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後,農家的屋檐下、窗台上、火塘邊、竈門前……或多或少,都會挂上誘人的臘肉、臘豬腿、臘豬耳、臘鴨、臘魚什麼的,生活氣息十分濃郁,看得路人都有幾分眼饞,不知不覺唾液腺便發達了起來。
01.臘味·美味
臘味,是我國民間最喜愛的傳統美味之一,酒飯均宜。
每當逢年過節、親朋聚會、貴客臨門……熱情的主人便會摘下一些已熏好的臘味,先用熱水燙一燙,再用擦子擦一擦,然後用清水漂洗幹淨,切成塊放入鍋裡将其煮熟,或直接切片即食,或炒蒜苗,或加辣椒爆炒,或加點幹蘿蔔皮做幹鍋……先前還烏漆麻黑的臘味,經心靈手巧的主人一烹饪,立馬就成了一道道肉質紅亮、煙熏鹹香、肥而不膩的美味佳肴了。
“一家煮肉百家香”。炒好的臘味,一塊塊黃裡透着紅,油光透着亮,香氣四溢,深受人們青睐,是鄉裡人家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主打菜”,也是農家土菜館裡的“特色菜”、“招牌菜”。
02.臘味·年味
臘月一晾臘,就嗅到了年味。臘味漸香,年味漸濃。
寒冬臘月,天幹少雨,北風呼呼,肉類食品即便放在冰箱外也不易變質,且蚊蟲不多,最适合風幹制作臘味了。
暖陽曬遠了潮濕,時光晃近了年尾,過了臘八就是年了。這個時候,鄉親們開始忙碌了起來,磨刀霍霍,殺豬宰羊、殺雞殺鴨、幹塘抓魚……制作臘味,成了農家臘月裡忙活的第一要事,臘味也是農家過年必備的年貨。
農家殺了年豬,經常會選五花肉和腿肉來制作臘肉,這兩個部位的肉制作成的臘肉肥瘦均勻,口感香而不膩。做臘腸,也會選五花肉,剁碎,加香料、花椒、白糖、高粱酒等,用鹽腌制,灌入腸衣中。臘魚一般選大草魚,先腌制好,然後再熏制。
熏制臘味時,農家一般會找來一口破大鐵鍋,或廢油桶、鐵桶,再将一塊鐵絲或鐵篩子放在上面,裡面生一堆火,放在屋外避風的角落,用平日裡積攢的米糠、茶殼、幹橘皮等來熏烤,經煙熏火燎,植物果皮的清香慢慢滲透到臘味裡,熏得臘黃冒油了,再用鐵絲鈎着,晾上竹竿、或窗台上、或竈門前……雞、鴨、魚等還會用竹筷子撐開,以便晾曬,風幹時幹得快一些。晾曬時間,一般是十天半月就差不多了。
03.臘味·鄉味
臘味,既代表了農家一年的豐收喜慶,又代表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祝福;既是過年招待客人的主要食材,也是走親訪友相互饋贈的佳品。
臘味作為饋贈佳品,古亦有之。早在兩漢時期,《周禮》、《周易》就有關于“肉甫”和“臘味”的記載,當時朝廷還設有專管臣民納貢肉脯的機構和官吏。在民間,古時的學生也有用成束幹肉贈給老師作為學費或聘禮,這種幹肉被稱為“束修”。
就這樣,制作臘味已成為我國民間的一種年俗,一塊塊熏制晾曬的臘味,也成了一道道靓麗風景,混合了陽光、幸福、風俗、鄉愁等元素,彌漫着人間煙火,濃郁的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回家過年時,臘味是飯桌上的“家常菜”和“主打菜”;拜年時,可以獻上一塊臘肉作禮物,回禮時也可以捎回一隻臘鵝或臘鴨。返城時,拉杆箱、小車後備箱全塞滿了臘味。未能回家過年時,臘味又成了遊子想家念親的一抹鄉愁。
每次看到臘味,就覺得分外親切,就想到了過年,就仿佛回到了家鄉。
每次吃臘味,就想到了父母,就想到了我幸福的童年時光,即便室外天寒地凍,室内也是滿屋如春。嚼嚼,嚼勁十足;想想,臘味已入新年……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