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0 年 8 月 30 日(洪武三年八月初九),開始在全國南直隸(相當于現在江蘇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二省一市)北直隸(相當于現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省、山東省的小部分地區府州),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廣,廣西、廣東各省舉行鄉試。
1371 年 3 月 6 日 (洪武四年二月十九日),會試中舉120名參加殿試。
1371 年 3 月 7日 (洪武四年二月二十日),在午門外唱名,張挂皇榜
第一甲,共3名,分别是狀元、榜眼、探花,吳伯宗 郭翀 吳公達 賜進士及第,其中:狀元授予員外郎;榜眼、探花授予主事;
第二甲,共17名,楊自立、趙友能、仇敬、丁輔、吳镛、黃載、王敬中、陳信之、劉寅、杜浚 王谏、熊誼、盧贶、周子諒、毛煜、王誼、趙旅 賜進士出身,全部授予主事。
第三甲 共100名,姚宗敬、王玄範、葉孝友、尹宗伊、金濤、岑鵬、李升、賈敏、梁臨、聶铉 屠養浩、鄭廷實、趙鑄、張正一、洪烨、包莘、危孝先、馮麒、劉光先、郭鄰 魏雲、魏益、張壽齡、林器之、趙實中、俞友仁、王誠、康缙、聞伯異、童尹 林信孚、陳執中、林文壽、王夏、黃绶、齊季舒、劉傑、陳玄、鄭潛、陳章應 彭泰、嚴植、李素、李初、陳彜、胡汝雨、管貞、吳權、張鶴、劉伯欽 葉砥、林嘉、劉鑄、陳拱、何文信、傅晧、韓守正、何德舉、王砥、馮本 林德亨、林大同、爾朱欽、伍洪、鄧原忠、蔡士實、葉德潛、王錫、梁安、楊文
王中、胡澄、時執亮、柳汝舟、張堂、胡黻、孫卓、智審、喻文龍、黃德潤 丁時敏、董時亮、陳韶、胡宗禧、餘集、劉中、周潼、薛大昉、鐘霆、劉長輔 鄭貞仲、黃钺、何子海、袁泰、張必泰、秦亨、晉罡、鄭鈞、趙鬥南、趙松 賜同進士出身,全部授予縣丞。
連考三年後,朱元璋發現所錄取的人才,大多是“後生少年”,文章雖然寫得頭頭是道,卻缺乏實際工作的能力。于是,他在1373 年 3 月 17 日 (洪武六年二月廿三)決定暫停科舉。
1382 年 9 月 8 日 (洪武十五年八月初一)明朝宣布恢複科舉,令天下學校期三年試之,著為定制。
1384 年 3 月 22 日 (洪武十七年三月初一),明朝公布《科舉成式》,基本制定了明朝此後250多年的科舉成文法規。
子、午、卯、酉年鄉試,鄉試八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為三場
辰、戌、醜、未年會試。會試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為三場。
會試中式者,三月朔日赴殿試。
科舉中最風光的就是“三元”及第。所謂“三元”,就是鄉試的解元、會試的會元和殿試的狀元三個第一名。明朝第一個“三元及第”的安徽人黃觀,他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就以“三元”身份成為明朝科舉上大滿貫得主。他從秀才到狀元,經過六次考試(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獲第一名,故時人贊譽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給予了極高評價。經學者考證,黃觀于洪武十七年中舉,但當年鄉試第一為“齊泰”,而非黃觀。
洪武三十年(1397年),第6場和第7場會試。這一年共放榜兩次,分别為“春榜”和“夏榜”。春季會試,從第一名的宋琮到最後一名的劉子信52名上榜的全是南方考生,接下來的殿試,狀元為福建的“陳䢿”,北方考生全部落第。當時主考官翰林學士85歲高齡的劉三吾、副主考官白信蹈都來自南方,北方考生告劉三吾照顧鄉親。朱元璋大怒,命翰林院侍講張信重新閱卷。經過20多天的鎖院查卷後,張信向朱元璋如實禀告複查結果:“南北考生成績相差确實懸殊,就連最後一名也比北方的優秀者高出許多。”朱元璋勃然大怒,認為是張信故意把成績差的試卷拿給他看,,命令刑部立即捉拿劉三吾、張信、白信蹈三人,嚴加審問,要求他們說出會試實情,結果刑部鬧騰了好幾天,三位大人仍舊絲毫不肯改口。刑部官員隻好拿出之前辦胡案、藍案時大拷刑訊逼供的本事來,還将三人家眷幾百口全部打入天牢,終于查出了一個涉及600多人的大型“徇私舞弊”集團,上報給了皇帝。朱元璋自己重新閱卷,親自主持殿試,再選六十一名進士,都是北方人,狀元為山東人“韓克忠”。春榜的狀元陳䢿與探花都被調到邊疆守衛,後來遇赦,但朱元璋還是沒有放過陳䢿,最後他以“私習天文”的罪名被處死。
朱元璋為了平息北方士人的憤怒,于是禦筆朱批,稱劉三吾、白信蹈是藍黨,張信是胡黨,有謀逆之心。劉三吾因年事已高,流放充軍,直到建文初年,才被召還京師,參加撰修《春秋大全》。而張、白兩位則被淩遲處死,涉案大臣和受牽連者或殺或流放有數十人。這一年所選進士全部廢除,當科狀元則以行賄罪被判處死刑。
五月,朱元璋親自閱卷,從北方士子中點出61名進士無一南人,第一為山東韓克忠,第二為山東任伯安。此後,明朝科舉一律分南北榜取士。
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曆經276年。這其中,共放榜90次,出了90位狀元。洪武三十年(1397年)兩次發榜,出了兩個狀元。
洪武年8位狀元
洪武四年(1371年):吳伯宗(?-1384年,江西金溪縣人)原取“郭翀”,因相貌醜陋,被降為榜眼,改“吳伯宗”為狀元。這是明朝第一位狀元。
洪武五年(1372年):朱善(1340年-1413年,江西豐城縣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顯(1367年-?,福建建陽縣人) 原取“花綸”,但明太祖朱元璋前晚作一夢,見大殿之前一巨釘上系着幾縷白絲。因“丁顯”名字與夢中相合,遂取為狀元。改花綸為探花。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湖廣襄陽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黃觀(1363年-1402年,南直隸池州府貴池縣人) 靖難之役時為建文帝殉死,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對黃觀十分痛恨,将他的狀元除名,連族人都受到株連。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補谥“文貞”。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張信(?-1397年,浙江定海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陳䢿(?-?,福建福州府閩縣人) (春榜)
洪武三十年(1397年)韓克忠(?-?,山東武城人)(夏榜)
建文年1位狀元
建文二年(1400年):胡廣(1369年-1418年,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 本來内定“王艮”為狀元,但是王艮長得醜陋,不為建文帝所喜,黜為榜眼,擢“胡廣”為狀元,賜名“胡靖”。成祖時複名廣
永樂年8位狀元
永樂二年(1404年):曾棨(1372年-1432年,江西永豐人) 原取劉子欽,但因劉目中無人,驕傲自大,主考官解缙覺得劉子欽實在太不識擡舉,解缙私下将考題洩露給“曾棨”,于是曾棨高中狀元,劉子欽僅為二甲第十二名。
永樂四年(1406年):林環(?-?,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
永樂九年(1411年):蕭時中(?-?,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人)
永樂十年(1412年):馬铎(1366年-1423年,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
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循(1385年-1462年,江西泰和人)
永樂十六年(1418年):李骐(1378年-1425年,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 本名李馬,明成祖朱棣嫌他名字太俗,改其名為“李骐”。他的哥哥“馬铎”六年前(永樂十年)亦中狀元。
永樂十九年(1421年):曾鶴齡(1383年-1441年,江西泰和人) 原取劉矩,但因明成祖朱棣夢見鶴翼而取曾鶴齡,,劉矩為榜眼。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邢寬(?-1454年,南直隸無為州人) 原拟取孫曰恭為第一,但那時文字豎行直寫,“曰恭”兩個字上下一連,一眼看去成了“暴”字,與姓連起來,成了“孫暴”,但因其名不為明成祖朱棣喜,遂改取第二名有足疾邢寬為狀元,孫曰恭為探花。《明史》中專門記載了一筆:“己卯,賜邢寬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宣德年3位狀元
宣德二年(1427年):馬愉(1395年-1447年,山東臨朐人)
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福建長泰人)
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1402年-1449年,北直隸甯晉縣人)
正統年5位狀元
正統元年(1436年):周旋(1395年-1454年,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
正統四年(1439年):施槃(1417年-1440年,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原拟昆山人張和, 因張有眼疾。英宗皇帝朱祁鎮大筆一勾,欽定相貌最好的是第四名施槃為狀元,而把張和降到第二甲第一名。
正統七年(1442年):劉俨(1394年-1457年,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
正統十年(1445年):商辂(1414年-1486年,浙江淳安人)
正統十三年(1448年):彭時(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
景泰年2位狀元
景泰二年(1451年):柯潛(1423-1473年,福建莆田人)
景泰五年(1454年):孫賢(河南杞縣人,1423-1477)本取“丘濬”為狀元,但丘濬長相醜陋,遂改取“孫賢”為狀元。
天順年3位狀元
天順元年(1457年):黎淳(湖廣華容人,1423-1492)
天順四年(1460年):王一夔(江西新建人,1425-1487) 原取祁順,因與皇上朱祁鎮之名相近,遂改取王一夔;
天順八年(1464年):彭教(江西吉水人,1438-1480)
成化年8位狀元
成化二年(1466年):羅倫(江西永豐人,1431-1478)
成化五年(1469年):張升(江西南城人,1422-1517)
成化八年(1472年):吳寬(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1435-1504)
成化十一年(1475年):謝遷(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1449-1531)
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彥(江西泰和人,1425-?)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華(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1446-1522) 吏部尚書劉珝将考題洩給黃珣,正好被王華暗中看到并記在心中。“王華”高中狀元,黃珣為榜眼。王華就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陽明之父
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旻(浙江錢塘人,1445-1509)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費宏(江西鉛山人,1468-1535)
弘治年6位狀元
弘治三年(1490年):錢福(南直隸松江府華亭人,1461-1504)
弘治六年(1493年):毛澄(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人,1460-1523)
弘治九年(1496年):朱希周(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人,1473-1557) 疑因洩題作弊且明孝宗朱祐樘很喜歡他的名字, 而選第一
弘治十二年(1499年):倫文叙(廣東南海人,1467-1513) 原取豐熙,因豐腳跛而改取倫文叙 豐熙為榜眼。
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海(陝西武功人,1475-1540)
弘治十八年(1505年):顧鼎臣(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人,1473-1540)
正德年5位狀元
正德三年(1508年):呂柟(陝西高陵人,1479-1542) 原取楊慎第一,但楊慎因試卷為火所焚而落第,不過3年後楊慎再試仍選第一
正德六年(1511年):楊慎(祖籍江西廬淩,徙居四川新都,1488-1559)
正德九年(1514年):唐臯(南直隸徽州府歙縣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舒芬(江西進賢人,1484-1527)
正德十六年(1521年):楊維聰(順天固安人,1500-?)
嘉靖年15位狀元
嘉靖二年(1523年):姚涞(浙江甯波府慈溪縣人,?-1537)
嘉靖五年(1526年):龔用卿(福建懷安人,一作福清人,1500-1563)
嘉靖八年(1529年):羅洪先(江西吉水人,1504-1564)
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欽(1512年-1545年,廣東潮州府海陽縣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韓應龍(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1498-1536)
嘉靖十七年(1538年):茅瓒(浙江杭州府錢塘人,1499—?) 原取陸師道後改袁炜,但因明世宗朱厚熜突然改變心意,臨時改取茅瓒 ,袁炜得中探花。
嘉靖二十年(1541年):沈坤(南直隸太和人,祖籍昆山,1507-1560)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秦鳴雷(浙江台州府臨海縣人,1518-1593) 原取“吳情”。明世宗朱厚熜不喜歡這個名字,道:“無情豈宜居第一?”當時全國大旱,各地都在求雨,朱厚熜也夢中聽到雷聲,他看到考生中有“秦鳴雷”,“睹其名大喜”,遂定秦鳴雷為狀元。吳情為探花。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南直隸揚州府興化縣人,1510-1584)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浙江金華府蘭溪縣人,1513—?)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陳謹(福建福州府閩縣人,1525-156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諸大绶(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1523-1573)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丁士美(南直隸淮安府清河縣人,1521-1577)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申時行(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1535-1614)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範應期(浙江湖州府烏程縣人,1527-1594)
隆慶年2位狀元
隆慶二年(1568年):羅萬化(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1536-1594)
隆慶五年(1571年):張元忭(祖籍四川綿竹,徙居浙江紹興府山陰縣,1538-1588)
萬曆年16位狀元
萬曆二年(1574年):孫繼臯(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人,1550-1610)
萬曆五年(1577年):沈懋學(南直隸甯國府宣城縣人,1539-1582)
萬曆八年(1580年):張懋修(湖廣江陵人,1555-1634) 原為探花,因為權臣張居正第三子而擢為狀元
萬曆十一年(1583年):朱國祚(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人,1559-1624)
萬曆十四年(1586年):唐文獻(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人,1549-1605)
萬曆十七年(1589年):焦竑(江甯人,1541-1620)
萬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福建福州府侯官縣人,1553-1626)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南京人,世居山東荏平,後附南直錦衣衛籍。1561-1626)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趙秉忠(山東青州府益都縣人,1574-1626)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張以誠(南直隸松江府青浦縣人,1568-1615)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楊守勤(浙江甯波府慈溪縣人,1566-?)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黃士俊(廣東廣州府順德縣人,1577-1661)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韓敬(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1580-?) 翰林院右庶子湯賓尹為同考官,其門人韓敬試卷不佳,湯賓尹将其試卷從别房抽出,列入高第,結果“禦史孫居相劾賓尹私韓敬”。後來,湯賓尹以考察被罷官,韓敬亦稱病還鄉。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周延儒(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1593-1644)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錢士升(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1575-1652)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莊際昌(福建永春人,1584-1629)
天啟年2位狀元
天啟二年(1622年):文震孟(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1574-1636)
天啟五年(1625年):餘煌(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1651)
崇祯年6位狀元
崇祯元年(1628年):劉若宰(南直隸安慶府懷甯人,一作潛山人,?-?)“劉若宰”為狀元,此人貌醜、駝背,但崇祯帝朱由檢并未因此而不用。
崇祯四年(1631年):陳于泰(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 原取“吳偉業”為狀元,但“陳于泰”因為是主考官周延儒之姻親而得中狀元,吳偉業為榜眼。
崇祯七年(1634年):劉理順(河南杞縣人,1582-1644)
崇祯十年(1637年):劉同升(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1587-1646)
崇祯十三年(1640年):魏藻德(順天通州人,1605-1644)
崇祯十六年(1643年):楊廷鑒(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人,?-?)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