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思維造物創始人羅胖在成都面對12000個空蕩蕩座位,用53個故事和8句話,串聯起面對當下一個做事的人的一整套行動路線:從起心動念,到行動策略,到必要條件,直至奔向終點。這是羅胖對财富的堅守和用心,給在路上的你我,開出的八個“賺錢處方”。2022年,已經來了,帶上這些認知一起出發。沒有人知道新的一年,我們還會遇到一些什麼問題,期待得到什麼答案。不知道也沒關系,讓我們泰然自若,與自己的時代狹路相逢……題記
标準改了,到底該站在哪一邊?
2021年,很多人都過得不容易。這一年,我們都浸泡在這焦慮的環境裡。大家可能或多或少地有點慌,不光是你慌,其實幾乎每一個人都慌。因為經濟下行,因為疫情無常,因為未來充滿着不确定。怎麼辦?一句老話:該來的總會來,行就繼續,不行就再想想辦法。辦法總比問題多。有錢,就想有錢的辦法;沒錢,就想沒錢的辦法。要想移山,既要有意志,也要有推土機。記住:處于困境中的人往往隻關注自己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途徑通常在于你如何解決别人的問題。
今年有一個很大的變數,很多有名的大企業陷入困局。它們光環褪色,魅力大減。更高、更快、更強,不再天然帶來贊譽,甚至“一家獨大”正在被全社會警惕。你要是說,“好企業的樣子,因為要為人民服務,所以就不能掙錢;因為不能搞壟斷,所以就不能長大。”這個很難說服人。然而,打破舊念放大格局,我們會看到一種新的可能性:一家企業不能僅僅從純粹的商業邏輯裡認知自身,還要把自己的生存放入到社會的全局利益中。這才是一家好公司的新樣子。
通過解決别人的問題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換個思路,拆掉你固有思維裡的牆,前路會一片光明:在社會全局的視角下認識自己,你會發現——讓産品更好、競争力更強,不是隻有堆資源這一種方法,提升更多人的生活品質和尊嚴,也是一種方法,而且是更良性的方法。用這種辦法,企業也可以掙錢,也可以長大。做事都需要資源,但是資源可能不是我們原來想的那樣,學會運用重組運營邏輯,這盤棋就活了。
今年,國家号召共同富裕,權威人士出來解釋說,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濟貧,也不是平均主義。隻要我們把眼睛從商業賬本上稍微挪開一點,把自己放進共同生活的這個社會全局中,我們就會發現,過去那些我們以為的矛盾其實并不存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和自願幫助暫時落後的人,不矛盾;要共同富裕,但不劫富濟貧,不矛盾;共同富裕,但首先是發展,而不是共同貧窮,不矛盾。隻要你感覺自己是在一個共同體裡面,認同這個共同體,那就去主動幫助他人,不僅不是被剝奪,反而是一種榮耀。
這就是樸素的道德直覺,它既是社會的軟約束,也是商業的硬邊界。我們今天感受到的很多“不确定性”,都是因為狂飙的欲望之車,遇到了“樸素道德直覺”的紅綠燈,隻要我們肯把自己的小道理,放入到社會全局利益,也就是那個大道理裡去,這個紅綠燈其實非常醒目。這個答案就是社會的普遍答案。這其實是一個無比清晰的标準。這個直覺的标準,往往會比計算和推理更直達事物本質。切記:凡事總有一個經濟學的解釋;但除此之外,無疑也有其他的解釋。
資源少了,怎麼騰挪出新局面?
創新騰挪。什麼意思?這原本是一個圍棋術語。它說的是,當你被對手團團圍住時,應該怎麼辦?不要正面硬剛,另找一處,落下一子,從而打開一個新局面。簡單說,就是不硬碰,巧轉身,換思路,開新局。往往一個小創意,背後是騰挪的大智慧。這筆力量資源,換個視角,就變成了吸引力資源。所謂的創新,其實就是再造資源。
說到這,我們好像發現了一個一直被忽視的真相。過去,這個時代好像隻會為規模、效率、力量歡呼。我們好像忽略了,在堅硬的現實之外,人心柔軟之處,另有一片廣袤的土地。你看,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其實都有兩個面目。它可能是物質資源,也可能是情緒資源。我們的生命,是靠這兩種資源才支撐得起來的。所謂騰挪,往往就發生在這兩種資源的轉換之中。老闆們請注意了:不是你給誰發了工資,他就是你的人。事實上,誰給他提供情緒價值,他就是誰的人。這個世界一直在犒賞那些,用情緒資源支撐他人的人。
除了情緒資源還有什麼能是資源?熟客的信任,和諧的家庭關系等等,也是經營的資源,也是寶貴的資源;老齡化社會是趨勢更是現實,曾經讓我們焦躁不安。但是,你用騰挪的視角重新看一下,一個人退了休,也照樣可以成為社會的新資源。隻要認真生活,都是新資源;隻要一直做,這就是在為這個社會訓練精細化的體驗服務;認真生活的人多了,認真做産品做服務的人自然也就多了。這是一個人人生階段的騰挪,也是全社會人力資源的騰挪。
當年長者也變成了社會重要力量的時候,也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詞:熟經濟。你發現沒有,在數字增長的同時,整個經濟的内部,正在變得更豐富,更成熟。回到熟經濟這個詞,你就想象一個人的成長,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長勢。十幾歲的時候長身體,二十幾歲的時候長心智。等到成年,長大了,他的個頭兒就不再猛蹿了。但這并不意味着停止成長,人會以各種方式變得更豐富。
以前隻會欣賞長河落日,變得豐富之後,也會欣賞小橋流水。以前隻向往功成名就,變得豐富之後,也會向往詩和遠方。以前是年輕人沖鋒陷陣,現在老人家也可以一往無前。這就是熟經濟,從“大力出奇迹”,到“随處見風韻”。熟經濟時代,我們需要創新騰挪。過去不是資源的東西,也許會價值連城。過去是負資産的東西,現在也許會是重要的支點。
車要開了,數字化究竟怎麼幹?
初心之外,還要用心。“數字化轉型”這個詞今年特别熱,各行各業都在談。先不管什麼是數字化技術,你需要先明确數字化思維:把過去模糊的、不能測量的東西,變得可見、可衡量。數字化很偉大,這是科技的力量。但是,除了有星辰大海的初心,還得有将心比心的用心。否則,你根本想不到自己會在數字化的這條路上遇到什麼風景。數字化這麼冷冰冰的技術,居然還能導向更有溫度的生活。
宇宙中最反直覺的真理是,你給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因此,數字化的本質是基于科技發展背後一種溫柔的力量。如果你能這樣認為,那麼,這就是一個大的産業級的機會;同樣,拿到這個機會的獎勵的,不是那些捷足先登的人,高瞻遠矚的人,勢大财雄的人,而是那些心細如發的人,分辨力高的人,善解人意的人。這也折射出來一個趨勢:不管技術本身多麼高大上,說到底它是人類的工具,它隻有一個使命,讓人間變得更好。
了解到這個趨勢,我們才能更加理解:人工智能隻有同人類命運緊密相連,直面複雜形勢,才能體現出技術的革命性意義。數字化這班車,比早晚更重要的是,你為什麼出發?比快慢更重要的是,你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一個好的數字化系統,需要的恰恰是設計者從人出發,替人考慮。你成為更好的人,就能看到數字化更好的用途。把複雜留給自己,把簡單留給用戶。數字化不是什麼開天辟地的技術,它是幫助你實現關懷的一座橋梁。數字化其實并不難,任何一個做消費者生意的企業都可以學。
環境變了,怎麼站在終局想問題?
過去這一年,到處都是不确定性,前路漫漫,我們經常覺得,前路看不清,看清了也不确定,确定了很快又變了。這個時候,就不能做應激反應,每一個動作都在應對變量,而是要自覺地和那個能看到的未來站在一起,然後反過來再看眼下該做什麼。一個人在莽莽蒼蒼的叢林裡迷路了,沒有地圖,沒有向導,也沒有路标,怎麼辦?有一個方法,就是順着流水的聲音往前走。為什麼呢?因為流水一定有終局。流水可能會繞路,但絕不會回頭。
既然看眼前,看到的全都是不确定性,何不直接跳到終局,去看那個最終的确定性?為什麼不用明天一定會發生的事,再來倒推出今天馬上要做的事呢?明天會發生什麼?我們其實很少能知道。如果真的有那麼一件兩件事,我們可以确切地知道,那将是多麼珍貴的行動指針。其實是想說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如果某個未來一定會發生,那就先行進入那個未來,去等其他人。鎖定一個确定性的目标,返回來看現實,看哪些是現在的技術手段和能力就能做到的,先做;哪些是目前能力不足的,學習。工作馬上就變得清晰具體了。
怎麼先行進入未來呢?也就是他們想象的終局,然後再倒推現在該做什麼。終局目标有了,就不存在沒有思路在家坐着幹着急,也不存在招商靠豪賭撞大運,目标非常精準,一個個上去談;目标企業需要什麼便利條件,就給創造條件;目标企業正在推動什麼策略,就配合策略。目标清晰了,手裡的清單就短了,清單短了,在每一個對象上下的功夫就深了。這種思路其實每個人都能用得着。
有了清晰的目标事情就好辦多了。做事從前往後推,是騎驢看唱本走着瞧,不确定性很強;從後往前拉,是從确定性裡找可實現的切入點,其實沒有那麼難。看到一種做事的方式。假如你覺得自己的行業面對威脅,假如你覺得自己的手藝要被淘汰,别慌,看遠一點,看看終局,看看未來的那張大圖。我們以前都習慣:兵來将擋,水來土掩。但還有另外一種方式,就是一上來就想象這件事的最終圖景。
世間多少好答案,在苦等一個好問題。小時候玩的拼圖遊戲告訴我們,你總得先看到最後的那張大圖,然後再從一堆淩亂的碎片中,一塊塊找出你需要的部分。因此,你要把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現在技術變化那麼快,環境變數又那麼多,其實,一個好公司的樣子也是确定的。從上到下,充滿活力,不斷地吸引人、發展人,讓每一個員工充滿主動的探索精神。這樣,無論環境怎麼變,都有人在探路。但怎麼實現呢?看起來千頭萬緒。先把終局想好,用先進工具把自己變成這種樣子。
招不靈了,要靠什麼出奇制勝?
過去,我們想要推廣一個新産品、新事物,是用降維打擊系統性地解決。做大量廣告,給大量補貼,0元試用等等,靠資源碾壓,一下就能占領市場。高成本投入,就能換來高收益。但這背後其實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市場原來是空白的,所以你靠資源、靠燒錢,立馬就能鋪上去。
但今天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什麼地方是空白的了。我們面對的不再是荒原,不是隻要船堅炮利,就可以平推過去。我們現在的世界,每一片地方都有人,都有他已有的生活方式、原本的觀念行為。那我們要推行一個新事物,就要有繡花一樣的耐心和功夫。針對具體的人,用具體的解決方案,一點一點地,把新事物嵌入到别人原本的生活場景裡去。
怎麼嵌入呢?一個人到底會被什麼真正打動?别扯遠的,就是眼前自己可以理解的幸福想象。認真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人心中的一個小支點,可以撐起撬動世界的大杠杆。支撐我們的,不僅僅是詩和遠方,更是我們身邊的日常。
商業世界算賬的方式變了。有一個公式:産品價值=功能價值+情緒價值+資産價值。在産能過剩的今天,做産品的功能價值,邊際效益越來越低;資産價值呢?可遇不可求。拉高産品價值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情緒價值做上去。那怎麼做呢?就是回到一個産品的原生場景裡去,回到用戶的日常生活裡去。無論你從哪裡來,無論你所在的行業多麼高大上,要想做成一番事,你就得回到用戶身邊的日常。
說白了,不就是我能紮紮實實地站到你的真實生活裡,快樂你的快樂,憂傷你的憂傷。這套經驗能支撐我們走得更遠。好事情的特征就在于它本身就是目的。所謂“越獄式創業”,就是在這裡使勁,就是為了離開這個地方,我現在挖空心思幹這個事,是為了将來不幹這個事;所謂“村莊式創業”就是開始就地建設自己的“村莊”,紮根于一個地方,紮根于人的日常。
路太擠了,怎麼才能另辟蹊徑?
運用軟技能。那怎麼積累軟技能呢?對于軟技能,有很多解釋,包括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公開演講、專業寫作、團隊合作、數字素養、領導力、職業态度、職業道德、職業管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等。概括一下的話,這種能力,本質上是一種連接能力。軟技能是所有職業都需要的通用能力。它對我們提出了一個要求,要求我們變成“接口”,能和其他人、和組織更緊密地聯系起來。
軟技能就像每一片拼插積木,它既是有功能的個體,又是一個“接口”,向其他個體釋放邀請信号。而且,軟技能這種素質,還有一個特殊性,那就是:我們都身在軟技能的“黑暗森林”,沒有人會提醒你——車開了,路沒了,隻剩下你在這裡,其實是你的軟技能出了問題。所以,需要提醒一下你:保持身為“接口”的自覺,對維護軟技能時刻警惕。
什麼叫成功?20歲有人願意帶你叫成功;30歲有人願意用你,放心把一攤事交給你叫成功;40歲有人願意捧你,你在人群中有聲望叫成功;50歲有人願意跟你,你桃李滿天下叫成功;60歲有人願意請教你,和你在一起很快樂叫成功。我們都是趕路的人啊,如果走着走着,覺得路太擠了,别慌,這可能是一個信号:路太擠了,那就該上台階了。年紀輕輕,硬技能的基礎越堅實越好;年紀漸長,軟技能連成的那張網越大越好。
背景換了,怎麼豐富中國文化?
20年前,我們有能力團結家人,有底氣迎接客人;20年後,我們有能力選擇客人,有底氣保護家人。這20年,最大的一個變化是:我們更自信了。我們的精神氣質,不一樣了。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朋友來說,中國作為一個整體,也在呈現這麼一個勁頭兒。有些時候,其他國家的人會很難理解中國人的文化和行為模式。有一句話很有名,說中國是一個“僞裝”成國家的文明。什麼意思?就是說,要用一種文明的視角來理解中國,才更為準确。
這就是中國旋渦。中國的擴展不是來自向外擴張行為的紅利,而是來自外圍競争勢力不斷向中心卷入旋渦核心的禮物。簡而言之,咱們中國變成今天這麼大的規模,不是我們強勢擴張的産物。它是什麼?它像個旋渦一樣,剛開始很小,但就這麼堅定地持續地在那兒旋轉,形成引力,把周邊的東西一點一點地不斷卷入,所以它才變得越來越大。換句話說,我們這種文明的發展策略,不是攻擊型的,而是吸引型的。對我們這代中國人來說,看護好那個中國旋渦,讓我們的文化更有吸引力,這就是我們的使命。
2022年,送給你的八句話
第一句,給重要時刻。行萬裡路,讀萬遍經。笨鴨早飛,笨牛勤耕。讓小的敬老的,拿次的留好的。甯欺官,不欺賢,甯欺賢,不欺天。人多的地方不去,沒人的地方不留。贊美成功的人,安慰失敗的人。犯病的東西不吃,犯法的事情不做。不要穿金戴銀,隻要好好做人。牆倒衆人推,我不推;槍打出頭鳥,我不打。種瓜得瓜瓜兒大,種豆得豆豆兒多。今天的我們,很幸運沒有生活在那個兵荒馬亂、物質匮乏的年代,但每天的生活,還是會被各種信息、各種可能性沖擊得無所适從。每當此時,不妨向這種樸素的道德直覺求助。對我們唠叨這樣的話的人,未必有多少學識。但是,老人的話,薪火相傳,它凝結的是中國人傳承了幾千年的生存智慧。它們早就被用這樣的民間格言記錄下來,而且經過了歲月的反複沖刷與驗證。這才是真正靠得住的東西。
第二句,給理性樂觀派。樂觀其實并不需要頭頭是道的邏輯支撐,它就是一種樸素的信念:相信中國會更好。這種信念不是源于學術訓練,而是源于司馬遷、杜甫、蘇轼,源于'一條大河波浪寬’,源于對中國人勤奮實幹的欽佩。它影響着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處理信息的方式,我們需要接受這種局限性,且沒有改變的打算。記下這句話,不僅是因為認同這樣的觀點,更是因為這是在提示我們一種很重要的思考方式。讀過點書的人總是覺得,一個正當的思考過程,應該是先有理由,再有結論。但其實,在真實的人生裡,不是這樣的。我們總得先毫無理由地愛上點什麼,然後才能傾盡全力地推動點什麼。我愛我的家鄉,我愛我的祖國,不需要理由。
第三句,給猶豫不決的人。什麼是事件?事件就是某種超出了原因的結果。過去我們一直覺得,做事要有計劃,别魯莽。但事實上,這個世界一直給莽撞人留了一條出路。那就是直接行動,制造一個事件。我們都知道,世界大于我們的認知。不行動,不做事,一切隻是在你自己的腦子裡而已。隻要你發起一個事件,你就一定會發現,在你的預期之外,有大量的意外、大量的始料未及。所以,如果實在想不清楚怎麼幹,那就先制造出一個事件再說。對真實世界先發第一顆球,看到反饋,你再跟上。這個世界大量積極的、建設性的後果,都是這麼來的。
第四句,給準備出發的人。設計是一個不斷生成目标和備選方案的過程。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面對挑戰,找到解決方案”。這個我們都懂。但是,我們經常會面對這麼一種困境:挑戰本身并不清楚,上哪兒去找解決方案呢?有一種人,他們天天都在處理這種事,那就是設計師。一個設計師的工作,往往就是:開始并沒有清晰的問題,他們是先行動,在做的過程中,不斷生成目标。别指望有什麼确切不移的目标,學會享受這個目标和方法都在不斷生成的過程。這個道理也沒那麼複雜。就像在玩俄羅斯方塊,你永遠也不知道掉下來的第一塊磚是什麼形狀的。你隻能一邊玩,一邊根據掉下來的形狀調整方案,一直打到遊戲結束。
第五句,給正在路上的人。非常理想,特别現實。這句話又特别容易被理解成騎牆,“既要……也要……”。其實,它背後有一層深意:也許,我們既誤解了理想,也誤解了現實。理想不是用來實現的,而是讓今天做的事更有意義。現實不是讓你苟且的,而是理想的一塊塊具體的拼圖。把這句話抄在我的小本本上,未來一年,每當我有點飄的時候,就看看它的右邊;每當我有點懈怠的時候,就看看它的左邊。
第六句,給正在拓荒的人。法律不都是制定好了,然後讓我們來遵守的嗎?還有一句話,叫“法無禁止皆可為”,法律沒有規定不可以的,我都可以做。為什麼要“提前一個版本遵守法律”?在一個相對靜止的時代,也許确實可以這樣。但是今天不行,以創新者、創業者自居的人尤其不行。今天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新空間、新領地不斷湧現。創新者、創業者就相當于古老大陸派遣到新邊疆去的拓荒者。荒野之地的初始規則,當然就由這些拓荒者來訂立。而拓荒者訂立的規則就隻管讓拓荒者利益最大化就好了嗎?不需要理會古老大陸居民原來的利益和習慣嗎?可行的法則,一定是有助于整體進步的法則。真正優秀的創新者,不僅是新技術、新業務、新模式的開拓者,也是下一個版本法律的創制者和第一個遵守者。幹活之前,先得明确什麼不能幹。
第七句,給知易行難的人。要改變一個成年人的行為,認知、能力、提醒,三者同樣重要。過去,我們想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通常都會從兩個方面下功夫——要麼改變他的認知,要麼提升他的能力。當一個家長為孩子的成績着急的時候,就會這麼想,要麼念叨孩子端正學習态度,要麼希望孩子提升學習能力。但在成年人世界裡,事情不是這樣的。就像剛才那個實驗裡說的,人要多喝水,這個道理誰還不懂呢?不需要提高認知啊;喝水這個能力誰還不會呢?關鍵是适時适當的提醒,而且是那種貼身的,把大目标切成小行動的提醒。對于做事的人,如果略有小成,在自身的認知和能力之外,也要感謝那些身邊的人。他們的一次勸告、一次提醒,甚至隻是一個眼神,對我們其實都無比重要。如果你覺得自己身邊沒有這樣的人,那就去找他們,到這樣的人濃度最高的地方去。
第八句,給身處困境的人。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裡,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聲……發生了什麼?遐想空間很大。這句話在今天看來,另有一番含義。今年,很多人,面對很多挑戰,難免會讓人覺得自己已經被逼到了牆角。但是,真實的世界不是這樣的。明天太陽會照常升起,世界仍然會繼續,敲門聲會及時響起,你不做的事情自然會有人接手做下去。壞消息是,挑戰沒完沒了。好消息是,機會無邊無沿。
衷心感謝羅振宇先生的跨年演講,這是第七場,也是最為特别的一場,願我們成為時間的朋友!歡迎轉發分享,添加關注獲取更多價值内容;跟随禅門商道一起開啟财智之旅!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