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看完這部電影,我愛上了這群「黃軒」

微博 | @視覺志

作者 | 小喬

沒想到,2021的結尾如此震蕩。

“明星出軌”

“主播逃稅”

……

滿屏的失德與違法,透露人性的自私與可怕。

讓人灰心。

而與此同時,電影院裡一部關乎1億人命運的影片,正悄然上映。

與這一地雞毛形成了強烈對比的是:

片中那些人的高尚與奉獻,感人至深卻又無人知曉。

他們是《山海情》裡,千千萬萬個“黃軒”。

有個共同的名字——第一書記。

什麼是第一書記?

簡單來說,就是被選派到村裡工作的優秀幹部。

從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後,大概有300萬駐村幹部,分布到全國貧困地區。

他們要做的事隻有一件:

扶貧。

為此他們竭盡所能。

調研、思考、實踐、嘗試、摸索、調整……

付出了青春和汗水,努力與犧牲。

有的人甚至将生命都留在了那裡……

最終取得脫貧攻堅的勝利,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而隻有看了他們的故事,你才知道這勝利多麼的來之不易。

01

西藏宗措村。

33歲的旺青羅布,來自拉薩。

在這裡做第一書記兩年了。

剛來的時候,他很難想象:

在大城市裡吃一頓飯的錢,可能相當于這裡一家人一整個月的收入。

提高村民收入,是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經過調研,旺青羅布發現養羊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他和村裡其他幹部商量,成立合作社。

将村裡的羊統一飼養,找銷路,賣掉之後再給村民分紅。

但施行起來,很難。

首先,村民們不願意這樣做。

他們過慣了窮日子,而改變意味着承擔風險。

其次,養羊是一個艱難漫長的過程。

每一個環節都要确保萬無一失。

比如小羊剛出生的時候,非常脆弱。

被羊群踩踏、嘴裡有污穢物、遇到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夭折。

村裡的幹部們就一起住到羊舍裡,輪流看守。

甚至嘴對嘴給小羊做人工呼吸,幫它們排出污穢物,并保持體溫。

即便這樣不眠不休,還是有兩隻剛出生的小羊死掉了。

看到這情景,在場的人都哭了。

因為他們深知羊對老百姓來說,是命根子。

每一隻都代表一點脫貧的希望。

而困難遠不止這些。

羊需要吃飼料。

旺青羅布打聽過,從拉薩運飼料過來,運費一趟就得好幾千。

為了省下運費,給村民多發點錢;他就和村裡的索朗書記一起,開車跑幾十公裡,自己把飼料運回來。

忙活了一整天,省下1萬多,後來都發給村民了。

通過他們的努力,老百姓日子越過越好。

他們終于知道“第一書記”是做什麼了的:

“他會幫我們把羊賣到拉薩。”

這種樸素的認知與信任,就是對他工作最好的回報。

第一次分紅的時候,村民們拿着賣羊賺來的錢。

臉上洋溢的笑容,說明了一切。

02

四川博作村。

前第一書記胡小明,卸任後主動申請,再次回到這個地方。

博作村地處涼山彜族自治州。

當他第一次來這裡時,被這裡的貧窮落後驚呆了。

尤其在教育上。

整個村子幾百戶人家,最高學曆隻有兩個初中生,其中一個做了村書記。

大部分的孩子連漢語都不會說。

沒有教育,觀念自然跟不上。

老百姓不想讓孩子去讀書,因為覺得看不到未來。

孩子年齡一大,聽說可以打工賺錢。

但往往是在還沒走出去,就又回來了。

因為不識字,不會寫自己的名字。

甚至連出村的車票都不知道怎麼買。

在這種情況下,胡小明深知要想脫貧,根源上是觀念要先脫貧。

要搞教育。

他在村裡建了兩所幼兒園。

“不讀書,就是聾子瞎子”。

他就這樣挨家挨戶地勸說,把孩子送過來讀書學習。

一個都不放棄。

在他的努力下,如今博作村的辍學率降為0。

曾經的文盲村,從過去最高學曆初中;

現在已經出來5個大學生了。

03

貴州坡頭村。

這是個被大山包圍的村子。

人出不去,希望進不來。

就連喝水這種最基本的事情,對村民來說也是奢侈。

徒步去挑水回來,來回要4個小時。

要是趕上天氣寒冷、行動不便,就隻能接雨水來度日。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說的就是這樣的地方。

要救這些村民,唯一的方法就是異地搬遷。

駐村第一書記劉恭利,把上小學的女兒送進寄宿學校後,一心撲在這裡的工作上。

而易地搬遷,就像《山海情》裡演的那樣,一開始進行得并不順利。

對村民來說,感情是複雜矛盾的。

對于他們出生的地方,一邊恨,一邊又覺得自己無處可去。

“生在哪裡,就該死在哪裡。”

這是很多人的想法。

因此,村裡有的老人甚至抄起拐杖,打上門勸說搬遷的劉恭利和駐村工作人員。

對于這些困難,她從來沒放棄。

因為她甚至與貧窮做鬥争,從來是“你死我活”。

這場戰争,一定要打赢。

此外,對村民的生計問題,她更是絞盡腦汁想辦法。

村裡有個叫陳世偉的男人,因為事故雙目失明,左手隻剩下兩根手指。

失去勞動能力的他,還有兩個女兒要撫養。

生活沒了希望,他經常不想活了。

劉恭利就開導他,幫他想辦法。

先是送陳世偉去學習按摩技術,又幫助他開了個小店。

現在有了技術,可以養活自己和女兒的陳世偉,有了好好活下去的希望。

就像村民們過得越來越好的日子一樣;

他相信通過努力也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

04

影片講的例子,還有很多。

但都隻是第一書記們工作的一個截面。

他們的故事是說不盡的。

比如抓教育的胡小明,同時在村裡搞産業升級。

建養雞場,讓村民們的錢包逐漸厚起來。

比如幫村民就業的劉恭利,在安置點修公路、搞基建,事事緊盯。

一條條破舊的毛路,都換成了寬敞的水泥路。

而他們奉獻得太徹底,以至于經常忽略家人。

胡小明的名字,村裡沒人不知道。

除了他自己的母親。

因為得了阿茲海默症,兒子又常年駐守工作崗位。

即便兒子在自己的病床前,她都認不出來這是誰了。

當記者問他這些時,他隻是擺擺手:

“這個不說,這個不說。”

與胡小明并肩奮戰的羅洪書記,擔負村裡四個孤兒的撫養重擔。

在他給這些孤兒們過生日的時候,他自己的孩子,其實也在盼着他回家。

雷厲風行的劉恭利,提到對女兒和母親的虧欠,忍不住流淚了。

她女兒每次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媽媽什麼時候走”;

而她母親摔倒、手部骨折,劉恭利也隻是在家門口遠遠地看上一眼,又忙着回去工作了。

對于家人,他們滿是虧欠。

但同時又相信,家人會理解,更會為了自己而驕傲。

因為他們選擇了一條不能退縮的道路。

05

還有一些人,将自己的生命,都獻給了這個工作。

黃文秀,畢業返鄉。

幫助深度貧困村通水、電、路;教會村民們學習新種植技術。

在山洪暴發時,她返回村子查看災情,卻在途中不幸遭遇暴雨洪流而犧牲。

年僅30歲。

馮永成,在扶貧崗位堅守16年。

他說過的話,做過的事,牢牢刻在了村民們的心上。

2018年,他因患癌症去世。

在生病的日子裡,他曾說自己該做的工作都做了,沒有遺憾。

留下的最後一條朋友圈,讓人淚目。

文偉紅,駐村6年,幫助4個貧困村摘帽。

在工作中因觸電不幸犧牲,年僅45歲。

在文書記去世的那個晚上,村裡的大壩上站滿了送别他的人。

村民哭着說舍不得他。

還義務扶貧的退伍老兵王新法;

雲南90後扶貧幹部王秋婷;

還有許許多多的名字……

到2019年,全國有770多名扶貧幹部犧牲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

他們為了理想,為了責任,奉獻了自己的熱血和一生。

他們的離去令人痛心。

但人民不會忘記。

這就是為什麼要記錄這些的理由。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曾了解,那這些犧牲就沒有意義。

就如紀錄片的結尾所說:

“如果有一天孩子們問我美好從何而來,我會告訴他們關于奉獻的故事。”

如今,我們打赢了脫貧攻堅戰。

但這并不是結束。

後面還有鄉村振興,還有更多的硬仗要打。

依然還會有一批批的接力人,挺身而出、繼續奉獻。

為我們的幸福生活燃燒自己。

他們值得被記錄。

他們應該被看到。

他們應該比那些虛假的“榜樣”,獲得更多的目光。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