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 > 正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

伊凡是費·巴·卡拉馬佐夫的次子,他是個大學生,他不像大哥德米特裡是個熱情沖動型的人物,而是一個冷靜的無神論者。他崇尚理智,善于分析、思考,力圖理解生活的意義。他不信永恒,否定上帝;作為無神論者,他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合理的,浸透了“血和淚”。在“叛逆”一章裡,他激動地向阿遼沙描述了大量人類社會人壓迫人的事例。伊凡認為如果必須用孩子的生命來換取真理,那麼這個真理是不值得去換取的。因此,他表示不能接受上帝創造的世界,哪怕以後真的出現和諧。作者在這裡本來是要借阿遼沙之口宣傳宗教忍讓的,但結果阿遼沙的宣傳卻顯得軟弱無力,造成了相反的效果。這裡體現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伊凡的叛逆否定了上帝和上帝創造的世界,表達了他對現存社會秩序的抗議,但他并沒有信心去改造這個世界,他雖然渴望生活,卻缺乏生活的信念。在他看來人類美好的理想早已被埋葬,在曆史上看到的隻有暴力和奴役。他對人類的前途十分悲觀。這在《宗教大法官》一章中得到形象的體現:伊凡說16世紀西班牙有個宗教大法官,他認為人是“軟弱的和低賤的”,他們一旦獲得自由,便會無所适從,善惡不分,互相争鬥,引起紛擾和痛苦。隻有用“恺撒的劍”去統治他們,才能維持安定。而且這種統治必須以基督的名義進行,以便蒙蔽人們。宗教大法官認為,一度向往的自由、基督的愛等崇高理想是永遠不能實現的。因此,當基督再度降臨人間時,宗教大法官要他不要妨礙他的事業,将他攆走了。伊凡的宗教大法官是暴力、奴役的象征,是為所欲為原則的體現。伊凡從同情人類苦難的人道主義立場出發,苦苦追求美好的理想而不得,經受着内心的痛苦,後來成為無視任何道德原則的極端個人主義者。最後伊凡因為懷疑自己的理論誘導了斯梅爾佳科夫殺父而處于自責之中,終于精神失常。這一結局宣告了他個人主義世界觀的破産。事實上,因為伊凡反叛宗教和教會,所以不可避免就會走上犯罪道路,這隻是作家一相情願的設計,伊凡的結局不符合他性格的真實和發展邏輯,而是反映了作家思想的局限。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