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第二層,你學人家什麼

管理、人性、财富、家學就看《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第六十六卷 漢紀五十八

東漢·漢獻帝建安十四年(己醜,公元209年)

[原文](可跳過直接看解析)

丞相掾和洽言于曹操曰:“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節

取也。儉素過中,自以處身則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今朝廷之議,吏有著新衣、乘好車者,謂之不清;形容不飾、衣裘敝壞者,謂之廉潔。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輿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壺飧以入官寺。夫立教觀俗,貴處中庸,為可繼也。今崇一概難堪之行以檢殊塗,勉而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務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詭之行,則容陷僞矣。”操善之。

[譯文](可跳過直接看解析)

丞相掾和洽向曹操提出建議說:“天下的人,才幹和品德各不相同,不能隻用一個标準來選拔人才。以過分的節儉樸素來約束自己是可以的,但用這标準來限制别人,或許就會出現許多失誤。如今朝廷上的輿論是官吏中穿新衣服,乘好車的人,就被稱為不清廉;而不修飾儀表,穿破舊衣服的人,則被贊為廉潔。緻使士大夫故意弄髒自己的衣裳,收藏起車子、服飾。朝廷各部門的高級官員,有的還自己攜着飯罐,到官府上班。樹立榜樣以供人仿效,最好采用中庸之道,這樣才能堅持下去。如今一概提倡這些使人難以忍受的行為,用它來約束各階層的人士,勉強施行,必然會疲憊不堪。古人的教化,隻是務求通達人情;凡是偏激怪異的行為,則會包藏虛僞。”曹操認為他的見解很好。

[解析]

和洽這個人,之前提到過,當時的名士,眼光特别獨到。

今天的重點并不是說和洽,而是聊一聊和洽對曹操的建議。

簡單來說,和洽建議曹操,對人才選拔要回歸本質,不能光以道德來作為衡量。

這就要提到之前曹操把選拔人才的工作交給毛玠和崔琰負責。

這兩人,人是不錯,選拔人才的時候更多想那些道德上風評不錯的,而對才能則并未過多考慮。

但從和洽這段話來看,毛玠、崔琰搞的那一套好像出問題。

從和洽的建言來看,因為毛玠、崔琰的傾向,導緻官員做表面工作來迎合。

這感覺,就如同道光皇帝對朝服打補丁的官員表揚提拔,于是天下的官員都如此效仿在身上打補丁,搞笑的是,有些人身上的補丁都值得上一個普通百姓一年花銷。

這就叫走樣了。

在這裡,我覺得毛玠、崔琰的問題反倒是其次,畢竟他們選人的标準肯定會上報曹操請他定奪,所以根子在曹操身上。

但曹操如此做,有他的道理,關鍵是曹操想法的初衷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偏差,下面人開始搞起形式主義。

下面的官員甚至為清廉,故意把自己弄得慘兮兮,把清廉當做升官的工具,而不是真的去思考自己的道德言行是否符合清廉的标準。

這才有了上面和洽對曹操的建議,再如此下去,選出來的人,看上去清廉,但實際上都是極其善于僞裝之人,反而道德上低劣。

出現如此結果,也别說曹操的不是,哪怕放在現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問題依然普遍存在,都解決不了。

幾十年前有,現在有,未來依然還會有,你能怎麼辦?

倒不如想一想這東西怎麼來?

咱們就以曹操讓毛玠、崔琰選人才為例子。

曹操想着,選人才,甯缺毋濫,選出來的要道德水平高的,能力好的雙優人才,畢竟地盤大了嘛,人才基礎也大了嘛,順便通過人才選拔過程,形成普遍的清廉風氣,一改過往靡靡。

想法很好,于是文件下發到冀、幽、并、青、徐、豫、兖、京兆、司隸。

關于學習《提高道德要求,優選雙有人才,強化人才選拔管理辦法》的通知。

文件中提到,要把道德水平放到與才能同等重要水平,突出廉潔奉公,選拔德才兼備人才。

地方太守、刺史犯難了,怎麼才算有道德、廉潔?

想上進的也為難了?怎麼才能體現自己有道德廉潔?

大漢的官員眼珠子一轉,計上心來,隻要我表現的很窮,那我不就是廉潔了。

于是,這問題就解決了。

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輿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壺飧以入官寺。

裝,把自己搞的慘兮兮的,一副沒辦法消費,隻靠工資生活的樣子,自然不就是廉潔了嘛。

所以,這裡涉及兩個關鍵的變化。

第一點,作為執行人的地方太守、刺史,他們在理解曹操意思的時候,并沒有理解到内涵是宣傳、宣揚道德廉潔,而是以道德廉潔作為選拔的标準或唯一标準。

這就是典型的把手段當做了目的來搞。

第二點,作為執行對象的地方官吏,這些人混迹官場,各個頭腦精明、心思靈活之輩。

為了往上爬,自然是費盡心思、削尖腦袋。

上面傾向廉潔道德,那咱們就裝出這樣子來迎合上面。

所以,越往下,曹操的意思就越變味道了。

這也是為什麼和洽會出來向曹操建議的原因。

你曹操本心或許是好的,但下面執行走偏了,你選上來的這些所謂的有道德、廉潔之人,不過是把這單做上官發财的工作而已,如此現實精緻利己,還能委以重任?

[閑扯]

曹操遇到的這個問題,咱們現在也經常遇到。

領導安排個事情或布置個工作,結果往下傳遞、安排的過程中,這事情最後就變味道了。

領導要的是幹炒牛河,結果你做了個蛋糕上來。

為什麼會如此?或者說,領導安排的事情、他的意思,為什麼會在層層落實中走偏?

就我自己的工作經驗來看,出現這種情況不是說偶爾,而是大概率。

上層領導想幹的事情,提出的時候是比較抽象的、不具體的,屬于指出大方向的那種。

這個時候往下應該做的事去理解、吃透,大方向最終應該是什麼樣子、什麼目标。

我是見過很多中層不具備這種思維,而是領導一說,立馬就幹,結果一幹就抓瞎,勞民傷财。

當然這也是一方面。

中層吃透文件精神,開始往下面布置工作的時候,通常會自加壓力,也就是俗話說的層層加碼。

這個也好理解,你做工作,不可能說領導讓你做100你就做100,否則你怎麼表現進步、怎麼去說提拔。

通常領導說你要做到100,你會和下面說你要做120,下面也會和基層說要做200,甚至更多。

這也還是一方面。

在文件、通知繼續往下的時候,各級領導又會把自己的想法、理解、意圖加進去,不然怎麼叫動腦子了呢,但這動腦子和實際需要是否搭配,那就不好說了。

這個東西,之前文章多次提過,這裡就不展開了。

甚至有些領導又菜又愛玩,還會指出應該怎麼做,讓下面去辦。

結果下面拿到東西的時候都傻眼了,這怎麼搞?要求這麼多,指标這麼高,還這限制、那卡住、瞎指揮。

如此背景,你覺得能做出什麼符合最初設想的東西來?

效果打折扣是必然,偏差預期也是必然。

不過呢,這東西大家都知道,也都默契的不去戳破,畢竟你能真去落實、去幹就已經很不錯了,至于最後能到50%也能接受。

但也有一些幹的不錯、幹的漂亮的。

比如,宣傳的某些做法、經驗,這東西有兩層内涵。

第一層,人家為什麼做的好,會被提出來表揚,而不是你?

人家用心是肯定的,這個不可否認,最關鍵是,人家把上面精神吃透了,搞明白了上面要什麼,并且真的按照這個路子做成了。

注意,這個才是核心,才叫貫徹落實,你做了,做完了未必叫貫徹落實,兩者之間是有明顯差别的。

第二層,你學人家什麼?

最淺薄的就是生搬硬套,人家怎麼做,你就怎麼做。

不是說這個不對,而是你帶着腦子去學習,不要光學你看得到的,更要去學你沒看到的,比如如何吃透文件、如何剖析問題,學人家的思維等等。

這些東西你學不到,充其量就是學個花架子,沒學到真正的精髓,那你就永遠跟着别人後面。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