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易複發的變态反應性皮膚病,好發于頭面、四肢屈側及會陰等部位,常呈泛發或對稱性分布。濕疹是多因性疾病,一般認為與變态反應密切相關。部分與内分泌功能紊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有關;遺傳因素亦為本病因素之一。病因複雜給本病治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古代中醫文獻無“濕疹”之病名,根據其臨床特征,主要歸屬于“浸淫瘡”、“濕毒”之範疇,又據其發病部位不同而名稱各異。如生于小腿的叫“臁瘡”,生于肘窩或胭窩部叫“四彎風”,生于陰囊叫“繡球風”等名稱不下十餘種。對本病的最早記載,見于《黃帝内經》。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論及病機十九條中說:“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漢代張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浸淫瘡,黃連粉主之。”首先提出中醫治療本病之方藥。嗣後,曆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不斷加深,如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記載:“諸久瘡者¨¨為風濕所乘,濕熱相搏,故頭面身體皆生瘡。”明确指出風、濕、熱三邪為主要緻病因素,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機基礎。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補充了飲食不當,内生濕熱之病因,并提出用蛤粉散外治方法。清代吳謙在《醫宗金鑒》描述:“此症初生如疥,瘙癢無時,蔓延不止,抓津黃水,濕淫成片,由心火脾濕受風而成。”不僅對本病的臨床症狀作了較詳細的叙述,而且将内因和外因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上論述表明,古代醫家治療本病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現代中醫治療濕疹的臨床報道,最早見于1953年。從60年代起,臨床文章逐漸增多,有個案報道,亦有百例以上的大樣本觀察資料,多主張以内服與外治相結合,亦有應用針灸治療本病的報道。進入八、九十年代後,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對本病的病因病機等方面進行了深人研讨。如對濕疹的病因,曆來醫家多認為以風、濕、熱、毒為主,通過長期臨床觀察,發現血虛風燥亦為本病的病理機轉之一。辨證分型方面正逐步趨向統一。治療方面,在内服中藥與外治法并重的基礎上,又發掘出針灸、磁療,單方驗方療法,使療效進一步提高。目前中醫治療本病的有效率為80%~90%。
與此同時,還進行了部分實驗室研究,如為了判斷含鉛中藥外用後能否經皮膚吸收而引起毒副作用,曾對使用含鉛制劑的濕疹患者進行血、尿中含鉛量變化的測定及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含鉛中藥在外用過程中未發現任何毒副作用,從而肯定了傳統含鉛中藥制劑在臨床中的實用價值。
(1)熱毒
治法:清熱解毒,佐以祛濕。
處方:金銀花15克,連翹12克,黃芩12克,荊芥7克,防風7克,牛蒡子12克,蟬衣6克,射幹15克,栀子9克,丹參10克,土茯苓15克,生甘草3克。
加減:瘙癢劇烈酌加白藓皮、地膚子;抓後皮膚感染化膿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大便秘結加生大黃。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汁外洗患處。
療效:以上方為基礎方加減共治療364例,近期治愈354例,顯效4例,好轉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達99.2%。
常用成方:可用牛黃解毒片、銀翹散、消風散、黃連解毒湯、防風通聖散等。
(2)濕熱
治法:清熱利濕,祛風解毒。
處方:萆薜30克,蒼術15克,蛇床子15克,白藓皮15克,生薏苡仁20克,黃柏12克,川牛膝12克,赤芍12克,苦參15克,黃芩12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
加減:若濕疹偏于上部加荊芥、防風;發于中部或肝經所分布者可酌加龍膽草、生山栀;糜爛滲出液甚者加用紫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汁外洗患部。
療效:以上方化裁共治療301例,近期痊愈288例,顯效6例,好轉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9.3%。
常用成方:二妙丸、四妙丸、萆薢滲濕湯、龍膽瀉肝湯等。
(3)血燥
治法:養血祛風,清熱化濕。
處方:生地15克,當歸2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川芎9克,防風6克,苦參15克,澤瀉12克,黃芩12克,首烏12克,白藓皮12克,威靈仙12克,生甘草2克。
加減:瘙癢甚影響人眠者宜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棗仁;口渴咽幹酌加玄參、麥冬、石斛;目睛幹澀加枸杞子、菊花;大便艱澀加胡桃仁、核桃仁。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上方加減共治療75例,近期痊愈48例,好轉2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2%。
常用成方:可選四物湯、清營湯、涼血地黃湯、當歸補血湯等。
(4)濕阻
治法:健運脾胃,除濕祛風。
處方:生黃芪30克,白術15克,蒼術9克,茯苓20克,米仁30克,陳皮9克,厚樸9克,茵陳9克,澤瀉12克,赤芍12克,防風6克,徐長卿12克,生甘草2克。
加減:胃納不香加砂仁、雞内金;胸悶不舒加枳亮、木香;舌苔厚膩加藿香、佩蘭;劇癢滋水浸淫加滑石、苦參。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48例患者,近期痊愈39例,好轉4例,無效1例,中途轉診4例,總有效率為89.6%。
常用成方:胃苓湯、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藿樸夏苓湯等。 (1)地歸烏藥荊防湯
組成:荊芥、防風各6克,生地、當歸、烏藥、刺蒺藜、白藓皮各12克。
加減:體弱氣虛加黃芪;皮膚瘙癢加黃芩、蒲公英;大便秘結加生大黃。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168例,近期治愈142例,好轉2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7%。
(2)加減當歸拈痛湯
組成:當歸、防風、羌活各10克,升麻6克,茵陳蒿12克,苦參12克,黃芩10克,蒼術10克,白術12克,澤瀉12克,豬苓12克,知母10克,生甘草3克。
加減:濕熱盛者可加赤小豆、生米仁;血虛風燥加首烏、丹參;血熱加紫草、槐花、地骨皮。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47例患者,近期痊愈38例,顯效5例,好轉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8%。
(3)濕疹三方(外用)
組成:①硫黃60克,枯礬150克,煅石膏500克,青黛1.5克。
②青黛、薄荷各150克,黃柏120克,黃連45克,人中白9克,硼砂60克,冰片6克。
③防風、艾葉、花椒、蒼術、紅花、赤芍、白鮮皮、荊芥、蛇床子各10克,苦參、連翹各15克,白礬、雄黃、樟腦各6克。
用法:①方适用于濕熱型患者,②方适用于毒邪熾盛者,③方适用于血虛型患者。将上藥共研細末,過100目篩,香油調搽或幹撤患處,每日1次。
療效:以上共治療216例,全部治愈。用藥1次者48例,2次者73例,3次者36例,4次者23例,5次以上者36例。
(4)加味蛇床子方(外用)
組成:蛇床子60克,苦參、明礬、威靈仙各15克,地膚子24克,黃柏20克,冰片10克,白藓皮、透骨草各30克。
加減:滲液明顯加石榴皮、五倍子;紅腫酸痛加蒲公英、蚤休;瘙癢明顯加艾葉、花椒。
用法:上藥煎取藥汁,每煎1次加冰片5克,乘熱熏洗陰囊處10~20分鐘,待藥稍涼後徐徐洗皮損處,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洗1次。
療效:共治療240例,近期治愈189例,好轉32例,無效19例,總有效率為92.1%。
(5)坐浴方(外用)
組成:苦參、白鮮皮、蛇床子、露蜂房各30克,大黃、白芷、紫草各15克,五倍子12克,花椒10克,冰片(另包)、芒硝(另包)各6克。
用法:以上中藥除另包外,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煎煮取汁約1000毫升,倒人盆内,加人冰片、芒硝各少許拌均勻,待水溫後坐浴浸泡20分鐘左右,早晚各1次。
療效:共治療123例肛門濕疹,其中除25例局部感染嚴重加用抗過敏、補鈣、局部換藥與封閉等輔助療法外,餘均隻用坐浴法,次數最短7天,最長25天,總有效率為94.5%。
(6)六合粉(外用)
組成:氯黴素片1.5克,強的松片30毫克,異丙嗪片O.15克,苯海拉明0.15克,滑石粉、黃連粉各4克。
用法:将上藥共研細粉末,急性濕疹先用冷開水洗去黃痂滲液,後用六合粉外搽,每日1~2次;慢性濕疹亦先用冷開水洗淨患處,再用适量醫用凡士林或雪花膏與1劑粉劑調勻後塗搽患處,每日1~2次。
療效:此方治療急性濕疹患者352例,用藥1次痊愈者58例,2~4次痊愈者294例;治療慢性濕疹148例,用藥2~4次痊愈者63例,4~15次痊愈者85例。
(7)濕疹外洗方
組成:生大黃、川連、黃柏、苦參、蒼耳子各10克。
加減:滲出液多者加枯礬10克。
用法:将上藥水煎後濾液熏洗患處,每日3次。
療效:共治50例嬰兒濕疹,用藥1天治愈者25例,2天治愈者23例,3天治愈者2例,50例全部有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