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醫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青竹中醫
第247篇,醫路漫漫 青竹相伴。
文|小尉
來源|青竹醫社
導讀
彭靜山老先生學醫于東北名醫馬二琴教授。着重鑽研針灸學,首倡眼針療法。著有《簡易針灸療法》、《針灸秘驗》等。彭老15歲學醫,22歲時開業行醫,臨證近70年,精通内、外、婦、兒、針灸,提倡針藥并用,臨床經驗豐富。今日,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彭老如何鑽研針灸的~
全國解放以後,一九五一年我就任中國醫科大學講師,組織針灸研究委員會,開辟針灸室,公開對外治療,以作研究。這是西醫大醫院開展針灸最早的。這時有了讀書的機會。滿洲醫大積累了大量中醫書,珍本、善本、絕版、抄本,搜羅極為豐富(此皆為滿洲醫大時代日本網西為人、田原次等所遺。以後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排印了不少)。那時候全校隻有我一名中醫,西醫對中醫還沒開始學習,大量中醫書由陳應謙校長(陳氏以後為人民衛生出版社社長)批準我随便看。我這時才真正進了中醫的寶庫,直感到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有的書我久仰大名,無緣相見,現在可以随時随地閱讀。有的我以前連書名都不知道,讀來更有興趣,應該感謝黨對我的培養,給我這樣一個夢以求的讀書環境這是很幸運的讀書時期。讀了大量的書,溫習了二十年所治過的内、外、婦、兒各科疾病,感覺到過去讀書太少,思想境界狹窄。其間寫了幾十本讀書心得筆記,十年浩劫,被誣陷為“反動學術權威”,家被抄,惜已蕩然無存。過去二十年行醫中雖然也用針灸,但隻是作為救急及補充療法,主要以方脈為主。現在專搞針灸,回憶起經絡學說,多半忘記運臂練掌、運氣練指也早忘在九雲外;而最遺憾的是唐先生隻教了我七十個穴,還不足全部經穴的五分之一。
因此,在博覽群書之中,以針灸作為重點之一,以《甲乙經》、《銅人經》、《針灸聚英》、《針灸大成》等為主要學習材料。先把經絡原文複習熟了,按着經絡體外循行,一穴一穴地自己摸索。唐老師點過的七十個穴,都很準确,回憶起來,容易掌握。其他的穴隻好讀分寸歌,寫在小本上,有工夫就念。治病之暇,邊喝茶邊讀,在車上,在廁中,看電影開演之前,甚至于和親友會面時,也邊談邊看。晚間在枕上默誦經脈篇和分寸歌,往往在默誦中睡去,醒了還接着背,這種工夫雖然很苦,卻能收到良效。練針也是這樣,除了工作以外,手不離針,左右兩手,各持一針,練習直刺、斜刺、橫刺、旁刺、反刺、倒刺、淺刺、深刺、重刺、輕刺等等手法。讀書的時候把練針枕推到旁邊,手裡還拿着針,邊念邊撚,有時用針翻書。有的同志說我搞針灸是科班出身,其實,我也是這樣半路出家。通過長期實踐,才逐漸地有了一些體會。下面簡單談幾點,以供參考。首先,針灸并不神秘,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象某些人曾認為的那樣“十天八天就可學會”。它除了必須有深厚的中醫理論做基礎以外,還必須另做一些基本功夫。我主張把三百六十經穴弄得純熟;至于經外奇穴除了肯定有效的如印堂、膝眼、十宣、四縫之類以外,我認為沒有必要層出不窮地找什麼新穴。
因為,距離經穴周圍一寸五分以内還是經穴範疇,無所謂新穴。其次,我談談無痛紮針。無痛紮針有許多方法,我的方法是十二個字:“準确找穴,躲開毛孔,迅速刺入”。找穴一要“甯失其穴,勿失其經”;二要找病穴,即有壓痛或以指壓穴指下有堅硬、虛軟、條索狀、小包、硬節等感覺,謂之病穴。如不是病穴,應該更換。穴取得準确,要躲開毛孔。皮膚上有若幹星羅棋布的冷點、溫點、痛點,躲開痛點就可以避免針刺疼痛。痛點無法辨認,經過我長期體驗,凡屬痛點多和毛孔一緻,針時要在幾個汗毛孔的中間進針就可不痛,還應迅速,《難經》雲:“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要發揮左手的作用。左手在針灸時作用大于右手:一可以找穴按壓掐穴留痕作為針刺的記号,消毒後手指不必再去摸穴;二用長針時可以挾持針體配合右手;三如病人體位移動即可用左手矯正;四針前可用左手四個指頭比齊在穴的上下切循使經絡流通以增強療效。至于使用補瀉手法和起針也都需要左手協作,我們文绉绉地說:“左手之為用大矣哉!"第三,我的選穴方法概括起來是八個字:一點,二穴,三線,四面。一點就是每次治療隻選用一個穴,用以達到治療目的,使患者少受痛苦。穴位又叫“刺激點”,所以取用一個穴叫做“一點”。
二穴即每次選用兩個穴,互相配合,加強治療效果,提高針灸效率。三線,選用的穴位在同一經脈循行線上,是縱線;穴位旁邊的其他經穴可以連成橫線;包括經外奇穴,也可以連成斜線。四面是選出的穴位,概括成為一個皮膚面,有方形、長方形、等邊三角形、斜三角形、扁方形、雁塔形、倒雁塔形等多種形式。一點隻是針灸一個部位,一穴就不同了,十二經都是左右兩點。四縫是一隻手四點,八風八邪也是如此,十宣則是十點,十二井為十二點,所以點和穴有所區别。最後,談談眼針療法。十年浩劫,遭到殘酷迫害,被打耳聾。以後做内科門診醫生,這卻是駕輕就熟,因謬蒙虛聲,患者接踵,戶限為穿。但是耳聾,不能拿聽診器,不能量血壓,感到困難。隻好想辦法多用望診,尋找新方法,經查閱多種醫書,在《證治準繩》裡受到了啟發。
華佗根據《内經》指出經絡與眼的密切關系,十二經有八個經以眼為集散之地,隻有肺、脾、腎、心包除外,但通過髒腑表裡關系,可以說十二經都通到眼部。華佗把眼睛劃分為八個經區,各屬五髒六腑。與眼科的五輪八廓不同,隻是看球結膜上的血管形狀和顔色改變,能看出病起于何髒,傳到何髒。華佗這種望診方法,到明朝還在流傳,被王肯堂寫在書裡,一直沒引起醫界的注意。我發現了這種方法,在門診實驗,一個月的時間,觀察了初診一千零三十二例,準确率達到80%,以後看了六千多例,對望診擴大了範疇。從而逐漸在眼區研究,改進了原來的劃區分配,去掉命門,擴大了三焦在人體的分布,從球結膜上血管的形狀顔色之變化,可知病在何經,發于何經,病之新久,證之寒熱虛實以及輕重轉歸、預後良否。看過上萬人次以後,總結出眼針療法。不另起穴名,在上、下眼眶邊緣二分許分為八區十三穴,總的叫“眼周眶區穴”。這一周的部位,在古今針灸書上并無穴位。循經取穴,用五分不鏽鋼針直刺或沿皮橫刺,适應症與針灸适應症相同,對疼痛和麻痹效果更好。例如胃痙攣、膽道蛔蟲、膽囊炎等,針入以後,劇痛立止。扭傷或其他原因突然不會走路,不能擡臂,不能彎腰,不能回順之類,新發病一次可愈。曾治過一百多例偏癱,肌力零級,針一次立即離床行走的十二例,對其他後遺症也有不同程度的效果。曾在合肥、長沙、北京各地醫院表演,受到歡迎。已寫了一本書,遼甯人民出版社已納入一九八一年出版計劃。以上是我所走過的路。我認為做為醫生,必每天治病,每天讀書。治病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治病,兩者聯系起來,學以緻用。這是我的經驗。下面提供一些彭先生的針灸十八秘法,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僅節選部分内容,供針灸專業人士學習參考。
一、大接經
《内經·海論》中叙述經絡“内屬于髒腑,外絡于肢節。”經絡分布周身各處,上懸貫于腦,内聯于髒腑,暢氣血往來,各經保持相對平衡,自然無病。經絡不平衡,人就會生病,經過針灸多次而不效的疾病,可用大接經的針刺方法。
操作方法:隻用一根1寸長的28号針,每次隻針一側,針刺十二經的原穴和絡穴,依照經絡循行的順序,各穴隻刺一下而不留針。每次隻針一側,下次針另一側。共針4次,久病則由原穴到絡穴,新病則由絡穴到原穴。
(一)由原穴到絡穴
肺原太淵——大腸絡偏曆——胃原沖陽——脾絡公孫——心原神門——小腸絡支正——膀胱原京骨——腎絡大鐘——心包絡大陵——三焦絡外關——膽原丘墟——肝絡蠡溝。
(二)由絡穴到原穴
肺絡列缺——大腸原合谷——胃絡豐隆——脾原太白——心絡通裡——小腸原腕骨——膀胱絡飛揚——腎原太溪——心包絡内關——三焦原陽池——膽絡光明——肝原太沖。
二、身柱妙用
身柱,督脈第十二号穴部位:在脊椎正中線上,于第三、四胸椎棘突的中間凹陷處取穴。采取坐位,俯首取穴。操作方法:用1.5寸28号針(長112.5px,直徑0.32mm)對準穴位直刺,不可稍偏,針尖下邊有抵抗,針尖達到脊椎骨膜上邊為度。如果針下空軟,那是針刺偏了,急宜提出向穴位直刺,如果刺偏而誤入胸膜則有發生氣胸的危險。針進到應刺的深度則停止,使針身正直不偏不歪,留針20分鐘至30分鐘。起針時先動搖針柄,感到針體松動時以不緊不慢的手法拔出,即用消毒幹棉球壓住片刻。
三、治腦三穴
部位:穴在啞門穴直下發際中為治腦一穴,再下一橫指為治腦二穴,再下一橫指為治腦三穴,用28号針可刺入一寸。
主治:一切腦系疾病,頸強作痛,中風失語舌強。
失語的原因,發音有唇、齒、舌、喉的共同作用。舌短者可刺舌下金津、玉液出血。舌無改變則在喉,可針啞門,但啞門穴之上為延髓,觸碰延髓有危險。治腦三穴的第一穴在後發際距延髓較遠,無刺傷延髓的危險。
治腦一穴當第二頸椎,治腦二穴當第三頸椎,治腦三穴當第四頸椎,再下一橫指當第五頸椎,再下一橫指為第六頸椎,再下則為崇骨;橫項第二頸椎兩邊為天柱、翳風,左右共 5 穴謂之縱橫十穴。
四、四縫穴的效驗
部位:四縫穴在手指食、中、無名、小指頭的第一、二指節橫紋中,通于大腸、心包、三焦、心、小腸5個經。手指為神經終末反應靈敏,治病的療效很好。主治:小兒疳積,氣管炎,蛔蟲,消化不良,身體羸瘦,發育不良均有特效。患兒面黃肌瘦,頭發打縷,食欲不振,視其腹部微脹而扪之有青筋或硬塊,是為疳疾。用該法治小兒疳疾,效果極好。一般針一次即食欲旺盛,數次痊愈。對成年人形态消瘦,食欲不振,體重達不到正常标準,依法針之,效果顯著。對哮喘亦有良效。
操作方法:手指感覺靈敏,人多畏痛拒針。對成年人作解釋勸服,兒童則由其父母強行使之針刺,有的哭鬧拒針,須數人幫助施術。
穴位皮膚消毒,由助手從指尖向指根推幾下,然後在第一指節上邊以指捏住,術者則由指根向前推捏,用26号針刺入穴上,當即有白粘液随針而出,擠淨擦幹。每隔4天一次,一般4-5次可愈。針後白色粘液漸少,即是好的現象,白粘液漸消失,而針出血液則痊愈。
五、肝腎四穴
中醫将疝氣分為厥疝、盤疝、寒疝、癥疝、複疝、氣疝、脈疝七種。大緻寒疝,能夠還納,或隻有睾丸腫大或下垂者此方有效。如疝氣不能還納,西醫謂之脫腸。肝腎四穴隻限于寒疝和氣疝。肝腎兩經對睾丸關系至為密切。此方選用肝經大墩、太沖、腎經太溪、脾經三陰交四穴。
大敦,肝經第一号穴定位:在足拇趾上面趾節間三毛之際(此穴一說在足拇趾爪甲角外1毫米),針時以手捏拇趾抻拉而針趾節縫處。
太沖,肝經第三号穴定位:在足背,足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好像手的合谷,但不能使跖骨張開。
太溪,腎經第三号穴定位:在足内踝高點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取穴。三陰交,脾經第六号穴定位:在内踝高點上3寸,在胫骨内側面後緣取穴。
各位醫友們,讀完之後你有什麼心得和感想呢?歡迎留言分享~
青竹溫馨提示:小日報可以長按保存到手機收藏哦!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