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前談話的五種類型總結
資料來源:醫學界雜志
導語:衆所周知,手術前醫生要與病人以及家屬談話,稱為術前談話,這是國際通行的醫療模式。面對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齡、不同習慣、不同文化層次的病人和家屬,某醫生總結了大概5種類型術前談話,希望通過說說和他們相處的感受,能夠幫助醫患相互了解。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5種術前談話,順便探讨一下如何與患者家屬進行術前談話。
術前談話第一種類型:謙虛誠懇型
這些家屬普遍素養較好,他們的學曆背景可能比當事的醫生要高,職務比在場的重要,社會背景更是令人敬仰,但他們表現出的談話涵養還真的與他們所肩負的重任相稱,先是表示對醫務人員工作的尊重,其次表達對醫務人員風險的理解,再次傳達對醫務人員辛勤的謝意,談話邏輯性強,語氣卻相當謙虛,誠懇。他們這種舉止即使面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醫生,也會使他們肅然起敬,更何況如果遇到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深醫生,他們更會變得認真仔細,熱情對待。當然,更多的是學曆、職務、社會背景都是普普通通的,但是他們的心理素質絕不亞于當事的醫生,甚至還超過醫生,在談話時卻非常謙虛、坦誠,他們同樣也會赢得醫務人員的敬重。一次和諧的術前談話有利于圍手術期工作的開展。
術前談話第二種類型:誠恐誠惶型
在臨床上,醫生給病人以及病人家屬術前談話,它傳遞的是讓病人以及家屬了解手術的兩面性,第一是治療疾病,緩解病情,延緩惡化。第二是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可能因此帶來的風險。術前簽字簽的是知情書,絕不是簽醫生的免責書,也就是說在真正發生醫療行為後,如果是因為醫生不負責任,哪怕是疏忽責任,或者是選擇了錯誤的醫療措施,那醫生所擔當的責任該追究還是要追究的。
有時候醫療差錯發生了,病人家屬或許不懂得醫療行為的真正内涵,但在旁的醫務人員看得懂,院部會追究他,再說,他的良心也會從他的心靈深處譴責他。況且我們的法律是健全的,因此,術前談話最好不要誠恐誠惶。但事實上,在臨床術前談話的過程中,還的的确确碰到不少誠恐誠惶型的,但設身處地想一想,他們的舉止也能被理解,他們擔憂的是即将躺上手術台上的親人,至少能體現他們非常孝順,或者這家人在平時是其樂融融,是和睦相處的,他們在此時才會表現出這種情形,盡管他們對醫療知識理解或許沒有當事的醫生多,但這份親情足以讓醫務人員羨慕。此刻,醫務人員應該給他們有更多的理解,盡可能給他們解釋清楚,盡可能安撫好他們心裡的擔憂。據我理解,他們這些人其實是很尊重醫務人員的,在他們中很少有激烈的醫患矛盾産生,醫務人員應該給他們更多的耐心解釋,更多的臨床指導,盡可能有疑必解,有問必答,讓他們心理得到安慰,服侍家人得到指導。
術前談話,莫大的好處在于醫患雙方在手術之前有良好的溝通,患者以及家屬可以通過談話了解手術的結果預判和可能因此帶來的風險。因此,不應該簡簡單單把術前談話視為一個醫療行為的手續,而是醫療行為中一個必要的過程。在現實的臨床實踐中,還有以下談話類型。
術前談話第三種類型:無所畏懼型
與無所畏懼的人談話,往往讓你感到哭笑不得,不知是自己過于謹慎,還是他過于自信,即使是面對随時可能出現的嚴重風險,卻不知如何去說服他們,讓他們理解醫生想提醒的和想解釋的。更讓醫務人員有苦難言的是,雖然醫生在術前談話會談得很仔細,有時候也談得很嚴重,但在臨床上真正出現風險的極少,真正出現并發症的稀有。
之所以會這樣,這是因為前面有多多少少個臨床實踐作為鋪墊,中間還有醫療制度進行規範,還有多年累積的臨床經驗來保障。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病人是平平安安度過手術期,不料,這卻更堅定了他們無所畏懼的個性,甚至還拿來作為平時誇獎自己的談資。最讓醫務人員感到莫名其妙的是當和病人家屬談得非常認真時,他會突然毫無禮貌地對病人家屬插 話:“醫生說的都是格式條款,你就大膽簽吧。”一下子把原本慎重的過程變成了一道草草的手續。
術前談話第四種類型:一無所知型
在臨床上有時候會遇上這樣的病人和家屬,當麻醉醫生找他們進行術前談話時,他們會驚訝地反問:“啊,你們麻醉也要術前簽字啊?”“是的,因為在麻醉過程中可能存在風險。”麻醉醫生回答。病人或者家屬大惑不解,問:“麻醉會帶來什麼風險?”麻醉醫生解釋道:“手術既是治療的手段,同時,也是一個創傷的過程,因此,無論是全身麻醉還是半身麻醉,都可能因為這個創傷過程引起生命體征發生重大變化,都需要及時觀察,及時搶救。再說,在麻醉誘導和麻醉蘇醒過程中,其本身也包含很多風險。”病人以及家屬還是有點迷惑,“啊,手術這麼危險啊?”“我說的是可能存在風險。”麻醉醫生進一步解釋。病人或者家屬依然不明不白,問:“你們麻醉醫生不就是打一針?”其意下不言而明,頓時,這場談話讓麻醉醫生感到有點委屈。其實,打一 針,僅僅是麻醉的開始。
術前談話第五種類型:蠻不講理型
最讓醫務人員感到為難的就是個别病人家屬蠻不講理,他們還真的以為病人進入醫院就一切安全了。因此,和他們談手術風險,經常會讓他們感到很不高興,甚至很惱火,當醫務人員在講解手術風險時,他們會指責醫務人員道:“你的意思是不是要我們不做手術?”“你的意思是不是出了醫療事故,你們是沒責任!”一旦在醫療過程中果真出現點差錯,哪怕是一點點疏忽,那他們還真的會大動肝火,甚至大打出手,讓醫務人員感到在工作中連自己安全都存在問題。如果此時再加上旁邊人的起哄,一場“醫鬧”往往就此發生了。
如何與患者家屬術前談話?
與患者家屬溝通,首先自己的思路要清晰,特别是需要手術的患者。
STEP 1、需不需要做(手術适應症)
這是第一步,和家屬或患者交流的基石,即目前這個疾病到底是否需要手術來解決問題。這個是外科醫生必備的基本功,不用贅述。
STEP 2、能不能做(手術禁忌症)
比如說,患者高齡,有明顯的心肺并發症,無法耐受手術,那麼不能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手術前,再翻閱一次教科書,每個手術有哪些禁忌症,都要了然于胸。
STEP 3、要不要做(社會學)
作為一個醫生,需要知道,面對的是一個患者,甚至是他的家族,要明确詢問患者的預期,特别是腫瘤病人,更需要問清楚,因為會涉及到人财兩空的境地。比如說,對于肝癌的患者,你要清晰地知道不同的分期,手術後的生存率分别是多少,要明确肯定地告知患者家屬,以免術後達不到他們的預期而造成不必要的糾紛。而且不是所有的家屬都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完成一些風險大費用高的手術,這點也需要注意!
STEP 4、怎麼做?(手術方式)
有上述三步的工作,就進入正式的流程,和家屬充分溝通手術方式的異同及利弊,大有大的做法,也有它的風險,小有小的做法,同時也有它的弊端。告知家屬,我們的傾向是什麼,同時也請家屬選擇合适的方式。請記住,我們是醫生,不是神棍!
上述四步,看似容易,實則很難,首先,你的專業知識有足夠紮實,知道最新的進展;其次,要足夠的溝通能力和技巧,能站在家屬及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随時記得,我們和患者面對的是疾病這個共同的敵人。
術前談話可以讓患者以及家屬在手術之前了解手術、麻醉可能帶來的風險,預知術後愈後的情況。一旦在術中或者術後發生意外或者什麼并發症,病人以及家屬也有心理準備,對于醫療行為的得與失也有充分理解。這種制度可以有效保障醫療措施進行良性運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