肉攀睛:内眦生瘀肉,色黃赤如脂,日久漸厚,掩及黑睛。

(2)流淚:淚下無時,迎風更甚。若久流不止,能使昏暗難辨物色。

(3)目幹澀:用腦過度,感覺兩目幹澀,睑皮沉重。

(4)目癢痛:澀痛多眵淚,羞明難睜,視物昏糊,胞睑内滿布紅色細粒,名為“椒瘡”(即“砂眼”)。

(5)夜盲:入暮不能見物,到天明恢複正常,名“雀目”。用本方醮煮熟豬肝或羊肝。

(6)暴盲:平素眼目無病,忽然目盲不見,都屬暴盲。多伴見情緒緊張,為怒氣傷肝。

(7)老年性白内障。

6.半身不遂:上下肢偏左或偏右發生癱瘓,稱為“半身不遂”,又名“中風”、“偏枯”。前人以為風從外入發生癱瘓者,為真中風;如風自内生發病,為類中風。無論真中風、類中風,皆以氣血虧虛,痰多熱伏,久病體弱,風邪得以乘之,阻礙經氣,形成半身不遂。

7.胸痹:胸痛偏左,驟然發作如針刺,伴有氣悶窒塞,每次時間極暫,在受寒、勞動和精神刺激後最易出現,脈象細數或呈結代,屬于“真心痛”、“厥心痛”、“胸痹”。以胸骨後,心前區出現發作性或持續性疼痛或憋悶,疼痛常放射至頸、臂及上腹部為特征。本病多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飲食不節,痰飲内生,情志不暢,肝郁陰傷等引起,而以年高腎氣虧虛者多見。

8.預防中風:凡人年過五十歲以後,自覺手指或單側上下肢半身發麻或木,經常頭目眩暈,上重下輕,行動飄然不穩,皆為中風先兆,倘再加言語蹇澀,唇舌發麻,中風為期不遠,少則一、二月,長則一年之内,如能服用本方,将息得宜,尚可防止。

體會:“案昔賢有言:治風先養血,血生風自滅。此方用補氣血藥于驅逐風寒濕熱劑中,俾髒腑堅實、榮衛調和,則風自外散也。君以菊花之輕升,清頭部之風熱,佐以防風祛風,白術除濕,歸芎補血,參苓益氣,桂牡行痹,姜辛驅寒,桔梗滌痰開胸,黃芩洩火解郁,礬石解毒,善排血液中之瘀濁,且能護心,俾邪無内淩……外台取治風巅者,亦以清上之力宏也。後人火氣痰寒類中諸治法,皆不能出其範也……”(《金匮要略方論集注》)

仲景創方,寒熱合成于一爐,以治療寒熱錯雜,虛實互見,陰陽紊亂之證,配伍得宜,義理精深。方中藥物共十四味,菊花劑量占百分之四十強。考菊花功能輕清涼散,甘涼益陰,苦可洩熱,對外感風熱頭痛目赤,或肝陽上亢,肝風内動引起的頭痛目眩,均能平肝熄風,清熱止痛。單味泡水代茶,有降血壓功效。

綜觀全方功能,具有扶正養血,健脾安中,平肝明目,化痰除濕,清熱降壓,蠲痹止痛,軟堅散結,驅風通絡,填竅熄風諸作用,故可治療多種疾病,如高血壓病、冠心病、眩暈、癱瘓(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及風濕關節炎所引起)、眼疾如角膜潰瘍、迎風流淚、沙眼、翼狀胬肉、角膜雲翳、老年性白内障等,并可預防高血壓中風。本方宜較長期服用,始可顯效。散劑服用方便,藥價低廉為其特點。

附:病例一:眩暈

黃xx,女,42歲,幹部。

早晨起床時自覺房屋動搖,天旋地轉,不能站立,随即閉目卧床,并伴耳鳴惡心,如此繼續三四天,經某醫院診斷為美尼爾氏綜合症,住院治療月餘緩解出院,于1963年2月25日眩暈複發來診。

自訴頭暈發作已二年多,經住院治療後,仍間歇發作,每月大約發作一二次,月經來時尤劇,查血壓及病理反射均正常。

辨證:情志抑郁、氣郁化火、耗傷肝陰、肝陽上亢、沖任失調、引起眩暈,曾服過天麻鈎藤飲加味、杞菊地黃丸、歸脾湯等方,症狀有所減輕,但未能根除。

患者在外地工作,住招待所服湯藥不便,即拟侯氏黑散原方二料,囑每日服兩次,每次6克,一周後複診,眩暈已基本緩解,要求再加工三料帶回原地服用。

患者于1965年4月20日因公來昭并帶他人來診,談及自服本方後迄今兩年眩暈未再複發。

病例二:偏癱

洪xx,男,60歲,幹部。

1962年3月2日初診。患者中風已年餘,右側仍偏癱,右下肢可勉強依杖行動,右上肢軟弱無力,不能擡舉,血壓140/100mmHg,語言謇澀、身重困頓、眩暈、耳鳴、多夢、舌苔幹微黃、舌尖赤、脈虛大,予侯氏黑散囑服用二月再作觀察。

複診:同年9月15日,已服用半年,患者說:“服藥二月自覺各症減輕,因此照方自配服至迄今”,現已行動自若,上肢亦靈動可握拳和執筆寫字,語言清晰,惟仍感疲倦,飲食少思。處予六君加減調理脾胃以鞏固之。

病例三:翼狀胬肉

趙xx,男,45歲,職工。

患高血壓病已三年,經常自覺頭痛眩暈,目珠澀痛。

右眼于1972年發生“胬肉攀睛”,經某醫院眼科施行翼狀胬肉切除術,相隔二月又複發,左眼亦有胬肉發現,且發展迅速,伸向瞳神,影響視力,于1973年8月9日來我院求診。

初診:白睛雙眼有赤脈如縷,生出胬肉,呈三角形,向角膜伸展,血壓165/110mmHg。煩躁不安,咽幹舌赤,夜夢紛繁,證屬肝陽上亢,心火内動,上犯于目,氣血瘀滞所緻。治宜平肝清熱,活絡退翳,養陰明目。

處予侯氏黑散加側柏葉30克(同大黃拌蒸三次),炙香附30克研細合勻,每日服三次,每次5克,溫開水送下。

此方系《銀海指南》柏香丸,又名代刀散,治胬肉攀睛或血眼生疣。

複診:同年11月15日,經服上方,雙眼翼狀胬肉基本消退,血壓亦正常。

病例四:老年性白内障

李xx,男,64歲,離休幹部,住我院療養316号36床。

雙眼視力下降,眼前有黑影數個随眼移動,左目黑影尤多,自覺頭眩目昏澀,經住xx醫院治療二月多,逐漸飲食減少,腹脹痞滿,神疲氣衰,自動出院,于1982年3月4日收住我院。

初診:雙眼視物如隔輕煙薄霧,并見黑星飛舞,經我院眼科檢查為晶狀體混濁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出示省各醫院眼科檢查診斷均同。

觀其面色不華,夜不安寐,手足心熱,舌尖邊赤,脈細數,證屬肝腎陰虛,亟需育陰養肝,滋水明目。惟飲食少思,每餐一兩左右勉強吃下,即感撐悶,大便結燥,為當前主要矛盾。

即處予香砂六君加減,服至十餘劑,胃納大開,大便正常,後服杞菊地黃丸加減,熟地用量達30克,亦未見滋膩礙胃,飲食已如常人,視物較前清晰,看遠處未見黑點遮擋。

于7月12日增服侯氏黑散,每日三次,每次3克,開水送下,自服本方後右眼黑點已消失,左眼尚存在,但感到黑點比以前縮小,視物亦清亮得多,眩暈、手足心熱均愈,能睡眠八小時,晨起能跑步運動,體重增加。患者言,已恢複三年前情況,症狀基本控制,再予黑散出院長期服用。

附記:陸淵雷說:“此方重用白術之吸收,桔梗之排膿,而引之以上行之菊花,以治腦中出血竈,佐以祛風養血、消痰降逆之品,而行之以溫酒,以治不遂之神經,似是中風正治之方。自唐宋以來醫書,未見此方之治驗,知黑散之不用久矣。”

清·喻嘉言對本方極為推崇。他認為,中風之證,仲景方首推侯氏黑散為主方,并立論闡述之。張山雷在《中風斠诠》中對本方持否定,認為此方雜亂無章,非仲景方,系後人附入《金匮》之中。對古人著作的認識,見仁見智,各有體會,不足為怪。

我在臨床實踐中運用本方,屢見功效。如此良方,不可湮沒。但對“初服二十日用溫酒調服、冷食六十日”等說沒有采納,僅按照一般常用法。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