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自古以來受道家所推崇。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少私寡欲”的養生方法,将延年益壽、長生不死作為生命探求的目标。
一、無為而歸真
與儒家的養生觀迥然異趣,道家是講出世的。所以道家主張“無為”、“棄智”、“絕巧”、“無欲”,以求返璞歸真。道家的這個思想在《内經》裡被完整地接受了下來,《内經》明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内守,病安從來”,這根本就是道家思想的體現。
從中醫來分析,“恬淡虛無”不僅是一種養生方法,也是一種人生智慧。保持這樣的心境,正氣存内,邪氣不幹,陰平陽秘,不但可以無病而健康,更可以獲得人生幸福與平安。
二、道家三寶
老子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怎麼來理解呢?從生命的角度來看,“慈”是指對人生命的愛護和關注之心;“儉”,則顧名思義,是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而“不敢為天下先”應該指的就是與世無憂,柔弱不争。
從養生學的角度來看,老子提倡自然而然,不要強作妄為,不要嗜欲過度,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由境界,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理想狀态。不被世欲物欲所累,不受人為嗜欲所左右,“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與自然融為一體,必然健康。
從中醫來分析,慈則心安;儉則心靜;不敢為天下先則心不妄動。心氣能定,能靜,能安,則虛火不擾,心氣安甯,陰陽和諧,五髒六腑亦歸于權衡。
三、靜以養陰
道家重視靜,以靜養、消極、無為為特點。莊子雲:“靜則無為……無為則俞俞,俞俞則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莊子還強調:“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損汝精,乃可以長生”。顯而易見,與儒家截然不同的是,道家主張虛靜無為,可以防止多欲過勞,能延年益壽。當然,道家也不講絕對的不動。比如,莊子明确地說:“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從中醫來分析,靜則生陰,陰為陽之根。靜則收斂陽氣,使陽氣歸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今時社會生活中普遍壓力過大,我們容易虛火上浮,上實而下虛。為了健康,我推廣靜坐,或站樁,亦是道家靜養的體現。同時,光是靜坐或站樁還不夠,還要正心修身,使心胸平正,精神清虛,去名利,戒色欲,調情志,修行止。這樣内外兼修,形神兼顧,陽氣不浮,心中清涼,水火既濟,當然健康。
四、以氣養心
道家注重氣的涵養,道家經典《鹖冠子》中所提到元氣之說:“有一而有氣,有氣而有意,有意而有圖,有圖而有名,有名而有形,有形而有事,有事而有約”,“天地成于元氣,萬物乘于天地”。
道家的精神,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以一種淡淡的與世無争的态度來處人處事。切忌争強好勝,要多一份淡泊的心态,否則必會身心俱疲,耗損氣血,影響健康。
最後,道家重視養生實際上是對生命的渴望和對于人生價值自我實現的呼喚,是對人生命的真正關懷。道家哲學是與肉體的修煉緊密相關的,也就是與其道術是結合的。論道是為了論術,明術則為更好行道、得道,這樣哲學本體論與其實踐便統一起來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