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繼懷
朋友打電話訴苦,說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了一大堆道理,他就是聽不進去。我想,朋友給孩子講的道理都是對的,也都是為孩子好的,為什麼孩子卻聽不進去?類似的現象,生活中并不少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個重要原因或許就是沒有掌握好說理的技巧。
我們總是希望講理時他人能接受,但有時會事與願違,對方不但理沒聽進去,還引發反感,甚至把關系搞僵。或者口服心不服,産生抵觸的情緒。所以,不要小看說理的技巧,懂得如何說理,不僅使人把道理聽進去,還有利于人際關系和諧。
如何說理?我認為首先說的“理”必須是理,是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理,是正确的理,如果你說的“理”不正确,即使他人暫時聽進去了,終究還是會抛棄的。所以,說服别人之前,先把自己的“理”考慮清楚,檢查一下,确保正确和妥當。“理正”,也是一種底氣,理直氣壯。如果一個人經常都“理正”,說話容易令人信服。
此外,要考慮聽者心理。說理是一個雙向過程,聽者能不能接受你的理,什麼時候接受,接受到什麼樣的程度,是由聽者決定的,不是說理者自個兒說了算,也不可以替聽者接受,更不能強迫聽者接受。聽者會不斷變化,所以我們要先了解聽者,比如,要考慮他的心理,考慮他樂于接受的形式,選擇合适的時機、地點和方法,用對方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說理,事半功倍,否則,容易陷入自說自話,聽者并不領情。
我們常說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意思就是要用感情來打動聽者的心,用道理來使聽者明白。說理時要考慮聽理對象的情感因素,在道理說得準确、客觀、深透的基礎上,語氣春風化雨,以情動人,從而使說出的道理達到迎刃而解的效果。有不少人會認為,隻要把道理說透,把對方駁得無話可說,對方自然會接受。但生活并不是辯論賽,什麼事都要靠辯駁,會活得很累,還是要多用溫和的方式以理服人。如果你總是處于強勢的狀态,咄咄逼人,對方容易在情感上與你對立起來,你說得再有理,恐怕對方也很難聽得進去,或者從此對你敬而遠之,不利于今後的相處與合作。
就如我前面說到的那位朋友,自認為對孩子說的話有道理,認為是孩子過于叛逆,而實際上,經過一番問詢與探讨,我發現是因為朋友沒考慮孩子的心理,高高在上,自以為是,擺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架勢,甚至在衆人面前數落孩子,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在情感上産生了對立情緒,自然也就很難把“理”聽得進去,甚至影響了親子關系。我的一番“理”朋友聽進去了,表示要改變一下說理的方式,學會與孩子和諧相處。
以理服人非易事,說理是個技術活。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