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娛樂 > 正文

36萬人推薦!豆瓣9.0分:這部電影,道盡了人生八苦!

    本期主播丨雪冬 今天,想帶大家走進一部優秀的影片。 2007年導演楊德昌逝世,電影《一一》是他最後一部作品,被譽為“最完美的華語電影”。 它獲得了戛納最佳導演獎,豆瓣評分9.0,入圍《時代》周刊年度十佳影片、《紐約時報》本世紀25部最優秀電影…… 電影名叫“一一”,将人生之事一一道來。 一家人的故事道盡了人的一生,從嬰兒新生到老人逝世,從婚禮開始到葬禮結束。 它以敏銳溫熱的鏡頭,生動刻畫了人生不同階段面臨的困惑: 童年看世界的迷茫; 青春戀愛的陣痛; 中年事業危機; 生命困頓,老年面臨死亡拷問…… 一路跌跌撞撞,往往被人生課題猛烈撞擊之後,我們才會直面人生,思索生命背後的意義。
    童年成長:學會看生命的後腦勺 如果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大人的世界,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的? 電影中的一個叫“洋洋”的孩子,帶我們再次溫習了每個人的成長旅途: 這是台北一戶人家的故事,8歲小男孩洋洋一家參加舅舅婚禮,婚禮當天,外婆意外中風成了植物人,靜卧在床。 一家人一系列故事上演了: 媽媽照顧外婆期間心理崩潰,去寺廟“修行”了; 爸爸簡南俊事業危機,又偶遇初戀情人投懷送抱; 姐姐婷婷正值青春期,愛上了鄰居女孩的前男友; 洋洋也有自己的人生小煩惱,他涉世未深、混沌初開,經常被女孩子欺負。 洋洋用氣球模仿舅媽懷孕的大肚子,不料被打小報告,老師前來質問,是誰把保險套帶到學校,并直接讓洋洋把口袋裡的保險套掏出來。 8歲的洋洋問老師:什麼是保險套?你隻是聽别人亂說,又沒有自己看見。
    他掏出氣球交給老師,老師尴尬地離開了。 這件事引發了洋洋的思考,他問爸爸: “我們是不是隻能知道一半的事情?隻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不就有一半事情看不到了嗎?” 童年時,我們混沌未開,隻能在人生中左沖右撞,在生命的“調教”下,慢慢學習以自己的視角認識世界。 洋洋學到的是: 要了解真相,就要一窺事物的全貌。 于是他透過自己的視角,拍了很多人後腦勺的照片。 電影海報也是洋洋的後腦勺,或許這是楊德昌留給世人的思考吧。 真相是什麼?是被看見的這一半,還是沒被看見的另一半? 心理學家榮格說,生命就像以根莖來維持生命的植物,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見的,深藏于根莖處的。 生命的真相隐藏在潛意識冰山下,就像我們的後腦勺,一直都在,卻很難被看見,被認知。 洋洋以自己的方式,看見生命的後腦勺,找到了生命深藏的力量,處理了自己的困惑。 洋洋在婆婆葬禮上說:“看到還沒名字的小表弟,我覺得我也老了”。 經過了一番“看見”後的審思,他成長了。
    青春課題——戀愛,帶着原生家庭創傷 電影中的青春期少女姐姐婷婷所代表的是每一個普通女孩。 對愛情充滿浪漫幻想。 鄰居女孩莉莉和男友“胖子”經常吵架,莉莉三心二意時,婷婷陷入了這場多角戀,和“胖子”在一起了。 男友在台北街頭牽起婷婷的手,于此同時,父親也在東京街頭牽起了初戀情人的手。 婷婷為留住男友把他帶到了旅館,沒想到男友說“這樣不太好吧!”先落跑了。 巧的是,這一幕和父親年輕時如出一轍,他也曾經抛下初戀,自己先跑了。 婷婷以她的行為追随父親的命運,以表達: 我是你的女兒,我經曆你當年做的事情,這是我對你的愛與忠誠。 榮格曾說: “生命中無意識的創傷未得到解決,會以一種宿命的形式重現于我們的生活中”。 人生如此巧妙,我們的戀愛帶着原生家庭的創傷,命運一直在輪回,我們會重複父母的故事,選擇的戀人也帶着熟悉的吸引力,像極了我們的父親或母親。 婷婷愛上了一個和父親如此相似的人,害羞、怯弱、臨陣脫逃。 我們鐘情于一個跟爸爸或媽媽相像的人,是在重複構建和父母的關系,重複體驗與父母互動的安全依戀關系。 有時候,戀愛是原生家庭關系的一次輪回。
    對婷婷而言,這種輪回有兩層含義: 一是重溫童年美好,療愈原生家庭創傷。 二是體驗愛而不得,成長自己,修煉自己的心。 後來,莉莉又将男友奪了回來;婷婷恢複單身;“胖子”卻陷入了情執,疑心莉莉和她老師關系不純,在一天清晨捅死了老師。 關系裡的患得患失,貪嗔癡,愛而求不得,挑撥起人内心的欲望,揭露出原生家庭的關系模式。 被欲望吞噬的人像“胖子”,以慘烈的方式将自己獻祭給了青春; 懂得放手的婷婷,穿越了功課,在悲哀和心痛中成長了。 這場多角青春戀愛最終以激烈而疼痛的方式結束了。 當我們剝離幻想,有意識覺察自己的欲望,懂得适時放手,親密關系就不再是單純的輪回,而是修煉的道場,修煉自己的心,讓我們從孩子進化為成人。 婷婷培育了一個盆栽,一直開不出花;後來悄然長出了花骨朵。
    這個具有象征意義的鏡頭意味着,晚熟的婷婷經曆了刻骨銘心的戀愛功課,療愈了自己,修煉了自己的心。 學會了放手,從青澀懵懂,到清醒成長,生命之花終于成熟綻放。
    中年課題:重遇初戀,再活一次,會怎樣? 爸爸簡南俊人到中年,也遇見了很多中年人的課題。 公司瀕臨倒閉,他借着出差日本的機會,和初戀情人阿瑞偷偷約會。 初戀哭訴南俊無情,怨念了他30年:為什麼當年抛棄了我?你知不知道我一直在等你,卻等不來? 南俊解釋說: 你希望我上電機拿博士,你問過我心裡真正想做什麼?我考上了,爸媽很開心,你也很開心,而我是最悲哀的人。
    讓最愛的人教我怎麼活下去,怎麼過日子,那是很悲哀的! 心理學家說,愛情有3個階段: 第1階段,1+1=1幻想的愛: 我們将完美伴侶的想象投射到對方身上,愛情簡直美好極了。你是我,我是你,我們宛如一體,不分彼此。 第2階段,1+1=0幻想破滅: 随着關系的深入,我們看清對方真實的樣子,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沒有滿足我的期待,幻想破滅,于是想要改造對方,雙方開始權力鬥争,陷入痛苦。 第3階段,1+1=2接納真實的愛: 彼此接納對方真實的樣子,願意呈現真實的一面去互動,去聯結,于是生出更深層次真實的愛。 能走到第三階段,愛情就是彼此生命的重生。 但可惜的是,很多人的愛情止步第2階段,幻想破滅後,改造伴侶失敗,帶着失望分手揚镳。
    阿瑞和南俊一起旅行,聊人生、聊理想,像年輕時候一樣約會,有牽手、有眼淚、有笑聲、有擁抱,但面對初戀情人的投懷送抱,精神已經出軌的NJ卻沒有進一步的回應。 最後一天南俊去敲門,這次初戀情人不告而别,先一步離開了。 乍見之歡,兩看相厭,隻能風花雪月無法柴米油鹽,不如一别兩寬,各生歡喜,他們的愛情結束在第2階段。 和阿瑞相愛,深入融合時,NJ感覺要被改造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一部分自我和生命力被剝奪了。 我們被愛情吸引,本意是想要圓滿自我,當在一起,愛到過度失去自我時,我們就想要逃離,回到單獨,所以NJ第一次落跑,第二次退縮了。 回到家的南俊對妻子坦白: “我有機會去過一段年輕時候的日子,本來以為再活一次的話,會有什麼不一樣,結果差不多,好像沒這個必要。” 人生即使有了再一次選擇的機會, 内在腳本沒變,人還是做出同樣的選擇,相愛的人最終還是經曆别離。 老年終極課題:死之考驗,為了生之醒覺 人一出生就注定有一個“悲劇”的結局——死亡,在終點靜靜等候。 生命的衰老和死亡是人生最後的旁觀者。 婆婆中風成了植物人,醫生交代,家人每天跟她說說話,說不定會有奇迹醒過來,于是一家人輪番上陣跟她說話。 睡着的婆婆,仿佛是一個沉默的生命旁觀者。
    身為老者,年輕人傾訴的困惑彷徨,脆弱悲傷,她全都知道。 但她沉默無語旁聽一切,允許一切,也許什麼都明白,卻什麼都不會表達。 這個沉默不語會觸碰生命最本質的部分。 婆婆的睡着讓一家人從不同程度開始成長,開始醒來,這個醒來讓人看見真相和現實的沖突,是疼痛的,矛盾的,糾結的,具有沖擊力的。 最先被沖擊的是妻子敏敏,她每天照顧母親最多,有一天丈夫NJ回來,看到她坐在房間裡哭泣說: “我跟媽講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每天講一模一樣,幾分鐘講完了。我怎麼這麼少?我好像白活了,每天像傻子一樣,在幹什麼?假如有一天我也跟媽一樣……” 這次沖擊讓生命那個最大、最後的問題,撞擊了她,觸碰靈魂的内核,讓她開始審問自己:“如果生命終有一别,終有一死,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我為何而活?” 于是她開始走上内在成長,醒悟的道路,去寺廟修行了。 男主南俊也被敲醒過,公司面臨生死存亡,被資本鞭打,他在公司被合夥人排擠,不得不一次次放棄誠實本真的自己和理想,向現實妥協、低頭。 他郁郁不得志時來到母親的床頭說:“我已經睡着了,為什麼一次次弄醒我,讓我面對那些問題,如果你是我,你願意醒過來嗎?” 死之考驗,是為了生之醒覺。 心理學家弗蘭克說,我們需要催化劑,來激活和開啟由于種種原因而關閉的部分。 于是,生命通過各種例如病痛、死亡、失業、破産、失戀等等“死”的考驗,将我們一再從無明、麻木、沉睡中敲醒,讓我們打開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我們或許會漸漸明白: 人生一直在經曆不同課題,内在意識一直改變和成長,如果我們不做出改變,自然和生命會以它的方式來一次次喚醒我們。 最終,我們會知道, 所謂人生八苦,不過是包裝難看的禮物,生命的催醒劑。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