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希臘計劃:俄奧瓜分土耳其、重建東羅馬的計劃,為何沒有實現?

希臘計劃

作者|花城

責編|Thomas

公元1453年,歐洲曆史迎來了重大的曆史轉折點,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滅亡。東正教的中心随即轉移到俄國。

俄國以東正教守護者身份自居,不願看到歐洲被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踐踏,曆代沙皇都以“重建東羅馬”為目标。

在18世紀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葉卡捷琳娜二世精心炮制了“希臘計劃”,策劃由俄國、奧地利和法國三國瓜分奧斯曼帝國在歐洲和非洲領土,恢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希臘帝國,并由女皇的孫子君士坦丁為皇帝。

▲希臘計劃的後人假想圖

為了實現這個目标,女皇苦心經營數年,然而直到女皇臨終希臘計劃也未能實現,這是為什麼呢?



一、沙皇俄國的擴張

恩格斯曾說過:“沒有希臘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羅馬帝國全盤承接古希臘文化,史稱“第一羅馬”。

羅馬帝國東西分裂後,古典文化的中心轉移到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羅馬帝國。作為希臘-羅馬文化的嫡系傳承者,曆任皇帝們都以重振羅馬昔日輝煌為己任,君士坦丁堡便成為“第二羅馬”。

▲羅馬帝國分裂後,東西羅馬分界線

然而在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自此,君士坦丁堡由東正教文化中心轉變為伊斯蘭教文化的中心。

▲歐洲宗教分布

東羅馬滅亡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東羅馬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亞,以東羅馬國徽為莫斯科國徽,俨然成為東羅馬帝國的繼任者。

随着俄國的逐漸強大,君士坦丁堡牧首失去對莫斯科督主教區的控制,在1589年明文裁定莫斯科為“第三羅馬”,俄國成為東羅馬滅亡後的東正教的中心。

奧斯曼帝國逐漸将伊斯蘭教移植到巴爾幹地區,形成了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三教鼎立的局面。基督教世界都不願意看到巴爾幹被奧斯曼這個伊斯蘭國家占領,因此,距離巴爾幹最近的奧地利和俄國打起了小算盤。

▲俄奧蠶食奧斯曼帝國
奧地利雖屬天主教陣營,但是它一直視巴爾幹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便利用巴爾幹存在的民族、宗教矛盾,号召當地的基督教徒抗擊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則号召半島上的伊斯蘭教徒反抗奧地利,鼓動他們互相仇殺制造宗教仇恨。
俄羅斯人與巴爾幹斯拉夫人同族同宗,而且沙俄又以東正教守護者自居,自覺有義務幫助這些教徒擺脫伊斯蘭奧斯曼的統治,于是便以“上帝的名義”踏上了領土擴張之路。

▲巴爾幹半島人種


二、沙俄的巴爾幹政策
彼得大帝時期(1672年-1725年),沙俄的擴張之旅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當時,奧斯曼帝國的經濟因龐大的軍費開支日益困窘,封建專制政權阻礙了社會生産力的發展,這一切都為帝國的衰亡埋下了隐患。
俄國在擊敗瑞典占領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後,将奪取黑海出海口定為角力歐洲大陸的核心任務,但是這裡也是奧斯曼帝國的核心地域,因此引發了沙俄與奧斯曼和其他歐洲列強在巴爾幹地區的激烈博弈。在土耳其的激烈反抗下,沙俄在1710年被逐出了巴爾幹半島。

▲拿下黑海制海權,俄國就能沿水路貫通歐亞非
盡管沙俄沒能控制黑海,但是卻讓巴爾幹地區的斯拉夫人開始相信:俄羅斯人願意幫助他們從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下解放和獨立出來。
沙俄也沒有放棄占領巴爾幹的野心,彼得大帝之後的曆任沙皇都将侵占巴爾幹列為首要任務,但是屢屢受到阻礙,因為不隻俄國,奧地利、英國、法國也同樣對巴爾幹地區心懷鬼胎。
沙俄和奧地利是距離奧斯曼帝國最近的兩個強國,都對巴爾幹有領土訴求。
從17世紀開始,奧地利就不斷地利用宗教手段從西北面向巴爾幹的西部和多瑙河下遊進行擴張。因此它很擔心俄國在巴爾幹的擴張會危害自己的利益和安全,于是便一邊與俄國勾結,一邊處處掣肘。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紅圈内)
英國已經擁有了龐大的海外殖民地,它不希望日益強大的俄國控制黑海和地中海的出口,但是又希望借助俄國的力量削弱法國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所以英國的态度非常暧昧;隻有法國始終堅決抵制俄國在巴爾幹地區的侵略擴張。

▲克裡米亞戰争
在各方勢力的牽扯下,沙俄在巴爾幹問題上一直未能如願,七年戰争為沙俄重返巴爾幹創造了機會。
1756年,由于英國與法國、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的相互競争,普魯士和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體系内外争奪霸權,最終導緻了英國-普魯士聯盟與法國-奧地利聯盟之間爆發了著名的“七年戰争”。

▲七年戰争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導緻
七年戰争結束後,奧地利消耗巨大,再難與俄國争鋒;法國喪失大量海外領地,在巴爾幹的影響力急劇下降;英國雖然擴張了海外霸權,但是也受累于海外殖民地事務,無暇顧及巴爾幹問題。
能夠牽制俄國的各方勢力都偃旗息鼓了,俄國終于等來了奪取巴爾幹的最佳時機,也等來了一位卓越的統治者——葉卡捷琳娜二世。
1768年,葉卡捷琳娜二世發動對土戰争,女皇的寵臣格·奧爾洛夫提出遠征群島計劃,即發動周圍各希臘部族、斯拉夫人反對土耳其人的計劃。
俄海軍駛抵希臘海岸時,在陸上和海上大量散發傳單,煽動半島上的斯拉夫人和希臘人舉行起義來牽制土軍力量,從而切斷君士坦丁堡和愛琴海、地中海的聯系,使俄軍能順利地向君士坦丁堡推進。
同時,俄軍還利用和奧地利、普魯士一起瓜分波蘭的手段,避免了外交孤立。最終俄國掌握了黑海到地中海的制海權,為向巴爾幹擴張奠定了基礎。

▲1772~1795年間俄普奧瓜分波蘭
盡管奧爾洛夫提出的群島計劃在這次戰争中收效甚微,但俄國利用希臘人、斯拉夫人和東正教徒來反對土耳其統治的計劃卻日益醞釀成熟。女皇和其寵臣波将金将奧爾洛夫的計劃系統化,策劃了一個更大的反土同盟外交活動——希臘計劃。
計劃将黑海北岸西部的德涅斯特河至南布格河之間的領土,克裡木半島并入俄國版圖;巴爾幹半島東北角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公國變成俄國的附屬國;恢複君士坦丁堡的希臘帝國,并由女皇的孫子君士坦丁為皇帝;将南斯拉夫民族生活的地方劃給奧地利。
▲希臘計劃各國領地分割示意圖
所有計劃都以恢複斯拉夫人和希臘人的國家,反對異教徒和土耳其人為借口,充分暴露了沙俄利用這裡民族矛盾來達到自己目的的陰謀。


三、希臘計劃
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希臘計劃并非是天方夜譚。
當時,俄國北部的瑞典在波爾塔瓦總決戰敗北,再無力威脅俄國;西部的波蘭已成土崩瓦解之勢,難逃成為戰利品的命運;德國因普、奧之争疲憊不堪;英國忙于殖民地經營問題;法國正在醞釀一場巨大的資産階級革命風暴。

▲第五次俄土戰争爆發之前的歐洲版圖
經過1768年-1774年的俄土戰争,土耳其不僅失去了對克裡米亞和黑海北岸伊斯蘭汗國的宗主權,還讓帝國境内的東正教教徒處于俄國的保護之下,這更加鼓勵了巴爾幹地區的希臘人、斯拉夫人和東正教教徒反抗奧斯曼統治的決心。
俄國此時提出希臘計劃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但是它還需要找到堅定的盟友。
女皇首先排除了英國,因為她不願卷入英法在美洲殖民地和遠洋上的戰争。1780年,為了進一步壓制搖擺不定的英國,女皇利用英國和其他歐美國家的矛盾,抓住美國獨立戰争的時機,組織其他歐洲國家建立反英的“武裝中立”,拉攏了土耳其的主要支持者——法國。

▲葉卡捷琳娜二世
奧地利出于對抗普魯士、保護自身安全的目的,在1781年與俄國締結了為期8年的同盟條約。一切都準備就緒,葉卡捷琳娜二世在1782年正式抛出了“希臘計劃”。
1783年,俄國吞并克裡米亞,這原本是希臘計劃的一部分,但是俄國随後的舉動為希臘計劃的失敗埋下伏筆。
奪取克裡米亞半島後,俄國在半島的西南端組建了黑海艦隊,建立起尼古拉耶夫和塞瓦斯托波爾兩個海軍基地,此舉過早暴露了俄國追求黑海霸權的野心,破壞了近東地區平衡,引起了歐洲各大國的強烈不滿。

▲俄國設置的兩個海軍基地位置


四、希臘計劃失敗
英國反應尤其劇烈,英國為了保護近東利益開始奉行對俄的強硬政策,普魯士、瑞典、荷蘭等國也紛紛向英國看齊,反對俄國對奧斯曼的進一步侵略;法國繼續向奧斯曼提供軍事支持。
奧地利擔心俄國控制黑海海峽後,會削弱自己在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力,危及奧地利南側的安全。而且,一旦俄國占領巴爾幹,那麼不僅巴爾幹的斯拉夫人和東正教徒會轉而追随更強大的俄國,奧地利境内的斯拉夫人也難免不被俄國煽動,屆時奧地利将陷入内憂外患之中。

▲斯拉夫人分布地圖
但是,奧地利已經和俄國締結了盟約,隻能在俄土交戰後盡量拖延介入的時間,因此俄國實際上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俄國孤立被動的外交處境讓奧斯曼土耳其看到了一雪前恥的希望。1787年,奧斯曼土耳其率先對俄國宣戰。次年,奧地利兌現承諾對土耳其宣戰。
俄奧聯軍在巴爾幹半島分散了土耳其的兵力,讓俄軍順利攻取了黑海沿岸的戰略要地奧恰科夫。正當聯軍節節勝利之際,土耳其的盟國瑞典對俄國宣戰,俄國遭受南北夾擊,葉卡捷琳娜二世趕緊拉瑞典的死敵丹麥下水,對抗瑞典。

▲奧恰科夫位置
不同于俄國的高歌猛進,奧地利對土耳其的作戰并不太順利。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歐洲形勢大變,瑞典退出了戰争。奧地利因為面臨普魯士入侵的威脅,又擔心俄國在巴爾幹擴張,選擇與土耳其單獨議和。
但是,俄國并沒有因為奧地利的退出而終止希臘計劃。1890年,俄國趁歐洲無暇顧及土耳其,一舉攻下位于俄軍翼側和後方的伊茲梅爾要塞,土耳其元氣大傷,隻能請求和談,将黑海北岸的大片土地割讓給俄國。

▲伊茲梅爾要塞位置
俄國從土耳其手中獲得了克裡米亞和黑海北岸廣大地區的永久占有權,鞏固了在黑海的勢力範圍,為深入巴爾幹以及幹涉奧斯曼土耳其的内部事務打下了基礎。
奧斯曼土耳其版圖大為縮減,國力不斷衰弱,國内獨立和分裂的傾向越來越嚴重,面臨着分崩離析的窘境。然而,葉卡捷琳娜二世并未等到希臘計劃實現就在1796年因病去世了,希臘計劃無疾而終。
女王去世并沒有影響俄國人對巴爾幹的擴張,然而未等俄國人行動,希臘自己先獨立了。
18世紀末,受到法國革命和拿破侖戰争的影響,巴爾幹半島的人民開始意識到,隻有擺脫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建立獨立的國家才能獲得自由。1821年,希臘率先打響了民族獨立的第一槍,并且在列強的幫助和交涉下在1831年取得勝利。

▲巴爾幹民族大獨立前歐洲局勢
希臘剛獨立時僅包括小部分地區,隻有現今希臘面積的一半。想到被異教徒統治多年的屈辱,獨立後的希臘人定下了“偉大理想”計劃:奪取君士坦丁堡等故土,解放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所有希臘人。

▲希臘版圖變化(1832年-1947年)
但是剛獨立的希臘根本不是奧斯曼帝國的對手,隻能求助于歐洲大國。
但是,俄國在葉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後就修改了對土耳其的政策,因為俄國意識到征服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峽很可能會被其他歐洲大國圍毆,所以甯願維持土耳其虛弱的現狀,而其他歐洲列強出于平衡地緣政治的目的,也必定不會允許希臘真正的獨立。
因此,希臘的“偉大理想”注定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重建東羅馬注定是不會成功的。然而,希臘獨立卻成為俄、法、英、奧地利等歐洲大國幹預奧斯曼帝國内部事務的開端,以至于後來巴爾幹半島上尋求獨立的民族,都需要主動或被動地向這些大國尋求“保護”,巴爾幹地區的矛盾逐步加劇。
希臘獨立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巴爾幹半島掀起了返土民族大起義的浪潮,各個國家揭竿而起,一直持續到20世紀巴民族大獨立才以各國獨立為結束。

▲一戰前巴爾幹半島獨立的國家
一戰後,站錯隊的奧斯曼土耳其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領土幾乎喪失殆盡,但是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依然屬于土耳其。
希臘趁着列強肢解土耳其的機會發動希土戰争,但是未能成功收複君士坦丁堡,“第二羅馬”徹底失去了重建的可能。
【參考文獻】 [1]遊斌.民族與宗教互動的歐洲經驗[C]//宗教與民族(第六輯).,2009:112-118. [2]劉景華.論古代中北亞遊牧民族的移動及其影響[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1):58-63. [3]王玉芝.土耳其文化認同雙重性探析[J].紅河學院學報,2013,11(05):72-76. [4]張國臣.淺論近代巴爾幹民族主義[J].許昌學院學報,2006(04):104-107. [5]胡光利.試論奧斯曼帝國的興衰及其曆史經驗教訓[J].遼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1):11-14+112. [6]林紹玲.塞爾維亞的獨立與大國外交[J].世界曆史,1997(02):50-58+129. [7]徐松岩,王三義.近現代希臘政治制度的嬗變及其特征[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5(01):102-114+203. [8]朱曉中.從巴爾幹到東南歐——冷戰後巴爾幹地緣政治變遷[J].東歐中亞研究.1998(3):10 [9]鈕松.宗教因素對土耳其入盟前景影響淺析[J].世界民族,2011(06):1-9. [10]朱虹.科索沃模式與巴爾幹難題[J].新遠見,2008(06):66-78. [11]樂峰.俄羅斯東正教的特點[J].世界宗教研究,2004(03):103-113. [12]李提.沙皇俄國對巴爾幹政策演變及特點[J].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5,30(09):89-97 作者|花城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環球情報員」原創内容 未經授權,禁止随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