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争期間,中央為了統籌大局,發了大量的電報給前線将領,指導他們如何打仗。尤其在三大戰役期間,僅僅142天,中央發往前線的電報就有408封,西柏坡的機要人員平均每天收發電報四五萬字。
由于這些電報一般涉及軍事指揮,電報一般署名為:軍委。但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這些電報并非都是署名:軍委,有相當一部分電報署名為:毛澤東,是毛主席以個人名義發電給前線。
為什麼會出現這兩種署名情況呢?主要是解放戰争的形勢非常複雜:前線将領往往隻關注自己的一域,可能不了解中央的大戰略布局,在戰略執行上與中央的預期有差距;而中央遠在千裡之外,有可能不了解前線的實際情況,極可能制定不符合前線實際的戰略決策;因此,從中央發往前線的電報才有兩種署名:一種是毛主席,另一種是軍委,就是為了應對這種複雜局面。
例如遼沈戰役的關鍵之戰為錦州會戰,打下錦州,關門打狗,遼沈戰役就大局已定。但決策打錦州的過程非常不容易,毛主席也并非一開始就要林總打錦州,而是有一個詳細的相互讨論的過程,也經過了周密的思考。
1947年10月13日,毛澤東以個人名義署名發電給林總:“你們攻克吉林後,應将主攻方向轉至北甯平綏兩線。沈陽、錦州間,錦州、山海關間,山海關、天津間,天津、北平間,北平、張家口間均為很好作戰地區。”這一份電報是毛主席的個人署名,并沒有以軍委的名義下達命令,實質是征求前線将領的意見。但毛主席對于是否打錦州還沒有考慮成熟,于是,說出了他的大膽戰略設想:主張南進,切斷東北和華北之間的聯系。
毛主席以個人名義第一次緻電林總,可林總似乎還沒有體悟到毛主席的戰略用意,他說錦州方向無仗可打,想要打長春。
毛主席沒有直接以軍委的名義推翻林總的意見,還是以個人名義署名發電,電文說道:“你們上次電報曾說錦州方向無仗可打,該方向情況究竟如何?如果我軍能完全控制阜、義、興、綏、榆、昌、灤地帶,對于應付蔣軍撤退是否更為有利?”這份電報已經表明了毛主席先打錦州的傾向很明顯了,但毛主席還是設身處地為前線着想,提出幾個“反問”,引導東野的将領體悟到毛主席的良苦用心。
林總此時還是隻關注自己的一域,首先圍攻長春,打不下後,又說要南下作戰,後續遇到敵軍來援助,林總說:“我隻準備了一桌飯,但來了兩桌客人,這飯怎麼吃?”不願意聽從毛主席的建議,繼續打錦州,又要返回去打長春。
于是,毛主席非常生氣了,這次發往東野前線的電報,不再以個人名義署名,而是直接以軍委名義署名,電報的口吻不再是協商的預期,而是提出非常嚴厲的批判。電報說:
“關于敵人從東北撤運華中之可能,我們在你們尚未結束冬季作戰時即告訴了你們,希望你們務必抓住這批敵人,如敵從東北大量向華中轉移,則對華中作戰極為不利。關于你們大軍南下必須先期準備糧食一事,兩個月前亦已指示你們努力準備。兩個月以來你們是否執行了我們這一指示一字不提。”“對于北甯線上敵情的判斷,根據最近你們幾次電報看來,亦顯得甚為輕率。為使你們謹慎從事起見,特向你們指出如上”
中央發往前線的電報,極少有這種嚴厲批判的,可見,毛主席為了讓中央的戰略大決心,在東野得到執行,真的操碎了心。
後續遼沈戰役的電報,毛主席沒有再以個人名義署名,都是以軍委署名,明确指示:
你們應當注意:(一)确立攻占錦、榆、唐三點并全部控制該線的決心。(二)确立打你們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即在衛立煌全軍來援的時候敢于同他作戰。
最終,經過前期毛主席個人署名電報的協商讨論,毛主席從而能夠更加了解前線的狀态,确立了中央大戰略的決心,繼而以軍委名義署名,不容東野打折扣執行。這是一種上下高效聯動,讓前線将領最大限度地實現了中央的戰略布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