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慢性胃炎(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效驗方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現代醫學分為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等,中醫則稱為“胃脘痛”或“胃痛”。慢性胃炎一般都有上腹部隐痛、飽脹、納減、惡心、反酸、嗳氣、消瘦、腹瀉等症狀。

中醫認為:胃炎雖以胃為中心,但涉及肝、脾,胃以通降為順,肝的疏洩不利、氣機郁滞,胃失和降,則易産生胃痛;脾與胃相表裡,脾主升,胃主降,脾的運化功能失調,勢必影響胃之通降,胃氣上逆則形成隐痛、飽脹、反酸、嗳氣等。因此,中醫治慢性胃炎,實際是疏肝調脾。

慢性胃炎常分為脾胃虛寒、肝氣犯胃、脾胃陰虛、胃絡瘀阻等證型。

1.脾胃虛寒型(相當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胃脘冷痛,怕寒喜暖,得食痛減,口吐清水,胃納欠佳,神疲乏力,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脈細。治法:溫中健脾,散寒止痛。方藥:黃芪建中湯化裁。黃芪20g,炒白芍25g,生姜10g,大棗6個,桂枝10g,甘草6g,香附10g,丁香8g,吳茱萸5g。

2.肝氣犯胃型(相當于淺表性胃炎) 胃脘脹滿,兩脅氣痛,嗳氣反酸,脈沉弦,舌苔薄白。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方藥: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10g,川芎6g,枳殼10g,香附10g,酒白芍15g,陳皮10g,郁金15g,佛手10g,香橼10g,川楝子10g,木香10g,炙甘草10g。

3.脾胃陰虛型(相當于萎縮性胃炎) 胃脘隐痛綿綿,煩熱似饑,口燥咽幹,舌紅少津、無苔或苔剝脫,脈細數。治法:養陰益胃。方藥: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化裁。沙參20g,麥冬15g,玉竹15g,石斛10g,酒白芍15g,炙甘草10g,百合20g,炒雞内金10g,炒麥芽15g,炒山藥15g。

胃炎用一方統治,效果也不比分型治療差,且簡單易行,臨床常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而成:法半夏20g,黃芩15g,黃連6g,幹姜10g,人參10g(或黨參20g),炙甘草10g,大棗6~10枚。

肝氣犯胃、飽脹、脅痛加柴胡、酒白芍、佛手、川楝子、枳殼。

脾胃虛寒、怕涼納少加桂枝、吳茱萸。

脾胃陰虛、口幹、舌紅、胃隐痛加沙參、麥冬、石斛、白芍。

胃酸過多者加海螵蛸、瓦楞子、茯苓、澤瀉。

食谷不化者加炒雞内金、神曲、炒麥芽。

胃出血、有黑便者加三七、白及、川大黃。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加黃芪、桂枝、炒白芍、蒲公英、大貝母。

大便不爽者加木香、槟榔片、炒萊菔子。

腹脹甚者加蒼術、厚樸、陳皮、枳實、木香、香附。

胃下垂、胃黏膜脫垂者加蒲黃、五靈脂、丹參、檀香、砂仁。

案例 劉某,男,55歲,2000年4月28日就診。胃病史20餘年,早些年胃鏡查驗診為“淺表性胃炎”,近10年又做過2~3次胃鏡,定為“萎縮性胃炎”。近幾年每年春秋經常犯病,胃脘部隐隐綿綿,口幹,脅痛,大便溏薄,消瘦,怕冷,胃總是不舒服感。舌質淡紅、有細碎裂紋、少苔,脈弦。中醫診斷:慢性胃炎(胃痞)。辨證:脾胃陰虛,胃失和降。治法:和胃降逆,理氣止痛。方藥:半夏瀉心湯化裁。法半夏20g,幹姜10g,黃芩15g,黃連6g,黨參20g,炙甘草10g,大棗6枚,柴胡10g,炒白芍15g,枳殼10g,木香6g,郁金15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服。

二診:5月6日自訴脅痛已停,胃隐痛減輕,胃部不舒服感緩解,按前方适當變更又進6劑,隐痛消失,階段性痊愈。囑注意飲食、禁食辛辣、冷飲。

體會 中醫治慢性胃炎及胃潰瘍的古方有十幾個,如半夏瀉心湯、柴胡桂枝湯、黃芪建中湯、平胃散、六君子湯等,而以半夏瀉心湯療效最佳。以半夏瀉心湯為主方通過加減可以統治各型胃炎。治慢性胃炎,開始宜用湯劑,獲效後應改為煮散或散劑最妙,有時散劑比湯藥迅速,也可制成水丸,更為方便。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也宜服散劑(或制成顆粒沖劑),比湯藥迅速,且價格低廉。

筆者常用胃痛散(顆粒)治胃潰瘍及胃窦炎療效不錯:蒲公英30g,炒白芍30g,柴胡20g,法半夏30g,陳皮15g,砂仁10g,白及20g,炒白術20g,浙貝母15g,海螵蛸30g,延胡索20g,甘松15g,香附15g,甘草10g。上藥磨粉與黃芪湯混合,即用黃芪150g煮湯濃縮與上述藥粉按1︰1混合壓粒,晾幹即得胃痛散顆粒。每次6g,每日2次。

胃病患者除了正确服藥,調養十分重要。胃病遷延不愈,主要是靠養。胃病的形成常與精神情緒有關,樂觀的情緒能使肝氣條達、氣血暢通,有利于胃病的康複。胃炎及胃潰瘍者應該戒煙戒酒,胃潰瘍出血者常常是嗜酒之人,飲食應忌生冷、辛辣,以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因此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之說是有道理的。(陳勝威)

你可能想看:

上一篇
論尋龍點穴(1)

下一篇
正傍陰府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