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完成了一件對自己意義重大的事情,就是重新閱讀巴菲特曆年緻股東的信(早年是緻合夥人的信),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對我自己投資體系的反思、優化和調整。
調整後的投資體系,我會逐漸分享給讀者們,讓你們有全貌地看清楚,我的投資體系是怎樣的,閱讀的思考和感悟,後台回複巴菲特就能看到。
在看這些信的過程中,我無意中好像想明白了一個事情,就是巴菲特的估值方法,以2012年的一段摘錄為引子,講講我的看法。
以下是摘錄。
2012年:At appropriate prices – and that means at a very low multiple of current earnings – we will purchase more papers of the type we like.
翻譯:如果價格合理——這意味着很低的市盈率——我們會買更多那種我們喜歡的報紙企業。
以下是我的思考。
這是我第6遍通讀巴菲特緻股東的信,一遍比一遍的感觸深,在我的腦海中,關于巴菲特一直有一些困惑,其中我最感興趣的一個就是:
巴菲特到底是怎麼給企業估值的?
最根正苗紅的方式,巴菲特在早年信中明确提出,就是自由現金流折現(DCF)。
但是,他也明确提出,這是“理論上”來講,最正确的辦法,另外,不知道芒格在哪裡說過,他從來沒見過巴菲特拿計算器去用DCF折現。
整體來說,巴菲特對他的估值方式閉口不提,這麼多年的年報,他每次都是淺嘗辄止,隻會告訴我們一些“内在價值是一個區間”、“每個人的估計會有很大差異”之類的表述。
直到我看到摘錄這一段,在我腦海中很多的部分,開始一點點串起來,我好像明白巴菲特的估值方法了。
首先,理一下巴菲特緻股東信中的素材,目前我們知道的東西有:
1、理論上來講,DCF是最正确的估值的方式,但這隻是理論上來講;
2、巴菲特自己從未在信中用DCF作為工具,做過估值的示例和案例;
3、芒格說自己從未見過巴菲特用計算器去算自由現金折現。
根據以上3點,我認為可以合理估計:
DCF隻是一種思考工具(自由現金流數量、實現的時間、折現率),巴菲特是不會真的用這種方式去估值的。
以上已經是很重要的一個結論了,我們接着來看,還知道哪些事情:
4、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過,巴菲特曾經告訴一位财經記者:
他不會給不同的企業設置不同的折現率,用的折現率都差不多,但不同企業的安全邊際可以設置得不同。
5、巴菲特在早年(印象中是80年代)的信裡,曾經給過一個案例,就是如何給報紙企業估值,當時他的說法(當然隻是舉例,用“say…”(翻譯為“比如說…”)這種表述方式)是:
10%的折現率,6%的自由現金流永續增長率,就是25倍的市盈率。
6、這幾十封信中,講 DCF(目的是說清楚理論正确的做法)的次數,印象中不超過2次,但說起市盈率(用以說明一家企業股價貴不貴)的次數,絕對在10次以上。
比如摘錄這裡,“如果價格合理——這意味着很低的市盈率”。
根據以上3點,我的猜測是:
巴菲特設定了自己的折現率(也就是目标收益率),然後根據各個公司可能的長期增長預期,設定好了自己的買入PE,這裡面的關鍵變量有2個:
第一個,折現率。
折現率,反映的是對一筆投資的目标收益率,這個變量又可以分為兩個因素:
一個因素是企業增長帶來的收益率,一個是低買高賣帶來的收益率。
在巴菲特這個案例裡,最終的目标收益率是明确的:
巴菲特說過很多次,他的目标收益率就是15%,不清楚的是企業增長和低買高賣在這15%目标中所占的比例。
考慮到巴菲特“不願持有10年,就不要持有10分鐘”的長期持股理念,暫且把企業增長預期設置為12%,低買高賣設置為3%(我是不會告訴你們,這個12%是我反推試出來的)。
第二個變量,是各個公司的長期增長率,關于這一點,我們已經有一些已知因素,可以作為錨定值:
因素一:美國GDP這些年的增速,大約在2%左右,考慮到上市公司是經濟主體中的佼佼者,這個增速,大緻可以作為上市公司最低的預期長期增速。
因素二:巴菲特和他的老師格雷厄姆,都曾經表示過,指望一家公司能夠長久維持8%以上的增長率,是不現實的,所以這個8%,可以大緻看做長期增速的上限。
這兩個因素合在一起,根據PE=1/(折現率-增長率)的公式,就有了下表:
這個表,我猜測就可以作為巴菲特對一家公司的估值判斷。
我們看看,根據曆史材料的統計,巴菲特買入的公司的市盈率都是多少,見下圖。
很明顯,沒有一家是超過上表的上限——25倍市盈率的。
再進一步,如果我們把上表的折現率調高到15%,即預期是:
不靠市場波動賺錢,目标收益率全部通過公司内在價值增長實現,上面這個表,就會變成這樣:
再回頭對照一下上面那個圖,發現有意思的事情了嗎?
上面的13家公司,隻有4家PE是明顯大于8%增長率假設下的14.3倍PE的(14.4不算)。
而這4家的情況分别是:
可樂是巴菲特鐘愛的超級品牌,通用再保險當時的經營狀況是有問題的,中美能源原因不知,而精密鑄件巴菲特後來直言“對價格的判斷出現了重大失誤”。
上圖中的購買公司,大部分公司PE在8-15倍之間,大約就對應上表2%-8%的增長率,剛好差不多是我們上面說的上限和下限。
我覺得這不是巧合,這有可能就是背後的估值邏輯。
我猜想,對于巴菲特來說,估值本身是很容易的,也沒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目标公司是否能真的達到一定的長期增長率,畢竟長期保持增長,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具體到一家公司,要實現預期的長期增長率,這裡面有幾個台階:
首先,這公司得一直在,如果很容易就會被社會給淘汰掉,那就不行了。
要實現這一點,這公司所在的行業,得是一個穩定存在的行業,負面案例比如馬車行業,幾乎就是一個消失的行業。
第二,光“存在”還不夠,公司所在行業的發展,至少要能跟上GDP的發展,這就要求,行業的賺錢邏輯要在。
負面案例比如報紙行業,這就是一個賺錢邏輯逐漸崩塌的行業,别說跟上2%的GDP增速,萎縮都是難以避免的,隻是不會像馬車行業那樣幾乎消失了。
第三個,在一個“一直存在,而且至少能跟上社會整體發展速度”的行業裡(注意引号裡的“至少”),這公司還要能實現高于社會上其他企業的增長(注意我說的不是“行業裡”而是“社會上”),那就需要有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競争優勢。
理解了上面這些,投資者需要找什麼樣的公司就呼之欲出了:
身處一個賺錢邏輯沒有崩潰的生意,而且具備良好的競争優勢,當然,你還要能看得懂,不然你也判斷不了前兩點。
回過頭來看,你說投資能有多難呢?我覺得把盈利預期放低,反而可能更容易成功。
具體來說,我們不需要判斷企業未來幾年的業績增長,甚至不需要判斷長期增長率是8%還是2%,我們隻需要判斷:
1、這個企業會一直在,産品服務會一直被客戶需要;
2、這個企業有競争優勢,别人“幹不掉他”,而且他還能活得越來越好;
3、買入價格不要太高,至少不要高于8%的長期增長率,也就是25PE,如果你要保守一些,不要高于15PE就好了。(我個人對大多數企業的第一次買入價格為16PE)
當然,如果你對一家企業有更準确的判斷,或者企業具備一些特點,可以讓你更容易判斷長期增長情況,那就更好了。
上一篇
勵志的八字名言83句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