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草書史上的名家,人們會想起張芝、索靖、二王、張旭、懷素、黃庭堅等,尤其是“颠張狂素”,他們被稱為“草聖”,代表了這一字體的最高水平。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唐朝,有一位名家的草書也冠絕當時,不僅不輸懷素,還能稱得上是他的“老師”,此人就是歐陽詢。
在我們的印象中,歐陽詢是楷書大師,但實際上,他在草書上的造詣更大,而且論作品之氣韻生動,法度之豐富自然,都完勝他的“歐楷”。懷素北上訪求名師期間,在長安看到了歐陽詢的草書,認真臨摹,受益匪淺,稱之為“神妙”,而這件作品也是歐陽詢唯一傳世的草書,它就是《千字文》。
此作曾風靡一時,還被刻于碑上流傳。上世紀人們在河北豐潤發現了這部《千字文》的殘碑,碑上尚存650字,從“猶子比兒”起至全文結束。在此之前此作隻記載于史籍之中,如今終于能一飽眼福了。
當代書法家沈鵬曾盛贊此作:“千文内容蕪雜,有不入眼處,曆代名家所書,餘最服膺者歐陽詢,懷素、趙佶數家曾揣摩筆意,約取所長。”也就是說懷素、宋徽宗等人都從這部作品中學過筆法。
唐人張懷瓘認為:“詢八體盡能,筆力勁險。草書叠蕩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驚其跳駿,不避危險……”歐陽詢的草書以筆畫激蕩多變著稱,與二王相比更加生動,每個字跳蕩激昂,陰陽之變運用得爐火純青。
歐陽詢的草書取法于魏晉名家,尤其是張芝、索靖、皇象、王羲之等人,他看到索靖的草書後“駐馬觀之,良久乃去。數百步複反,下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這樣的精神使得他将古人筆法學到了精髓。
《草書千字文》用筆精湛,法度細膩豐富,藏鋒起筆,筆尖入紙後靈活而變,衄挫、調鋒,以中鋒行筆,筆畫遒勁秀潤,婀娜多姿,起收筆處理幹脆,出鋒時自然無痕。轉折處以圓為主,絞轉變化如“折钗股”,筋骨内含、張力十足。
此作結字奇崛險宕、因字賦形,開合有度,俯仰得宜,字勢左右搖擺,重心上下騰挪,字與字之間呼應密切,牽絲引帶,雖字字獨立,但氣脈相通,無絲毫遲滞。《草書千字文》有着唐人氣息,用的是标準的魏晉筆法,是一件堪比《十七帖》的“教科書”式範本。
如果我們能把此作臨摹通透,也就學到了晉唐正宗的小草技法,水平将會有質的飛躍。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