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養老機構臨終關懷工作手冊

    随着社會人口老齡化及惡性疾病的增多,衰老和疾病臨終患者逐年增加在人類文明的進步推動下,公衆對臨終關懷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臨終關懷是為臨終老人及其家庭提供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在内的一種全面性支持和照料,包括死亡教育、生命關懷、綜合性醫療、康複及護理服務,以使臨終老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狀得以控制,生命質量得以提高,老人家屬的身心健康得到維護。
    第一部分 定義,服務對象、服務内容、服務目标
    一、臨終關懷的定義
    (一) 臨終老人
    是指經醫療機構确診為晚期/終末期癌症、其他疾病終末期者或器官衰竭治療無望,預計存活期不超過6個月,不以實施搶救措施和延續生命為目的老人。
    (二) 臨終關懷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對臨終關懷的定義為:臨終關懷是一門臨床學科,通過早期識别積極評估控制終痛和治療其他痛苦症狀,包括驅體,社會心理和宗教的(心靈的)困擾,來預防和緩解身心痛苦,從而改善面臨威脅生命疾病的患者和他們的親人的生命質量。
    (三) 臨終關懷服務
    臨終關懷服務是指運用醫學,護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理論與實踐知識為臨終者及其家屬提供的全面照護,使臨終者能夠舒适、安詳無痛苦地走完人生最後的階段;同時使其家屬身心得到保護和慰藉。
    因此,醫生、護士、護工、家屬要共同配合,以良好的态度、語言、表情和行為去影響和安慰臨終老人,盡量給臨終老人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料,使他們無痛苦或者少痛苦地、不留遺憾地度過人生的最後時刻。
    二、臨終關懷的組織形式、宗旨、原則和理念
    (一) 臨終關懷的組織形式
    1. 臨終關懷專門機構
    臨終關懷專門機構一般是指具有醫療護理設備和一定的娛樂設施,設置有家庭化的危重病房,建立了适合臨終關懷的陪伴制度,配備有專業人員為臨終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機構。
    2. 綜合性醫院内附設臨終關懷病房
    充分利用醫院内現有的各種資源,提供臨終老年人醫療、護理、生活照料服務,避免臨終老年人及家屬産生被遺棄的不良感覺。
    3. 居家臨終關懷
    醫護人員根據臨終老年人的病情,每日或每周數次探視,提供臨終照料服務,對老年人來說,在生命的最後一程能感受到家人的關懷和體貼,減輕其身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對家屬來說,能盡最後一份孝心,使逝者死而無憾,生者問心無愧。
    (二) 臨終關懷的宗旨
    臨終關懷的宗旨就是為瀕死者及其家屬提供緩和性、支持性的照護,給瀕死者以安甯,讓其在生命最後階段安詳地、滿意地到達生命的終點,這不僅是對臨終者尊嚴的維護,也是對生者的安慰。
    養老機構為老年人及家屬提供臨終關懷服務,以提高老年人臨終階段生命質量為宗旨,尊重臨終老年人的尊嚴和權利,在護理過程中盡可能保留其原有生活習慣,保留個人隐私權利和對治療護理方案的知情權,同時關注臨終老年人的生命體征和心理變化,加強安全防範措施。
    (三) 臨終關懷的基本原則
    1. 以照料為主,即以治愈為主的治療轉變為以對症為主的照料
    臨終階段,以治愈為主的治療已轉向以對症療法為軸、以護理照料為主的全方位服務。處在臨終階段的老人對治療不抱有太大的希望,而最需要的是身體舒适、控制疼痛、消除症狀和精神與心理支持,而這一切隻有靠精心的照料和細緻的護理才能獲得。因此在臨終服務中,工作人員經常考慮的事情是如何給予臨終老人最及時、最适宜的照料。這種照料是以重視老人實際需要為前提的,盡量按照老人和家屬的願望進行全面、細緻的護理。
    2. 以延長老人的生存時間轉變為提高老人的生命質量
    有人認為,臨終隻是等待死亡,生活已毫無價值,一般臨終老人的情緒會變得異常消沉,對周圍一切失去興趣。而臨終關懷卻認為,臨終也是生活,是種特殊類型的生活。臨終關懷工作人員必須學習、掌握和提高臨終老人生活質量的知識與技術,如各種止痛劑的正确運用、心理疏導方法等。
    臨終關懷不以延長臨終老人的生存時間為目标,而以豐富臨終老人的有限生命,提高其臨終階段生活質量為宗旨,為臨終老人提供一個有意義、有尊嚴、有希望的生活,讓臨終老人在有限的時間裡,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可控制的病痛中,接受關懷和享受餘生,讓老人保持積極的心态到生命最後一刻。
    3. 維護臨終老人的尊嚴和權利
    老人的個人尊嚴不應該因生命活動的降低而遞減,老人的個人權利不應該因身體衰竭而被剝奪。隻要老人還未進入昏迷狀态,他們仍然有思想、有意識、有感情,我們就仍然應該尊重其人格并維護其個人權利與利益,如允許獲知病情信息、允許保留個人隐私和自己的各種生活方式、參與醫療護理方案的制定、選擇死亡方式等。
    4. 注重臨終老年人家屬的心理支持,重視生命本質
    從事臨終關懷的工作人員自己應首先持有這樣的生死觀,即從生下來的那一刻起,人們便開始了面對死亡,人們最終無一幸免地走向死亡,隻有這樣,才能教育指導臨終老人坦然地面對死亡、接受死亡,珍惜即将結束的生命價值,同時,工作人員應該和臨終老人共同面對死亡,做每一件事都要設身處地地為他們着想,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處理每一個問題,這樣臨終老人将不會感到孤獨無助、懼怕與痛苦,而會保持一個平靜的心理狀态,以現實的态度面對死亡,以主動的态度去追求最後的生活質量。
    在對臨終老人全面照料的同時,也為臨終老人的家屬提供心理,社會支持,使其獲得接受死亡事實的力量,坦然地面對每個人必然要經曆的死亡,使臨終老人家屬既為臨終老人生前提供照料服務,又為其死後提供妥帖的居喪服務。
    (四) 臨終關懷的理念
    讓每一位臨終老人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具體來說:
    1. 對臨終老人而言,通過對臨終老人的全面照顧,使得他們的生命得到尊重,疾病症狀得以有效的控制,生命質量得到提高,使其在臨終時能夠安甯舒适、無痛苦。
    2. 對老年人家屬而言,可減輕死者家屬的精神痛苦,幫助他們接受親人死亡的現實,順利度過服喪期,還可以使家屬獲得情感支持,讓他們的權利和尊嚴得到保護。
    3. 對醫學而言,臨終關懷是以醫學人道主義為出發點,以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為宗旨,是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的具體體現,是一種新的醫療服務形式對現行醫療服務體系的補充。
    4. 對社會而言,臨終關懷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它是非物質文化中信仰、價值觀、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的集中表現,從優生到優死的發展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标志。
    三、臨終關懷的服務對象
    從整體層面講,臨終關懷的服務對象是臨終老人和家屬,但在具體服務過程中,還要針對臨終老人身、心、靈三個服務層面實施臨終關懷。
    四、臨終關懷的服務内容
    臨終關懷的服務内容主要包括:
    針對瀕死老人的病痛和症狀給以相應專業的治療和全面身心照料。幫助瀕死老人維持正常的生活形态; 根據病情适當調整使用的藥物及其服用劑量; 鼓勵臨終老人之間的彼此溝通和互助鼓勵護理人員發揮内在力量,給予瀕死老人情感,身心最大的安慰和最有力的支持; 向臨終老人、家屬和所有受死亡陰霾籠罩的親人提供溫暖的照料和幫助,并考慮他們的處境; 向瀕死老人提供他的獨立性、隐私性需要的生活空間等。
    五、臨終關懷的服務目标
    臨終關懷服務目标是 提高老人的生命質量,通過消除或減輕病痛與其他生理症狀,排解心理問題和精神惶恐,讓老人内心甯靜地面對死亡。同時,臨終關懷還能夠幫助老人家屬承擔一些勞累與壓力。
    臨終關懷不同于安樂死,這不促進也不延遲老人死亡,其主要任務包括對症治療、家庭護理、緩解症狀、控制疼痛、減輕或消除老人的心理負擔和消極情緒。所以,臨終關懷常由醫師、護士、社會工作者、家屬、志願者以及營養學和心理學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員共同參與。
    在臨終階段,老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對死亡的恐懼。美國的一位臨終關懷專家就認為“人在臨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體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減輕老人機體的痛苦的同時,做好臨終老人的心理關懷。
    老人進人瀕死階段時,開始為心理否認期,這時老人往往不承認自己病情的嚴重,否認自己已病入膏盲,總希望有治療的奇迹出現以挽救死亡,當老人得知病情确無挽救希望,預感已面臨死亡時,就進入了死亡恐懼期,表現為恐懼、煩躁、暴怒。當老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間即來,此時老人反而沉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也就進入了接受期。一般來說, 瀕死者的需求可分三種:保存生命、解除痛苦、沒有痛苦地死去。因此,當死亡不可避免時,老人最大的需求是安甯、避免騷擾,親屬暖心地陪伴,給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對美(如花、音樂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寫遺囑,見見最想見的人等。老人親屬都要盡量給予老人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們無痛苦地度過人生最後時刻。
    根據臨終時期的不同,我們可以在臨終關懷的各個階段實現不同的目标。(見附表1)
    第二部分 臨終關懷實踐
    一、身的關懷
    所謂身的關懷,是指通過醫護人員及家屬之照顧減輕病痛,再配合天然康飲食提升身體能量。
    (一) 臨終老年人的生理變化
    1. 肌肉張力喪失。表現為肌肉失去張力,全身軟弱無力,無法維持良好舒适的功能體位,不能進行自主軀體活動,老年人臉部外觀改變呈希氏面容(Hippocrates面容,亦稱病危面容,表現包括面肌消瘦、面部呈鉛灰色、眼眶凹陷、雙眼半睜半閉、下颌下垂、嘴微張等)。
    2. 胃腸道蠕動逐漸減弱。表現為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脹、便秘、脫水,口幹。
    3. 循環功能減退。表現為皮膚蒼白、濕冷、大量出汗,四肢發绀、斑點,脈搏快而弱、不規則或摸不到,血壓降低或測不出,心髒搏動減弱最後消失。
    4. 呼吸功能減退。表現為呼吸頻率由快變慢,呼吸深度由深變淺,出現鼻翼呼吸潮式呼吸、張口呼吸等,最終呼吸停止。由于分泌物在支氣管内留,出現蟬鳴樣呼吸音及鼾聲呼吸。
    5. 感知覺、意識改變。表現為視覺逐漸減退,由視覺模糊發展到隻有光感,最後視力消失。眼睑幹燥,分泌物增多。聽覺常常是人體最後消失的一個感覺。意識改變可表現為嗜睡、意識模糊、昏睡、昏迷等。
    6. 疼痛。表現為煩躁不安,血壓及心率改變,呼吸變快或減慢,瞳孔散大,不正常的姿勢,疼痛面容(五官扭曲、眉頭緊鎖、眼睛睜大或緊閉、雙眼無神。
    7. 臨近死亡的體征。各種反射逐漸消失,肌張力減退、喪失,脈搏快而弱,血壓降低,呼吸急促、困難,出現潮式呼吸,皮膚濕冷。通常呼吸先停止,随後心跳停止。
    (二) 臨終老年人身關懷護理措施
    臨終老人會面臨很多生理上的改變,如食欲下降、呼吸功能和循環功能減退、知覺和意識狀态改變等,針對這些變化,臨終關懷服務要提供更為恰當的護理。從臨終關懷服務的整個過程來看,其主要目标應是 協助解決臨終老人各種基本生理需要,控制疼痛,緩解症狀,盡可能地使老人處于舒适狀态,提高臨終生活質量。
    1. 控制或減輕疼痛
    (1)藥物控制。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鎮痛藥劑。
    (2)非藥物控制。
    1) 意念止痛法。通過集中想象,幫助老人從疼痛中解脫出來,增強其自控能力。
    2) 音樂療法。音樂能使人身體放松,疼痛緩解,心情得以平靜,促進與周圍人的交流,使身心感到愉快。
    3) 心理療法。根據老人心理特點和心情、情緒變化,輔以暗示療法,減輕老人精神、心理壓力滿足基本生理需要。
    2. 滿足基本生理需要
    (1)增進食欲,保證營養。根據病情提供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一般主張少食多餐,調劑飲食品種。
    (2)管理排洩。及時清理排洩物,保證床單的幹燥、清潔,室内無異味。
    (3)皮膚護理。定時翻身、擦浴與按摩受壓部位。
    (4)促進休息和睡眠。
    3. 食欲下降的護理
    臨終患者胃腸道的蠕動會逐漸減弱,老人不再有吃的欲望,家屬及工作人員不應強迫老人吃,不能按照自已的願望增加老人的痛苦。當老人特别口幹時,每日早晚用溫開水生理鹽水及其他含劑洗,如有假牙應取下清洗,口唇幹裂時可塗甘油或石蠟油。
    4. 肌張力喪失的護理
    患者喪失控制大小便之能力,肛門及膀胱括約肌松弛,以緻排尿及不能随意,要給老人提供舒适的卧位,定時翻身,保持床單、被,衣服的幹燥舒适,維持老人的尊嚴,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給予對症護理,并及時除臨終前所散發的特殊異味。
    5. 呼吸功能減退的護理
    保持室内空氣新鮮,定時通風換氣。應注意保持老人呼吸道通暢,應将老人取側卧位,頭偏向一側,嘔吐物及咽喉分泌物及時吸出,有舌後墜者,應将下頜托起另加通氣道,必要時使用吸引器吸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順暢。如有缺氧和窒息,給予吸氧,避免分泌物阻塞,呼吸不暢,缺氧嚴重,如早期上氣管插管或做氣管切開。
    6. 循環功能減退的護理
    循環系統的變化最多,影響最大。循環系統的功能減退時,周圍血管先開始收縮,下肢開始變冷,皮膚蒼白冰冷,大量出汗,然後逐漸向中央發展,在呼吸停止之後,心髒仍然維持若幹時間的跳動。此時,應立即給予基礎生命急救,迅速恢複有效的循環。如心髒按壓,打開氣道,建立人工通氣道,建立有效靜脈通路,藥物治療等一系列搶救措施,有條件的應迅速進行心髒電除顫或起搏。
    7. 癌症晚期老人疼痛的護理
    重視對老人疼痛的護理,控制癌症晚期老人的疼痛,對提高癌症晚期老人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根據老人的症狀确定給藥方式、給藥時間。藥物有海洛因及嗎啡類,通常是以時間間隔來平衡藥物的劑量,也就是說,計算好時間,在疼痛出現之前給藥,最大限度地保持老人無疼痛與清醒之間的平衡。盡管病情的惡化無法控制,但可以使老人在沒有痛苦、非常舒适、安靜的狀态下離開人間。
    8. 臨終老人知覺的改變及護理
    臨終老人會首先失去知覺,視覺逐漸減弱,這時老人隻能看到最近的東西,直到視線模糊,一般老人都需要較明亮的病室,最後老人隻有光感,什麼都看不見。此時老人眼角常有分泌物,要常用生理鹽水清洗眼睛分泌物,如果眼睛幹燥,用抗生素眼青塗眼,再用油紗布遮蓋。聽覺是人體最後消失的一個知覺,應注意保持病室的安靜。許多調查表明,在老人意識喪失、昏迷的狀态下,聽覺依然存在,此時可以盡管放心地去說一些他想聽到的話,如“真遺憾,我不能代替你”等。如老人出現煩躁症狀時護理員或親人安靜地坐在老人床邊陪伴并輕輕地撫摸,他會慢慢地安靜下來有的人,撫摸可能反面是一種幹擾,在護理時應注意因人而異。
    二、心的關懷
    所謂心的關懷,是通過理念來減輕臨終老人恐懼、不安、焦慮、埋怨、牽挂等心理,令其安心、寬心,并對未來世界(指死後)充滿希望及信心。
    (一) 臨終老年人的心理變化
    當一個人接近死亡時,其心理反應是十分複雜的。心理學家羅斯博士觀察了400位臨終老人,提出臨終老人通常經曆5個心理反應階段,即否認期憤怒期、協議期、抑郁期、接受期。
    1. 否認期。老年人得知自己病重将面臨死亡,其心理反應是“不,這不會是我,那不是真的!”以此極力否認、拒絕接受事實,這些反應是一種防衛機制,它可減少不良信息對老年人的刺激,以使老年人躲避現實的壓迫感,有較多的時間來調整自己,面對死亡。這段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大部分老年人能很快停止否認,而有些老年人甚至會持續地否認,直至死亡。
    2. 憤怒期。當否認無法再持續下去時,老年人常表現為生氣與激怒,産生“為什麼是我,這不公平”的心理,往往将憤怒的情緒向專業服務人員親友家屬等接近他的人發洩,或對入住機構的制度、治療等方面表示不滿,以表内心的不滿。
    3. 協議期。老年人憤怒的心理消失,接受臨終的事實。為了盡量延長生命,老年人做出許多承諾作為交換條件,出現自我激勵、自我肯定的心理期老年人變得和善,對自己的病情抱有希望,能配合治療。
    4. 抑郁期。老年人發現身體狀況日益惡化,無法阻止死亡來臨,産生很強烈的失落感,出現悲傷、退縮、情緒低落、沉默、哭泣等反應,要求與親朋友見面,希望有他喜愛的人陪伴照顧。
    5. 接受期。這是臨終的最後階段。在一切的努力、掙紮之後,老年人變得平靜,産生積極面對的心理,接受即将面臨死亡的事實。老年人喜歡安靜的時間增加,情感減退,默默等待死亡的到來。
    (二) 臨終老年人的心理關懷護理要求
    1. 護理人員應懷有真誠、博愛的态度,不要觸碰老年人的防衛心理,不要欺騙老人,坦誠溫和地回答老年人對病情的詢問,且所有服務人員對老年人病情的言語。
    2. 經常陪伴在臨終老人身邊,注意非語言交流。協助老人滿足心理方面的需要,讓他感到沒有被抛棄,時刻受到護理人員的關懷。
    3. 在與臨終老人溝通中,護理人員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可主動地表示願意和老人一起讨論死亡。在交談中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使老人逐步面對現實有宗教信仰的臨終老人可用宗教文化去诠釋死亡,更有助于臨終老人坦然接受。
    (三) 臨終老人的心理關懷護理措施
    臨終患者的精神創傷和由此産生的心理異常是用藥物和手術難以消除的。臨終老人最關心的就是心理疏導和疏通。因為藥物已經無法挽回病情,而如何解除痛苦才是讓他們活的有尊嚴的關鍵。對于臨終老人來講,心理治療和心理護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從心理角度上臨終關懷的護理目标是幫助老人從對死亡的恐懼與不安中解脫出來,以平靜的心情面對即将到來的死亡,較舒适地度過臨終過程的各個階段。
    1. 臨終患者的心理反應及護理
    護理人員應根據每位老人心理特點及其臨終期不同階段進行個體化護理,用真摯的人道感和同情感,用良好的語言、表情,行為影響和改變臨終老人的心境,使他們能坦然面對現實,并指導老人理解自己生命彌留之際的生存意義,讓他們在最後的生活中仍保留着希望。經常了解老人的心理需要,鼓勵老人講出内心的憂慮與痛苦,認真傾聽,采用語言和非語言性交流方法給予疏導,安慰和支持。認真做好生活護理,滿足其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減少痛苦,增加舒适感。
    2. 建立社會支持系統
    老人将不久于人世,産生強烈的失落感,從而對人世間的一切産生難以割舍的情感。孤獨使人産生強烈的關懷需求。由于臨終老人往往都是癌症或慢性疾病居多,一方面不希望成為家裡人的負擔,另一方面又害怕孤獨。這時護理人員應指導家屬參與臨終護理。家屬對老人的心理狀态、性格、生活習慣最了解,對老人的關心和照顧在某種程度上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允許親人陪護和親友探訪,讓老人和親友在一起度過不可多得的時刻,同時也要囑咐親人控制感情,不要增加老人的悲痛。
    3. 彌留之際恐懼的護理
    研究結果表明,接近死亡的人,其精神和智力狀态并不都是混亂的。因此在老人臨終時刻,護理人員對老人表達積極、明确、溫馨的尊重和關懷,不斷對臨終或昏迷老人講話是很重要而有意義的。護理人員最好握着老人的手,并且堅定地輕地對老人說:“别害怕,有我們陪伴你!”直到他們離去。這樣的關懷有助于慢慢地消除老人恐懼感,讓他們能夠最終平靜地告别人世。
    三、靈的關懷
    所謂靈的關懷,是指回顧人生尋求生命意義或透過宗教學等方式建立生命價值觀,如永生、升天堂、往西方極樂世界等。醫學上的過度醫療和宗教對臨終老年人的人文關懷形成了明顯反差。宗教有不少學說,幫助人類驅散死亡陰霾,給生命臨終的老年人帶來一抹虛幻卻溫馨的陽光,讓那些陷于絕望的痛苦的心靈獲得重生的希望,得到慰籍,平靜,安甯,當生命處于垂危終極時,家人、親朋好友隻需安靜、肅穆無聲地立于老年人眼前或病房中,不移動、不哭泣,令老年人心境平靜、清淨。佛教中有“極樂世界”的說法,在西方臨終關懷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種 從臨終者心靈深處進行撫慰的人文精神,值得今天醫療界借鑒。能在醫療服務過程中對老年人多些體恤、多些關愛,這對于構建社會和諧、調和目前緊張的醫患關系具有現實意義。
    四、屍體護理
    屍體護理是對臨終老人實施全人護理的最後步驟,也是臨終關懷重要内容之一,做好屍體護理不僅是對死者人格的尊重,也是對死者家屬心靈上的安慰,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和崇高的護理職業道德。屍體護理應在确認老人死亡,醫生開具死亡診斷書後盡快進行,既可防止屍體僵硬,也可避免對其他臨終老人的不良影響。護理人員應以唯物主義死亡觀和嚴肅認真的态度盡心盡職做好屍體護理工作,尊重老年人的遺願,滿足家屬的合理訴求。(屍體護理流程見附件2)
    五、死者家屬的護理
    死者家屬也稱喪親者,主要指死者的父母、配偶、子女等直系親屬。失去親人,是一件很重大、很悲傷的生活事件,直接影響着喪親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對喪親者做好相應的護理工作也很重要。
    (一) 喪親者的心理反應
    根據安格樂理論,喪親者的心理反應可分4個階段:
    1. 震驚與不相信。這是一種防衛機制,将死亡事件暫時拒之門外,讓自己有充分時間加以調整,此種情形在急性死亡事件中最明顯。
    2. 覺察期。意識到家人确實死亡,痛苦情緒伴随而來,哭泣常是此期的特征。
    3. 恢複期。家屬帶着悲痛的情緒着手處理死者的後事,準備喪禮。
    4. 釋懷期。随着時間的流逝,家屬能從悲哀中得以解脫,重新對新生活産生興趣,将逝者永遠懷念。
    心理反應階段持續時間不定,喪偶可能需2年或更久,一般約需1年時間。
    (二) 影響喪親者調适的因素
    1. 對死者的依賴程度。家人對死者經濟上、生活上、情感上依賴性越強,面對死亡後的調适越困難,常見于配偶關系。
    2. 過程的長短。急性死亡病例,由于家人對突發事件毫無思想準備,易産生自責、内疚心理;慢性死亡病例,家人已有預期性心理準備,則較能調适。
    3. 死者的年齡與家人的年齡。死者的年齡越輕,家人越易産生惋惜和不舍,增加内疚和罪惡感。俗語說:“白發人送黑發人。”人生最悲哀的事情莫過于此,家屬的年齡反映人格的成熟,影響到解決處理後事的能力。
    4. 其他支持系統。家屬存在其他支持系統(如親朋好友、各種社會活動宗教信仰、寵物等),能提供支持滿足其需要,較易調整哀傷期。
    5. 失去親人後的生活改變。失去親人後生活改變越大,越難調适,如中年喪夫,老年喪子。
    (三) 喪親者的護理
    1. 做好屍體護理,體現對死者的尊重,對生者的撫慰。
    2. 鼓勵家屬宣洩感情。死亡是逝者痛苦的結束,而對喪親者而言,則是悲寂的開始,悲痛的情緒會達到一個高峰,必将影響喪親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護理人員應認真傾聽其訴說,作全面評估,針對不同心理反應階段制定護理措施。
    3. 心理疏導、精神支持。提供有關知識,安慰家屬面對現實,工作和生活是對親人最好的悼念。
    4. 盡力提供生活指導、建議。提供諸如經濟問題、家庭組合、社會支持等使喪親者感受人世間的情誼。
    5. 喪親者随訪。臨終關懷機構可通過書信、電話,訪視等方式對死者家屬進行追蹤随訪。

    第三部分 案例
    案例一
    臨終老人王大爺,男,75歲,企業退休人員。2018年10月在醫院檢查出消化道腫瘤疾病,經醫院确認為食道癌晚期,并于2018年11月入住護理院。王大爺的配偶十年前已經中風,生活不能自理。王大爺育有一子,42歲,離異。
    王大爺入住護理院,護理人員主要對其采用疼痛護理、心理護理以及生活護理相結合護理方式。對其關懷的目的主要是緩解老年人的不适症狀,尤其是食道癌晚期的各種疼痛,吃飯下咽困難,不進行創傷性的積極搶救,不再人為增加老年人肉體上的痛苦,以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而非刻意延長生命。護理院安排2名護理人員輪流對其進行24小時無微不至的關懷護理。
    護理人員每天為老年人進行口腔護理、洗臉、洗手、喂水、喂飯、喂藥、打掃衛生,輔助老年人大小便及進行活動鍛煉;每半小時為老年人翻一次身,每天為老年人熱水洗腳一次,全身擦浴一次;随時洗換老年人内衣、内褲,後期更是出現便血症狀,及時更衣物、床單,及時清理排洩物,保證床單的幹燥,清潔,室内無異味;夜間護理員睡在病房内,如同照顧自己家人一樣。護理期間,格外關注老年人的精神心理狀況,經常了解老人的心理需要,鼓勵老人講出内心的焦慮與痛苦,認真傾聽,采用語言和非語言性交流方法給予疏導,安慰和支援持。護理人員認真做好生活護理,滿足其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減少痛苦,增加舒适,随時滿足他們的生理觀心理方面的需要。
    重視對老人疼痛的護理,控制癌症晚期老人的疼痛,對食道癌晚期患者來說,身體的痛苦是無法承受的。後期在醫生的指導下,幫助患者辦理麻醉卡,根據老人的症狀定給藥方式、給藥時間,以時間為基礎仔細地平衡藥物的劑量,醫生計算好時間,在球痛出現之前對其使用了替啶這一鎮痛藥劑,最大限度地保持老人無球痛與清醒之間的平衡,控制疼痛,緩解症狀、盡管病情的惡化無法控制,但可以做的是要使老人在沒有痛苦、非常舒适,安靜的狀态下離開人間。
    院長親自對其進行了心理幹預,其家中有剛拆遷的拆遷款,根據老人的願望,院長三次前行進行協調,請銀行工作人員上門,成功将其拆遷款轉入其配偶名下。在老人臨終時刻,護理人員對老人表達積極明确,溫馨的尊重和關懷,護理人員和家屬緊握着老人的手,不斷和他說話,直到他離去。慢慢地消除老人的恐懼感,讓他能最終平靜、舒适、安詳、有尊嚴、無痛苦地走完人生最後的階段。王大爺逝世後,護理人員對其進行相應的屍體護理,協助家屬處理身後事,其配偶因而感激并主動要求入住護理院。
    案例二
    李大爺于2010年入住護理院。他是一個樂觀、快樂的人,熱心幫助他人,把快樂帶在身邊的老人。大爺寫得一手好字,也愛擺弄些樂器,平常教其他老人寫寫字,過年寫寫對聯。他愛把生活裡美好的人和事譜成曲唱給大家聽,所以李大爺的人緣特别好,不管是老人還是工作人員都非常喜歡他。特别是管家小王,他和李大爺已經成為一對忘年交。有一天李大爺倒下了,大腦裡有個腫瘤。兩個兒子都從外地趕了回來,兩人意見一緻,全力搶救。老爺子好不容易從艱苦的歲月走過來,并把他們兄弟兩撫養成人,這一路确實太辛苦了。雖說兩人成家立業後經濟上确實給予李大爺很大支持,可畢竟聚少離多。看到老父親全身插滿了管子,身體一天天消瘦下去,已經不能再說話,兩個兒子心裡也十分痛苦。
    那天小王去醫院看李大爺,大爺由于插管的原因,雖然昏迷着,但面目的表情顯得痛苦。大爺知道了小王的到來,用無力的手用盡全身的力氣握住小王的手,小王理解大爺的意思。以前李大爺常跟小王說,他這輩子是很知足的,也是幸福的,把兩個兒子撫養成人,現在兒孫滿堂,他沒有遺憾,隻是希望走時不要那麼痛苦,他也願意将遺體捐獻出去,為社會做最後的貢獻,他說困難時國家和社會幫助過他,做人要有感恩的心,可每次把這個想法跟兒子們商量,孩子都不愛聽,久了也就不提了。現在大爺躺在床上想說已不能說出口了。小王把李大爺的兩個兒子喊到一旁,将自己跟李大爺平時相處的點點滴滴分享給他們。兩個兒子結合醫生的診治和大爺目前的情況,經過一番思想鬥争,最終理解了父親。在李大爺人生的最後一刻,孩子們懷着巨大的悲痛為他辦理了遺體捐贈協議。小王幫助李大爺清洗了身子,穿上了新衣,大爺走得很安詳。
    第四部分 附表
    附表1:臨終關懷各個階段的工作目标


    附表2 屍體護理流程


    注:本文内容僅供參考。 【整理摘編:時英平】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