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世故而不世故,曆圓滑而彌天真。
天真、世故不是随波逐流,是人生沉澱過後一種超脫的眼光。
超脫就是成熟後的天真,不再在意一時沉浮和得失。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終究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很多人到中年,看淡了人情世故,看清了人生的意義”你怎麼看?
世故了,就不用那麼黑白分明;
世故了,也不用那麼性直口快;
世故了,更不用那麼兩肋插刀……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最善良的成熟。
人到中年,和“人情世故”保持距離
人至中年,在社會中摸爬打滾了幾十年,見過太多的勾心鬥角和人情世故,這個過程讓我們看清這個現實,也因此在某一些人或事上學會了成長。
也許我們會變成自己最讨厭的那種人,也可能正做着自己最讨厭的工作,可是生活還在繼續,我們隻能努力充實自己的生活。
人至中年,在生活不斷的打磨中返璞歸真,也在人情世故中慢慢找到自己的初心,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便是如此。
慢慢的,我們會看清生命中的一些真相,看明白每一個問題,看淡人情世故,明白生活中沒有比讓自己越來越優秀更有意義的事情。
也許成熟就是在細碎時光裡細嚼慢咽很多的耐人尋味,我們開始思考人情世故,嘗試着重新接受一些事物,學着不要矯情,也看清自己無法被所有人理解這個事實。
在年輕的時候,我們試圖讓周圍所有人都感到舒适,但到了這個年紀,我們的内心已經撥開了雲霧,明白我們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感到滿意,因此選擇讓自己一個人過得舒适,這才是我們人生這趟列車的真正意義。
人越長大就越能看清很多現實問題,因為會懂得更多人情世故,失去了年輕時的激情,剩下的隻有生活中的柴米油鹽。
也許你會不禁好奇:一個人在明白許多道理之後還會對生活充滿向往嗎?
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步入中年的我變得更加現實,不再像從前那般自由自在、沒心沒肺地活着。
做人做事都會先琢磨三分,若是與别人發生了不愉快,事後也隻是安慰自己:不過是人情世故而已,看清就好。
也許隻有真正經曆一些事情之後,才能真正體會到人走茶涼的苦楚,也能愈發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和自我價值。
人到中年,知世故而不世故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什麼樣子?
有個高贊回答:就是你看透了很多事,卻依然還是按照自己認為正确的方法去對待,對是非對錯有着自己的判斷,自然也就不會随波逐流。不會因為這個世界的鋒芒而讓你帶刺。
活得通透清醒是一個人最大的清醒。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存活需要有一顆強大的心髒,中年的人生更是如此,就像是被鎖在一個孤島裡,充滿了孤獨與寂寞。
但無法找到合适的人訴說,隻能不斷尋求自我消化,但心中的小石頭越壘越多,壓的人無法呼吸,連說出我很累都要小心翼翼。
想要給家人帶來最好的生活,但最終發現隻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窘境。
年少時的迷茫象征着剛剛開始自己掌握人生的無限可能性,到了中年甚至老年産生危機感反而是因為選擇太少,沖動勁兒消失再加上試錯成本變高以後對一成不變的人生的失望。
人至中年,漸漸看清生活的本質,卻沒有辦法和能力來改變現狀。
在中年階段,人生已經基本定型,但實際上,中年創業的成功率要高于青年,畢竟能在那個生命階段做出改變需要異于常人的勇氣。
但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确實太少,因此能夠做出巨大改變的要麼失敗的很徹底,要麼就成為了傳奇。
歲月的曆練和生活的打磨賜予我們很多人生智慧,我們在這段經曆中看清了很多事,也明白了很多道理。
中年後的我們其實保持着一種很好的狀态,很容易釋然和放下,但心中依舊有理想和追求,看透看清了生活中的瑣碎卻沒有麻木,這難道不是人生的最佳狀态嗎?
人到中年,學會看破、放下、随緣自适
生的終點,不是在山水踏盡時,亦不是在生命結束後,而是在于放下包袱的那一刻。
當你真的放下,縱算一生雲水漂泊,亦可淡若風清,自在安甯。
中年人其實是收斂的,因為各方面的壓力而收起自己的倔強。
中年人其實也是奔放的,不用再故弄玄虛,一個人也能潇灑肆意地活着,真誠、樂觀而豁達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試着與那些不如意的人生和解,或是嘗試去接納自己标準以外的标準。
我們終其一生都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好像人到中年負擔重重,但是仔細想想其實也沒有什麼不能重頭來過。
年輕時候的我們被各種夢想壓得喘不過氣來,到了中年卻時常歎息自己的人生得失與成敗,到了晚年仿佛一下子才看清自己早已把夢想丢在了二十歲。
人生沒有幾個二十年,如今既然已經看清了世界生存的本質,我們就應該更加努力和規劃自己,讓中年的我們不再為未來而感到擔憂和迷茫。
酸甜苦辣鹹組成了人生,曾經年少懵懂無知,覺得生活的一切都是美好,直至中年才知道,把自己置身事外便不會糾結,學會放下一切才能解脫。
回首不經意老去的前半生,為了肩上的責任忙碌奔波,不敢停下腳步歇息片刻,眼睜睜地看着日子一天天過去,時間一點點流逝。
從朝氣蓬勃到如今的成熟,經曆了太多坎坷與挫折,看過了太多大是大非,學會放下一切才能收獲淡然的人生。
放下,才能接納。
文/老夏分析師
來源:老夏分析師(百家号)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