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公衆号:《收藏熱點》後面精彩繼續
除此以外,釉面下常有一些顔色不同的小點,當将其放大時,便在釉中觀察到一個類似于空洞的結構,這可能是由很多微氣泡彙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大氣泡。(圖二十一至圖二十四)為釉中大氣泡的顯微圖片。 C、紋片: 南宋官窯及明清仿官瓷釉普遍有紋片,紋理的大小及疏密不一。有些樣品紋片粗細較為均一,顔色為黃色;有些樣品有着“金絲鐵線”紋片,即粗的黑色紋片和細的黃色紋片。大多數樣品都有顔色更淺甚至無色且更細的紋片,這些紋片在顯微鏡下呈極淺的黃色或無色。(圖二十五至圖二十八)為釉紋片的顯微圖片。 還有一種紋片肉眼看不見,隻有在顯微鏡下才看見,這種紋片極細且不長,不沿垂直釉面方向裂開,沒有貫穿釉層,這是瓷器出窯後形成的斜開片(圖二十九)和(圖三十)是斜開片的顯微結構圖片。 3.1.3 胎釉中間層特征 在對宋代官窯的無損檢測中,有兩個樣品的斷口處發現白色和黃色的胎釉中間層。(圖三十一)和(圖三十二)是胎釉中間層的顯微結構圖片。 3.1.4 其他特征 在對一些樣品的顯微結構觀察中,發現釉下有斷裂現象,如(圖三十三)和(圖三十四)的“丫”字型斷裂,也有簡單的裂開,如(圖三十五)和(圖三十六)。 3.2 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顯微特征的不同點 3.2.1 釉的顯微特征與胎體中的環狀紋路 在45件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中,有7件宋代官窯器物釉的顯微結構與其他樣品明顯不同。這7件器物都是六角菱花式碟,底部有三個支釘,尺寸也極為相近。釉上均有黃斑,黃斑的多少和顔色的深淺有一定的差别,黃斑處釉中氣泡模糊不清,釉面似乎被熔蝕,僅無黃斑處能看清釉中的氣泡。(圖三十七至圖四十)為釉的顯微結構圖片。 七件六角菱花式碟的縮釉露胎處較多,釉的紋片較密集,據不完全統計,其釉層厚度大約為1.6MM。在靠近碟底部露胎處,3件六角菱花式碟的胎體可見環狀紋路。如(圖四十一至圖四十四)所示,表明胎體在成型或修坯時可能使用了輪制工具。 3.2.2 紋片 對比宋代官窯瓷器與明清仿官瓷器釉的紋片,發現宋代官窯瓷器釉的紋片普遍短而密,而明清仿官瓷器釉的紋片稀而長,見(圖四十五)和(圖四十六)。除此以外,明清仿官瓷器較宋代官窯瓷器釉的紋片直,彎曲度小。見(圖四十七)和(圖四十八)。 3.2.3 釉色不均勻 明清的兩件仿官瓷器中出現釉的局部區域顔色不均勻的現象,即部分區域釉色偏白,從(圖四十九)和(圖五十)中可以觀察到這一現象,而宋代官窯樣品則基本無此現象。 四、結果與讨論 45件宋代官窯瓷器及明清仿官瓷器元素分析結果顯示,宋代官窯瓷器中有4個樣品(GCQS-1584、GCQS-1586、GCQS-1602、GCQS-1612)釉的主次量元素、微量元素與宋代官窯其他樣品不同,而與明清仿官瓷器釉的元素組成相似;而明清仿官瓷器中有1個樣品(GCQM-1631)釉的主次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與宋代官窯瓷器相近,在統計時,我們将這些樣品按照元素分析結果分配到相應的類别中進行數據處理。宋代7件六角菱花式碟的元素分析結果與其他宋代樣品相差較大,未列入數據統計分析中。 4.1 坯釉原料及工藝決定器物的顯微特征 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的元素分析結果顯示,釉含有7.55%的CaO和4.33%的K2O(所有樣品的平均值),屬于鈣釉或鈣堿釉,燒成溫度大約為1200度(3)(4),在高溫下,胎釉之間易發生物理和化學反應,形成胎釉中間層。據不完全統計,官窯青瓷釉厚1~1.8MM,高溫時釉有一定的黏度,由各種因素形成的氣泡在釉中不易逸出,燒制過程中微氣泡易彙聚在一起形成大氣泡。在降溫過程中,大氣泡可能在釉面形成破氣孔(5)或棕眼。受釉厚、燒成溫度、釉熔融時的粘度和表面張力、坯釉之間結合力等因素的影響,釉面會出現局部無釉即縮釉現象(6)。在冷卻過程中,由于胎釉熱膨脹系數的不匹配,釉受到張應力,釉面出現紋片。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宋代官窯瓷器所具有的外觀和顯微特征是由其坯釉原料和燒制工藝所決定的。 4.2 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顯微特征的相似點 宋代官窯瓷器造型古樸,釉質細潤如玉,風格自然質樸。明清的仿官瓷器,部分注重仿其釉色,不注重仿其器形,即神似形不似;部分仿品不僅在釉色上仿得逼真,造型上也注重模仿,神似形也似。無論哪種仿品,宋代官窯玉質感的釉是仿制者追求的目标。研究表明,宋代官窯釉具有強玉質感的藝術效果是因為釉中含有大量鈣長石晶體和氣泡,形成足量的散射源,使得釉産生乳濁效果(7)(8)(9)。(表二)為38件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中氣泡的統計結果。從(表二)中可以看出,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青瓷釉氣泡的直徑在十幾微米到三百微米之間,主要分布在30~180微米之間,每平方厘米面積的釉中有70~800多個氣泡。正是這些大小不一、錯落有緻的氣泡,對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出現玉質感的效果起了部分作用。下一篇
元宇宙,什麼鬼?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