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應對孩子磨蹭最好的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



進化媽:孩子的成長本就是一件“慢慢來”的事,總要經過一番試錯過程,才能學會進步和成長。


作者:紫竹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眼前這些話你是不是特熟悉: “快點,别磨蹭了,趕緊刷牙洗臉!你看看都幾點了?怎麼那麼磨蹭?” 這情景在很多家庭中,幾乎每天都會上演。 更為魔性的是,好像越催,孩子越慢,仿佛和大人唱反調,就連博士媽媽也未能“幸免于難”。 前陣子,“一位985博士媽媽被女兒寫作業逼哭”上了熱搜。


視頻中,媽媽帶着哭腔說:“幾個生字,她寫了3小時。”
“我都不想做她媽了”。
媽媽滿腹委屈,小女孩眼睛通紅,一邊不停抹眼淚,一邊繼續寫作業。 有網友調侃,博士媽媽是被女兒磨蹭逼哭的。


一直以來,在家長圈裡,流傳着這樣一句話:“10個孩子9個磨蹭,還有一個根本就沒聽你說什麼”。 而面對孩子的磨蹭,大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催促。 于是,許多孩子變成“青蛙”,一戳一跳,衆多家長化身“鬧鐘”,定時催促。 可這樣的催促,真能改掉孩子的磨蹭嗎? 《正面管教》書中說,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後,有其錯誤觀念和行為目的,大人隻有識别出錯誤目的,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改變不良行為。 想讓孩子不再磨蹭,就先從改變自己着手,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導他。

管住嘴 讓孩子學會自主安排
《超級育兒師》中有這樣一幕: 心急的媽媽還沒下班,就一遍遍打電話,催促孩子做作業。 下班回家發現兒子什麼都沒做時,媽媽頓時火冒三丈:“為啥一個字沒寫?打了多少電話,催了多少次?” 面對媽媽的咆哮催促,兒子捂着耳,憋着嘴,含着淚,一言不發躲到角落。


這樣的“母子大戰”幾乎每天都會在家裡上演。 漸漸地,不管媽媽怎麼說,兒子都無動于衷,有時還會惡狠狠地瞪着媽媽,就是不肯寫。 明明是血濃于水的母子情,卻偏偏水火不容。 孩子磨蹭,大人催他、吼他,自己越着急,孩子越拖拉。 真是不催不動,小催小動,大吼才動,催急直接熄火。 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說:孩子的感受與行為有直接聯系,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壞的感受,就會有壞的行為。 本想提醒孩子珍惜時光,提高效率,但不斷催促,隻會激起他的逆反。 閨蜜上小學的女兒,小小年紀就把自己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條,根本就不用媽媽操心。 問起閨蜜的秘訣是什麼,回答就兩字:不催。 剛開始孩子上學時,她也“無催不歡”,怎麼催也沒有用,催急直接上手幫忙。 後來閨蜜幹脆就憋住不催,看看孩子到底啥時候磨蹭完。


令人意外的是,小家夥早上的一番操作,相比之前雞犬不甯的早晨,僅慢了8分鐘。 從此,媽媽不再唠叨催促,孩子如同開了竅一樣,學會了自主安排。 其實,大人的催促,看似幫孩子節省時間,實則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攔路虎,剝奪他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權利。 如果父母嘗試管住嘴,控制不去催促,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分清界限 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李柳南是韓國知名學校校長,優秀教育專家,也是兩個孩子的媽。 兒子是全校希望之星,女兒成績喜人。 無數家長視她為榜樣,向她學習育娃之道。 可是,就在高考前三個月,兒子退學了,女兒也跟着退學。 媽媽想盡辦法和兒女做“鬥争”,連女兒生病住院也不放過,一直催促學習,可無濟于事。


孩子小時候,在媽媽催促推動之下,非常優秀,可他們沒有自主能力,感受不到存在的意義,不懂如何承擔後果。 當他長大足以與媽媽抗争時,媽媽再怎麼推,已無可奈何了。 趁孩子還小,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讓他學會為自己的事做主,這樣更利于孩子的成長。 俗話說:智慧來自經驗,經驗來自失策。 美國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分享自己女兒的故事: 有次女兒去朋友家玩,說好12點前回家,下午一起看電影。


結果她玩得太開心了,回家晚了半個小時。 她不但沒有催促趕緊出門,而是平靜地說:“時間來不及了,我們看電影的計劃泡湯了。” 從那以後,孩子就沒有随意忘記時間,因為她有了教訓。 隻有當孩子養成自主安排、自律做事的習慣後,即便沒有父母的催促,也會調整自己的節奏,按時完成任務。

時間管理形象化 幫孩子告别磨蹭
心理學家曾做過實驗:将5~7歲的孩子分組對時間進行估算。 實驗表明:5~7歲的孩子對短時間無法估算準确。 7歲的孩子,雖然知道現在幾點鐘,卻不了解時間的長短,根本不懂5分鐘到底是多久。   由此可見,有的孩子磨蹭,并非故意,而是他們根本不理解時間概念。 我們不妨可以這樣做,幫助孩子建立時間概念,成為時間的小主人。 1、用孩子能懂的方式,幫他“簡化”時間 孩子對時間估算能力是很弱的,從生活中常見事着手,用他能懂的方式,直觀地“感受”時間,他會更容易理解。 比如,我們可以為他準備一個沙漏,手表等之類的計時管理器。 我們告訴孩子,沙漏結束是10分鐘,你可以讀一篇課文......

當我們把抽象的時間轉化為看得見的沙漏,他就能直觀地感受10分鐘是多久。 給他一個看得見、聽得着的感官刺激,遠比人為唠叨催促更有效。 隻有當孩子有了時間概念,知道自己做某件事大約用時,他才能學會管理時間、掌控節奏。 2、用遊戲的方式,幫孩子建立時間規劃能力 孩子沒有時間概念,不懂如何規劃時間,需要我們逐步幫他建立。
用遊戲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時間規劃能力,這樣孩子容易接受。
舉個例子,我們把孩子每天必做的事,設計成一個闖關遊戲,遊戲裡邊有寫作業、洗漱、睡前故事等。 然後跟孩子說:“我們今天玩闖關遊戲,你快速完成作業,進入下一環節......” 等所有關快速闖完之後,獎勵一個貼畫,攢夠10個換購心儀的玩具!” 同樣是催促孩子,但用遊戲的形式,孩子就不會抵觸,潛移默化學會時間規劃。 3、用鼓勵代替催促,讓孩子學會遵守時間 作家龍應台說,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容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 生活中,碰上性子慢的孩子,父母多一份耐心,做得好的時候,及時給出鼓勵。 你可以這樣說,“真棒,這次比上次快多了!”“現在都不要媽媽提醒就完成了,真厲害!”...... 變化就這樣不知不覺發生,看到孩子一點點的改善,父母便做出積極回應,強化他的行為,孩子會很有成就感。


你不斷催促孩子,會讓孩子産生“我不行,什麼都做不好”的消極情緒。 長此以往,隻會磨滅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多一句“慢慢來,媽媽知道你一定行”,少一句“快點兒,别磨磨蹭蹭的”,孩子成長道路上會走的更加平穩。 假如我們的努力能讓孩子不再磨蹭,那是最好,如若不能,就讓我們再多些耐心,給他慢慢長大的機會。

多一些耐心,再多一些
每一個磨蹭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斷催促的家長。 孩子一磨蹭,家長立馬就催催催,越催促,越磨蹭,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他并非故意要磨磨蹭蹭,隻不過有時候,跟不上大人的腳步而已。 美國心理學家艾麗卡·雷斯切爾說:磨蹭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必經階段,正因為磨蹭,他才能專注于眼前的事。 孩子的成長本就是一件“慢慢來”的事,總要經過一番試錯過程,才能學會進步和成長。 所以,不妨對他多一些耐心,多給他一點點時間和關愛,他定會以最大的速度前行。 點個在看,假以時日,孩子一定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作者簡介:紫竹,富書專欄作者,富書持續投稿變現營2.0學員,喜歡學習思考,熱愛旅行,崇尚自由的中年少女媽媽,願不斷努力,終得所願,文章首發公衆号: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