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肺系 第一節 感冒

感 冒

【概說】

一、概念:

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邪犯衛表所緻的外感疾病。臨床表現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适為特征。

(一)病名釋義:感——感受, 冒——觸冒。即感受觸冒外界風邪而發病。

(二)臨床特征: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适為特征。

(三)發病季節:一般感冒四時皆有,尤以冬春兩季為多。

(四)稱謂較多:傷風,冒風,冒寒;重傷風,小傷寒,時行感冒。

傷風——感冒中症情較輕,多為感受當令之氣者,或稱冒風。其中因感寒所緻者又叫冒寒。

重傷風——感冒中症情較重,多為感受非時之邪者。其中因風寒緻病之重者,又稱為小傷寒。(以示不同于六經傳變之傷寒。)

時行感冒——感受時行病毒,有較強的傳染性,并可引起廣泛流行者。

(五)病症特點:*病邪少有傳變,*時行感冒或老幼病弱,或原有某些肺系慢性疾患,病邪由表入裡,可引起某些合并症或繼發病。

二、沿革:

(一)《内經》中即已有外感風邪引起感冒的記載。

《素問·太陰陽明》篇說:“傷于風者,上先受之。”

《素問·骨空論》說:“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

《素問·風論》:“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

指出感冒的緻病因素在于風邪,主症以寒熱、頭痛、身痛為主症。

(二)《傷寒論》認識到感冒有中風、傷寒之别。

将感冒輕症曰傷風,重症稱小傷寒,并提出不同的治法:太陽中風——桂枝湯證;太陽傷寒——麻黃湯證。

(三)《諸病源候論》起,又倡“時行之邪”緻病之說。

《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指出:“夫時氣病者,此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并指出“時行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明确說明時行感冒有較強的傳染性。

(四)宋元以後,醫家提出了“感冒”病名,确立了治療大法,對虛體感冒補充了扶正達邪的原則。

感冒病名則出自北宋《仁齋直指方》,該書倡用參蘇飲治療:“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粘。”

元《丹溪心法·傷風》指出病位在肺,治療大法——“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

至明清,多将感冒與傷風互稱;并對虛人感冒有進一步的認識,提出扶正達邪的治療原則。《醫學心悟·論汗法》:“凡一切陽虛者,皆宜補中發汗,一切陰虛者,皆宜養陰發汗。”

三、讨論範圍:

以普通感冒(傷風)、流行性感冒(時行感冒)及其他病毒、細菌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現感冒證候者,皆可參照本篇内容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外感六淫,時行病毒而緻病。

(一)風為主因:

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

風為六淫之首,流動于四時之中。故外感為病,常以風為先導。

風性輕揚,為病多犯上焦—— “傷于風者,上先受之。”

(二)邪有兼夾:

風與寒合(多見于深秋冬令寒冷季節)---風寒證;風與熱合(多見于春夏溫暖之時)---風熱證;夏秋之交,暑濕當令,多表現為風暑夾濕證候;秋季氣候幹燥,常見風燥相合。

(三)時行疫毒傷人:

若時行病毒傷人,則發病快,病情重而多變,往往相互傳染,造成廣泛的流行,且不限于季節性。

如《諸病源候論·時氣諸候》:“夫時氣病者,此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

二、病機

(一)衛外功能減弱,外邪乘襲緻病(發病學):

是否發病 關鍵在于衛氣之強弱;----“正氣存内,邪不可幹。”

同時與感邪的輕重有關。

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氣候突變,六淫肆虐:外界環境變化,乍寒乍暖,冷熱失常,六淫病邪猖獗,或如南人北遷,氣候不适應,人體未能應變,衛外之氣失于調節應變,即可受邪發病。若屬時行病毒為患,多造成廣泛流行。

②生活起居不當,寒溫失調:自身如更衣脫帽,貪涼露宿,電扇空調,冒風淋雨,或過度疲勞,以緻肌腠不密,營衛失和,外邪乘襲。

③過度勞累,耗傷體力:正氣耗損,肌腠不密,衛外不固,,感受外邪。

④體質偏弱,内外因相引發病:體質不強,正氣虛弱,衛表不固,稍有不慎,即易感邪。如陽氣虛者易受風寒,陰虛者易受燥熱。臨床上稱之為體虛感冒。

肺有宿邪,易受新感:肺經素有痰熱,或痰濕内蘊,肺衛調節功能低下,則每易感受外邪,内外相引而發病。臨床上可見内熱外寒--寒包火等錯雜證候。

(二)病邪侵犯肺衛,而以衛表不和為主(病位):

肺 主氣,司呼吸,喉為其系,開竅于鼻

主皮毛,職司衛外

外邪侵犯肺衛的途徑有二:或從口鼻而入,或從皮毛内侵。

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衛表不和為主。

(三)病理屬性有寒熱兩大類别:

四時六氣病邪不同,風為主因,風與火、熱、燥相合多發為風熱;風與寒相合發為風寒。

(四)病理變化

感受風寒濕邪——風寒束表,皮毛閉塞,邪郁于肺,肺氣失宣;

感受風熱暑燥——風熱犯表,皮毛疏洩不暢,邪熱犯肺,肺失清肅;

如挾有時行疫毒——傳變迅速,病情多重,或變生它病。

三、預後轉歸

一般感冒病邪輕淺,預後多良好,病程較短而易愈;老年、嬰幼兒、體弱患者以及時感重症,可有傳變,或同時夾雜其它疾病。

感冒病因病機示意如下:

皮毛

衛表不和

化 包

肺衛疏懈

肺衛

外邪乘襲

熱(燥)

口鼻

肺失宣肅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一)初起以衛表及鼻咽症狀為主,可見惡風或惡寒、鼻塞、流涕、多嚏、咽癢、咽痛、周身酸楚不适等,或有發熱。由于風邪兼夾病邪的不同,還可見胸悶、惡心、脘痞、納呆、便溏、咽幹、少痰等症。

(二)時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時期發病人數劇增,且病症相似,多突然起病,惡寒、發熱(多為高熱)、周身酸痛、疲乏無力,病情一般較普通感冒為重。

(三)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時行感冒少數可傳變入裡,變生他病。

(四)四季皆可發病,而以冬、春兩季為多。

二、病證鑒别

(一)感冒與某些溫病早期的鑒别

要點 病名

感 冒

溫 病

臨床特征

多無發熱或發熱不高,服解表藥後,汗出身涼脈靜而漸愈,病程多不超過一周,多不傳變。

必有發熱甚或高熱,得汗後熱雖暫降,但脈數不靜,身熱旋即複起,且常見傳變入裡之候:神昏、谵妄、驚厥、出血等。

病 機

正氣不足,邪犯肺衛

正氣不足,疫毒内犯

發病特點

四季皆有,但冬、春多發,具相兼性、轉化性

有季節性傳染性強,發病急驟,病情重笃,症狀相似。

理化檢查

血象及胸部X線檢查可有異常

進行必要的理化檢查,以資鑒别

與西醫關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

風溫包括肺炎、急性支氣管炎、胸膜炎等;暑溫包括乙肝、鈎端螺旋體病等疾病早期

(二)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的區别

普通感冒病情較輕,全身症狀不重,初起一般多見鼻塞、流涕、噴嚏、聲重、惡風,繼則發熱、咳嗽、咽癢或痛、頭痛、身楚不适等;少有傳變;在氣候變化時發病率可以升高,但顯散發性,無明顯流行特點。

時行感冒病情較重,發病急,全身症狀顯著,常突然惡寒,甚則寒戰、高熱、周身酸痛;可以發生傳變,化熱入裡,繼發或合并它病;具有廣泛的傳染、流行性。

三、相關檢查

(一)血象:病毒性感染見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比例升高。細菌感染有白細胞計數與中性粒細胞增多和核左移現象。

(二)胸部X線檢查:X線胸片顯示血管陰影增多,但無肺浸潤陰影(急性病毒性支氣管炎),或雙肺彌漫性、結節性陰影(流感病毒肺炎)。

(三)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測定。

【辨證論治】

一、 辨證要點——邪在肺衛,辨證屬表實證

(一)區分風寒與風熱

鑒别要點

類别

惡寒發熱

的輕重

兼症

汗液

舌脈

風寒證

惡寒重,發熱輕

流清涕,痰吐稀薄色白,咽不痛

無汗

舌苔薄白,脈浮緊

風熱證

身熱較甚,微惡風

咽痛明顯,流黃涕,痰粘或黃

汗少

舌苔薄黃,邊尖紅,脈浮數

(二)辨不同兼邪

鑒别要點

類别

惡寒發熱

的輕重

兼症

舌脈

入夏時常發熱,或午後熱甚,

微惡風寒

肌膚灼熱,汗少,口渴引飲,食少,心煩,倦怠無力,咳嗽少痰,

舌苔薄白或薄黃,舌質微紅

脈細數

惡寒,發熱

頭痛鼻塞,無汗,咽幹唇燥,幹咳痰少,痰質清稀。

舌幹苔薄

脈象浮弦

身熱不甚,

遷延纏綿,

微惡風寒

汗少而粘,頭痛如裹,肢體酸重疼痛,或胸膈悶脹,脘痞泛惡,口中粘膩,大便稀溏,面色淡黃

舌苔白膩

脈浮濡

二、治療要點——解表達邪

治療遵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義,采取解表達邪的原則。風寒治以辛溫發汗,風熱治以辛涼解暑,暑濕雜感者又當清暑祛濕解表。虛體感邪則應扶正與解表并施。

三、證治分類:

(一)風寒束表證:

1.症狀

主症: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痰薄色白

苔脈: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

2.證機概要:風寒外束,衛陽被郁,腠理内閉,肺氣不宣。

3.治法:辛溫解表

4.代表方: 荊防達表湯(《時氏處方》)或荊防敗毒散(《外科理例》)加減。兩方均為辛溫解表劑。

兩方比較:前方用荊芥、防風、蘇葉、生姜、蔥頭等疏風散寒,配以橘紅、杏仁、赤苓宣通肺氣,用于風寒感冒輕症;

5.常用藥: 荊芥、防風、蘇葉、豆豉、蔥白、生姜——解表散寒;

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紅——宣通肺氣。

6. 加減:

¥表寒重——頭痛、身痛、憎寒、發熱、無汗者,配麻黃、桂枝以增強發表散寒之功用(麻黃湯意);

¥表濕較重——肢體酸痛,頭重頭脹,身熱不揚者,加羌活、獨活祛風除濕,或用羌活勝濕湯加減;

¥濕邪蘊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膩者,加蒼術、厚樸、半夏化濕和中;或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本方為感冒(胃腸型)的一張主方,适用,有效。

(二)風熱犯表證

1.症狀:

主症:身熱,微惡風,汗洩不暢,頭昏脹痛,目脹面赤

兼症:咳痰粘黃,咽痛口幹,鼻流濁涕

苔脈:舌苔薄白微黃,脈浮數

2.證機概要:風熱犯表,熱郁肌腠,衛表失和,肺失清肅。 

3.治法:辛涼解表

4.代表方:銀翹散、蔥豉桔梗湯加減。兩方均有辛涼解表,輕宣肺氣功能。但前者長于清熱解毒,後者重在清宣解表。

5.常用藥:

銀花、連翹、黑山栀、豆豉、薄荷、荊芥——辛涼解表,疏風清熱;

竹葉、蘆根——清熱生津;

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氣,化痰利咽。

6.加減:

¥咽喉紅腫疼痛酌配一枝黃花、土牛膝、元參解毒利咽;可另用冰硼散、西瓜霜、錫類散等吹喉。

¥時行熱毒症狀明顯,配大青葉(闆蘭根)、蒲公英、蚤休(草河車、重樓、七葉一枝花)等清熱解毒;

¥若肺熱素盛,風寒外束,熱為寒遏,煩熱惡寒,少汗,咳逆氣急,痰稠,聲啞,可用石膏、麻黃以清宣肺熱。

¥如風熱化燥傷津,或秋令感受溫燥緻病,伴有咳嗆痰少,口、咽唇、鼻幹燥,苔薄質紅少津等燥象者,可酌配南沙參,天花粉、梨皮清肺潤燥,不宜再伍辛溫之品。

(三)暑濕傷表證

1. 症狀:

主症:夏令感邪,身熱汗少,微惡風,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

兼症:心煩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飲,胸悶脘痞,泛惡

苔脈: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

2.證機概要:暑濕傷表,表衛不和,肺氣不清。

3.治法:清暑祛濕解表

4.代表方:新加香薷飲加減。本方功能清暑化濕解表。用于夏月暑濕感冒,身熱心煩、有汗不暢、胸悶等症。

5.常用藥:銀花、連翹、鮮荷葉、鮮蘆根——清暑解熱;香薷——發汗解表;

厚樸、扁豆——化濕和中。

6.加減:

¥暑熱偏盛,熱盛煩渴,加黃連、山栀、黃芩、青蒿、荷葉、蘆根以清暑洩熱。

¥裡濕偏重,口中粘膩、胸悶脘痞、泛惡、腹脹、便溏,加藿香、蒼術、白蔻仁、法夏、陳皮和中化濕。(藿香正氣散)

¥小便短赤,加六一散、碧玉散、赤茯苓以清熱利濕。

附:虛體感冒:

一、感冒特點:素體虧虛,衛外不固,反複感邪,纏綿難愈。

二、機理:

氣虛感冒:衛氣不固,外邪乘襲,氣虛托送無力,邪不易解。

陰虛感冒:陰津素虧,外邪乘襲,津液不能作汗達邪(多為風熱)。

三、治療原則:當扶正達邪,在疏散藥中酌加補正之品。

治療不可過于辛散,單純祛邪,強發其汗,耗氣傷津,重傷正氣。

四、證治分類:

(一)氣虛感冒

1.症狀: 惡寒較甚,發熱,無汗,頭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無力,平素神疲體弱,氣短懶言,反複易感;舌淡苔白,脈浮而無力。

2.證機概要:素體氣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襲。

3.治法:益氣解表

4.代表方:參蘇飲加減。本方益氣解表,化痰止咳。治氣虛外感風寒,内有痰濕,憎寒發熱,無汗,頭痛,咳嗽,氣短,脈弱等症。

5.常用藥:黨參、甘草、茯苓——補氣扶正以祛邪;

蘇葉、葛根、前胡——疏風解表;

半夏、陳皮、枳殼、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6.加減:

若表虛自汗,易傷風邪者,可常服玉屏風散以益氣固表,以防感冒,有良好效果。

若見惡寒重,發熱輕,四肢欠溫,語音低微,舌質淡胖,脈沉細無力,為陽虛外感,當助陽解表,用再造散加減。藥用黨參、黃芪、桂枝、附子、炙甘草溫陽益氣;細辛、防風、羌活解表散寒。

  (二)陰虛感冒

1.症狀:身熱,微惡風寒,少汗,幹咳少痰;頭昏,心煩,口幹;舌紅少苔,脈細數。

2.證機概要:陰虧津少,外受風熱,表衛失和。

3.治法:滋陰解表

4.代表方:加減葳蕤湯化裁。本方滋陰解表,治療陰虛感冒,頭痛身熱,微惡風寒,汗少,咳嗽咽幹,舌紅,脈數等症。

5.常用藥:

玉竹——滋陰,以資汗源;甘草、大棗——甘潤和中;

豆豉、薄荷、蔥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熱和陰。

6.加減:陰傷較重,口渴咽幹明顯,加沙參、麥冬以養陰生津。

【預防調護】

一、防止感受外邪:生活上應慎起居,适寒溫,在冬春之際尤當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亦不可貪涼露宿。注意鍛煉,增強體質,以禦外邪。在流行季節,應盡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防止交叉感染。室内可用食醋熏蒸法,作空氣消毒,以預防傳染。

二、注意服藥要求:湯劑不宜久煎;趁溫熱服,服後避風覆被取汗,或進熱粥、米湯以助藥力。出汗後尤應避風,以防複感。

三、加強觀察護理:注意體溫、出汗、脈搏、神志等情況的觀察,對時感重症及老年、嬰幼兒、體虛者,更須加強觀察,注意病情變化。得汗脈靜身涼為病邪外達之象;無汗是邪尚未祛;汗出後熱雖暫降,但脈數不靜,身熱旋即複起——邪未盡或可能複燃或傳變。

【結語】

一、臨床特征: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适為主症。

二、病因病機:病因--外感因六淫、時行病毒,以風邪為主;

病機--邪犯肺衛,衛表不和為主;

是否發病與衛外功能的強弱有關。

三、辨治原則:屬于表實,區别風寒、風熱和暑濕兼夾之證。治療以解表發汗為主。風寒宜于辛溫,風熱須用辛涼,暑濕則應清暑祛濕。體虛感邪,又當扶正達邪。

【臨證要點】:

一、臨床當辨清病邪之性質:掌握辨證要點,分清風寒、風熱。

風寒誤用辛涼,汗不易出,病邪難以外達,反緻不能速解,甚或發生變證;風熱誤用辛溫,則有助熱燥液動血之弊,或引起傳變。除虛體感冒兼顧扶正補虛外,一般均忌用補斂之品;以免留邪。

二、寒熱二證不顯者,可予辛平輕劑:感冒輕證,或初起偏寒偏熱俱不明顯,僅稍有惡風,微熱、頭脹、鼻塞者,可用辛平解表法,用桑葉、薄荷、防風、荊芥等微辛輕清透邪。咽癢咳嗽者,酌配前胡、牛蒡、貝母、橘紅、桔梗、甘草等清宣肺氣。

三、寒熱雜見者當溫涼合用:風寒外感,表尚未解,内郁化熱:或肺有蘊熱,複感風寒之證,可取溫清并施,辛溫與辛涼合用之法,解表清裡,宣肺清熱。并須根據寒熱的主次及其演變,适當配伍,如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即屬此類方劑。

四、對有并發症和夾雜症者應适當兼顧:感冒病在衛表,一般無傳變。但老人、嬰幼、體弱或感受時邪較重者,可見化熱入裡犯肺,逆傳心包(如并發肺炎,流感的肺炎型、中毒型)的傳變過程,當以溫病辨治原則處理。原有宿疾,再加新感,當據其标本主次,适當兼顧。小兒感冒易夾驚夾食。夾驚者酌配鈎藤、薄荷、蟬衣、僵蠶、石決明等熄風止痙;夾食者加神曲、山楂、萊菔子、谷麥芽等消導之品。

五、虛體感冒當在解表藥中酌加扶正之品:虛體感冒正氣已虛,雖感外邪,也不宜過于表散。若單純祛邪,強發其汗,更加傷害正氣,甚至汗出緻脫。應扶正祛邪,在疏散藥中酌加扶正之品以達邪。

六、一般而言,感冒屬輕淺之疾,隻要能及時而恰當地治療,可以較快痊愈。但對老年、嬰幼、體弱患者及時感重證,必須加以重視,防止發生傳變,或夾雜其他疾病。此外,病情之長短與感邪的輕重和正氣強弱有關。風寒易随汗解:風熱得汗,未必即愈,須熱清方解;暑濕感冒每多纏綿;而虛體感冒則可遷延或易複感。

【複習思考題】

一、鑒别感冒風寒和風熱證的重點是什麼?其病理變化有何不同?

二、暑濕感冒常見臨床表現是什麼?如何進行治療?

三、虛體感冒臨床常見哪些證型?應采取什麼治療方法?常用方劑有哪些?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