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恢弘盛大,今昔唯餘殘垣。人們總會唏噓着古格之神秘,試圖叩問——古格到底去了哪裡?
誕生于九世紀末,屹立于阿裡之巅,700年傳續,35代國王更替,縱使原外狼煙四起也不動分毫。這更是個“不神秘”的國度,曾紮紮實實地承載起萬千國民的耕牧與冶煉、虔誠與求教、雕刻與丹青……
被譽為阿裡秘境的它,究竟有着怎樣的故事?
01
誕生:狼煙,複始,機緣
作為曾耀眼一時的高原國度,古格不懼狼煙,卻恰恰生于戰火。
公元九世紀,稱霸雪域許久的吐蕃王朝走向末路。原本趨于激化的内部矛盾,在末代贊普朗達瑪發起的滅佛毀寺運動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民怨、政變、王位争奪很快席卷各地,從根源上瓦解起這個曾強極一時的國度。
混戰為吐蕃的退場寫好前序,卻也為其“新生”埋下伏筆。
古格王朝遺址。來源/紀錄片《遙遠的王朝》截圖
争鬥中,吐蕃皇室王室後裔吉德尼瑪衮領地被奪,被迫出逃。幸運的是,他選對了方向。
雪域高原的最西端,三面環山,緊挨着印度,毗鄰克什米爾的地方,也曾存續過神奇的王朝與文明。在藏文史書中,它叫作“Zhang Zhung”,《通典》等漢文典籍中,人們把它稱為“羊同”,這便是讓許多考古學家為之着迷的象雄古國。
相傳,象雄古國民風彪悍,隻知征戰與種田。實際上,史書記載,象雄疆域遼闊,國力強盛。早在西藏“十二小邦”時代,象雄便擁有了一席之地。即便是強大的吐蕃王朝,也不敢小觑這樣的鄰居與對手,曾多年聯姻示好,直至天生霸主松贊幹布率大軍壓境那一戰,象雄王朝才徹底覆滅,成為吐蕃的臣屬。
古格王朝遺址地點。來源/紀錄片《遙遠的王朝》截圖
如同漫野可見的格桑花、經幡、鍋莊、藏醫…… 象雄的痕迹遍灑在高原各處。
當然,于悠長的雪域曆史來說,象雄留下的絕不止這些。
把視野拉回到吐蕃王朝末期,吉德尼瑪衮的倉皇出逃,落腳之地正是阿裡。此時的極巅阿裡,已看不到曾經強大的象雄古國,但吐蕃王國臣屬的象雄移民還生活在此,小國林立。其中,一位土王紮西贊一直崇拜和敬仰吐蕃的王族血統,看見落魄的吉德尼瑪衮一行,便予以收留。吉德尼瑪衮這一落足,阿裡的故事也就此改寫。
出于對雪域“強者”的忠誠與敬畏,紮西贊破天荒把女兒嫁給了吉德尼瑪衮,更讓其繼承象雄布讓王國的王位。王室血脈與昔日的争霸記憶在吉德尼瑪衮腦中再次被喚醒,接管阿裡後,他迅速擴張領土,并将三個兒子分封于三處,其中的幼子德祖衮占據象雄。新一輪權力劃分中,兩支古老的血脈在象雄交融,脫胎孕生出新的傳奇與文明——古格王朝。
02
立國:虔誠,開放,神秘
現存的古格王朝遺迹中,曾有這麼一幅寺院壁畫。
畫像上,國王、皇室成員、高僧大德并存共立。國王頭纏巾冠,側面而坐,雙手上揚,似乎正在進行講演。畫面右側則為僧侶和在家的信衆,神情肅穆恭敬,這便是衆多古格壁畫中内容鮮明的一幅——《禮佛圖》。
古格王朝禮佛圖局部。來源/霍巍《古格王國 西藏中世紀王朝的挽歌》
真正将古格王朝帶上發展正軌的是第三代統治者。據記載,這位名為松艾的王子初登大寶,始終對昔日強者吐蕃抛棄佛法的做法耿耿于懷。在這位年輕統治者的心裡,王朝覆滅、民衆遭難皆是因為舍離了昔日虔誠。松艾決不允許這樣的事情重演。登位後的诏書裡,松艾毫不掩飾自己的治國願景和政治信念——讓佛教能在現在和将來傳遍上部阿裡之地。
松艾讓人将诏書大量抄寫和轉發,興佛弘法運動在古格王朝如火如荼地展開。公元996年,托林寺建成,松艾趁機召開一次僧人和朝廷重臣的大會,會後的一封诏書更讓佛法以“立國之根基”的身份走上古格的曆史舞台。诏書言:
王位應當如何繼承?如果國王子嗣衆多,那麼除王儲之外的所有王子必須出家為僧…… 如果有外敵入侵,損及國家利益,則無論僧俗都應該起來保護國家…… 臣民如何成為一個好人?出家的人不得違背戒律,要學會投擲、繪畫和雕刻等技術,讓自己成為有用之人……
——摘引《阿裡王統記》(藏文版)
轉引自《拉喇嘛與國王:早期古格王國政教合一制初探》
黃博,《中國藏學》2010年第4期
松艾還以身作則,晚年禅位後毅然出家,法名拉喇嘛意希沃。
松艾走下王位,變成了意希沃,想做的卻還是同一件事。彼時,印度佛教發展興盛,聽聞曾擔任印度18座寺廟主持的阿底峽道行高深,決心親自邀請他入古格傳教。背井離鄉、親赴他國不算什麼,難點在于,迎請高僧需要花費大量黃金。年邁的意希沃決定帶兵攻打北方穆斯林國家噶洛,希望能撈一筆黃金。但事與願違,沒得到黃金不說,意希沃本人也兵敗被俘。噶洛國王告訴意希沃,要想活命,就放棄佛教;要麼就用同等身重的黃金來換得自由。消息傳回古格王朝後,國人立馬開始籌款。當意希沃的侄孫降曲沃盡作為使者帶着贖金來噶洛換人時,意希沃卻告訴他:“再不要為我費心了,請一定将贖取我的黃金帶到印度,請阿底峽大師到阿裡古格傳教,弘揚佛法。”
使者隻好含淚離去,不久,意希沃殒命。年近花甲的阿底峽聽聞意希沃的故事終是破了“心防”,公元1042年,阿底峽入古格傳教。他在古格受到的歡迎與盛大款待,被如實刻畫在古格紅廟的壁畫中。
阿底峽的千裡赴約如同最厚重的一筆濃墨,渲染出古格傳續千年的佛教文明。其後,數座寺廟石窟落成于古格王朝都城紮不讓,一百六十多人前往天竺等地求學佛法,八十多位天竺僧人被迎請到西藏各地。凡此種種,後人得以從其遺留的五座佛寺宮殿和諸多壁畫、雕塑中一瞥曾經浸潤在這個國度水土中的追求與虔誠。
或許是此番虔心促成了臣民一體,古格王朝的發展愈趨平穩。1260年,忽必烈繼任大汗位,其追随者薩迦派巴思巴榮登國師位,其後薩迦派逐漸繁盛,甚至成為元朝控制管治西藏地區的核心勢力,阿裡地區的古格和普蘭政權的自主地位受到挾制。
14世紀中葉,薩迦派因内亂在衛藏地區徹底失勢,已雄踞阿裡多時的古格再度蘇醒。在貢塘政權同普蘭的戰争中,古格軍隊出奇制勝,一舉将普蘭全境納入管轄範圍。在新一任國王南傑徳的領導下,古格逐漸稱霸阿裡。據載,此時的古格國力強盛,令出必行,法律完善,牧區繁榮、饑荒不見,瘟疫不聞,國民時常聚會歡慶,一片安樂祥和。
然而,這一切在17世紀左右發生轉折。
小說《鬼吹燈》中曾有這樣的情節,古格遺迹中,Sherry 楊驚奇地發現,用葡萄牙文寫成的聖經居然出現在此處的面具上。這樣跨越萬裡的交叉和閃現,在曆史上曾真實上演。
17世紀初,葡萄牙天主教傳教士安東尼奧·德·安奪德聽聞,遙遠神秘的喜馬拉雅山深處,可能存在一座“上帝之城”。帶着強烈的好奇與野心,這位傳教士漂洋過海,經曆重重曲折踏足了雪域。
“我冒着死亡的危險上路。”高聳的雪山、皚皚積雪讓他行走艱辛。
他沒想到,古格王室對自己的到來并無半分拒絕和敵意,藏文版《聖經》被翻譯面世,國王及王子、公主先後接受聖洗,第一座天主教堂在四千多米海拔的高原上赫然聳立。但安多德不知道,自己趕上的正是這個古老國度的暮年。
這是後人對古格“一夜消失”的一種解釋。據史學家推測,在古格王朝發展後期,其内部宗教集團和政治集團逐漸走向對抗。為抗衡國内僧侶集團,古格王朝将希望寄托于西方泊來的文化,卻帶來了更加無法調和的對沖和矛盾,1633年,僧侶發生叛亂,古格王的弟弟勾結拉達克軍隊攻打古格都城,這個托狼煙而生的王國最終淹沒于戰火之下。
相傳,由于古格盤踞懸崖之上,高峻危險,拉達克甚至專門修建了一座石樓。直到國王投降時,石樓也未能竣工。除了石樓,後人可循的蹤迹還有那個陰森恐怖的洞窟。據傳,古格國王在向拉達克人投降時,乞求對方不要傷害百姓,而事與願違,大量古格國民被帶往洞窟慘遭屠殺,以此宣告這個宏大國度的凄涼落幕。扼腕歎息之餘,人們開始将古格的一夜覆滅歸因于天主教和傳教士的介入,或許這也注定了宗教之于古格的特殊牽連——從血脈的交融起筆,在文明彙流中退場。
03
留聲:智慧,傳奇,燦爛
昔日恢弘盛大,今昔唯餘殘垣。人們總會唏噓着古格之神秘,試圖叩問——古格到底去了哪裡?
實際上,古格的身影從未真正離開。
龐大的古格遺迹中,仍有五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寺廟——紅廟、白廟、輪回殿、王宮殿。據研究,古格現存的壁畫遠豐富于西藏其他地區。佛、菩薩、佛母、度母等經典佛教形象比比皆是。白廟更繪有西藏天文占星術中的二十七宿、十二宮人物形象。
古格王朝寺廟壁畫。來源/紀錄片《遙遠的王朝》截圖
人們曾百思不得其解,古格脫胎的阿裡地區實屬雪原之巅,氣候惡劣,甚至在現代環境中也面臨重重的生存困境。可根據史書記載,古格鼎盛時期,曾有十萬之衆,而考古發現其境内的大型聚落,每一處規模都相當龐大,守着如此貧瘠的國壤,古格又何以存續呢?
考古人員發現,都城劄不讓和皮央遺址的洞窟中存在不少農作物遺骸,種類涉及小麥、青稞、油菜等多種,而紮不讓遺址中出土的鐵鋤、鐵犁、鐵鐮、木鍁,皮央遺址中現世的石砧、石門等糧食加工用具都在無聲證明,千年之前的阿裡之巅,人們已經開始為了生存,同尖銳苛刻的水土展開博弈。考古學家推測,古格文明的基礎建立在半農半牧的經濟形态上,還有人根據現在阿裡劄達縣境内成片的風蝕土林推測,昔日的阿裡氣候要好于今日,來自印度洋的季風曾為象泉河谷帶來豐沛雨水,正是在老天的短暫成全下,讓古格王朝近千年的安身有了可能。
古格遺迹中,還殘存着一道特别的石牆。雖是斷臂殘垣,可四千多件雕刻仍然靜存其上,佛、菩薩、天王、高僧,各類形象栩栩如生,線條流暢而富于彈性。高聳不語的古格紅殿,作為僅存的建築遺迹之一,門框上仍然“大有文章”。方寸之圍,卻井然有序地刻畫着諸多團和紋飾,繁雜不亂,曆經歲月的滌洗仍然輪廓鮮明。
古格紅殿遺址門框木雕。來源/霍巍《古格王國:西藏中世紀王朝的挽歌》
1997年,皮央遺址杜康大殿的考古發掘過程中,一件精美銅像終于抖落沙塵重現世間——銅像頭戴化佛寶冠,四壁各執法器,坐于蓮台上。讓人移不開視線的是銅像的額頭。三眼并存,眼球都采用鑲銀平錯之技法,若璀璨星辰,點綴在金黃色的銅像上,光芒奪目,晶瑩锃亮。經過推測論證,考古學家們确定,這便是被視為佛像精品的傳奇作品——古格銀眼。眼波流轉間,昔日這個被稱為“黃金之鄉”地方,曾興盛過何等發達的金屬制造和冶煉業。
相傳,古格文明至少留世有十三樣瑰寶——金銀制造、冶煉、制陶、紡織和木工、縫制、印闆、雕塑。讓人遺憾的是,由于掩于高山白雪中,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前,僅有零星的幾位探險者曾進入到古格王朝遺址。
1912年,英國探險家麥克斯·揚從印度出發,幾經曲折進入神秘雪域,終得以窺見掩藏在黃沙和泥石之中的一排排斷壁殘垣。隻可惜,他僅僅在筆記本上留下隻言片語,讓這個神秘王朝的“重見天日”再度推遲延後。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考古工作者終于得緣掀開這塊面紗,多次進入到古格王朝的故土,系列考古發現問世,“古格”終于撣去漫漫黃沙……
人們得以再見的,便是這千年前的雪域印痕,也是阿裡深處的曆史留聲。古老文明終未被黃沙掩蔽,血脈與傳奇終是在民族的團圓中覓得了回響。
參考文獻
[1]霍巍著. 古格王國 西藏中世紀王朝的挽歌.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2]陳慶英編著. 西藏曆史圖說.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19.
[3]馮慧娟編. 全民閱讀·經典小叢書 中國文明考古. 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5.
[4]丹珍草著. 文本·田野·文化 多重視阈下的藏族文學研究. 北京:中國緻公出版社, 2018.
[5]王東著;劉炘主編. 牧歌流韻 中國古代遊牧民族文化遺珍 吐蕃卷.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2015.
版權聲明
本文由鳳凰網旅遊轉載發布
部分圖片源于網絡
轉載請聯系後台,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想勾搭主頁君,可以加我們私人号:
生活家LIFE+
ID: lifeofwealth2015
我們還為你準備了更多目的地實用指南
回複以下關鍵詞獲取:
國内:西藏 | 北京 | 港澳 | 台灣 | 川渝 | 湖南 | 雲南 | 江浙 | 東北 |内蒙古 | 新疆
福建 | 西沙 | 甘肅
國外:日本 | 英國 | 美國 | 法國 | 德國 | 新西蘭 | 俄羅斯 | 東歐 | 中東 | 非洲 | 歐洲 | 大洋洲 | 南亞 | 韓國 | 朝鮮 | 南美 | 東南亞 | 以色列
實習編輯:張家甯
主編:許玥
投稿:all_travel@ifeng.com
新浪微博:@鳳凰網旅遊
如果想獲取更多最新的旅行資訊,可以下載我們客戶端【鳳凰新聞】并訂閱【旅遊】頻道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