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正文

“消失”的老青島,忍不住想念你!

・LOOK ! QING DAO・

©| 不冷靜小姐奇遇記

時光飛快,卻能留下許多回憶

當我們擁抱着越來越美好的城市生活

那些熟悉的事物也正在漸漸消失

下面這些熟悉而陌生的老地方

是否勾起了你對那個年代的記憶?

·01·
找不到小時候熟悉的地标
 ̄ /消失的中山路老郵局/

©|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

坐落于中山路與湖北路路口的老郵局,轉角處聳立的那座蘑菇狀的漂亮圓頂塔樓,曾是老街裡的标志性建築物。

它與對面的德國水軍俱樂部舊址,一東一西互相襯托,形成昔日中山路上的一道獨特風景線。随着百盛大廈的落成,這座老郵局也消失于歲月的盡頭。


/消失的後海棧橋 /

©|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

長虹卧波,飛閣回瀾,前海棧橋,名聞遐迩,是青島的象征和驕傲。可是你知道嗎,青島曾經有過一座後海棧橋?

那時候,前海棧橋和後海棧橋,一前一後,一南一北,膠州灣外灣内,她們遙相守望,共同演繹着這座城市海岸線的傳奇。

/ 消失的波螺油子 /

©| 袁賓久

在如今的膠甯高架路下,有一條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膠東路”,它順山就勢而建,自西向東有9處拐彎,整條道路的路面皆以花崗岩小方石鋪裝, 被青 島人親切地稱為“波螺油子”。 /消失的滄口火車站/

©| 聽青島

在老滄口人的記憶中,滄口火車站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始建于1899年,2013年 12月15号正式停止使用,它像一位忠實的記錄者,看着滄口一百多年的滄海桑田。如今無人照看的滄口火 車站日漸傾圮,留下了空空蕩蕩和看不見的頑強。 /消失的老裡院 /

©| 李黎明

裡院之于青島,就像四合院之于北京。這種西式洋樓與中式四合院巧妙結合的建築形式,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普遍存在。如果還想看當年的裡院風采,可以去廣興裡,曾經的商住混合、樓井煙火不見了,百年人文氣息與前沿的設計業态,正在賦予這座百年建築新的活力。

/ 消失的華聯商廈 /

©|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
作為青島第一個面積過萬、設有自動扶梯的商廈,從1991年投入運營到今年從城市版圖中消失,華聯商廈已經陪伴青島人走過30個春秋。未來這裡将變成青島濱海新地标,通過開發利用地下空間,以後走出火車站便可以直面大海啦。 ·02·
吃不到那些老味道了

/消失的長城海鮮水餃 /

©| 俞宗海

位于膠州路60号的長城飯店,是青島海鮮水餃的代表,在1996年青島首屆地方風味特色小吃評選中,'長城海鮮水餃'還榮獲十大特色名吃之一。以海參、蝦仁、蛤蜊肉為主餡,保持了海鮮的原汁原味,具有“皮薄、餡大、味美、量足”的特點,至今還為青島人所稱道。 /消失的青島大包 /

©| 青島城市論壇
青島十大特色小吃中最火的當屬青島大包,前身是青島飯店的“三鮮大肉包”,因皮薄、味美、鮮嫩而名揚島城。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到中午飯點,曲阜路的青島大包店排出兩條長長的隊伍,讓人記憶猶新。 /消失的谷香村排骨面 /

©|青島城市論壇

谷香村飯店最初隻是一家家族小店,建國後搬到中山路38号擴大面積經營。他們的招牌打鹵面叫響島城,以排骨面、熏魚面和蝦仁面最為著名,分為海鮮、肉類、素菜三大系列,那香而不膩、清而不淡的湯汁,令人口有餘香,久而不忘。


/消失的川味記憶/

© | 知青島

位于四方路的“川味餐廳”,名字雖然普通,但它可是青島的第一家川菜館,水煮肉片和螞蟻上樹是他們的招牌,有趣的是,即使店裡已經忙得團團轉,這兩道菜的最後一道工序——潑油,一定要在客人面前完成,辣子被熱油洗禮後香氣四溢,隻可惜,那種味道如今已不知何處去尋。



/消失的聚福樓 /

© |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

說起青島的魯菜館子,老青島人首先想到是“三大樓”,那就是春和樓、三盛樓、聚福樓。目前春和樓和三盛樓尚在營業,但也是僅存名号而已,台東聚福樓,這座近百年的魯菜老店,曆經風雨坎坷,随着台東三路的拆遷改造,消失在曆史煙雲之中,令人惋惜。

·03·
尋不到過去的生活影像

/消失的滄口劇院/

© |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

對于老滄口人來說,相信很多人都對滄口劇院有着深刻的印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時間裡,滄口劇院接待了數不清的觀衆,尤其是在物質與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裡,滄口劇院為周邊的民衆增添了一抹耀眼的色彩。“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在此演出的經典劇目《紅娘》至今難忘。 /消失的磨剪子戗菜刀/

‍© |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戗刀磨剪子這個行業的生意相當紅火。在青島的居民小巷裡,到處充斥着“戗刀磨剪子嘞……”的吆喝聲。那叫喚聲響亮而清脆,很有穿透力,聽到吆喝聲,青島的主婦們,就會紛紛找出鈍刀、 鏽剪子,循聲而去,有時候一個胡同裡會磨上好多家,但如今這個行當卻已經消失了 /消失的棧橋英語角 /

© | 王挺

七十年代 末,社會上掀起一股學習外語的熱潮,作為特定場合下的全英語狀态,英語角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許多大學生來到棧橋英語角,練習口語,但随着英語學習方式和渠道的拓展,棧橋英語角逐漸隐縮退卻了。 /消失的老一百/

© |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

青島“老一百”始 建于1935年,是當年全市最大的綜合性百貨商店,每個樓層靠牆擺滿貨架,貨架前是一米多高的櫃台,日用百貨、煙酒糖茶、服裝鞋帽、家用電器、文體用品、金銀首飾等應有盡有,每次逛都有新驚喜。 /搬家的李村大集/

© | 楊光攝影

老青島心中的李村大集位于李村河灘,每逢農曆二、七大集,幾公裡長的大集,攤挨攤、點靠點,叫賣聲、讨價還價聲、唱戲的,雜耍的,混混雜雜,煞是熱鬧。

2016年,陪伴青島人多年的李村大集正式“搬家”,遷至重慶中路與青山路口位置。地址改變,不變的是濃濃的人情味兒。曆經百餘年的李村大集,如今仍保持着風華正茂的卓越風姿。

看着那些曾經熟悉無比的記憶影像 時針仿佛又撥回那個溫馨的年代 淚眼婆娑中,萬千言語湧上心頭 最後卻都彙成了一句話: 老青島,我想你了

/////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