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名窯
五大名窯如今的說法是汝、官、哥、定、鈞。但排行榜上最早并沒有鈞窯,第一位也不是汝窯。排在第一的,是柴窯。柴窯據說是五代後周的第二位皇帝柴榮所創,不過一直以來柴窯便隻是個傳說,明初文人談論時,已然沒有見過實物,後世更無人得見。于是傳說交給傳說,五大名窯,換上了鈞窯。
鈞窯在五大名窯中顯得非常特别,因為宋代瓷器如今給人含蓄而内斂的印象,色彩極少,卻幽微精妙。雖然宋代商業一片繁榮,至今仍能聽到《清明上河圖》的熱鬧,但瓷器上,卻是那麼安靜,需要你用全部的力量去聆聽,一旦你聽到,就會全身震動,仿佛受到了重重的擊打。于是這種聲音,成為聽者之間的一個秘密,聽到的人,心照不宣。可是鈞窯卻常常可以第一眼把你抓住。在一片肅靜中,他的光華,耀眼奪目。雖然她也有溫婉的月白,卻更有沉着的紫色,含蓄的藍色,激動的紅色。而所有的顔色,又變幻莫測,比如一片幽微的藍色中忽略跳出一團閃亮的紅。那幾乎是在一種失控的狀态下獲得,像是色彩的高潮。工藝上,稱為“窯變” 。
所謂窯變,總的來說是指燒窯時産生的意外變化,有時竟達成可遇不可求的效果。窯變有時在形體上,比如燒制一個碗時變成了人像,這些更多是附會與傳說,可能隻是碗嚴重的變形,恰好看上去像個什麼,有如今日導遊給你講解的山山水水以及背後的傳說,那裡一個神龜,這裡一個神猴。窯變更多體現在色彩上。未曾預想的顔色,忽然就出現了。從技術的角度,窯變的确是一種失控的狀态,但窯工們卻要努力将無迹可尋的變化,轉化為可控的技術,否則無法成為産品。而這才是生存的根本。不過這樣的控制,始終是在失控的基礎上完成,完全的可控,就不再有變了。于是,窯變似乎多了一份哲學的色彩。
與鈞窯血緣最近的,是汝窯 。
無疑,汝窯便是那寂靜之聲的代表。汝窯燒造的時間很短,不過二三十年,是徽宗皇帝在位的時間。有說皇帝要求燒出雨後天空的顔色,叫“雨過天青雲破處”。聽起來,這樣的要求,很宋徽宗。故事,自然容易流傳,以至人們一說到汝窯,便隻想到“天青”色。不過顔色的迷人優雅,隻是誘人的皮膚。如果說美人隻是美在肌膚,難以令人相信。陶瓷藝術的展現,需要形與裝飾的配合。汝窯的裝飾,已少到了極限,沒有雕刻沒有繪畫僅僅是單一的色彩。而其形體的表達,同樣極其簡練。沒有複雜的轉折,精細的修飾。有時甚至顯出幾分稚拙。線條流轉,行于當行,止于不得不止。造型上的簡潔優雅,散發着不假外求的雍容氣度,與釉色展現着同樣的高貴氣質,兩者的結合如此完美,以緻于陶瓷工藝無論如何進步發展,再以沒有能夠達到這樣的高度。傳世的汝窯數量又極少,全世界不足百件,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與珍貴。
如今人們談起汝窯免不了贊歎先人的成就,不過感歎最多的,倒是它的工藝。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當時皇帝不惜血本,甚至在釉中加入珍貴的瑪瑙。不過其實瑪瑙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矽,本來就是釉的主要成分,而汝州本地盛産瑪瑙,品質并不高,用來做釉料,并沒有什麼稀奇。事實上,汝窯也好,鈞窯也罷,種種釉料的“秘方”,對于今天的科技,不過是些簡單的化學方程式。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