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許多醫生一輩子按教科書來開方,效果平平常常,認為中醫就這麼回事,給病人解釋時,就一句話:中藥起效慢,慢慢來。事實上中藥起效并不慢,慢是因為沒有深刻認識到病機,憑感覺下藥,所以就慢了。辨明病機的過程就如同穿過一個原始森林,需要我們細心地辨析,才能走出去,如果走不出這一段路,就會迷失在中醫林海中,找不到方向,更談不上到達目的地了。
今天,就先帶大家了解最為基礎的“五髒病機”——
第一條: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諸”,諸多也,指一切或多數之意;“風”,既為六淫中的外風,也指内生五邪中的内風,又稱肝風,故風包括外風與内風二種;“掉”,搖動之意,其範圍包括頭面、四肢、身體其他部位的搖動及肌肉的跳動(在頭部亦指病人自覺有旋轉的一種症狀);“眩”,習慣稱作“眩暈”。
我們再看看《内經》:“風盛則動。”這就明白了,“掉眩”其實就是講風在人體内的表現,沒有這個表現,我們也就無法得知體内是否有風了。“眩”指眩暈,從西醫學角度來看,就是“腦血管痙攣”,細想一下,“眩”也是“掉”的表現,隻是“掉”表現在了腦血管上,這樣就與“風盛則動”完全一緻了,風在體内表現就是“動”。
“動”在臨床上可以看到眼皮跳動、嘴唇蠕動、面部肌肉抽動、頭部顫動、雙手抖動等這些明顯的“動”,最典型的就是帕金森症,也很容易想到“風盛”的問題,但下面這些情況你是否會想到是風盛的原因?是否想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1.腸道病變:患者腸蠕動亢進,出現腹痛腹瀉。針對蠕動亢進,是否想到腸道有風?
或問:腸蠕動亢進與肝也有關系?
答曰:看看痛瀉藥方,再結合西醫學所說的腸蠕動過快,再想想痛瀉藥方中的白芍、防風,你的思路可能就一下子開闊了。腸蠕動亢進,也是動的一種,也是風的表現形式。
2.呃逆證:呃逆屬于膈肌痙攣所緻,即膈肌抖動太過,治療時是否考慮過祛風,考慮過調肝?
3.眩暈,頭疼:TCD檢查報告腦血管痙攣,西醫采用活血、擴張腦血管治療。中醫治療時,是否考慮到從肝入手,配合祛風的藥物?用上天麻、鈎藤、蜈蚣……”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風盛則動”。動之太過即為風,明白了這一層,再回過頭來看臨床上的一些疾病,思路就會開闊不少,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第二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寒邪分為外感之寒和内生之寒。
内生之寒,即人體陽氣衰弱,陰邪過剩,虛寒内生。
外感寒邪是指寒邪由外而入,進人人體。看看前面講的葛根湯證就明白所謂“正氣存内,邪不可幹”。寒邪自膀胱經而入,也是有正氣不足的前提。因此概括而言,人體寒邪,不論外感還是内生,均與腎有關!
寒性收引,這是寒邪的特點。收引在人體的表現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即橫向收引和縱向收引。橫向收引就好比水管收縮變細了一樣!人體寒邪偏重,經脈也會收引變細,影響氣血的運行,出現局部經脈氣血不通,形成“疼痛”的表現,即所謂的“不通則痛”,這個很好理解。
另一個收引是縱向收引,好比一段鋼材,受凍後變短了一樣!人體的經脈、筋骨、肌肉等,受到寒邪的侵犯,也會收縮變短,感覺一根筋被扯住一樣。這種病人不少,但臨床上卻往往想不到是寒邪的作用,忘記了腎!
病人常常說:“醫生啊!我這膀子的筋好像被扯住,伸不開?”“我這脖子後面的筋好像短些,扯得人很不舒服!”
看到寒性收引,再想想以前遇到的病人,回想當時病人說過的話,就會有深刻的體會。
“諸寒收引”,言筒意赅地将寒邪在人體的表現描述出來,反複言誦,反複揣摩,自能明白其中的妙處……
第三條:諸氣膹郁,皆屬于肺
“膹郁”一詞的意思,曆來頗有争議。王冰注:“膹,謂膹滿。”《醫宗金鑒·運氣要訣·運氣為病歌》雲:“諸氣膹郁痿肺金。”注:“膹郁,謂氣逆胸滿,膹郁不舒也。”
《内經知要》卷下雲:“膹者,喘急上逆;郁者,痞塞不通,肺主氣,氣有餘者,本經自伏之火,氣不足者,則火邪乘之;虛實之分,極易淆誤,所當精辨。”
膹郁可以理解為氣機上逆,郁積于胸中。
因為肺主宣發、主肅降,五髒六腑之氣上逆,依賴于肺的開與合、宣與降才能得到調節,如果肺氣斂降無力,上逆之氣與肺之斂降對峙,上逆不得,下降不能,郁塞于肺,故出現“郁”。
“諸氣”并非僅僅指肺氣,應該指各髒腑之逆氣!這樣來理解這句話,意思就更加清楚了,同時對郁積在胸中的氣,也有明确的治療方法——調節肺之宣發與肅降。
第四條: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腫滿:腫是指腫在皮膚及四肢,滿是腹内脹塞,腫滿指浮腫脹滿之意。
濕有内外之分:雨露傷人或久卧濕地屬外濕;久食生冷,脾陽被傷,不能化濕,形成内濕。脾主運化,主四肢,如果運化失調,水濕不能運化,滞留于體内,滞留于四肢,就會發生浮腫脹滿等症狀,本文之浮腫脹滿是由脾不運化所緻。
臨床中濕邪多能緻腫滿,但腫滿并非全是濕所引起。如“病機十九條”中的“諸脹腹大,皆屬于熱”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熱甚則腫”,就不屬于濕。
對此條可以這樣理解:濕邪内停,脾失運化,導緻軀幹、四肢出現腫滿的症狀,皆可以從脾來調理。
常言道:“兵來将擋,水來土掩。”這其中的“水來土掩”其實就蘊含了“以土治水”的道理,借用到中醫裡來,脾屬土,濕邪為水,以土治水,五行相克也。
腫滿有明顯的濕象,可以很容易想到調理脾髒,但有時的腫滿雖也與濕有關,我們卻不容易想到。
比如:腹型肥胖的患者(俗稱“啤酒肚”),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減肥”,吃減肥藥!沒有想到中醫的辨證從痰濕入手,從脾入手來解決問題!
看得見的腫滿可以調理脾髒,有些看不見的又該如何呢?
對于痰濕較重的患者,出現肝髒腫大,出現脂肪肝,我們同樣也要調脾。痰濕引起的肝髒腫大,不也是“諸濕腫滿”的表現嗎?
如果我們再細細推尋下去,可以總結出這樣的觀點:隻要有濕邪這個病因存在,患者出現了機體局部的腫滿,就可以從脾來調理,不論是眼皮腫,還是體内長腫瘤,調脾都是很重要的……
第五條: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火)
看到這句話,很多人有些疑惑!前面講過,寒性收引,收引導緻氣血不通,不通則痛。現在又談痛與心的關系,是不是有些牽強附會?
還有“癢”,不是屬于“風”嗎?與心又有何幹系?“瘡”與心的關系,似乎更加遙遠……
事實不然!
“痛”“癢”“瘡”不僅與心有關系,而且關系還很密切!“心主血脈”,“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無論是“不通”還是“不榮”,其實談的都是血脈的問題。當血脈不通,局部自然出現瘀滞,疼痛就會産生了;不通的背後,其實就蘊含了不榮,因為血脈都流通不過去,能榮養嗎?“不通”和“不榮”很多時候是并存的,而治療“不通”和“不榮”時,從心入手,活血通脈就是關鍵性的問題。中藥針劑“丹參注射液”“血塞通粉針劑”在臨床上作為常用藥,對大多數疼痛都有改善作用,就是這個道理。張錫純的“靈效活絡丹”,就是充分運用了這個道理。
活血通脈治療疼痛與溫經散寒治療寒性收引所緻的疼痛是否相惇?
可以說這是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于寒邪引起的疼痛,散寒止痛的同時,運用的溫性藥物其實也起到了溫經活血通脈的作用…………
“癢”之為病,可以理解為風邪聚集在局部的一種反映,通過活血通脈,促進氣血的運行,風邪由裡發表,随汗而解,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大氣一轉,其氣乃散”。所以說“癢”的治療,從心入手也算是捷徑。臨床上常用桂枝湯治療西醫所說的過敏,其中桂枝的作用就在于此……
“瘡”與心的關系,同樣也是建立在“心主血脈”的理論基礎上。許多人見瘡即用清熱解毒的藥物,這與西醫見瘡就用抗生素是一樣的思維模式,完全沒有“治病必求于本”的概念。瘡之形成,可以理解為人體營養物質郁積在局部,而産生一種病理反應,看似“上火”,其實根本在于輸送出現障礙。對于這類疾病,活血化瘀就是很好的辦法,輸送問題解決了,營養物質不能積蓄了,病就好了。
對于久病的患者,氣血的不通,導緻人體正氣輸布出現障礙,形成虛證,運用補藥補充不足的氣血(如黃芪),這樣病就好得更快些。
再看看《内經》原文:“諸痛癢瘡,皆屬于心。”也就是說“痤瘡”之“瘡”要從“心”來治療!大多數人都沒想到這個層面上來!看到瘡就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這是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沒有看到“心”這個層面,如果想通了,則天下就無治療不好的痤瘡了!
我們再看看心之所主:“心主血脈,其華在面”,也就是說心是面部的老闆,臉上長痤瘡了,為什麼就不想想他的老闆呢?我經常給病人解釋:面部的血液循環依靠心髒,心髒的功能不強大,面部血液循環就差,面部氣色就不好,就容易長東西。就好比一個城市,交通不順暢,城市的垃圾運送不出去,就會堆積在城市的各個地方。想明白了痤瘡的治療,對“心主血脈,其華在面”,“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的理解就會上升一個層次。
附疑難雜症,多取奇經八脈交會穴
奇經八脈除了陰陽跷與陰陽維外,任、督、沖、帶的腧穴并不發于四肢。金元窦漢卿氏得 “少室隐者”傳書 ,提出“八脈交會穴”,這是定在四肢的八個常用穴 。其主要意義在于:八個腧穴通過所屬經脈上會于八脈,而不同于其他數經相交的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實際是人體十二經脈通于奇經八脈的八個腧穴,其名稱和通會關系如下:
後溪→手太陽→督脈
列缺→手太陰→任脈
外關→手少陽→陽維
内關→手厥陰→陰維
申脈→足太陽→陽跷
照海→足少陰→陰跷
臨泣→足少陽→帶脈
公孫→足太陰→沖脈
如果陽維脈病則取外關 ,陰維脈病取内關, 陽曉脈病取申脈,陰曉脈病取照海,帶脈病取足臨泣穴 ,沖脈病取公孫穴,任脈病取列缺 ,督脈病取後溪穴 。
八脈交會穴的治療範圍 ,窦漢卿《針經指南》記載共能治二百一十三症;徐鳳《針灸大全》記載了八穴能治二百三十四症 。以每穴所治的病證來看,至少涉及内 、外、婦、兒、骨 、皮膚、五官各科及傳染病 、急救等方面 。八脈交會穴之所以能治許多疾病 ,主要機理在于八穴與奇經八脈存在着特殊的交會關系 。
在運用八脈交會穴時 ,根據針灸臨床的辨證規律和八脈交會穴與奇經八脈的特殊關系 , 一般以髒腑 、經絡辨證為基礎 ,以奇經八脈為特點。單純性内髒疾患可用髒腑辨證;如屬多經合病 ,症情複雜 ,以一髒一經難以概括者,或一些精神、神經系統疾患 ,則可多用奇經八脈辨證。對一些疑難雜症頑症,從奇經八脈論治可以獨辟蹊徑 。
現代臨床應用八穴除了配伍應用外 ,單取八穴亦可取得佳效 。如内關穴,廣泛地運用在治療内、外、婦、兒各科疾病 ,涉及到呼吸 、消化、循環 、神經等系統 。其功能之多 、主治範圍之廣 ,非一般穴位所及 。
由于奇經八脈的特殊作用,因此,從奇經八脈辨治疾病 ,可以執簡馭繁,提綱契領抓住主要矛盾 。如窦氏的八脈交會穴 ,每穴各通一條正經和一條奇經 ,兩穴相配 ,可疏通四經經氣 ,因此治療範圍極大,達到穴少效宏的目的。
除任督二脈的腧穴所主治範圍外,其他六條脈 ,則可選擇其同各條經脈的交會穴來治療, 這樣,就擴大了奇經的治療取穴範圍 。
交會穴,絕大部分都在軀幹部,一般随其部位的鄰近,通過經絡分支或曲折循行,陽經與陽經交會 ,陰經與陰經交會 ,陽經又以督脈為主,陰經則以任脈為主 。
從交會穴中可以看出如下的一些關系 :
1、手足陽經之間脈氣相通 ;
2、三陽之間脈氣相通;
3、陽經以督脈為主,陽維聯絡陽經“起于諸陽會”的頭部 ,與督脈會于項部的風府 、啞門, 足三陽與督脈會于頭項部的大椎 、陶道、百會 ;
4、陰經的外經不上頭部 ,所以其會穴較少 ;
5、陰經以任脈為主:陰維聯絡陰經“起于諸陰交”的腹部 ,與任脈會于頸部的天突 、廉泉 ;足三陰與任脈會于下腹部的中極 、關元 。
交會穴的意義 ,就是說明經與經之間的作用相通及其主治的重點所在 。以足三陰經穴而論均主腹部病症。在下腹部的要穴 ,有小腸募關元 、膀胧募中極,再下近陰部為曲骨,三穴都屬于任脈 ,主“任脈為病,男子内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足三陰經的下肢部腧穴能主治關于生殖、泌尿方面的病症,所以均會于關元 、中極,足厥陰與陰部疝氣等症關系尤切,所以又交會于曲骨和腹股溝部足太陰經的府舍 、沖門 。因此,相關治療,臨床取穴少而效果往往較佳 。
在談奇經八脈的重要性
奇經八脈中以任脈、督脈的穴位運用最廣,但這并不是表示其它6條奇經就不重要。
由于奇經八脈的功能,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彼此之間的聯系,特别是對于某些疑難雜症或是婦科疾病,更與奇經八脈的病變息息相關。
因此,可以這麼理解,如果十二經脈是學習針灸的入門,奇經八脈則是學習針灸的進階。
01
陽跷脈
當體内的陽氣偏盛時,容易引起陽跷脈的經氣壅塞不暢通,因而導緻雙目張開而難以入睡。
當邪氣侵犯陽跷脈時,也會使内眼角出現疼痛。陽跷脈病證的脈象,表現為寸口脈的前部左右彈指。
陽跷脈發病的症狀,表現為内踝以上弛緩,而外踝以上拘急;腰背疼痛、癫痫、突然仆倒、半身不遂、痹症,四肢強直而不靈活。
02
陰跷脈
當體内的陰氣偏盛時,容易引起陰跷脈的經氣壅塞不暢通,因而導緻雙目閉合而嗜睡。陰跷脈病證的脈象,表現為寸口脈的後部左右彈指。
陰跷脈發病的症狀,表現為外踝以上弛緩,而内踝以上拘急;癫痫,患寒熱證,皮膚痹證,少腹疼痛,腹内拘急,腰及髋部疼痛牽引陰器,男子患陰疝病,女子則患崩漏症。
如果眼内角發紅疼痛,應取陰跷脈治療;小便不通時,取陰跷脈,或取足大趾三毛上之穴,或取血絡明顯處刺之出血。
張潔古曰:跷者,捷疾也。二脈起于足,使人跷捷也。陽跷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故名為陽跷之絡;陰跷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髒,主持諸裡,故名為陰跷之絡。
陰跷為病,陰急則陰厥胫直,五絡不通,表和裡病;陽跷為病,陽急則狂走目不昧,表病裡和。陰病則熱,可灸照海、陽陵泉,(在膝下一寸䯒外廉陷中,足少陽之合也,筋病治此)陽病則寒,可針風池、風府。(在項後入發際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脈,太陽、陽維之會也)。
王叔和《脈經》雲:水流夜疾有聲者,土休故也,人亦應之。人夜卧則脾不動搖,脈為之數疾也。一雲脾之候在睑,睑動則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則睑澀嗜卧矣。數說皆論目閉目不瞑,雖不言及二跷,蓋亦不離乎陰陽營衛虛實之理。可互考者也。
03
陽維脈
陽維脈維系人體的所有陽經,如果經氣失調,就容易失志惆怅,全身無力,并且動作不能自主。陽維脈病證的脈象,表現為浮脈,新經絡公衆号提示如果陽維脈發病,表現為惡寒發熱,目眩,如果陽邪偏盛,則表現為喘息擡肩,全身壯熱而如寒栗之狀。
04
陰維脈
陰維脈維系人體的所有陰經,如果經氣失調,就容易失志惆怅,全身無力,并且動作不能自主。陰維脈病證的脈象,表現為沉大而實的浮脈.小編新經絡.
如果陰維脈發病,表現為胸中疼痛,脅肋滿悶且疼痛。
《素問·腰痛論》曰: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與太陽合腨間,去地一尺。
王啟玄曰:陽維起于陽,則太陽之所生,并行而上至,下複與太陽合而上也。去地一尺,乃承山穴也。在銳腨之下,分肉間陷中,可刺七分。肉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裡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拂拂然,甚則悲以恐。陰維之脈也,去内踝上五寸腨分中,并少陰經而上也,刺飛陽之脈,在内踝上一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築賓穴也。《甲乙經》雲,太陽之絡,别走少陰者,名曰飛陽。
05
沖脈
當寒邪侵犯沖脈時,容易導緻血脈凝滞不通,經氣瘀阻于胸腹而喘息。沖脈病證的脈象,表現為寸口脈中間堅實而直達關部。
沖脈的病證表現為氣機上逆,腹内拘急。如果沖脈發病,表現為少腹疼痛且上搶于心,或患症瘕,不孕,大小便失禁,脅肋脹滿而煩亂。
《素問·痿論》曰:治痿獨取陽明者何也?曰:陽明者,五髒六腑之海也,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沖脈者,經脈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當各補其營而通其腧,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謂肝甲乙、心丙丁、脾戊己主氣,法時月也)
06
帶脈
帶脈的病證為腹部脹滿,腰部寒涼無力如坐水中之狀。帶脈病證的脈象,表現為口脈中部脈左右彈指。
如果帶脈發病,表現為左右繞臍痛,腰脊、大腿内側疼痛,少腹疼痛且牽引命門,在女子則月經閉塞,或斷經後卻重來不止,陰部寒涼,不孕;在男子則少腹拘攣筋急,遺精。
07
督脈
主要為脊柱強痛、角弓反張、神智異常等。督脈生疾,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女子為不孕、癃痔、遺溺、嗌幹,治在骨上(謂腰橫骨上毛際中,曲骨穴也),甚者在臍下營(臍下一寸,陰交穴也)。實則脊強反折,虛則頭重高搖之,挾骨之有過者,取之所别也。
張仲景《金匮》雲:脊強者,五痓(zhi:痙攣)之總名。其證卒口噤,背反張而瘛疭。諸藥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穴。督脈病候的脈象為尺寸俱浮,直上直下,脈來中央浮直,上下動者。
08
任脈
主要為疝氣、帶下、腹中結塊等。任脈為病,男子内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上氣有音者,治其缺盆中(天突穴)。
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取關元治之。苦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任脈病候的脈象為寸口脈來,緊細實長至關者。
奇經八脈中除督脈、任脈外,沖脈、帶脈、陰陽跷脈、陰陽維脈,并不擁有專屬的穴位,因此必須借用十二經之穴位。
奇經八脈的概念和生理特點
(一)奇經八脈的概念奇經八脈是指十二經脈之外的八條經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挢脈、陽驕脈、陰維脈、陽維脈。奇者,異也。因其異于十二正經,故稱“奇經”。它們既不直屬髒腑,又無表裡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對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起着溢蓄、調節作用。
(二)奇經八脈的生理特點-奇經八脈的生理特點有三點:
①奇經八脈與髒腑無直接絡屬關系。
②奇經八脈之間無表裡配合關系。
③奇經八脈的分布不像十二經脈分布遍及全身,人體的上肢無奇經八脈的分布。-其走向也與十二經脈不同,除帶脈外,餘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
奇經八脈的共同生理功能為:
1.進一步加強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如督脈能總督一身之陽經;任脈聯系總任一身之陰經;帶脈約束縱行諸脈。二驕脈主宰一身左右的陰陽;二維脈維絡一身表裡的陰陽。即奇經八脈進一步加強了機體各部分的聯系。
2.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十二經脈氣有餘時,則蓄藏于奇經八脈;十二經脈氣血不足時,則由奇經“溢出”及時給予補充。
3.奇經八脈與肝、腎等髒及女子胞、腦、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相互之間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聯系。
有網友台後咨詢,腰痛怎麼治?現在分享一篇文章供參考——手上有一個治療“腰痛”的重要開關在人的手背上有一個治療“腰痛”的開關,把這個開關打開了,腰痛立馬好一半,這個治療“腰痛”的開關在手背哪個位置呢?
請見下圖:
這兩個腰痛點就是治療“腰痛”的開關,那麼,如何打開這個開關呢?
刺激這兩個腰痛點就可打開,如何刺激呢?
方法很多,很多人選擇用牙簽或小棉簽來刺激這兩個腰痛點,這不,最近十多天,多個公衆平台在推送這樣的一篇文章《腰痛,用一把小牙簽,就搞定啦》及《腰痛,用一根小棉簽,就搞定啦》。
其實,這個方法在網上流行多年了,不過,通過新經絡公衆平台的幾位專家多年驗證,用牙簽刺激,不但效果不理想,而且還有一些副作用。
因為:
1、由于牙簽有一定的利刃度,牙簽無法刺激深層,隻能輕輕的刺激,但用力輕,如隔靴搔癢,因此效果極差。
2、如果用力重,會刺傷皮膚,傷到衛氣。
3、無法立體的刺激到穴位,因為穴位是一個多維的立體空間,這裡,順便普及一下穴位知識,很多人都把穴位理解成一個平面的點,其實穴位是一個多維的立體空間,隻不過這個空間很小,很多人都把當成一個實體的點,另外穴位在人體内存在的位置及角度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位于骨邊,有的位于肉内,還有的位于兩筋之間,有的以切面存在,有的以弧面存在等等,有的人之所以按摩穴位沒有效果,就是沒有找到穴位的準确位置與角度。
4、做不到穴位分層治療,由于穴位具有空間屬性,因此每個穴位都是有層次的,不同的層次,其調理的範圍也是不一樣的,而且按摩的手法也不一樣,例如這個腰痛點,如果是肌肉方面引起的腰痛,要用揉法揉這個腰痛點,如果是筋方面引起的腰痛,要撥法撥這個腰痛點,氣血不通也會引起腰痛,這樣的話,要用推得方法推這個腰痛點,另外這個腰腿點還具有強腎的功能,這是極少人知道的一個秘密,也是新經絡公衆号首次公開披露的,用那種手法按摩這個腰痛點可以強腎呢?用壓法。
用棉簽刺激腰痛點,雖然沒有牙簽副作用大,但效果也不明顯,因為棉簽做不到以硬克柔,大家都知道,太極拳講究以柔克剛,但對于處理一些痛點及淤堵點,需要以以硬克柔,才能把痛點及淤堵點消除掉。
既然牙簽、棉簽效果不好,用什麼方法效果,新經絡公衆号的小編推薦使用棍針去刺激這個腰痛點。
在這裡新經絡公衆号平台建議大家用小木棍代替牙簽或棉簽,不僅效果更好,而且不會傷到皮膚。
建議大家在你當地找一個木工按照下面的模型制作小木棍,這個木棍模型,它源于南少林傷科,名叫棍針,大家不要小看這個棍針,從外表上看沒有什麼奇特之處,但暗藏機巧,它集撥、壓、點、刮、推、撬等12種手法于一身,因此它即可撥、壓、點,又能刮、推、撬,而且還有一些針灸效果,如果把2種棍針結合使用,還能巧妙的起到複位的作用:
例如小關節錯位,把2種棍針結合使用,輕輕一撬,通過一種獨特的杠杆力就自動複位了。
那麼,如何使用棍針刺激腰腿點,主要用棍針的腳部去操作,什麼是棍針的腳部呢?棍針的上面為頭部,下面為腳部,見上圖,帶把的就是腳部。
使用棍針腳部按摩時,要壓住肌肉,然後輕輕的上下晃動,這樣可以形成杠杆力,不需要用多大的力量,就能力透深層,在使用棍針治療腰痛時,同時要讓患者配合腰部活動,例如做前後左右旋腰、前後彎腰,左右側彎腰等,如果是兩邊腰痛,可以做左右側彎腰,如果是前彎腰痛,可以做後彎腰的動作,向後彎腰的痛的,可以做向前彎腰的動作,整個要都痛,可以做前後左右旋腰的動作...
最近有網友向我處求購南少林棍針,在此說明一下,我處沒有多餘的南少林棍針,也不生産南少林棍針,其實這個南少林棍針很好制作,在你當地找一個木工,基本上半小時内就可制作好,也可自己手工制作,我們的南少林棍針,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
如何制作棍針呢?
請看下面棍針模型圖片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