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弘治六年春,王陽明參加會試,不幸地是落第了。弘治九年,他第二次應試,再度落榜。一些與他一樣,好幾年沒考上的同學深感沮喪,都以寒窗十載卻屢屢落第為恥。王陽明卻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同學們聽完王陽明的話,都紛紛表示佩服他的涵養。古人所說的“涵養”,放在今天看來,就是内心強大。“動心”,則是指一個人因外在的遭遇而産生了負面情緒,然後讓這種情緒左右心态。因此,王陽明說,他無論有沒有考上,都不會動心,一旦動心,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恥辱。換句話說,在王陽明看來,科舉失敗并不算失敗,隻有因這種失敗而引發的挫敗感,導緻的内心痛苦和煩惱,才是真正的失敗。這就要求一個人不管面對怎樣的境遇,都要保持内心的淡定,永遠做自己心靈的主人和情緒的主宰者。
02通過不斷地反思,我發現,自己在“不動心”上,修煉的遠遠不夠。為什麼呢?因為一旦遇到與自己想法不符的觀點,以及價值觀不同的人時,我還是會忍不住發表自己的建議,并産生抱怨“怎麼會有這種人?”“為什麼會讓我遇到?”現在想想,這與他人以及發生的事情,根本沒有任何關系,而是我不能控制自己的心。人之所以比動物高貴,那是因為人有理性思考的能力,以及自由意志。也就是說,面對外界發生的事情,我們始終有權選擇自己的态度、看法和反應。比如,面對别人的非議和指責時,我們可以選擇從容面對、理智化解,而不是暴跳如雷;當遭遇堵車時,我們可以選擇深呼吸或者耐心等待,而不是拼命按喇叭并詛咒;當多次求職失敗時,我們可以調整心态,繼續面試,而不是抱怨命運的不公。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控制不了别人的嘴,更無法外界的環境,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做到内心安定,情緒穩定,才是一個成年人該有的樣子。
03曾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美國著名的整形醫生和心理學家馬爾茨,說他保持内心強大的秘訣:就是把事實與看法分開。馬爾茨說,當他宣布想當一名醫生時,很多人都說他的願望不會實現,因為他家裡很窮。的确家裡窮,是事實,但說他永遠不會成為醫生,也隻是一種看法。後來,又有人說,他不可能在德國讀研究生,因為一個年輕的外科醫生不可能在紐約挂牌營業,靠自己從事整形醫學事業是不可能的。但這些事情,最後馬爾茨都做到了。因為他一直在提醒自己:所有這些'不可能’,都隻是看法,而非事實。
做一個内心強大的人,就要把事實與看法分開,把真實情況與放大的障礙分開,然後把我們的反應和行動,建立在事實本身,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的看法上。心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允許一切發生,做到心外無物,本自具足,才是一個人強大的開始。
下一篇
MACD背離出場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