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曾指出:“無論是超前學習還是超前教育,本質上并沒有很大區别,都是屬于浪費金錢與時間的事情。
當孩子逐漸長大,對孩子産生的負面影響才會顯現!”
說起從“神童”到教育的反面教材,想必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湖南省華容縣的“神童”魏永康。
13歲便能考入湘潭大學本科,是當時湖南省大學生裡年齡最小的一個。之後更是以優異的成績,17歲就成為了中科院碩博連讀的高材生。
然而,入學不久後,便因生活自理能力過于低下,離開了母親全權包辦的生活模式,連簡單的穿衣都成問題,加上知識結構與中科院的模式不符,繼而被中科院勸退了。
無獨有偶,遼甯盤錦市也出現了一位“神童”。那就是年僅10歲便考入天津工程師範學院的張炘炀,他也是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
從小學到高三,他僅用了4年時間。而後,又以13歲的年紀獲得了北工大碩士研究生的入讀機會。
不過,在讀研究生時,張炘炀的青春叛逆期才來臨,與父母的矛盾、與同學年齡差距太大無法獲得正常的人際交往等,一度讓張炘炀成績難以跟上學業要求。
後來以16歲的年紀被北航數學專業錄取研讀博士生期間,随着學業更為繁重,同學的年齡差距更大,以及一直倍受追捧,張炘炀還曾表現出狂妄自大,同時又脆弱敏感,繼而說出許多低情商的言論而被許多網友讨伐。
如“沒錢的人肯定沒素質”、“白領階層對北京的發展毫無價值”等。“高智商低情商”成為了許多人對張炘炀的評價。
此外,以14歲考入沈陽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的“神童”王思涵,在進入大學後也出現了與張炘炀相似的問題。
與同學們相處不融洽,成績屢屢出現不及格的狀況,最終在畢業考試時因成績未達到畢業要求,被學校勸退了。
高智商、一直處于超前學習狀态、校園生活極為短暫,最終随着學業加重、無法适應年齡差距太大的環境、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等成為了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對于這些“天才”、“神童”都未必能經得起超前學習的考驗,更何況普通的孩子呢?
01、超前學習,家長讓孩子處于這種狀态
超前學習,也稱為超前教育,它們是指讓孩子接受不符合年齡的知識範疇,以及教育階段。
最常見的便是早教班開始接受幼兒園教育内容,到了幼兒園則開始接受小學階段的教育内容範疇。
或許這種超前學習的模式會讓孩子暫時表現出比同齡人更加聰明、掌握更多的知識。
但教育專家們普遍認為,這樣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及長遠的學業産生負面影響。
我國教育部也早就發布了整改通知,也就是明令禁止在早教中心、幼兒園等過早對孩子進行小學課程範疇内的内容進行教授,包括漢語拼音、識字以及英語等内容。
02 超前學習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家長們應有所了解
知名教育專家尹建莉所說:“孩子未滿6歲前,最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學習态度與習慣以及各項能力。”
第一:使孩子失去好奇心與想象力
哈佛大學的學者們做過一個實驗,邀請20名年齡均為3歲,但10名已經上幼兒園,10名還未上幼兒園的孩子一起根據“太陽”、“房子”、“草地”等關鍵詞進行作畫。
令人意外的是,已經上幼兒園的孩子所作的畫非常相似,而另外未上過幼兒園的孩子卻天差地别。
繼而學者們認為,孩子越早接觸超前教育,想象力将受到限制。
第二:讓孩子失去興趣
隻有對未知的事物、知識,我們才會有興趣。而若是孩子已經提前了解,如幼兒園已經學到的知識,等上了小學又重新溫習,孩子便對已知的知識失去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對老師教授的知識失去了興趣,那麼成績下降,對學習提不起動力便是必然的事情。
03、培養孩子擁有這些能力才是關鍵
在尹建莉根據多年研究後撰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裡提到:“0至6歲是孩子養成好習慣、三觀、性格的黃金時期。”
她的這個觀點,與知名心理學李玫瑾教授不謀而合,一緻認為比起将孩子從小就送入灌輸大量知識的早教中心或者幼兒園。
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正确的三觀、自理自立能力等才是更重要的!
也就是說,首先要注重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作息、生活等習慣,保證能擁有規律又健康的生活習慣,也能從中培養孩子的自律、自理能力。
這些都需要家長從生活的細節培養,就如學前教育專家陳鶴琴總結的,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在生活中進行,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枕邊育兒寄語:
超前學習,若是掌握不好尺度,很容易便變成“拔苗助長”,最終隻會令孩子深受傷害。
這也是為何教育部屢次監管早教機構或者幼兒園推行超前學習的主要原因,家長們切不可因的功利心或者是錯誤的教育理念,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