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清熱方劑總彙收集整理(31~60方)

31、白清胃散

[處方]生石膏4兩,生硼砂1兩,玄明粉1兩,冰片2錢。

[制法]上為細末,過羅。

[功能主治]清熱去火;清腫止痛。主胃火上升,牙齒疼痛,口舌糜爛,牙縫流血。

[用法用量]蘸藥少許,擦患處。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32、百生湯

[處方]百合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桑白皮10克,玄參10克,麥冬10克,柿霜6克,川貝粉(沖服)3克,甘草3克,蘆根30克。

[功能主治]滋陰潤肺,清熱養腎。主肺腎陰虛,咽喉失于濡潤。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幹祖望方

33、百壽丸

[處方]山楂5兩,滑石5兩,蒼術2兩5錢,膽南星2兩5錢,天竺黃2兩5錢,木香2兩5錢,砂仁1兩5錢,六神曲1兩5錢,麥芽1兩5錢,鈎藤1兩5錢,薄荷1兩5錢,僵蠶1兩5錢,茯苓1兩,桔梗1兩,甘草1兩,橘皮2兩5錢(共為細粉),朱砂1兩,牛黃2錢。

[制法]上藥和勻,煉蜜為丸,重8分,金箔為半衣,蠟皮封固。

[功能主治]清熱健胃,化滞安神。主停乳停食,消化不良,痰盛咳嗽,氣促抽搐。

[用法用量]每服1丸,白開水送下。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

34、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處方]白頭翁 甘草 阿膠各6克 秦皮 黃連黃柏各9克

[功能主治]清熱治痢,益氣養血。治産後痢疾,腹痛裡急後重,便下膿血,氣血不足者。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1.4升,煮取500毫升,納膠令消盡,分三次溫服。

[摘錄]《金匮要略》卷下

35、白頭翁湯

[處方]白頭翁15g 黃柏12g 黃連6g 秦皮12g

[來源]本方證是因熱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腸所緻。熱毒熏灼腸胃氣血,化為膿血,而見下痢膿血、赤多白少;熱毒阻滞氣機則腹痛裡急後重;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皆為熱邪内盛之象。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熱退毒解,則痢止而後重自除。故方用苦寒而入血分的白頭翁為君,清熱解毒,涼血止痢。黃連苦寒,瀉火解毒,燥濕厚腸,為治痢要藥;黃柏清下焦濕熱,兩藥共助君藥清熱解毒,尤能燥濕治痢,共為臣藥。秦皮苦澀而寒,清熱解毒而兼以收澀止痢,為佐使藥。四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

本方與芍藥湯同為治痢之方。但本方主治熱毒血痢,乃熱毒深陷血分,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使熱毒解,痢止而後重自除;芍藥湯治下痢赤白,屬濕熱痢,而兼氣血失調證,故治以清熱燥濕與調和氣血并進,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使“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兩方主要區别在于:白頭翁湯是清熱解毒兼涼血燥濕止痢,芍藥湯是清熱燥濕與調和氣血并用。

江昂《醫方集解·瀉火之劑》:“此足陽明、少陰、厥陰藥也。白頭翁苦寒能入陽明血分,而涼血止痢;秦皮苦寒性澀,能涼肝益腎而固下焦;黃連涼心清肝,黃柏瀉火補水,并能燥濕止痢而厚腸,取寒能勝熱,苦能堅腎,澀能斷下也。”《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熱毒痢疾。腹痛,裡急後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屬熱毒偏盛者。)

[用法用量]上藥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現代用法:水煎服)。若外有表邪,惡寒發熱者,加葛根、連翹、銀花以透表解熱;裡急後重較甚,加木香、槟榔、枳殼以調氣;膿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涼血和血;夾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實以消食導滞;用于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鴉膽子(桂圓肉包裹),療效更佳。

[備注](1)本方為治療熱毒血痢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裡急後重,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辨證治要點。

[摘錄]《傷寒論》

36、白頭翁湯

[處方]白頭翁 厚樸 阿膠 黃連 秦皮 附子 黃柏 茯苓 芍藥各6克 幹姜 當歸 赤石脂 甘草 龍骨各9克 大棗30枚 粳米12克

[制法]上十六味,歎咀。

[功能主治]清熱止痢。治赤痢下血,裡急後重,連月不愈。

[用法用量]以水1.2升,先煮米令熟,出米納藥,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下

37、白薇丸加味

[處方]防風10克,羌活10克,白薇10克,白蒺藜10克,石榴皮10克,蒲公英12克,銀花12克。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主風熱停留。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審視瑤函》

38、百效散

[處方]大黃8兩,牙皂2兩,當歸4兩,全蠍1兩,黃土5錢,神曲(炒)4兩,天麻4兩,僵蠶(炒)2兩,赤金150張,朱砂4兩。

[制法]上為細末,袋裝,每袋6厘。

[功能主治]清熱化滞,鎮驚安神。主食滞火盛,急熱驚風,嘔吐乳食,紅白痢疾。

[用法用量]每服1袋,溫開水送下,日2次。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39、白屑風酊

[處方]蛇床子40克 苦參40克 土槿皮20克 薄荷腦10克

[制法]将蛇床子、苦參、土槿皮共研成粗粉。用75%酒精80毫升,先将藥粉滲透,放置6小時,然後加入75%酒精920毫升,依照滲漉分次加入法,取得酊劑約1升(不足之數可以加入75%酒精補足),最後加入薄荷腦即成。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祛風止癢。治濕熱蘊郁,肌膚失養之白屑風。

[用法用量]擦患處,每日三至五次。

[摘錄]《中醫外科臨床手冊》

40、白英清喉湯

[處方]白英30克,龍葵30克,蛇莓24克,半枝蓮24克,猕猴桃根30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熱毒壅盛。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裘淵英方

41、白英菊花飲

[處方]白英30克,野菊花30克,臭牡丹30克,三顆針15克,苦參15克,白頭翁15克,七葉一枝花15克,白花蛇舌草20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毒熱型鼻咽癌。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腫瘤的診斷與防治》

42、八角金盤湯

[處方]八角金盤(研吞)5克,琥珀(吞)5克,益母草15克,冬葵子10克,滑石10克,蘆根30克,赤小豆30克,陳皮5克,甘草5克。

[功能主治]利濕化痰,活血消瘀,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主痰阻血瘀。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董漢良方

43、半黃丸

[處方]黃芩45克 南星 半複各30克

[制法]上藥研末,姜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主治熱痰留滞于内,咳嗽面赤,胸腹脅常熱,惟足乍有冷時,其脈洪滑者。

[用法用量]用生姜湯送下30~50丸。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一

44、闆藍根夏枯草飲

[處方]闆檻根30克 夏枯草20克 白糖适量

[制法]将闆藍根、夏枯草同水煎,加白糖适量。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散結。适用于腮腺炎腫痛發熱有硬塊者。

[用法用量]每次10~20克,每日3次。

[摘錄]《經驗方》

45、闆藍根銀花糖漿

[處方]闆藍根100克 銀花50克 甘草15克 冰糖适量

[制法]将上3味加水600克,煎取500克,去渣加冰糖适量。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解毒。适用于水痘及一切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發熱。

[用法用量]每服10~20克,每日數次。

[摘錄]《經驗方》

46、寶咳甯顆粒

[處方]紫蘇葉30g 桑葉30g 前胡60g 浙貝母30g 麻黃30g 桔梗30g 天南星(制)60g 陳皮30g 苦杏仁(炒)60g 黃芩60g 青黛21g 天花粉60g 枳殼(麸炒)60g 山楂(炒)45g 甘草15g 牛黃3g

[性狀]為灰綠色的顆粒;味甜、微苦。

[炮制]上十六味,除牛黃外,取紫蘇葉、陳皮提取揮發油,蒸餾後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其餘桑葉等十三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5小時,第二次1.5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與上述水溶液合并,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2~1.35(50℃)的清膏。取清膏,加入适量的蔗糖和糊精,與牛黃粉配研,制成顆粒,幹燥,加入上述紫蘇葉和陳皮的揮發油,混勻,制成900g,即得。

[功能主治]清熱解表,止嗽化痰。用于小兒外感風寒、内熱停食引起的頭痛身燒,咳嗽痰盛,氣促作喘,咽喉腫痛,煩燥不安。

[用法用量]開水沖服,一次2.5g,一日2次;周歲以内小兒酌減。

[規格]每袋裝5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47、保目全睛丸

[處方]白蒺藜5分,黃柏5分,元參5分,青葙子5分,黃芩5分,赤芍5分,防風5分,知母5分,犀角5分,木賊1錢,蟬蛻1錢,石決明1錢,草決明1錢,歸尾1錢。

[制法]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每丸2錢重。

[功能主治]明目退翳,清熱養血。主二目昏花,視物不清,雲翳遮睛,迎風流淚,視力衰弱,頭目眩暈,夜盲。

[用法用量]每服1丸,白開水送下。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48、保胎方

[别名]保胎散

[處方]歸身、川芎、茯苓、玉竹、續斷、杜仲(炒)、黃芩(酒炒)、白術(土炒)、甘草。

[功能主治]清熱安胎。主孕婦出痘腰痛。

[用法用量]保胎散(《驗方新編》卷十)。

[摘錄]《醫鈔類編》卷十九引聶氏方

49、保嬰丸

[處方]麻黃16兩,連翹4兩,生石膏8兩,滑石8兩,羌活6兩,天麻4兩,栀子(炒)2兩,細辛4兩,防風4兩,獨活4兩,甘草4兩,全蠍2兩,薄荷2兩,白芍2兩,大黃2兩,荊芥2兩,黃芩2兩,川芎2兩,桔梗2兩,菊花2兩,當歸2兩,白術(炒)2兩,砂仁1兩。

[制法]上為細末,每16兩細末兌百草霜2兩,合勻,煉蜜為丸,每丸重1錢。

[功能主治]清熱解表,發散風寒。主小兒感冒風寒,頭疼發熱,鼻流清涕,身燒體倦。

[用法用量]每服1丸,溫開水送下,1日2次。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50、保嬰育生丸

[處方]銀花5錢,連翹5錢,橘紅5錢,貝母5錢,僵蠶(炒)3錢,竺黃3錢,天麻3錢,法半夏3錢,防風3錢,膽星3錢,鈎藤3錢,焦三仙1兩,黃芩4錢,甘草5錢,芥穗2錢,薄荷2錢,活蠍子12個,桑葉5錢(上除活蠍外,為末。),雄黃5錢,琥珀4錢,冰片2錢,麝香1錢。

[制法]上和勻,煉蜜為丸,重5分,朱砂為衣,蠟皮封固。

[功能主治]清熱退燒,化痰消滞。主小兒外感風寒,停食發燒,咳嗽痰盛,急熱驚風。

[用法用量]每服1丸,溫開水送下,1日2次,3歲以下者酌減。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51、保嬰鎮驚丸

[處方]大黃1兩5錢,甘草1兩,朱砂面3錢。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5分重,蠟皮或蠟紙筒封固。

[功能主治]清熱、鎮驚、導滞。主小兒急熱驚風,實熱目赤,口瘡,便燥,小便赤黃。

[用法用量]每次服1丸,周歲小兒酌減,白開水化服。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52、保幼化風丹

[處方]膽星2兩,羌活1兩,獨活1兩,天麻1兩,芥穗1兩,防風1兩,川芎1兩,淡全蠍1兩,甘草1兩,薄荷2兩,人參(去蘆)1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錢重,每斤藥用朱砂末3錢為衣,蠟皮或蠟紙筒封固。

[功能主治]清熱散風,止嗽化痰。主小兒感冒發熱,頭痛身痛,四肢抽動,痰涎壅盛。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次服1丸,周歲以内酌減,白開水化服。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53、保真湯

[處方]當歸3錢,人參3錢,生地黃3錢,熟地黃3錢,白術3錢,黃耆3錢,赤茯苓1錢半,白茯苓1錢半,天門冬2錢,麥門冬2錢,赤芍藥2錢,白芍藥2錢,知母2錢,黃柏2錢,五味子2錢,柴胡2錢,地骨皮2錢,甘草1錢半,陳皮1錢半,厚樸1錢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補虛除熱。主勞證骨蒸體虛。虛勞骨蒸,潮熱盜汗。

[用法用量]方中甘草、陳皮、厚樸原無用量,據《十藥神書》(陳修園注本)補。

驚悸,加用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淋濁,加用萆薢、烏藥、豬苓、澤瀉;便澀,加用苦杖、木通、石葦、扁蓄;遺精,加用龍骨、牡蛎、蓮須、蓮心;燥熱,加用滑石、石膏、青蒿、鼈甲;盜汗,加用牡蛎、浮麥、黃耆、麻黃根。

[摘錄]《修月魯般經》引《勞證十藥神書》(見《醫方類聚》卷一五○)

54、保真湯

[處方]川芎1錢,當歸2錢,生地2錢,白芍2錢,麥冬1錢,天冬1錢5分,川貝5分,茯苓5分,桔梗8分,五味10粒,骨皮1錢,炙甘草4分。

[功能主治]清熱止咳,潤肺瀉火,滋補真陰,以複其元。主産後熱蒸成痨症。此由嗜欲無節,起居不時,以緻真陰耗竭,虛火上炎,或蒸而熱,或往來寒熱,似瘧非瘧,或咳血咯血,自汗盜汗,或心神恍惚,夢與鬼交,或經水閉塞,身漸羸瘦。

[用法用量]上加大棗2枚,水煎服。

虛,加人參1錢,黃耆6分;胃弱,加茯苓、山藥各2錢,砂仁2-3粒。

[注意]患此者,必須寡欲内養,方能有效。

[摘錄]《胎産秘書》卷下

55、八味檀香散

[處方]檀香200g 石膏100g 紅花100g 甘草100g 丁香100g 北沙參100g 拳參100g 白葡萄幹100g

[來源]蒙古族驗方。

[性狀]本品為棕黃色的粉末;氣香,味甘、微澀而涼。

[炮制]以上八味,除檀香、丁香、白葡萄幹外,其餘石膏等五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幹,粉碎,烘幹,再加檀香、丁香,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功能主治]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用于肺熱咳嗽,痰中帶膿。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3g,一日1~2次。

[規格]每袋裝15g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56、八仙丹

[處方]大黃6克,金銀花120克,當歸尾30克,玄參60克,柴胡9克,炒栀子9克,黃柏9克,貝母9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化痰行氣。主濕熱下注。(陰囊皮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洞天奧旨》卷六

57、八正合劑

[處方]瞿麥118g 車前子(炒)?118g 扁蓄118g 大黃118g 滑石118g 川木通118g 栀子118g 甘草118g 燈心草59g

[性狀]本品為棕褐色的液體;味苦、微甜。

[炮制]以上九味,車前子用25%乙醇浸漬,收集浸漬液。大黃照流浸膏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5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後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減壓回收乙醇。其餘七味加水煎煮三次,濾過,合并濾液,濾液濃縮至約,與浸漬液、滲漉液合并,靜置,濾過,濾液濃縮至近,加入苯甲酸鈉3g,加水使成,攪勻,分裝,即得。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通淋。用于濕熱下注,小便短赤,淋瀝澀痛,口燥咽幹。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20ml,一日3次,用時搖勻。

[規格]每瓶裝(1)100ml(2)120ml(3)200ml

[貯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58、八正散

[處方]車前子 瞿麥 萹蓄(亦名地萹竹)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木通 大黃(面裹煨、去面,切,焙)各500克

[制法]上藥為散。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利水通淋。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幹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甯,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及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熱淋、血淋。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燈心,煎至100毫升,去滓,食後臨卧溫服。小兒量力少少與之。

[備注]方用瞿麥利水通淋,清熱涼血,木通利水降火為主;輔以萹蓄、車前、滑石、燈心清熱利濕,利竅通淋,以桅子、大黃清熱瀉火,引熱下行;甘草梢和藥緩急,止尿道澀痛。諸藥合用,而有清熱瀉火,利水通淋之功。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59、貝羚膠囊

[處方]川貝母、羚羊角、豬脫氧膽酸、麝香、沉香、人工竺黃(飛)、青礞石(煅,飛)、硼砂(炒)

[性狀]本品為膠囊劑,内容物為土黃色粉末;氣特異,味微苦。

[炮制]以上八味,羚羊角锉成細粉;其餘川貝母等七味分别粉碎成細粉,過篩,除青礞石細粉外,将餘藥與澱粉68g混勻,分次加入青礞石細粉中,配研均勻,過篩,再加硬脂酸鎂6g,混勻,裝膠囊,即得。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用于痰熱阻肺,氣喘咳嗽;小兒肺炎,喘息性支氣管炎及成人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0.6g,一日3次;小兒一次0.15~0.6g,周歲以内酌減,一日2次。

[注意]大便溏薄者不宜使用。

[規格]每粒裝0.3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60、貝母黃芩湯

[處方]川貝母3錢,黃芩5錢,麥門冬3錢,茅根5錢,滑石4錢,瓜蒌仁3錢,罂粟殼4錢,青黛3錢,甘草2錢。

[功能主治]清熱止嗽主嗽血,脈象洪盛,血色紫暗者。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各家論述]此方以川貝為君,川貝乃治熱嗽之聖藥;佐以麥冬、粟殼,清熱澀痰;滑石、黃芩,清熱散結;青黛、茅根,清熱涼血;甘草和藥調中,劑中不先止血,故以清熱為先務也。

[摘錄]《醫學探骊集》卷四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