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貝多芬音樂是面向所有人的

191年前的今天(1827,3,26),貝多芬逝世。一位傳記作家在貝多芬葬禮上這樣寫道:“大師的生命結束了,但貝多芬時代才剛剛開始”。是的,191年過去了,現在全球範圍内沒有一分鐘不在演奏着貝多芬的音樂。據統計,貝多芬也是全球古典音樂中擁有最多聽衆的作曲家。“樂聖”已成為貝多芬的代名詞。從我在30多年前開始聽貝多芬,我從未感到貝多芬音樂是“西方音樂”。當代最著名的音樂家和鋼琴家之一的巴倫博伊姆就說過:Beethoven is for all(貝多芬音樂是面向所有人的)。


聽古典音樂30多年來,從古典派到浪漫派,從德奧到俄羅斯、法國等作曲家的無數作品,也确實在不同時期,我都曾醉心于不同作曲家的一些作品,但是,聽了這麼一大圈後,現在還是感到貝多芬音樂仍是我心目中無可替代的真正的精神家園,像周遊了世界後還是覺着自己的故鄉才是歸宿似的。

貝多芬音樂是什麼?古典音樂是人類精神先哲們所創造出的最高藝術世界,是人性中美好的體現。貝多芬與其他作曲家最大的不同,在我看來就是不但激發了人性中所有優秀的元素,而且最和諧地融為了一體:熱情而不失高雅,喜悅而不失崇高,溫情而不失智慧,激情而不失理性,莊嚴而不失幽默……聽他的《第四鋼琴協奏曲》,有人說是溫情的,但何嘗不是青年人固有的憧憬和奮鬥精神?有人說由于貝多芬早年生活痛苦、耳疾折磨,所以他的音樂總“快樂不起來”,但你去聽聽他的《A大調第12鋼琴奏鳴曲》Op26,在第三樂章沉重莊嚴的《葬禮進行曲》後,第四樂章卻是那種一塵不染的童貞般天真的歡快。對于一個成年人,世上有多少這樣的精神徹底自由的歡樂?無數作曲家創作了多少風靡的舞曲,貝多芬的第八交響曲也被一些人稱為“舞蹈”交響曲,但這首交響曲中所洋溢着的灑脫和幽默,豈是舞曲中的單純娛樂所能比拟?而像他的晚期作品,如《第12弦樂四重奏》(Op127)的第二樂章,與其說是卻是一個詩人的吟唱,不如說是哲人的反思的……。

就像柏拉圖的《理想國》,給出了人類最理想的社會體制(但卻是烏托邦),而貝多芬音樂在我看來就是創造了人類最理想、最全面的精神世界,包羅萬象,美不勝收。歐盟選擇貝多芬的《歡樂頌》作為歐盟的盟歌(曲),是必然的,也是唯一可選的。

我絲毫聽不出有人說貝多芬音樂中有什麼“痛苦、暴怒、呐喊、狂暴”等的東西,我覺着那是樂評人的亵渎,是人性中以俗度雅、以惡度善式的評論。我聽貝多芬,從一開始就感到貝多芬音樂就不是他個人生活境遇、情感的寫照和發洩,而是人性中最普遍的高尚元素的反映(所以他才不僅屬于西方音樂,而是全人類的音樂)。我也很反感某些樂評人動辄把貝多芬某部作品與其寫作時的個人生活境遇和狀況聯系來“解釋”。當代著名鋼琴家布倫德爾就說過,不能把作曲家的作品和其個人生活境遇混為一談,比如他在談莫紮特音樂時就說,應把音樂家從其作品中“大隐隐于市”。偉大的音樂作品從來不是寫個人的情感發洩和境遇。這正是所有偉大的音樂作品的特征。

按通常的劃分,貝多芬是從古典派到浪漫派的承前啟後的作曲家。其實這就說明,貝多芬音樂既有古典派的嚴謹規整的格律,又有浪漫派音樂的激情和想象力,而且将兩者完美的融合,達到高度的和諧。更重要的是,其旋律的優美和其内容的深刻有機地結合,顯示出其有獨有特征。記得很早前有一次在音樂書店聽到一段鋼琴和樂隊協奏的音樂,一下子就把我打動了,這分明是貝多芬式的旋律啊?可貝多芬隻寫了5部鋼琴協奏曲,難道這世上還有其他作曲家也能寫出這樣的旋律?一問才知,果然是貝多芬的,是他的《c小調合唱幻想曲》(Op80)!這是我第一聽到這首偉大的作品,從此刻入心中。

也常聽到這樣的發問:聽貝多芬音樂有何用?
要我說,貝多芬音樂不是“藥”,并不能直接把惡轉為善,讓俗轉為雅,将醜轉為美。但貝多芬音樂卻可以激發人性中隐藏的善、雅、力、樂和美。哲學家所羅門在論述貝多芬時這樣寫到:音樂絕不僅僅是生活的裝飾和消遣,還可以是一種人性的探索形式,更具有一種人性的治愈力量,可以超越或讓人的愁苦恐懼至少可以忍受。在我看來,與其說貝多芬音樂像是某種精神“止痛藥”,不如說是給人“三觀”的指引和美學意義上的啟迪,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讓人在奮進中保持理性,循規蹈矩中激發想象,悲觀懈怠時湧起希望,平凡無聊中激起豪情……。比如,他的《第13弦樂四重奏》(Op130)就是一首百科全書式的音響化的人性藝術化的寫照。最後一個樂章的“大賦格”,被斯特拉文斯基稱為“永遠的現代音樂”,是貝多芬用極緻來表達藝術的最高代表,就像帶我們到了一個外星文化世界,由此反襯人類思想、行為和感受。……

貝多芬音樂是說不完、道不盡的,對我來說,從沒有聽夠過,常聽常新。此生有貝多芬音樂陪伴,于我是一種超額的幸福感。如果有一天要退休了,有貝多芬音樂,我絕不會感到無聊和無所事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