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每天都在吃,你真的懂食鹽嗎?

來源:萃英化學

導讀鑒于對食鹽的不同看法,吃或不吃,以及吃多少成了一個值得考究的問題,要想真正了解食鹽,我們不妨先來探究一下食鹽的去處吧!

1、問題的提出   

氯化鈉,化學式為NaCl,俗稱食鹽。它在化學上屬于鹽類,易溶于水,并且在水中離解為氯離子(Cl-)和鈉離子(Na+)。它既是工、農業生産的重要原料,又是人類生活必需的物質。對于食鹽的兩面性,一些文章紛紛指出食鹽是導緻人體高血壓、胃癌、腸道疾病、鈣質流失的罪魁禍首。對因此,提出3個問題:①人要食用食鹽已是事實,那麼為什麼會吃鹽?②人能不能不吃食鹽,它到底能起什麼作用?③一個人一生吃那麼多食鹽都到哪裡去了?歸結起來,卻隻是一個問題,即食鹽的物流過程,也就是說它從哪裡來,幹了什麼,到哪裡去了。  

2、食鹽從哪裡來   

食鹽資源在地球上無處不在,儲量很豐富,可稱之為“無盡的寶藏”。大緻可分為岩鹽(礦鹽)、天然鹹水(湖鹽或井鹽)和海水。海洋中的氯化鈉含量約占海水中各種鹽類總量的20%,達10120萬億噸;它也占河水入海鹽類的20%,可達54600萬噸。氯化鈉可從礦物(岩鹽、鹵水)直接開采,或從海水和鹽湖中曬制出來,作為工農業原料或加工成食用鹽。  

 

世界上食鹽産品中2/3是由岩鹽和地下鹹水(濃鹽水)等制造出的,結晶顆粒的形狀、顔色都各式各樣。食鹽産品已大緻經曆了三代。第一代食用鹽,即早期人們食用的大粒鹽,含有一定的營養素,色黑,多雜質,粒大。第二代食用鹽為精制鹽,袋裝而衛生,但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損失殆盡。第三代食用鹽為今天廣泛食用的精制自然鹽,以海水為原料,直接蒸發精制而成,未經化學處理,保留10餘種有用元素,潔白、速溶而且附着力強。  


3、進入人體之後   

3.1作為鹹味的調味品   

鹽類物質在溶液或唾液中電離後,其陽離子被味覺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分子中的羧基或磷酸基吸附而産生鹹味。人類食用食鹽的動機首先是從獲得鹹味開始的。食鹽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調味品,酸、甜、苦、辣、鹹五味中,鹹味是最基本的,飯食、湯、菜中少了它,就會淡而無味。食鹽進入口裡,可以殺菌、固齒,還可以刺激味神經,增加唾液,促進食欲。然而更重要的是,人體要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不能沒有食鹽。

3.2經胃、小腸後被結腸吸收   

食用後進入體内的食鹽,全部在腸内被吸收,其中一部分積存于器官及組織内(如骨骼、皮膚内等),另一部分進入血液。具體地說,食鹽隻能在結腸上吸收。因為它既不需要唾液的分解,又不會與胃酸反應,而且它是一種離子鍵結構的強電解質,所以它隻能溶解于水而不溶于膽汁或胰液。但它可因小腸内壁纖毛的隔水作用而直接進入結腸,結腸袋的存在及其兩側正負電極狀态的構成正好有利于它的電解,而促進其吸收。電解得到的産物氫氣(H2)和氯氣(Cl2)可在代謝反應的同時,化合後溶于水成鹽酸,成為胃酸的主要來源,而氫氧化鈉(NaOH)可水解代謝反應中有機質氧化成的脂肪,是體内廢物清除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除污劑。

3.3産生胃液中的鹽酸   

人類食物中食鹽的添加,是人類進化和發展的根本性原因。人體分泌的胃酸主要為鹽酸,其次應該是少量氫溴酸和氫碘酸。根據物質不滅定律以及物質所具有的特性,人體的胃酸(HCl)隻能從“NaCl+H2O”中得到。其中化學反應實質為:   

2NaCl+2H2O=H2+Cl2+2NaOH(電解)   

H2+Cl2=2HCl

 

研究發現,一小部分食鹽變成了鹽酸,成為胃液的主要成分,用來消化食物并殺死混入胃中的細菌。胃酸與食物混合時,鹽酸的強酸性能使食物中的極大多數物質發生有規則性的化學變化而構成消化選擇。而動物則采用非鹽酸選擇食物中的有效成分。因而,以鹽酸選擇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所轉化成的人體組織物質要比動物體組織物質複雜得多,這就決定了人類發展的智慧和功能比動物體多。  

3.4鈉離子與氯離子的生理功能

在體内食鹽是以鈉離子和氯離子的形式存在的。酸性的無機硫、氯、磷離子與堿性無機鈉、鉀、鈣、鎂離子之間的嚴密配合,可較好地維持體内的水平衡、酸堿平衡和電解質平衡等。食鹽的主要作用是鈉離子的作用。食物中的鈉由腸道吸收後進入血液,體内鈉離子帶着許多水分子,形成浩浩蕩蕩的團隊,遊弋于體液中。鈉離子是細胞外液的主要陽離子,占90%以上,是維持人體正常滲透壓(即鈉泵,現已查明,人體的四肢、軀幹、内髒的肌肉、神經組織、腸、胃、腎等都有鈉泵存在)。的主要因素,人體的神經信息傳遞和肌肉收縮都需要它。身體缺鈉會出現嘔吐、麻痹、心髒不能正常跳動、肌肉抽搐等症狀,稱為“低鈉綜合症”。氯離子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進消化及維持體液平衡。當人體大量出汗、飲水或食鹽太少時,胃酸中的氯離子減少或稀釋,就會降低殺菌與消化能力,引起胃腸功能紊亂。鈉通過腎過濾進入原尿中,腎小管能将其重吸收,正常情況下腎可以動态控制其濃度。但現代人由于不良的生活習慣,導緻體内鈉和水的極不平衡,引發許多疾病。有些人習慣吃鹹食,而不注意同時增加鉀(控制鉀鈉比)和鈣的攝入量,時間稍長就會破壞身體的各種平衡。這不僅有引起和加重高血壓的可能性,甚至還可能損害腎髒和心髒。氯離子濃度過大,胃酸過多,會破壞胃黏膜,導緻胃癌。   


因而,生活中必需明确,食鹽是提供鈉的重要來源,從飲食中攝入适量食鹽不容忽視。但需注意,腌制食品如鹹菜、臘肉等,以及味精、雞精、醬油等調味品均含有食鹽,還有普通食物中也有一定量的天然鈉。根據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的特點,應靈活調整和控制飲食中氯化鈉的量,其實對此做一些簡單的計算也未嘗不可。一般地,建議每天食用2g~3g食鹽為宜。  

4、食鹽去了哪裡   

其實,人們之所以每天都需要攝入一定量的食鹽,主要是為了補充人體生理活動中由于排洩而減少的食鹽。人體無時無刻不在出汗,天氣炎熱或高強度運動時大量出汗,以及每天1L以上的尿液,還有糞便的排出,均帶走大量食鹽。鈉排出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腎髒、皮膚及消化道來完成的,通常情況下腎髒是鈉的主要排洩器官。可以說,正常人的腎對食鹽的調控是随着食入的量而定的,攝入食鹽的量多時就多排,少時就少排而多留,能基本維持其一定濃度。這些被排出體外的大量的食鹽最終都去了哪裡?事實上,絕大部分食鹽随着生活污水滲入地下、排入河湖中,最終注入了海洋,這是較容易理解的,但必須注意這是需要較長的時間。也就是說,生活污水在排入大海之前的相當一段時期都停留在人類生活的周圍環境内。由于生産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城鎮食鹽消耗量迅速增加,造成了大量的含鹽污水與排洩物,它們被就近随意排放,通過河流、湖泊、土壤從而污染了河水和地下水。人們生活排出的廢棄物與生活污水中的氯化鈉在滲入到土壤中時,其中的鈉離子與土壤中的鈣離子、鎂離子發生置換作用,又産生了大量的氯化鈣、氯化鎂,它們滲入到地下水中即造成地下水硬度的升高。人們飲用了高硬度的水以後,就可能出現暫時性的胃腸功能紊亂,如腹脹、腹瀉、排氣多等現象,甚至可能引起腎結石和心血管疾病。所以,應節制過多地食用鹽,提倡科學攝入食用鹽。這樣不僅可降低人體一些疾病的發病率,也保護了環境和水源,既節約食鹽的開支,又提高了人們生活的質量。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