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究竟怎樣學?學得紮實,學得長久,就必須學會科學學習法。
一、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如何讓孩子記得更多更久是每個家長追求的亘古不變的主題,很多時候,在現行教育體制下,考試和競賽考的更多的是記憶力,博聞強記絕對是贊揚一個人的硬核标準。
那麼,如何增強記憶就要弄明白大腦究竟是如何運作的?
大腦是一個多元綜合體,對情緒、時間、生理節奏乃至場所、環境都很敏感。
它喜歡有一定意義的事情,讨厭無趣的東西,它在記憶東西時并不會按照先後順序進行。
作用:
内嗅皮層:過濾器,分别甄選進入整個大腦的所有信息。
海馬:架構新記憶的地方。
新皮層:存儲信息的倉庫。
一個觀點:大腦就是大腦,所有健全大腦的運作模式都一摸一樣,所謂“過目不忘”并不存在。
有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在構築記憶的時候,通常是兩個系統,一個是負責顯意識的記憶,一個是負責潛意識的記憶。
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幾何的有關知識,但是,學生不能将學習到的這些知識的方法用到複習足球訓練上,或者其他類似的動作學習。
科學研究證實,大腦有特定的、不同的部位,擔當着構築不同記憶的職責。
大腦新皮層的分工
大腦記憶東西并不是分布在整個的大腦組織中,而是沿着大腦新皮層各個不同功能的區域分布其間。
大腦是一個編輯故事的專家。
大腦能編出一套十分令人信服的故事,創造出一套意義、一套說法、一套因果關系。恰恰是這個編故事的功能就是構築一段記憶的關鍵所在。
比如生活中,你偶然聽到幾個同事在談論你的名字,這時你的大腦會自行腦補出很多的故事,是不是說我太胖?還是說我的工作不好?
用另一個說法,大腦像電腦一樣先把數據、想法、體驗等等都儲存起來,但是它和電腦不同的地方是,電腦每次點擊一個文件就隻能出來這個文件,而人腦則會出現各種組合一起的,而且先呈現的内容不會被後來所呈現的代替。
因此,大腦會記住任何你沒意識到的細節,而且永遠都不會丢失。
這時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我有時候想不起來某件事,某個知識點,某個人名?
我們把想起來,記起來,回憶起來通稱叫大腦的提取。把大腦所經曆的,可以記憶的,放在大腦裡的通稱為大腦的儲存。
因此大腦有兩個重要的功能,儲存和提取。
二、遺忘究竟是怎麼回事 ?
很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遺忘是學習的天敵,評價一個人時說,這人好忘事,往往都帶有貶義。還有很多的家長會說,不是剛教的東西嗎,怎麼這麼快就忘的一幹二淨,你是把知識都吃了?還是左耳進右耳出?
遺忘的正面作用之一,它是大自然中的最精緻的“垃圾信息過濾器”,當你回憶某件事的時候,大腦隻會讓該出現的信息出現于腦海。
提取記憶清楚不清楚和大腦屏蔽背景噪音的強度息息相關。
比如我們在某項單詞拼寫大賽上,我們有可能失掉一場比賽,原因不是我們記得少,恰恰相反,是我們記得太多。
生活中,我們經常有這樣的情形出現,我們沉浸于某精彩小說或者電影裡不能自拔,但突然想讓人把一個桔子遞過來,可是一瞬間你就是想不起想吃的那個東西的名字,就會喊,把那個遞給我吃。“桔子”成功的被屏蔽掉。
遺忘的第二個正面作用就是先損耗再增長。
遺忘的這一特性很像我們的肌肉鍛煉:當我們提取儲存的信息時,為了能強化“習得”,一定程度上的“損耗”是必不可少的。
這很像我們進行做引體向上的練習,第一天肌肉可能會很疼,可是第二天等你休息一下,你發現你的肌肉不疼了,而且能做得更多。
這就說明了,為什麼一些時候我們費了很大力氣想起來的事情,過後你就很難把它忘記,正是“曾經遺忘”這種損耗讓你記得更牢固。
因此所謂的想不起來,是我們一時無法提取出來的記憶而已,它的提取能力在當下很低,低到幾乎為零。
前面說過,大腦隻對有意義的事情才會感興趣,這就說明了人類對随機進行選擇需要記憶的單詞、短句,你的回想能力幾乎為零,而對于學習材料是圖片、白描繪畫、彩色圖畫或者詩歌,大腦裡的自動記憶功能将發揮巨大的作用。
大腦的遺忘式學習,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剛剛學過的知識就想不起來,并不能說明孩子沒有認真聽講,不專心,而是正好說明了大腦正以它正常運作的方式工作。
三、怎樣才能記住新東西?
學習的時候,你是什麼樣的感覺?在哪裡學?當時你的情緒狀況如何?專注程度和直覺感觸都是什麼樣子?
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主導了一個著名的潛水員實驗,就是讓潛水員在水下記憶東西,經過缜密的設計步驟他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
如果能還原到最初的學習時的場景中,記憶效果的确會更好。
實際情況是我們在學習回憶每個知識點的時候肯定不可能回到原來的學習環境中,在考試的時候,我們不能因為想不起某個公式而要求把考場布置成上哪節課的環境。
那麼,這一研究理論對我們有什麼重要的啟發?
後來,科學家們認識到,可以做到成倍地增加與記憶内容相關聯的感知提示數量,最簡單的方就是:
-------多換幾個地方進行學習。
如果是在家,可以在進行背誦的時候去陽台,去另一個卧室,客廳,如果你願意可以去廚房。
在多個地方進行背誦記憶,會比在一個地方背誦記憶提取能力提高40%。
環境背景的變換大大提高了記憶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假設要想回憶起某個運算公式,首先我們回想到是那位老師教授的知識點,想起了那天老師用什麼樣的口氣在講課,然後想起了在黑闆上寫的一些東西……就這樣,我們用“多重腦鏡頭”最終搜索出了公式。
甚至我們可能會回想起更多的細枝末節來的東西。
--------重新整理學習材料,自己想一套全新的重點概述,用不同的思路過一遍。
這也是更換學習背景的一種方法。
科學實驗證明,無論你改變了環境中的哪些方面,隻要你改變了能夠改變的,就會有效。
可以打破你一層不變的學習習慣,不一定要找安靜的無雜音的同一地方去學習,完全可以改變。
換一個完全不同的房間,換一個完全不同的時間段,換一個完全不同的學習方法。
四、拉開時間間隔,化整為零才能記得更長久 。
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很認真的進行學習,東西太多,孩子有點急躁,然後老媽就說了“寶貝,為什麼非要一次把所有的東西都學完啊?今天晚上學一點,明天學一點,不是更好嗎?
可是大多數家長和老師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古老且有效的學習方法,因為大家都着急學的更多更快,然後就導緻更疲憊更沒有效果。
為了證明拉開間隔時間,化整為零的記憶方法更有效果,一家全是心理學家的美國人開始了長達5年的學習記憶記錄,實驗結果表明:
第一次學過之後,一兩天之内複習一次,然後過一個星期再複習,過一個月再複習,之後,,複習間隔可拉得更長。
也就是說,比如今天上午孩子剛學了百分比的概念,完全不用立刻複習,如果你立刻複習的話并不會加深多少記憶,甚至沒有一點意義,相反,如果我們在一個或者兩個小時後或者一天之後再複習,那樣才有效果。
保持新學習的内容不至忘記的最少複習次數和最大複習間隔分别是多長時間?
研究發現,第二次複習與第一次學習之間的最佳間隔,與距離考試的時間間隔是按比例遞減的。
假如距離考試一周時間,最好的複習時間是第一次學習過後的一兩天(20%—40%),如果距離考試有6個月,最佳複習時間為第一次學習之後的3-5星期(10%-20%)。
實踐證明,臨時抱佛腳在緊急關頭很有用,但問題是,記憶時間很短,而拉開間隔,分散式學習能讓你記得更長久。
後記:學習是一門有着方法的認知勞動,在付出時間和精力的前提下,科學的學習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遺忘式學習,分散式學習,拉開間隔進行複習,多換學習時候的環境,讓大腦活躍,學習最好的孩子不一定是最用功的孩子,因為他們更懂得更好的運用大腦。
[需《提高記憶的100種方法》《有效學習》,觀.注.恭總好:愛尚閱讀會,回複對應書名,百度.盤.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