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記錄了名老中醫的學醫之路,不管是家傳的還是自學的,自從學了醫學,變一直在學習的路上,雖然起點各不相同,但是都是靠着勤奮自學,一步一步攀登醫學的高峰。從他們的經曆學習,中醫是國醫,是中國的文化瑰寶,經曆了幾千年的實踐經驗,是中國先哲的智慧結晶,要想學好中醫,首先要相信中醫,信乃道元功德母。
嶽美中:
人是精神的不是機械的;病是整個的不是局部的。
于今才曉作醫艱,
敢道壺中日月寬。
研古漸深方悟細,
臨床愈久始知難;
星槎不憚一身老,
雪案渾忘五夜寒。
假我數年非望壽,
欲期補拙在衰殘。
(一)讀書甯澀勿滑臨證甯拙勿巧
(二)自視當知其短從師必得其長
(三)讀書多些有益于專知識博些源頭更活
(四)勤能補拙恒斯效儉可養廉貞自清
有時青年問及學問之道,我常說,論天分,我至多是中中之材。幾十年來,如果說掌握了一些中醫知識而能承乏醫務,所靠的一是“勤”,二是“恒”。做任何學問都要勤奮和持久,治醫學尤需如此。
幾十年的生活,基本是“日理臨床夜讀書”。臨床常無暇日,讀書必至子時。六十歲以後,醫責益重而年事漸高,為了抓緊晚年,完成溫課和研究計劃,曾規定了幾條自我約束的“自律”。大緻是:①要有恒。除極特别的事情外,每日按規定時間溫課,不得擅自寬假,時作時辍。②要專一。不得見異思遷,輕易地改變計劃。要有始有終地完成一種計劃後,再做另一種。“主一無适”謂專。非專,則不精、不深、不透。③要入細。不可隻學皮毛,不入骨髓;隻解大意,不求規律;隻涉藩籬,不求堂奧。入細,還要防止輕淡,輕淡則流于薄弱,薄弱則不能舉大症;要防止瑣屑,瑣屑則陷于支離,支離則不能集中主力,也不能理細症。④戒玩嬉。此後,忌看小說。非星期不着棋,不賦詩。非有應酬不看戲。⑤節嗜好。衣食方面,不求肥甘,不務華美,随遇而安,自甘淡泊。
治學,要忠誠于學術的真理,直至系之以命;臨證,要真誠地對病人負責,此外決無所求。
任應秋
我認為學習中醫學不首先學習好《内經》,不通過對《内經》的認真學習,是打不好理論基礎的,也就談不到學習中醫學。
《靈樞》、《素問》共十四萬餘言,貌似浩瀚,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無非就是陰陽五行、五運六氣、髒腑、經絡,病機、病症、診法、辨證、治則、針灸、方藥、攝生十二個方面。每讀一次,就帶着這十二個方面的某一個問題,邊閱讀、邊探索,這樣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下去。
有決心,有目标,勤奮練習。我學習經典著作如《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匮要略》、《神農本草經》,都是二十歲以前讀背的。
精讀、勤寫、深思、善記四個環節,是治學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一環扣一環的,還要貫穿着“刻苦勤奮,持之以恒”八個字,這樣才可能學有成就。
姜春華
勤能補拙鼓勵了我一輩子
《傷寒》、《内經》如四子書必須紮實學好。尤其《傷寒論》為方書之祖,更要好好鑽研。
金壽山
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首先,要苦學,此外無捷徑。苦學養成習慣,則不以為苦,而以為樂。
學中醫,在沒有學通的時候,盡管苦學,不通的地方還是很多,會陷入困境,一定要熬過這個關。我是熬過這個關的。鐵杵磨成針,隻要工夫深,終有一旦會得豁然貫通。這以後,一通百通,左右逢源,學起來便容易了,這叫做“頓悟”,是從苦學中生出來的“巧”。但沒有苦便沒有巧,沒有“漸悟”便沒有“頓悟”
李聰甫
大丈夫不能建五丈旗為國平大難,宰尺寸地為民興善政,那将來為醫以濟人。
那一年除夕,店主關了“财門”,這是我最好自學的時候。是從《藥性賦》發蒙的。記得那一夜,一直讀到滿街鞭炮響,店主開“财門”。
我不是那種過目成誦、強記不忘的天才,所以,我不能不要求自己“字字吃住,句句吃透”。那時候的書,都沒有标點,也沒有注音。我就借助字典,讀一遍,加圈點;讀二遍,加批語;讀三遍,記筆記;讀四遍,再默誦。
我給自己訂了個“三不”:一不沾便宜,二不亂花錢,三不混日子。我認為這是治學、務業、持身的起碼要求。
學徒三年,我打了一點中醫理論的基礎,做了一點學習醫藥的準備。這期間,既沒有老師上課,也沒有誰來布置作業,更沒有誰來考試和閱卷,全靠自問自答做了能夠做的學業。
這位經驗豐富、祖傳數代的老師,見面第一句話,就告誡道:“隻怕不勤,不怕不精;隻怕無恒,不怕不成。”
劉渡舟
自學也有三忌。一忌浮:指自學之人,心不專一,不能深入書中,隻是浮光掠影地浏覽一下,當然這種學習是沒有什麼結果可言;二忌亂:指自學之人,沒有一個完整的學習計劃和步驟,一會兒看這本書,一會兒又看另一本書,好象蜻蜓點水,這種雜亂無章,沒有系統的學習,也必然學無所成;三忌畏難:指自學之人,在自學過程中,有的内容看不進去,發生了困難。
彭履祥
醫乃身家性命之學,坐而言,即當起而行。
一曰“信”。要學好中醫,首先必須相信。現在我們學習中
醫,也同樣存在一個“信”的問題,如果根本就不相信,或者半信半疑,那就談不上認真讀書和真正掌握的問題了。
二曰“靜”。讀書要心靜,有計劃有秩序地反複誦讀,潛心默索,知其然,更當窮究其所以然,不能企圖省力,心粗氣浮,但得一鱗半爪,就不求甚解。
三曰“細”。要善于剔除錯處,淘汰衍說,辨别訛字。更需擴大眼界,善于互參,求其正反,識其正旨,知其隅反。
何任
做一個醫生,要有一顆赤心。道德品行要高,學識要淵博。
因為窮,隻有住在裡弄中十幾平方的小樓裡。而自己規定整天除上課外自學在十幾小時以上,方法是:①自備參考書讀,②到圖書館借閱醫書讀,③到老師處請教并記錄下來。這樣起早睡晚,度過了“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學生生活。
周鳳梧
醫學是科學,原不應有什麼國界。中醫、西醫皆以治療人類疾病為目的。
中醫不是玄學,也不是高談空理的哲學,而是實用科學。學中醫要從實用出發,不要咬文嚼字鑽牛角。
我的學習方式,是以自學為主,集中問題,利用晚間請表兄答疑析難。在四年多的時間裡,先後學習了《内經知要》、張馬合注《黃帝内經素問》、《注解傷寒論》、《金匮要略
淺注》、《瀕湖脈學》、《辨舌指南》、《本草備要》《本草從新》、《傷寒論類方》,背誦了《藥性總賦》、《湯頭歌訣》等等。
祖國醫學是一門實用科學,要想達到一定的境地,必須刻苦勤奮,專心緻志,既不能淺嘗辄止,更不能畏難而退。
方藥中
治學十分強調“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十個字。
西醫學中醫,中醫也可以學西醫。中西醫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通過學習,相互取長補短。
王伯嶽
在四年的學徒生涯中,總是白天勞動,夜間讀書。
父親給我“約法三章”:不定診費,不計報酬;不定時間,随到随看;不說人短,不道己長。
彭靜山
針灸并不神秘,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象某些人曾認為的那樣“十天八天就可學會”。它除了必須有深厚的中醫理論做基礎以外,還必須另做一些基本功夫。我主張把三百六十經穴弄得純熟。
以針灸作為重點之一,以《甲乙經》、《銅人經》、《針灸聚英》、《針灸大成》等為主要學習材料。先把經絡原文複習熟了,按着經絡體外循行,一穴一穴地自己摸索。唐老師點過的七十個穴,都很準确,回憶起來,容易掌握。其他的穴隻好讀分寸歌,寫在小本上,有工夫就念。治病之暇,邊喝茶邊讀,在車上,在廁中,看電影開演之前,甚至于和親友會面時,也邊談邊看。晚間在枕上默誦經脈篇和分寸歌,往往在默誦中睡去,醒了還接着背,這種工夫雖然很苦,卻能收到良效。練針也是這樣,除了工作以外,手不離針,左右兩手,各持一針,練習直刺、斜刺、橫刺、旁刺、反刺、倒刺、淺刺、深刺、重刺、輕刺等等手法。
劉炳凡
一張奇特的“投師字”:除了雙方和證人的簽名及一般套話外,就隻寫了一個“誠”字。我還清楚地記得,他十分嚴肅地說道:“今日你拜我為師,不要你一分師傅錢,隻要你一個'誠’字。”
一是對醫道要誠:終生隻為此業,任憑有何艱難,有何風險,不得見異思遷。
二是對學問要誠:觸疑即詢,遇惑即問,不得不懂裝淺嘗辄止。
三是對師要誠:“我乃孤單一人,年老力衰,設若四體不用,需得朝夕服侍;壽盡之後,應妥為安葬,立碑為記。”
第一、方藥類《雷公藥性賦》、《湯頭歌訣》、《本草備要》、《醫方集解》。
第二、脈法類《瀕湖脈學》、《脈經》。
第三、醫經類《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匮要略》。
第四、臨證類《醫宗金鑒》、《溫病條辨》、《溫熱經緯》、《幼幼集成》、《濟陰綱目》、《外科正宗》。
要熟讀《傷寒論》,掌握'散溫(麻桂)、造溫(姜附)、清溫(白虎)、瀉溫(承氣)、保胃氣、存津液’十四字訣。
鄧鐵濤
讀書亂不好,但讀書雜有好處,今天我仍然認為,知識面既要有深度,也應有廣度。積累知識好比建築金字塔,底寬頂尖,乃能巍然屹立。我們是社會上的一員,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除了醫學領域之外,還有人生其他思想活動的領域。知識的廣度
可以使我們視野開闊,能幫助克服保守思想,能推動專業知識的深化與發展,文學、藝術使我們接觸時代的脈搏與生活氣
息,因此在業醫之餘,也就成了我的愛好。
王鵬飛
我花費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學習了《黃帝内經》、《傷寒論》、《金匮要略》、《難經》以及《神農本草經》等對于學習經典著作,當時是一邊閱讀,一邊背誦,直至背得滾瓜爛熟為止。學完了經典著作,家父又讓我精讀《本草綱目》、《本草經疏》、《本草備要》、《要藥分劑》、《溫熱經緯》、《壽世保元》、《幼幼集成》,《嬰童百問》、《食物本草》等書籍。此外,他常說“臨診如臨陣,用藥如用兵”,又讓我細讀《孫子兵法·十三篇》等書。
葉橘泉
學業要靠自己的努力,命我多讀書多寫字。當時鄉裡缺乏
醫書,老師把家藏醫籍借給我抄寫,并說:抄書一遍,勝于讀書十遍。還要我把傷寒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熟讀背誦。
沈六吉
葉臨終戒其子曰:“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後司借術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毋輕言醫。”
餘覺少壯之年,精神最為充沛,所讀之書不易遺忘。故為一生最寶貴之歲月,自古有為之青年,皆知于此努力勤奮,以圖有所成就。如誕謾悠忽,輕易放過,至為可惜。語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實為若輩敲警鐘也。餘覺少壯一過,則人事日煩,精力漸減,即有閱曆,亦易遺忘。但此期間,難免有種種之幹擾,需善加克服。至如煙、酒、賭博、戲谑閑淡之類,宜避而不涉。否則,所謂寶貴之歲月,又能剩幾何耶?故惟專心緻志,泰山崩而色不變,麋鹿遊而目不瞬者,足以保證耳。韓昌黎雲:“業精于勤,荒于嬉。”
楊永璇
我在三年随師學習中,王誦愚先生辛勤教誨,督導謹嚴。首選《内經》、《難經》,有全讀有選讀,均經講解,并指
定或熟記,或背誦;而《本草》、《脈訣》、《湯頭歌訣》,均在背誦之列。
博覽群書,為我所用,是我學醫曆程中的又一體會。拜師學醫固然是醫學入門的第一步,但從師學習在一生中,畢竟隻是短暫的時間,滿師之後,貴在自學。
注重切脈望舌;注重經絡辨證;注重針刺手法;注重調理脾胃;注重七情緻病。
施維智
要當好一個醫生,首先要有一顆救人的心。
看病不問有錢沒錢,有錢的也看,沒錢的也看,甚至賠錢給藥的也看。
樓百層
(一)熟讀歌賦,繼承前人經驗按症取穴
面口合谷收,曲池配穴優;如遇頭痛時,風池效可奏。胸脅内關謀,可向外關透。肚腹三裡求,上腹中脘搜,下腹加關元,天樞治臍周。腰背委中求,殷門亦可收,陀脊按部加,斜向脊柱透;下腰大腸俞,上腰腎俞揉。上肢取曲池,合谷肩瞖施;下肢陽陵泉,環跳絕骨刺;周身節骱病,疼痛取阿是;避開大血管,胸背禁深刺。
(二)重視操作,掌握針刺手法針刺手法
(三)研究手法,提高針刺療效
王靜齋
醫家十要:①存心仁慈,以救人為天職;②精通醫學,多參群書;③精通脈理,洞悉髒腑經絡;④識病源病機,曉運氣盛衰;⑤辨識藥性藥形,炮制适宜;⑥同道互相提攜,莫相嫉妒仇視;⑦品行端方,自重自愛;⑧診病一視同仁,勿重富輕貧;⑨勿重視資财,輕忽人命;⑩常備靈藥,随時救人。
病家十要:①擇名醫;②肯服藥;③宜早治;④絕色欲;⑤戒忿怒;⑥息妄念;⑦節飲食;⑧慎起居;⑨莫信邪說;⑩勿惜金錢。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