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

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

渤海國是唐朝時期我國東北以粟末靺鞨人為主體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史書稱“海東盛國”。公元755年,渤海國遷都上京龍泉府(今甯安市渤海鎮)。渤海國與唐王朝“車書一家”,上京龍泉府以唐長安城為模式規劃設計,成為研究渤海國曆史和唐代城市史、建築史的重要遺址。

▼渤海國都宮城午門遺址

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

渤海國的崛起

渤海國是以我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靺鞨族粟末部為主體建立的政權。唐武後永昌元年(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東牟山(東牟山的具體位置尚有待考證)建立政權,稱“震國王”(一作振)。

唐開元二年(713年),唐玄宗派郎将崔忻冊封大祚榮為左骁衛員外大将軍、渤海郡王,并以大祚榮統轄的地區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此,大氏政權去靺鞨之号,專稱渤海,正式隸屬唐朝的版圖。大祚榮既是地方民族政權的最高統治者,同時又是唐朝的地方官吏。

(請橫屏觀看下圖)

▼唐時期形勢圖(741年)

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

寶應元年(762年),唐朝诏以渤海為國。進封大欽茂為渤海國王,加檢校太尉。渤海國自武後永昌元年(698年)建國,至後唐同光四年(926年)滅亡止,計傳國15世,存229年。

(請橫屏觀看下圖)

▼唐時期形勢圖(820年)

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

渤海國共設五京,分别是上京龍泉府(今甯安市)、中京顯德府(今吉林和龍)、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珲春)、西京鴨渌府(今吉林渾江市)、南京南海府(在今朝鮮境内)。

▼唐渤海國地圖(820年)

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

大欽茂遷都上京龍泉府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大欽茂遣使到中原向唐王朝請求抄寫《大唐開元禮》及《三國志》《晉書》及《十六國春秋》,得到唐玄宗的允許。天寶十四年(755年),大欽茂将渤海國都遷至上京龍泉府。大欽茂以《大唐開元禮》為準繩,進一步建立起封建貴族等級制度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建立渤海國的政治體制,同時按照唐禮恭謹事唐,防止失禮。

在中央的政治制度上,大欽茂以武則天時中原的典章制度為典範,逐步建立了三省六部十二司七寺一院一局十衛的制度;在地方的統治制度上,逐步建立起京、府、州、縣的管理體制以及品階勳爵制度,制定了五京都城的規格和形制。五京都城基本仿照唐都建築,氣勢雄偉。到第十世宣王大仁秀時,渤海國的政治勢力更加強大;至十三代王大玄錫時,渤海國發展到鼎盛,被中原史學家譽為“海東盛國”。

(請橫屏觀看下圖)

▼渤海國王世系圖

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

天寶十四年(755年),三世文王大欽茂将首都從中京顯德府(今吉林省和龍市)遷至上京龍泉府,30餘年後複遷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貞元十年至十一年(794—795年),五世成王大華玙又将首都遷回上京龍泉府,直至渤海國滅亡。上京龍泉府兩度為都,前後達160餘年之久。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分外城、内城和宮城三部分。外城範圍較大,包括現渤海鎮政府所在地和團結、渤海兩個村子,外城牆用土夯成,高3米,上頂寬1.5米,城牆周長約16千米,四面共建八座城門。内城位于外城之北面中部,城牆用夯土和碎石築成,牆身現高約1米,周長約4.5千米。宮城在内城的北部,玄武岩築成,牆身高而寬,牆仍有3米高,南北長800多米,東西寬600米,呈長方形,城内5座宮殿遺址由南向北依次排開。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城遺址(794—925年),以唐長安城為模式規劃設計

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

從上京龍泉府遺址整體和主流方面看,渤海國是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封建社會,農業、手工業、漁獵業、畜牧業都有相當的發展。以上京為中心的渤海國社會經濟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在唐王朝封建文化的影響下,唐代風格的陶器逐漸成為主流。渤海國有比較發達的造船業,畜牧和漁獵業在渤海國經濟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在東部、北部半山區、山區以及江湖河海沿岸的靺鞨人主要從事漁獵。渤海國内外的貿易活動非常活躍,是東北亞的貿易活動中心之一。

以上京為中心的渤海國,學校教育系統日益完備。設有中央主管教育的最高機構胄子監,也有中央官學和民間興辦的各種形式的私學,還經常派遣留學生赴唐留學。儒學是渤海學習、引入唐朝封建文化的中心内容。處于盛唐時期的渤海國,其文學受唐文學的影響,已達到相當的高度,是當時東北亞文化圈中的高峰之一。渤海音樂在當時已廣泛傳入中原地區,而且傳入日本和朝鮮。渤海的雕刻藝術品恢宏典雅,剛健大渤海石燈幢度,遺存以石雕為主,而且以上京龍泉府遺址為多,如石龜趺、石燈幢和多種建築構件等。

▼渤海石燈幢

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

渤海國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在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目前可以确定的佛寺有10處,保存完好的渤海石燈幢是佛前供具之一。上京龍泉府遺址和東甯大城子渤海遺址先後共出土四套舍利函。上京龍泉府遺址等地出土了金佛、鎏金銅佛、銅佛、泥佛等佛教文物。

▼渤海國大石佛

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

▼渤海國遺址出土的寶相花紋磚

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

大唐與渤海國

大欽茂定都上京之後,渤海國和唐的關系更加親密。渤海是唐朝的藩國,既享有充分的民族自治權力,又受唐節制。唐朝除派長史兼領以外,在一些重大原則問題上,直接由朝廷派遣命官,親赴渤海國曉喻處理。渤海國和唐朝采取朝貢形式維系兩國的關系。渤海國前後派出朝貢中原的使團約140次。

渤海國除了和唐朝在政治上有着密切關系,在經濟和文化上也有頻繁往來。唐朝派往渤海國的使臣不隻是中央政府的政治代表,也是文化使者,把中原燦爛的文化源源不絕地傳播給渤海國。

軍事方面,在原渤海國北部(今牡丹江市境内)現存三段不連接的邊牆,這三段邊牆被稱為“牡丹江邊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學術界認為這種具有古長城性質的邊牆是渤海國時期修築的,用于防禦黑水靺鞨的一項重要防禦工事。

(請橫屏觀看下圖)

▼牡丹江邊牆遺址分布示意圖

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

“東夏國”時期為防禦蒙古人入侵可能繼續沿用。牡丹江邊牆的修築理念、方式、方法,是渤海國借鑒和學習古代中原地區修建古長城的重要實證,從軍事方面顯示了渤海國與唐中原政權的政治、文化依附關系,同時突出反映了民族和區域特點。

▼江東段邊牆

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

後唐同光四年(926年),渤海國為契丹國所滅。渤海文化雖曾十分發達,但傳世文獻堙沒殆盡,因此渤海國也被稱為“迷蹤王國”。

▼霜染古國

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

部分圖文摘自《中國國家人文地理·牡丹江》

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

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

神秘消失的渤海古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