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許多年沒有到故宮了,終于最近抽時間,又一次走進這塊神秘的宮殿!
一大早出門,到天安門時已是人頭攢動。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全國各地的遊人,早已聚焦在這塊地方。
進廣場都要安檢了,排起了長長的隊。天空霧霾又起,一點也不透亮,是乎不應該來湊這個熱鬧!
随着人流,穿越端門,湧向午門,這裡是故宮入口。
午門在明代是舉行獻俘大典的地方。這中間門洞,當時隻有皇帝才能走,且要敲響大鐘大鼓伴奏才行。
影視劇中“推出午門斬首”的場景,并不會在此發生,過去這裡隻是對“觸怒龍顔”大臣的廷杖之所。
進入午門,就正式進入宮殿區了。故宮建築分外朝和内廷兩大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舉行大典的地方。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和坤甯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兩側為東西六宮。
走過内金水橋,中間的禦路橋專供皇帝走。正面是太和門,兩側有文華和武英兩組宮殿群。
文華殿在明初,曾經一度作為太子辦公的地方,後來成為皇帝聽講史書之地。文華殿内的文淵閣,是清宮藏書樓,用于貯藏《四庫全書》。
傳說故宮有房 9999 間半,所謂這半間,指的便是文淵閣西頭的那一小間,隻有一個樓梯的位置。
武英殿在清初,用作皇帝的便殿,後來開設了武英殿書局,成為了皇家的圖書出版社。
故宮的城牆新開放不久,以前還真沒上去過,于是随着人流走上了城牆 …
節日的喜慶還沒散盡,城樓角樓還都在舉辦着各種展覽 …
城牆上看故宮,視野遼闊,金碧輝煌 …
故宮又名紫禁城,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皇家宮殿建築群。據說它的名字來自古代星宿學中的“紫微居中”。
故宮的城牆有 10 多米高,牆外是 52 米寬的護城河。故宮從籌建到完工,共用了 10 餘年的時間,先後有明清的 24 位皇帝在這裡執政。
在城牆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精美的角樓,高 27.5 米。每個角樓都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
從東華門城牆下來。故宮有東華門、西華門、午門和神武門四門,傳說東華門為“鬼門”,清代帝後駕崩後,靈柩都由此門送出。
回到太和門。太和門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
進門後,正面就是那高大輝煌的太和殿,不知有多少遊人都是奔着它來的。想看看金銮殿,看看皇帝的寶座。
太和殿俗稱“金銮殿”,是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出征等,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
金銮殿因殿内金磚鋪地而得名。其實這是一種專為皇宮特殊燒制的磚,敲起來能發出金屬般的聲音,所以稱作“金磚”。
太和殿内正中高台上,就是當年皇帝所坐的金銮寶座。寶座是明代的遺物,清朝的皇帝繼續使用。
影視劇中多麼熟悉的場景,下面是三跪九叩的臣子,頭頂上是高高在上的君王。
據說寶座下的踏闆,距離地面有 11 米高。當年朝拜的臣子,根本就看不到天子的容顔,他們朝拜的隻是一座威嚴的大殿。
看來高高在上的天子,也是一個人的孤獨,有點兒高處不勝寒!
記得過去參觀時,能靠的更近一些,至少能看清楚裡面的陳設。而現在被遠遠擋在欄杆外,最多看到的也就是個影子,真讓人失望!
太和殿後的方亭,是中和殿,隻能算個過渡性的建築,為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
保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後一座大殿,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每逢重大節日和帝後生日,皇帝都要在這裡宴請文武百官。
從乾隆年間開始,保和殿成為了中國科舉考試的最高殿試場所。殿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由皇帝親自主考。
考中狀元、榜眼和探花三人,可以很榮耀地從午門的正中門洞中走出,這是皇帝對他們的格外榮恩。
三大殿前後排列在一個工字形的漢白玉石殿基上。殿基高 8 米,分三層,向下由台階貫通,中間是石雕“禦路”。
保和殿後的雲龍大石雕,着實不一般。長 16.57 米,寬 3.07 米,有 1.7 米厚,重約 200 噸,上面細緻地刻畫着九龍戲珠的圖案。
這塊石雕,當初從房山大石窩向京城搬運,動用了民工 2 萬多人。在寒冬打井取水,潑水結冰,推拉巨石滑行,曆時近一個月。
站在保和殿後三層樓高的殿基上,憑欄遠眺,其後就是藏着三千佳麗的後官 …
重遊故宮,已是經年,帶着沉思的眼睛,夢回紫禁城 …
也許故宮就像是圍城,裡面的想出來,外面的想進去。寂寞寥寥帝王心,也許皇帝就是最孤獨的那個人!
本篇重點遊了外朝三大殿,下篇接着遊其後的三宮六院。靜看一入皇宮深似海,萬千寵愛為一人!
(轉自2019.3本人公衆号)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