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1899—1984),沈陽市人。臨床擅用經方,尤其對桂枝湯、小柴胡湯等的臨床應用更有獨到之處,除用于傷寒溫病以外,尚有内外婦兒各科雜病,每用必效,是當時所公認的經方家。劉渡舟先生稱其為“經方學派的大師”,并介紹說:“每當在病房會診,群賢齊集,高手如雲,惟先生能獨排衆議,不但辨證準确無誤,而且立方遣藥,雖寥寥幾味,看之無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學也。”
頸椎痛、腰椎痛、關節痛……都是屬于臨床纏綿難治的中醫痹證,而文中胡老的辨證處方似乎信手拈來,但卻藥簡效優;理法方藥的分析高屋建瓴,而又絲絲入扣。實不愧為一代經方大家。
文中還有大量的胡老辨證和用藥方面的小訣竅,強烈推薦大家反複閱讀咀嚼!!
痹證,《内經》多單稱之為“痹”。如《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但《内經》又提出了不少複合痹名:如行痹、痛痹、着痹、五體痹、五髒痹等名稱,涵蓋了經絡氣血閉塞不通所引起的痛疼或麻痹等症。
後世乃至今日所通稱的痹證,主要是指關節及肌膚痛疼。曆代醫籍稱謂的風濕、曆節、熱痹、痛風、白虎曆節、鶴膝風、濕痹、風濕熱痹等名稱多屬于此。本證常見于西醫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生、骨質疏松、強直性脊柱炎、皮肌炎等症。本章所述也槪屬此。
從病位來看,痹證多見于表;從六經辨證來看,多屬太陽或少陰,但也有不少見于太陽陽明合病者。如《金匮要略·瘧病》第4條:“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也有見于太陽少陽合病者,如《傷寒論》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因此,治療痹證,首先要分析患者的症狀是屬太陽病,還是少陰病,還是陽明病,還是太陽少陽合病,還是太陽陽明合病;再進一步認清是何方證。這樣處方用藥,治療痹證多能有效。
治療痹證的方證很多,今擇其要列于下:
1、急、慢性關節炎,尤其發熱無汗而惡寒甚劇者——葛根加朮湯
【主要症狀】項背強痛,發熱惡寒,無汗惡風,腰酸身重,苔白,脈弦滑。
本方用于急、慢性關節炎,尤其發熱無汗而惡寒甚劇、身重的急性關節炎,不問有無項背強幾幾,多屬本方證。他如腰肌勞損、骨質增生、強直性脊柱炎等慢性關節病,若符合上述症候,皆可應用。
【方藥】葛根加朮湯:葛根四錢,麻黃三錢,桂枝二錢,生姜三錢,白芍二錢,炙甘草二錢,大棗四枚,蒼朮五錢。
《金匮要略·痙濕喝病》第18條:“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微發汗是治療痹證的重要原則。葛根湯清涼解肌、發汗(《神農本草經》謂葛根治諸痹、痙與痛,值得深讨);同時加入蒼朮利濕,這樣濕從小便走,熱也随濕解,使風濕俱去。
發汗劑中加入利尿、利濕藥,為小發汗、微發汗法,宜注意。
2、急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而偏于濕熱明顯者——麻杏薏甘湯
【主要症狀】周身關節痛,發熱午後明顯,身重,或四肢關節腫,口中和或口黏,舌苔白膩,脈沉弦滑。
本方證多見于急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而偏于濕熱明顯者。
【方藥】麻杏薏甘湯:麻黃三錢,杏仁二錢,薏苡仁六錢,炙甘草二錢。
本方以麻黃辛溫發汗,用薏苡仁甘寒利濕,亦是小發汗之法。《神農本草經》謂: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攣,久風濕痹。
痹證濕熱明顯時,更不可以發大汗退熱,而是在發汗的同時利濕。本方即承此意,雖組成簡單,但如方藥對證則療效卓著。
3、慢性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腫大變形而伴見氣沖嘔逆者——桂枝芍藥知母湯
【主要症狀】周身關節疼痛,四肢或膝關節腫、僵硬,或肢、指、趾關節變形,頭眩氣短,苔白,脈弦。
本方多用于慢性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呈現太陽少陰合病,尤其是見關節腫大變形而伴見氣沖嘔逆者。若風濕熱關節紅腫熱明顯者,可加生石膏。
【方藥】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四錢,麻黃二錢,白芍三錢,生姜五錢,白朮五錢,知母四錢,防風四錢,炮附子二錢,甘草二錢。
4、胡希恕治療痹證應用最多的方藥——桂枝加苓朮附湯
【主要症狀】腰、膝、肘關節痛,頭項強痛,或心悸,或胃脘痛,汗出惡風,四肢常冷,口中和,舌苔白,脈弦。
痹證之中,常見外有風寒在表、裡有水濕停滞之證。裡有所阻,表亦不透,故不兼利其水則表必不解。若強發其汗,激動裡飲,變證百出。此時惟有于解表方中兼用利濕祛飲藥,始收裡和表解之效。
本方證不僅是外寒裡飲,而且也有陷于表虛寒的少陰證。因此治療不但用桂枝湯及苓朮解表和利水,同時更用了附子溫陽強壯。
當關節痛偏在一側時,認為是瘀血阻滞,常加入少量大黃以活血通絡。在其他方證見到一側偏痛時也可加用大黃,這是經驗之談。
【方藥】桂枝加苓朮附湯: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炙甘草三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蒼朮三錢,茯苓三錢,炮附子三錢。
5、長期關節疼痛,汗出惡風明顯者——桂枝加黃芪湯
【主要症狀】長期關節疼痛,汗出惡風明顯,四肢關節冷,或身熱,或肢體麻木不仁,苔薄自,脈緩。
本方與桂枝加苓朮附湯都是桂枝湯的變方,但本方證病在太陽,而後者病在太陽少陰。本方重在固表祛濕,後者重在溫陽祛飲。這便是黃芪、附子應用之别,很為重要,宜注意。
【方藥】桂枝加黃芪湯: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炙甘草二錢、黃芪三錢。
黃芪味甘微溫,《神農本草經》謂:“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癞疾,補虛。”從所主來看,均屬肌膚間病。也可知補虛主要是補表氣的不足。故若是由于表虛水濕邪氣不去,而形成的痹痛、麻木不仁、瘡痍等,均有用本藥的機會。
6、腰頸椎骨質增生,骨質疏松,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椎炎等,以腰背酸痛為主者——柴胡桂枝幹姜湯合當歸芍藥散
【主要症狀】腰髋,項背酸痛,膝軟無力,心悸,心下滿,自汗盜汗,或下肢浮腫,舌苔白、脈沈弦細。
痹證以腰背酸痛為主者,多見于腰頸椎骨質增生,骨質疏松,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椎炎等病。病位多在太陽少陽,而呈血虛水盛之證。故治療當兩解太少,養血利水。
【方藥】柴胡桂枝幹姜湯合當歸芍藥散:柴胡四錢,桂枝三錢,幹姜二錢,黃芩三錢,花粉四錢,生牡蛎五錢,當歸三錢,白芍三錢,川芎二錢,白朮三錢,澤瀉五錢,茯苓四錢,炙甘草二錢。
本方以柴胡桂枝幹姜湯兩解太少,當歸芍藥散養血利水,兩方合用,是胡老長期臨床總結出的經驗。該方對長期慢性痹證,尤其是老年人出現的血虛水盛證,适證應用,療效突出。
上一篇
早上空腹吃蘋果好不好?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