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咋說著名作家唐國明,有黛玉的淚、有寶钗的藥、有寒門的書香

咋說著名作家唐國明,有黛玉的淚、有寶钗的藥、有寒門的書香

(提醒:在本篇正文的後面,可以了解我出版與自制的書與我的思想,及我開創的鵝毛詩、再現曹雪芹文筆、半途主義、詩意流。)

半途主義就如主張“願是高山,願是流水,願是清風明月的模樣,不願貧窮,不願奢華,隻願思危奮發圖強”的唐國明在《零鄉的模樣》一詩中表達的那樣——

不在過去,不在現在,不在将來,隻在途上

不在别處,不在遠方,隻在路上

不在故鄉,不在他鄉,此刻隻在半途之上

半途哲人、鵝毛詩人、再現曹雪芹文筆學者、詩意流作家唐國明作品

黛玉的淚、寶钗的藥、寒門的書香

1、寫于2019年4月19日,2020年以《父親教的風水學》之名發表于北美洲《世界日報》副刊:寒門書香

作為靠田吃飯的山坡上人,一般不接村構寨,都是建在山坡自家責任田的梯田中央或把屋子建在離自己田園近的地方,一家人與一家人的距離有的近得上屋接下屋,有的遠近呼喊聽得見。木樓就這樣零零星星獨立地卧在梯田之間。正屋兩邊的橫屋,要依坡而建,要依坡用石頭壘砌一塊平地出來很費勁,所以橫屋就一頭依地,一頭用三根高大杉木,下懸空,上與依地橫屋結為一體,這樣也就成了吊腳樓。另外,兩邊都放有兩條大長凳的正堂屋叫“堂屋裡”。叫“茶堂裡”的地方就是廚房兼吃飯的地方,至于為什麼叫“茶堂裡”,跟習慣中午喝油茶有關,久而久之便把做飯吃飯、做油茶喝油茶的地方叫“茶堂裡”了。“茶堂裡”的結構全都是在火塘邊擺有一張杉木做的長方飯桌,不管誰家的飯桌都發黑發亮,飯桌不但是一家人餐餐圍着吃飯的地方,飯桌的抽屜也是放油鹽的地方。山裡人吃食簡單,每餐就是一個菜。還有一碗炒完菜後,朝鍋裡放點清水再加點鹽叫“浪鍋湯”的洗鍋湯。這就是養育出我的故鄉。

離開故鄉,漂泊多年後,每有人問起我的文化家底,我的啟蒙教育來自哪裡?作為出生在山裡的我,唯一的文化家底與文化啟蒙,都來自于會看山看水的父親。有時他到外面給人看山水回來,跟我很有興緻的講什麼“有生氣的地方,地形就隆起,沒有生氣的地方,地形就枯槁。”然後叫我去打一大竹筒水給他喝,他一氣喝下一大竹筒水後,又唱什麼“雪裡飄梅,浪花滾月”這些那時我不太聽得懂的話。

随着我慢慢長大,進學堂念書了,父親昔日拜師學看山看水唱誦的什麼“如人端坐,則氣聚于中;如人伏卧,則氣沉于下”—— 這些從父親嘴裡飄出的好多話又回蕩于耳。有些話我一直理解為,人活世上,要靠眼睛觀察世界,要深知世界的大道理,就要從小處細微處一點點開始領悟積累。

不管上山勞動休息,在家飯後閑坐,父親也跟我說“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心在視;耳在聽;鼻在聞;口在言。”尤其那些多年後我才弄清楚出自北宋邵雍《漁樵問對》中的話:“人的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身為一物,……以一物知萬物、以一人知萬人。人能以一心觀萬心,以一身觀萬身,以一物觀萬物,以一世觀萬世;又能以心代天意,以口代天言,以手代天工,以身代天事。”“人是鬼的形狀,鬼是人的影子。”

有時他跟我說“輕清上浮者在天成象,重濁下沉者在地成形,上感下應。有靈氣之地,其上便有星光照臨。”有時每當清晨,總被父親吟唱出的什麼“前者呼,後者應”吵醒。

有一段時期,父親那個一臉嚴肅、穿着長黑褂子的師傅,動不動就愛罵我們三姊弟開飯時去飯鼎前,你擁我擠搶先舀飯,罵我們一點大家子的樣子也沒有。罵完我們就罵父親,罵他怎麼教的兒女,罵得父親不好意思了,就上來給我們一人一耳光。我們都哇哇大哭了,那老頭子還罵聲未絕。罵我們哭什麼,再哭,肉就要被他吃完了。我們一聽到吃肉,才不哭了,忙端着飯便規規矩矩坐在我家那張積了上百年油膩的黑飯桌兩邊,那老頭子便給我們一人碗裡夾一塊肉,勸我們吃飯要細嚼慢咽,不能發出聲音。菜要夾一小夾,吃完後,再夾一小夾,不要全夾到碗裡占多。講的全是《紅樓夢》裡講過的規矩。我父親似得了真傳似的,一到飯桌上就時時講,月月說。

每次去給外公外婆拜年的路上,父親帶着我們三姊弟要在大山裡七拐八彎,上坡下坡走一天才能到外公家,父親走着走着覺得無聊,就提議給我們誦唱,他唱一句我們就跟着唱一句。他教我們的都是:“或隐顯于茫茫曠野,或潛藏于淼淼平湖。聳于後必應于前,有諸内必形諸外。欲求真理,遠朝不如近朝。會之于心,應之于目。自然默合,何用強求。”

父親唱累了,也口渴了,便進路旁人家給我們讨碗水喝,有時餓了,父親就問人家是否還有剩飯,給舀一口來。人家就會端幾碗剩飯剩菜出來,給我們填填肚子。

一看到墳地,父親就跟我們說一陣那些墳墓裡的事,說後又教我們誦念,念着便到了快進入外公家地界的山頂,也就能望見外公家居住的山沖了。父親一見我們興奮,便在山頂亭子裡坐下來,大聲唱誦。唱完後,就開始跟我們說那些看山看水的事。

下山時,挑着兩籃子拜年禮物的父親似乎輕松了許多,又開始教我們唱誦:“蛇要換皮,人不換骨。……或龍去虎回,或龍回虎去。……一毫千裡,一指萬山。……莫向無中求有,須于有處求無。”一念到“似雲泥之異”便跟我們說世上有天空之雲與地上之泥。便問我們做天空之雲好,還是做地上之泥好。我們都說要做天空之雲,要如天上之雲離開這個鬼都不來的山裡。父親聽後便長歎一聲又唱誦起什麼“橫來直受,直來橫受。……内直外鈎,内鈎外直……枕龍鼻者,恐傷于唇;眠龜肩者,恐傷于殼。……隐拙者卻有奇蹤異迹,顯露者多是花架假形。”父親唱着這些,忽然聽到後面有人高聲叫道:“來給你嶽父拜年了。”父親忙從兜裡掏出一支煙遞給一個胡子很長的老漢,說一聲:“幸會。”兩人點着煙,接着又你一句我一句的唱誦道:“衆山相約,百川同歸。……八門缺,八風吹,朱門餓漢;四水歸,四山聚,白屋公卿。……窮源千仞,不如平地一堆;外聳千裡,不若眠弓一案。……遠着腳頭,高擡眼力。……根大則枝盛,源深則流長……”他們直唱誦到下山走上平路分手道别為止。

父親望着老漢走遠了,便指着前面的風雨橋上的亭子,說我們去橋上坐坐,就快到你們外婆外公家了。我們一行到橋上,聽着下面的溪流聲,搓搓發冷的手,父親點上一支煙,又唱道“家貧無燭,鑿壁借光讀書……開戶讀書,十年不出。……滅族亡家,多因水盡山窮,山飛水走。……數峰插天外,九曲入明堂……鼓角梅花,銀瓶盞注;玉帶金魚,三千粉黛,八百煙花……石浮水面,水聚天心。”父親唱到這,要我唱誦一些他路上教我的,我便背平時聽到他唱的,爛熟于心的。父親聽後便用大手緊抓我的小手說我記憶力還真好,隻惜我還沒上學還不認字。

父親歇息一陣,又叫我們走起,他又自娛自樂的唱起來。一些路過的人聽着這些,便說,背這些現成的也背得那麼有勁,也不怕丢人。我父親本來耳朵也有點背,也隻當沒聽見這風涼話,仍然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裡,念得更大聲,又要我們跟着唱誦。念到“以雪吾心”這句話,父親就會停止唱誦。

每次父親帶我一在行走親戚的路上,或在山裡勞作時,就随口将這些唱誦而出。他對我說,唱唱這些,勞作起來就不愁苦,也有了力氣。

我有時從外回家,見他教他徒弟什麼“勢寬則氣蕩,形大則氣散”,有時我為寫文章,跟父親讨論山水,父親拿出他抄得很工整豎排的筆記教我道——水土震蕩,水落土出,山川以成。……内外同流,表裡同運。……水者陽也,山者陰也……外氣與内氣複合,二氣相蕩而成物……還跟我說什麼“山是天地骨,氣感而應,鬼福及人……銅山西崩,靈鐘東應。”還說,住宅以地形地勢為它的身體,以泉水為它的脈絡,以土地為它的皮肉,以草木為它的毛發,以舍屋為它的衣服,以門窗為它的帽子和系帶。

由于受父親的影響,我便看了一些關于山水方面的書。見那些經典書上說,人要富貴,一是家有傳統德教,二是自己好讀書學習,三是住處山水衣食、社會風氣對自己的影響,四是命,五才是運。這話的意為,一個人出生的家庭或是書香世家、或是詩禮之族、或是清官儒商之後、或是通曉文學藝術之子女、或是清貧循禮積德人家子孫……一個人有了這個道德與家風背景,加上他住的地方是清風朗月、明山秀水令人心胸舒坦開朗之地;而且身處民風淳樸、整族整個村落或整個城鎮與他身處的時世都是仁智的,那他就具備了成材成器的條件。在這個條件之下,還有影響自己的命與運。這個命與運是什麼,就是你從事的事情能遇到好的同伴,娶到理解你的妻子,或遇到能賞識你的人,或進入了能發揮才能的場,這就是命與運。經過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那就是命好運好,如果老是碰壁,那就是命不好運氣差。

而且看山看水,也就是看地相。人世間有天相、地相、人相。通俗的說,就是世間有天貌、地貌、人貌;也就是說天貌與地貌能孕育影響人貌,意為什麼樣的天地能生長出什麼樣的人,另一層意思是好的環境能生長出才子佳人,也就是說一個地方的精神道德風貌與地理風貌決定了一個地域出不出偉人、能人。出了偉人、能人的地方,這些偉人與能人的精神道德風貌又能成為本地的精神道德财富,能影響純化當地的天相、地相、人相,形成一種地域精神。

我父親也常跟我說,好地安好人,福地有福人才能消受。我與父親讨論久了,我也明白了那些主吉兇的來龍去脈,後山前水的事,基本上是迎合人趨吉避兇、迎福避禍、求取平安心理的一套尊紅白喜事、修造的禮制規矩。看山看水看日子,本來也是紅白喜事、修造禮制規矩中的一個環節與儀式,從而民間也就有了完成這個環節與儀式的“先生”。但凡“先生”告訴舉辦紅白喜事、修造主家,說此地此時或此日主官貴,出偉人、能人,其實也就是灌輸一個家庭以緻家族“學為好人”的思想。一旦有家庭把此話聽進去,便心懷了成為偉人、能人這樣好人的夢想,就會對後代或自己傾力培養。

我能在文學領域上取得成就,能以“雷打不動、火燒不移、風雨無畏”坐冷闆凳的精神追逐夢想,無不跟父親這個“先生”灌輸我成偉人、能人、名人這樣的好人思想相關。

到父親要我學看山看水時,我便跟父親說出了我對看山水領悟出的道理。自看山看水于民間流傳至今,自然有它的合理性。除去裡面指派的吉兇禍福這些,那更是修造建築園林的學問,我們在與時俱進中,應該去其糟粕,吸取其精華。我也常跟我父親說,即使天地山水靈氣孕育了一個帝王的胚子,如果沒有後天道德的規谏,讀書學習與所處社會風氣的養育,也是不能成王成帝,為天下人做出一番事業的。

回想來路,若别人再問我的文化家底與啟蒙教育,我的文化家底與啟蒙教育卻是來自于學看山看水時期的父親,來自于他常念誦的那些我聽不懂卻聽進耳裡按照自己想法理解了一番的話語。

我常直言告訴父親,我不會學看山看水看日子,也不去弄吉兇禍福那些,但我會用文章傳達看山看水這些教人“學為好人、學當聖賢”的精神,也會把我從他那裡怎樣受到的啟蒙教育告訴天下人——應該說在我那個沒有學前教育的山裡,我8歲前的教育是跟父親學的,或背地裡學父親之舌,念那些自己都不明白什麼意思的文句完成的啟蒙教育。

每到我回家父親就告我:“山環水抱處、水質甘甜、土地紅黃有光之所,才是得地得時得向,才有合形法、理法的空氣水土,才會孕育出精美秀麗之人,才是好安身處。”要我在外找長期住處,切記此方法。

閑時,回頭一想,父親當年學看山看水那些他念誦背誦的文句,對我發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雖出于貧窮家庭,不是出自書香人家,但不管在勞作休息與走親戚或去遠行趕集的路上,父親總是不停地誦念着那些文句,也不停地他念一句要我念一句。他與人在休閑日聊天說地或有紅白喜事的地方,也總拉上我,勸我跟他去見識世面,從而使我見識了、多了許多民間的學養。到我打開《紅樓夢》的那一天,猛然發現裡面好多的話語與故事都是父親與一些山裡老人交談時,老人們嘴裡的家常。隻是他們說故事或講話時隻說古話說,老故事裡怎麼怎麼講,這些而已,原來卻藏在一本《紅樓夢》裡。因此一打開《紅樓夢》就倍感親切,也因此愛上了此書,并把它作為一生不離身的讀物。也竟因為我成長在這樣的天相地相人相中,也因此有了我。可惜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一切不再存在了。出生我的那個山坡,那個村子裡的人已基本搬到鎮裡城裡市裡去了。連一直不想離開的父母,也隻能離開去縣城裡住了。但我身上一直回蕩的是成長了我25年、我才徹底離開的那看牛山山頂之下老屋裡的清風明月,梯田水亮山朗的氣息。這股氣息一直與嶽麓山的氣息互相貼合了20多年,才終于貼合出了現在的我。

2、寫于2019年8月30日至11月9日:黛玉“淚”與寶钗“藥”

唐國明就像——夢想沒有被生活車輪碾碎成灰的陌生人。說他是文學上的項羽,在等待愛情上的虞姬一點也不過分。他甘願與嫦娥過中秋,用詩稿蒸淚煮血地過日子,如一個堅守在長城要塞上的士兵,如一棵沙漠上的樹,面對着一陣又一陣狂風與沙暴。如果你聽到他說“我是地下室先生與一餐飯先生”,看到他将毛筆随便揮舞兩下,就稱“鵝毛帖”,你感到奇怪;要是有一天他不再這樣說話了,不再揮動毛筆寫“鵝毛帖”,你不再覺得他奇怪是個怪人的時候,唐國明也許真的被生活車輪碾碎成灰、随風而散了。

在唐國明複原再現出來的《紅樓夢》八十回後曹雪芹文筆裡,賈寶玉、薛寶钗、林黛玉的結局便是:賈寶玉——頓悟萬事太虛幻,一夢離家歸大荒;林黛玉——淚盡塵世命如草,化詩飛揚去作仙;薛寶钗——香盡别卻牢籠苦,化蝶飛向自在天。

對于賈寶玉、薛寶钗、林黛玉的真實結局,在《紅樓夢》第五回裡有話雲——……回頭命小丫鬟取了《紅樓夢》原稿來,遞與寶玉。寶玉接來,一面目視其文,一面耳聆其歌曰:

第一支 紅樓夢引子

……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第二支 終身誤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隻念木石前盟。空對着,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歎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這些話已經道明除作者寫《紅樓夢》的主旨是“懷金悼玉”外,而不是說賈寶玉與薛寶钗在一起了,而是指賈寶玉見娶的不是黛玉,丢下寶钗離去後對林黛玉的念念不忘,與對人生荒唐的歎息,存有“懷金悼玉”的意想。而不是一些人理解的他最終屈服了家族與薛寶钗結合了,又想念林黛玉,這不但不符合賈寶玉的性格,更不符合賈寶玉的為人。

另外,清人富察明義《綠煙鎖窗集》有《題紅樓夢》組詩二十首,是有關《紅樓夢》的最早文獻之一,其寫作年代不晚于乾隆二十七年,題下小注雲:曹子雪芹出所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蓋其先人為江甯織府。……惜其書未傳,世鮮知者。餘見其鈔本焉。

其20首詩中有有關于《紅樓夢》八十回後内容的三首詩:

其十八: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

其十九:莫問金姻與玉緣,聚如春夢散如煙。(其中“金姻”是指賈寶玉與薛寶钗;“玉緣”是指賈寶玉與林黛玉。)石歸山下無靈氣,縱使能言亦枉然。

其二十:馔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青娥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

天然切合了唐國明以考古複原的方式将從程高本《紅樓夢》後40回發現的曹雪芹文筆複原出來的内容。

2019年8月8日晚唐國明參加的湖北衛視文化綜藝節目《奇妙的漢字》播出,在節目中唐國明說自己是:不失長風情懷、已具鵝毛風範的紅學工匠。唐國明的紅學成就可以說達到了紅學的珠穆朗瑪峰頂。唐國明在吸收了前人彙校《紅樓夢》前80回成果的基礎上,考古複原了第67回,糾正了文本中很多明顯的錯誤,無限真實地再現完整了曹雪芹生前完成的百回《紅樓夢》。比如第十回“因為馮紫英我們好”這樣的話,抄本上本本都是,但這句話卻不管從什麼角度去看都是不通的,聯系上下文,是因為秦可卿病了,馮紫英推薦個醫生來看完病後,因此賈珍說出這句話,這句話應改為“因馮紫英為我們好”,才恰切。但有的彙校本改為“因為馮紫英為我們好”或“因為馮紫英與我們相好”。造成這種原因,是因為彙校名家及團隊手裡的資料,都是民間發現的抄錄本,包括高鹗程偉元彙校時也是如此,都沒有能讀到曹雪芹《紅樓夢》的原本了。抄錄時丢詞落句,抄得颠倒,把“因馮紫英為我們好”抄成“因為馮紫英我們好”,後面的彙校者照搬下來,就成了這樣。

唐國明除了糾正此類文本錯誤,在他的再現80回後曹雪芹文筆裡,給出了讀者們一直關注的林黛玉與薛寶钗的結局;他用兩句詩概括為“黛玉終歸幻虛去,寶钗香盡雪裡亡”。糾正了紅學家們一貫死闆的黛玉“淚盡而亡”的說法。

雖然小說中慣用了神話,說林黛玉系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绛珠草便得久延歲月。後來既受天地精華,複得雨露滋養,遂得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竟僅修成個女體,終日遊于離恨天外,……恰近日這神瑛侍者凡心偶熾,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曆幻緣,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問及,‘灌溉之情未償,趁此倒可了結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于是便有了“還淚”的說法。所以說她就是還他的淚。就這樣子,他們的緣分是三生修定的。他們修定這個緣分,因為他們就是一對戀人,一對知己。所以《紅樓夢》裡面這一對人告訴了世人什麼是愛情。

而這個“還淚”,一旦投入到小說現實裡,前一生欠了彼此什麼,而今生在一起彼此折磨的比喻。就是到現實裡夫妻、情人、親人之間吵架,也常來一句“我真是前世欠了你的”。曹雪芹用這個神話傳聞隻是把林黛玉與賈寶玉的關系寫得更為傳神,也為黛玉因寶玉,為情為事傷痛傷心時常以淚洗面,最終她與寶玉的情被現實無情夭折時,痛而無淚絕望無望之時,又被道士和尚度回太虛幻處,這才是按《紅樓夢》小說文學思維推進的前後照應,按 “輪回” 佛理,才合了第三回林黛玉對賈母衆人說的:“我自來是如此,從會吃飲食時便吃藥,到今日未斷,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那一年我三歲時,聽得說來了一個癞頭和尚,說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從。他又說:‘既舍不得他,隻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已後總不許見哭聲,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親友之人一概不見,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瘋瘋癫癫,說了這些不經之談,也沒人理他。如今還是吃人參養榮丸。”

可她天天自哭,怎能見好,終局仍是會被《紅樓夢》中那貫穿天上地下、人間仙境,代表“佛”的和尚道士超脫塵世苦海,回歸原處。而寶钗“香盡而亡”更符合小說發展的思維邏輯,才合了第七回薛寶钗與周瑞家的談到“冷香丸”的話,原文如下——

……寶钗聽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藥,為這病請太醫吃藥,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銀子錢呢。憑你什麼名醫仙藥,從不見一點兒效。後來還虧了一個秃頭和尚,說專治無名之症,因請他看了。他說我這是從胎裡帶來的一股熱毒,幸而先天壯,還不相幹。若吃尋常藥,是不中用的。他就說了一個海上方,又給了一包藥末子作引子,異香異氣的。不知是那裡弄了來的。他說發了時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藥倒效驗些。”

……周瑞家的又問道:“這藥可有名字沒有呢?”寶钗道:“有。這也是那癞頭和尚說下的。叫作‘冷香丸’。”周瑞家的聽了點頭兒,因又說:“這病發了時到底覺怎麼着?”寶钗道:“也不覺甚怎麼着,隻不過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和尚的“冷香丸” 也是把薛寶钗度向“生”,也如同要林黛玉離開“哭”度向“生”一樣。而“冷香丸”是很難配的,如第七回描述的——

……寶钗見問,乃笑道:“不用這方兒還好,若用了這方兒,真真把人瑣碎死。東西藥料一概都有限,隻難得‘可巧’二字:要春天開的白牡丹花蕊十二兩,夏天開的白荷花蕊十二兩,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兩,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兩。将這四樣花蕊,于次年春分這日曬幹,和在藥末子一處,一齊研好。又要雨水這日的雨水十二錢,……”周瑞家的忙道:“嗳喲!這麼說來,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這日竟不下雨,這卻可又怎處呢?”寶钗笑道:“所以說那裡有這樣可巧的雨,便沒雨也隻好再等罷了。還要白露這日的露水十二錢,霜降這日的霜十二錢,小雪這日的雪十二錢。把這四樣水調勻,和了藥,再加蜂蜜十二錢,白糖十二錢,丸了龍眼大的丸子,盛在舊磁壇内,埋在花根底下。若發了病時,拿出來吃一丸,用十二分黃柏煎湯送下。”周瑞家的聽了笑道:“阿彌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兒!等十年未必都這樣巧的呢。”寶钗道:“竟好,自他說了去後一二年間,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從南帶至北,現在就埋在梨花樹底下呢。”

即使後來薛寶钗為了救出事的哥哥,在極不情願犧牲自己的情形下,為家族利益聽母之言,答應嫁給已經失“玉”病入膏肓已似廢人的寶玉。而賈府以迷信有了“金”就能招出“玉”來的話,把寶钗當做救病了的“傻寶玉”的藥引子,不惜犧牲他們上下皆知的林黛玉與賈寶玉的戀情,在明知這樣做都會要了賈寶玉與林黛玉命的情形下,迷信“金”能救“玉”, 甘願冒險一試。為救哥哥與家族的薛寶钗也在明知這樣會要了賈寶玉與林黛玉命的情形下,屈就了“調包計”,在這場鬧劇中悲劇就開始這樣升華了。

薛寶钗想靠這場婚姻把家族與哥哥由“死”度向“生”,可以說成了救薛家的“藥”;賈府想靠薛寶钗這個“金”當“藥”來救賈寶玉這個丢了“玉”的人,将賈寶玉由“死”度向“生”。結果在舉行婚禮那晚,見娶的不是林黛玉的賈寶玉,從糊塗中突然清醒,不顧一切去園中找他的林妹妹,哪知他的林妹妹在聞知他娶了薛寶钗後,生命垂危之際,可以說被三歲就要帶她走的和尚帶走、度走了……失蹤了,不見了……也就是說林黛玉并沒有死,“淚盡塵世命如草、化詩飛揚去作仙”去了……錯娶薛寶钗的賈寶玉,見到已死的紫鵑,聞知此事一氣昏迷之後,與送他失去的玉而來的和尚夢遊太虛幻後,一夢醒來參透了“和光同塵”四字精義,看清真情,頓悟人生,便離家出走,出家而去了……曹雪芹判詞中有“玉帶林中挂,金钗雪裡埋”一句說明林黛玉跟薛寶钗的命運是相連的。故事接下來便是剛過門的新婦薛寶钗在失夫、家敗……各種的交集悲痛中最後于梨香院雪埋消形、香盡而亡,化香随和尚而去——“香盡别卻牢籠苦、化蝶飛向自在天”了。

随後四大家族被揭罪,抄家,歸天,南歸,出家,度化。賈家得了北靜王相助,遣往金陵,王熙鳳在半路死去。最後賈雨村與甄士隐再度相逢,講述了賈寶玉甄寶玉結婚的場景,兩個寶玉形象的重疊出現,整個故事似夢非夢。

在這場婚姻的鬧劇中,薛寶钗這粒兩個家族想利用救治自己相當于“冷香丸”的“藥”,确什麼也救不了。雖然“金”招來了寶玉失去的“玉”,而本以為都想将家族引向“生”的行動,卻成了将一切引向“死”的悲劇與虛幻。故事發展到,寶玉見遠離而去失蹤的黛玉,看淡了塵世,在重回“太虛幻”夢的點化下,新婚之夜離家而去後,在漂泊中,聽聞家敗被抄之後,丢下對塵世的執念,與渡口所遇南歸喪夫的史湘雲行到毘陵驿,拜别在船上扶了賈母等人的靈柩南歸下葬的父親賈政,便被一僧一道夾住與史湘雲一同走了——也就是小說中常說的被和尚道士帶回太虛幻銷号去了,歸向了大荒。也算應了“懸崖撒手”“因麒麟伏白首雙星”。

這就是唐國明在再現《紅樓夢》八十回後曹文時,随文筆按小說《紅樓夢》的整個邏輯與脂批的提示,如此完整了《紅樓夢》全文前後一貫的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钗的故事。

3、寫于2020年1月6日:關于《紅樓夢》的作者、賈寶玉、薛寶钗、林黛玉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是誰,将永遠是個迷”。《紅樓夢》這本書越讀越像一個出了家的人在一個廟堂寫的,也許作者曹雪芹就是《紅樓夢》書裡開頭提到的那個“情僧”。根據《紅樓夢》提供的小說“寫假如真”的說法——石頭被僧道攜帶到人間經曆過塵世的事記錄在石頭上,幾世之後一個空空道人從那經過,看了石頭上的故事,抄錄下來後,将《石頭記》改為《情僧錄》,傳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傳到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到曹雪芹手上則題曰《金陵十二钗》;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紅樓夢》小說的結尾也交待空空道人抄錄下《石頭記》,想尋個世上無事的人,托他傳遍。在急流津覺迷度口草庵見到正在睡覺的賈雨村,賈雨村看後,說自己對這些事早已親見盡知,讓他某年某月某日去悼紅軒找曹雪芹,空空道人最後托付給了曹雪芹傳世——根據這個“寫假如真”的小說路數,我們可以說《紅樓夢》作者如石頭經曆了繁華一夢,家族破敗出家成僧道後,在寺廟道觀将這一經曆寫成了書,然後還俗或托人傳到民間。同時曹雪芹是不是脂硯齋?脂批是不是就是作者自己弄的?還是《紅樓夢》作者藏于道觀寺廟寫成後,再托空空道人傳入人世的?還是一個經曆繁華家族破敗後的人出家後,将經曆說給空空道人,空空道人寫成書?再傳入人世?根據脂批,《紅樓夢》作者就是曹雪芹。曹雪芹是誰?這是我讀《紅樓夢》時,老是問自己的問題。在那個皇權高于一切的時候,寫那樣的書是一個很冒險的事,或許隻有做了和尚,在寺廟裡寫寫,皇權也管不着了。而《紅樓夢》這書又是在康乾盛世寫的,也是要人“居安思危”的意思——也就是作者寫此書的目的在于警世,喚起世人“思危奮發圖強、修德安和天下”。整個《紅樓夢》看似寫得自自然然,不褒不貶,隻是呈現現實,但作者骨子裡其實是懷了“批判”意識的。

賈寶玉,不管從當時還是到未來,他就是一個“無用人”“多餘人”“無事忙”的形象;雖然以我們的眼光去看他,作為一個豪門公子,在他身上似乎有“衆生平等”“愛情專一”“尊重女子”的好體現,雖然他口含“無才可去補蒼天”的“石”幻化成“玉”的玉石而生,這塊補天石挂在他身上也發揮不了“補天”的作用。作者在賈寶玉及一幹姐妹的身上,及整個《紅樓夢》中的人物,是含淚而寫的,一是對他們身處末世的悲歎,一是警示,一是懷着無可奈何之意的同情理解式的“批判”或是對所處盛世之時的“自我”反省。

薛寶钗與林黛玉,薛寶钗本人并不愛賈寶玉那樣的人,因為在她眼裡賈寶玉不是她心中男人的标準。至于林妹妹那樣吃她的醋,因為林妹妹太愛賈寶玉了,一有風吹草動,她要維護自己的愛,有那些舉動也是人之常情的。為什麼林妹妹會愛賈寶玉,因為林妹妹對賈寶玉的愛,及賈寶玉對林妹妹的愛,就隻是“愛”,是沒有條件的、沒有标準的“愛”,是那種來自心靈底處動心的“愛”。

滴翠亭撲蝶,薛寶钗不小心聽到了小紅、墜兒的悄悄話後,說了句:“颦兒,我看你往那裡藏!”從文字看上去也是人性很自然地反應,說她是别有用心嫁禍于林妹妹,說她很壞,其實薛寶钗不那麼壞,倒是她在親戚家的智慧。即使有心說了林黛玉,林黛玉上有賈母捧着,下有寶玉護着,小紅這些寶玉房裡的丫頭拿林妹妹也沒法子。而薛寶钗,父已早喪,又有一個不争氣的哥哥,哥哥在進京路上為了香菱打死了人,留下了案底,所以小說裡後來再也不提她進宮的事,因為出了這事,說這是她進宮不成的原因也說得過去了。若她能順利進宮,也許能如元妃,能給家族圖個好背景。她的家族可以說是真正的在敗落了,為了家族,她得更加時時小心。也竟因為她有如此之品質,如此懂事,所以小說裡賈母是時時誇她。賈母真正欣賞她什麼?就是她時時為大處着想,為家族着想的品格,其他的什麼,大觀園裡一抓一大把。即使元妃、王夫人、薛姨媽有意于她與賈寶玉婚配,賈母在80回前也許由于她家有案底之因透露出不太情願的意思,在80回後,賈母在寶玉丢玉病了以後,婚配時,又是因她的品質,又是賈母等一幹人迷信“因金招出賈寶玉丢失的玉來”的情況下,為了救賈寶玉這個心肝寶貝的命,同意用鳳姐的調包計,這也就符合了小說故事發展的邏輯。

她與林黛玉先雖有争風之味,也不過是兒女遊戲,上升不到要争寶玉之事,寶玉根本就不是她想要的那個上進的丈夫。如果她真要與林黛玉争,在劉姥姥進大觀園玩樂,鴛鴦行“牙牌令”之時,林黛玉說出了《牡丹亭》《西廂記》書裡的話;如果她有用心,這可是打倒林黛玉緻命的一招。她倒是私下提醒林妹妹,林妹妹也是一個懂大道理之人,從此他們情同姐妹,再也沒有争風之事,而是互相照應,“钗黛合一”了。到80回後,她含淚屈嫁寶玉,也是為了家族,為了救一個又殺了人的哥哥,所以她會屈從這個命,去嫁給一個已經差不多是病廢人的人,不過是被當一劑“藥引子”“藥丸子”使使而已。

咋說著名作家唐國明,有黛玉的淚、有寶钗的藥、有寒門的書香

唐國明說:文學是人類共同猜想的方式。唐國明說:尤其為利祿等死,不如為千古留名而生。

唐國明寫《讀項羽》詩說: 甯學項羽做自我,不學古人成皇奴;了卻天下紛争事,隻給虞姬當丈夫。

唐國明說:我有長風情懷與鵝毛風範;我有鵝毛風範骨、清風明月肉、閑雲流水血、長風情懷心。

唐國明說:我說的“長風情懷”就是流傳千古的抱負”;我說的“鵝毛風範”就是不記功利得失對一件造福萬世之事的堅持。

唐國明半途哲學名言: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刻。此刻是我們唯一的财富。除了擁有此刻,我們一無所有。

唐國明2019年6月出版開創半途主義的《 鵝毛詩 》集。

半途主義就如主張“願是高山,願是流水,願是清風明月的模樣,不願貧窮,不願奢華,隻願思危奮發圖強”的唐國明在《零鄉的模樣》一詩中表達的那樣——

不在過去,不在現在,不在将來,隻在途上

不在别處,不在遠方,隻在路上

不在故鄉,不在他鄉,此刻隻在半途之上

咋說著名作家唐國明,有黛玉的淚、有寶钗的藥、有寒門的書香

唐國明開創獨特的“詩意流”創作方式,寫出長篇小說《堅守在長城要塞上的士兵》。把士兵,作為一個傳聲筒,将所有的聲音發了出來。寫出了一個士兵面對以詩的形式湧出的思潮激流沖擊中,他仍沒有放棄自己的堅守與責任。以士兵這個故事道出了皇權文化這棵樹是怎麼從根長向當今的。作為一個士兵,他一直在堅守要塞、堅守在此刻、堅守着自己的使命。确不斷面對一些無知的事情,讓他置于那種似永在途上無歸的不安。作品讓人認識到我是什麼,我就是堅守在此刻的過客。 更讓人思考——此刻,一切順道路而去,順河流而來。我們是不是還如那個士兵一樣老停留在那個此刻,那個要塞裡,那個使命裡,那個等待裡。

2022年出版,奠定唐國明半途主義哲人的地位、具有飛詩流意、鵝毛飛揚結構、讀後能燒得你飛起來的“詩意流”長篇小說《堅守在長城要塞上的士兵》,是一部與長城相關、弘揚人類優秀品質,集22年心血企圖以文學方式闡釋半途主義哲學、開創“詩意流”文學的跨文體式長篇小說,是一部集詩、文 、史、數、哲于一體的百科全書式史詩與交響曲;是與唐國明的《鵝毛詩》、《零鄉》構成半途主義系統的三部曲之一。

《堅守在長城要塞上的士兵》既是詩歌史中海子想耗盡心血沒有實現完成的,而唐國明自然完成的大詩,又是小說中的史詩。

咋說著名作家唐國明,有黛玉的淚、有寶钗的藥、有寒門的書香

唐國明介紹他的書《零鄉》時,如此說——

《零鄉》就是一個展示在無歸的現實路上,表現不停進取乘風破浪精神的文本。

《零鄉》更像是與你面對面親切交談一樣的以非虛構、跨文體、自傳、百科全書的多種方式;以“為讓你認識我自己,我在如此反複地言說給你聽”的架勢,寫出了一個具有“鵝毛風範骨、清風明月肉、閑雲流水血、長風情懷心”之人,在時世推移中,在各種交響與交織土壤下,時有無鄉之感、時有“無用之王”之歎的曆程——通過這種狀态的描寫,反映出那種遠離故鄉沒有歸宿感,折回故鄉卻發現故鄉已不是故裡的場景,在似夢似遊,無所追尋,無處追尋的漂泊中,一邊是對我在時代進程中失去了消失了的鄉村故土用記憶性的文字修複還原、一邊在現有文字古迹中對自己精神故土的追根溯源、一邊是在精神遊走中去尋找自己心靈歸屬故土的心路曆程,及我在這種曆程中的徘徊、遊走、尋根、回憶裡,道出了作為進入以網絡式漂泊生存的人類一種無根無确定性無依靠感、與對這個世界迅變的陌生感的‘零鄉’現實,向世界追問我們到底是為夢想而在?還是因迷惘成病而空?在這個無答案的難題面前,我們隻有在無歸似歸中繼續流浪,不得不又繼續漂泊的“零鄉”現實。使每個有同樣經曆的自我永遠成了一部被“零鄉”化了的“零鄉”史,成就了“半途哲人”的名言——我們既不在過去,也不在現在,更不在将來,我們隻是在途中,我們隻是在此刻,我們成了途中的我們,我們成了被“零鄉”的我們。——同時此書也揭秘了我是如何以考古方式再現曹雪芹百回《紅樓夢》文字,寫出鵝毛詩,論證哥德巴赫猜想與3x+1猜想,又是如何成為半途哲人的。更重要的是寫出了我如何從一個看牛山山頂上如何到了嶽麓山山腳下,與幾百個女孩如何交往,又如何成就了人家認為不可能成就的夢想的。這其中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在支撐着我?若想詳知,請讀我《零鄉》一書。

若說21世紀是流行我唐國明提出的半途主義哲學的世紀,那麼《零鄉》注定是一本以小說、百科全書、自傳,傳達唐國明提出領悟的半途主義哲學最易懂的好書與扛鼎之作。

《零鄉》雖然有些重複但表達形式不同的内容,但恰恰是這些“來回拉抽屜”“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樣重複的内容,以我成才、求索的波折思路曆程将此書更好地結成了一個叫“零鄉”的體系;突出了人類重複此刻、此刻重複的重大哲學主題。同時《零鄉》文本中用一種年月日期時間的方式,表達了速變時代,我們被置于一種在途上、無歸、老在此刻的“零鄉”狀态。

咋說著名作家唐國明,有黛玉的淚、有寶钗的藥、有寒門的書香

什麼是半途主義——半途主義開創者,著名作家唐國明如此作出回答

我們都是途中人,此刻我們都是一群在途上去成就自己,成就天下的人。

半途主義,既是哲學思想,又是文學觀念。就如半途主義開創者唐國明,用集詩、文 、史、數、哲于一體的詩意流方式,在他的半途主義三部曲《鵝毛詩》《堅守在長城要塞上的士兵》《零鄉》中表述的那樣——

遠方沒有遠方,你到達的遠方,不過又是一個遠方的半途之上。在途上的我們,除了隻擁有此刻,我們一無所有。我們隻是在途中、在此刻。

人隻有把自己放置在半途上,才有成就自己的多種可能。我們都是半途上的産物。我們都是途中人,此刻我們都是一群在途上去成就自己,成就天下的人。

此刻一切都在途上,面臨着此刻命運;我們此刻的命運,即使千難萬險,也要把握住一個又一個此刻,以“與時俱進,改造現實命運,思危奮發圖強;實事求是,認知世界真理,修德安和天下”的精神,去成就自己與天下,去成就自己與天下那個渴望的歸。讓自己歸于天下,歸于奮發圖強的途上。在無數不确定中,歸于能看到摸到的天下此刻。

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刻。此刻是我們唯一的财富,萬物永在途上。

不在過去,不在現在,不在将來,隻在途上; 不在别處,不在遠方,隻在路上;不在故鄉,不在他鄉,此刻隻在半途之上。在途上的我們,除了隻擁有此刻,我們一無所有。

我們已經沒有别處,沒有遠方,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将來,隻有一條我們無路可逃之路,隻有零鄉,隻是在此刻。

我們的生活不是在别處,我們隻是生活在途上;學生問死,道聽途說,閑言碎語;為菜米油鹽醬醋茶或錢權名利詩酒花,奔波不停,勞作不息。

在n是整數前提下,要麼永遠在1除以“2的n次方”的、至小無内的流動時空途中,永存而在地轉圈,将自己消解耗盡;要不就是處于“2的n次方”那個至大無外、能自由而行的時空途中,将自己無限永恒。

萬物永遠處在半途之中,萬有總在途中,當你抵達“1+n”時,你就處在“2+2n”的半途中。即當你抵達1時,你就處在2的半途中;當你抵達2時,你處在4的半途中。或當你到達1時,你想抵達2;當你到達2時,你想抵達4。面對前途的無窮無盡,你永遠就這樣被置于一個未知的半途,被置于一種飄着永遠抵達不了盡頭的無歸的零鄉狀态。

在瞬息萬變,難以确定的世界,無歸的我們,隻有将天下、路途、此刻當作有歸的故鄉、有歸的家。隻有歸于天下、歸于路途、歸于此刻,一個又一個此刻地乘風破浪;一個又一個此刻地歸于途上與天下——抵達1時,再去抵達2;抵達2時再奮進地抵達4。如永在半途之上,披荊斬棘,一個又一個此刻地願是高山、願是流水、願是清風明月的模樣,不願貧窮、不願奢華,隻願永在途上地将天下萬古流傳的事業開創。

唐國明定理:

1、“任一偶數除以2”加減同一個正整數,能得出等于這個偶數的兩個素數;且兩不對等素數都分布在“偶數除以2”兩邊的區間,并與之數差相等。

2、萬有在增減變化,而不在生滅。宇宙始于似遞增遞減的奇偶造化中,太陽永不會熄滅。

3、1是2的半途,萬物永遠處在半途之中,萬有總在途中。半途就是一種飄着永遠抵達不了盡頭的無歸的零鄉狀态。

唐國明将世人诟病不休的龍頭蛇尾醜八怪樣的120回《紅樓夢》,再現出了曹雪芹原來全部完成的100回《紅樓夢》原本西施的樣貌。

《紅樓夢八十回後曹文考古複原:第81至100回》的“考古複原”根據與資料來源于程高本《紅樓夢》後40回。

再現曹雪芹文筆就是将程高本《紅樓夢》後40回續寫的部分剔除,留下曹雪芹的原文部分20回。

唐國明說:續寫《紅樓夢》一萬年也沒有意義

咋說著名作家唐國明,有黛玉的淚、有寶钗的藥、有寒門的書香

咋說著名作家唐國明,有黛玉的淚、有寶钗的藥、有寒門的書香

作者簡介:

唐國明的書法:鵝毛帖

咋說著名作家唐國明,有黛玉的淚、有寶钗的藥、有寒門的書香

唐國明說過:續寫《紅樓夢》一萬年也沒有意義

唐國明從《紅樓夢》程高本後40回中将發現的曹雪芹文筆,如同尋找一個被人分屍後的屍骨,将找到的點點滴滴曹文骨肉組織起來,然後以考古複原的方式再現出了《紅樓夢》八十回後的曹雪芹文筆二十回,

自然地契合了脂批中多次提到的百回《紅樓夢》,名為《紅樓夢八十回後曹文考古複原:第81至100回》。

在仍以考古複原方式再現《紅樓夢》第67回曹文的基礎上,與對前79回的再次校對上……

另,前八十回其他回,是以俞平伯先生校對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的《紅樓夢》前八十回、

河南鄭州2004年9月海燕出版社第1版周汝昌先生用所有脂批本彙校的八十回《紅樓夢》

與2003年4月作家出版社第1版鄭慶山先生校訂的《脂本彙校石頭記》八十回為主校本,

以考古複原的方式相互彙校而成,再與200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第3版《紅樓夢》互校一次成文後,再參照程乙本、程甲本糾正語句錯誤之處。

加上我在程高本後四十回基礎上去僞存真考古複原的八十回後的二十回《紅樓夢八十回後曹文考古複原:第81至100回》,

而合成了這個前後語言風格統一、脈絡貫通,回歸于曹雪芹原意原筆的百回版本——

《再現曹雪芹百回紅樓夢》(原名《唐國明考古複原曹雪芹百回本紅樓夢》)。

咋說著名作家唐國明,有黛玉的淚、有寶钗的藥、有寒門的書香

唐國明是誰——

一個雷打不動、火燒不倒、風雨不垮、踩倒高山就上路的明月清風中人;

一個流血不失長風情懷,火燒無損鵝毛風範、究天地之得失,強天下之心力、有鵝毛風範骨、清風明月肉、閑雲流水血、長風情懷心的文人;

一個胸懷惠澤天下、造福萬代;與時俱進思危奮發、實事求是安和天下精神情懷的人類知識分子;

一個提出半途哲論的命運跋涉者、文學執着者、思想開拓者、靈魂共鳴者的半途主義哲人、詩意流公子;

一個識你之理與力,看他之理與力,合諸家之理與力,知行之,得我之理與力的紅樓夢中人、再現曹雪芹文筆學者;

一個喊出力定乾坤、理安天下, “不失長風情懷,已具鵝毛風範”、“以洶湧之勢聖潔詩歌神壇的髒泥污水,以大風吹送鵝毛揚空之力讓詩歌重回不勝寒的高處”的鵝毛詩人

一個主張去除框架束縛,把古詩寫得天然上口、自然成聲、水到成流、清水出塵的自由古體詩人。

一個“願是高山,願是流水,願是清風明月的模樣;不願貧窮,不願奢華,隻願思危奮發圖強”的半途先生。

體現在唐國明身上的半途主義人文精神,如唐國明詩作名篇《讀書人》中所說的——

雷劈不倒,火燒不移,風雨不垮,似朗月清風/ 日食随時,起住随所,執筆随心,如閑雲流水

對洶湧潮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流血不失長風情懷/ 居安甯山腳,貧則無憂富則無過,火燒無損鵝毛風範

與時俱進認知世界真理,思危奮發圖強/ 實事求是改造現實命運,修德安和天下

讀萬卷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富天下之力/ 行萬裡路,窮天地之理,成一家之言,安天下之心

咋說著名作家唐國明,有黛玉的淚、有寶钗的藥、有寒門的書香

唐國明,男,漢族,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一個具有鵝毛風範骨、清風明月肉、閑雲流水血、長風情懷心, 融文學家、哲學家、紅學家于一體,集鵝毛詩、再現曹雪芹文筆、半途主義、詩意流成就于一身的著名作家。

自發表作品以來,已在《鐘山》《詩刊》《鴨綠江》《延河》《星火》及其他國内外書報刊發表文章數篇。

自2013年始其墨迹“鵝毛帖”一幅字能換3000元。

2016年出版成名作《紅樓夢八十回後曹文考古複原:第81至100回》,2017年中國紅學會将其列入《紅樓夢學刊》2014年至2016年紅學書目。

2018年自傳作品《這樣論證哥德巴赫猜想1+1與3x+1》于上海作協、華東師大獲獎。

2019年出版網紅至今的半途主義詩集《鵝毛詩》。

自2013年起,因再現80回後曹雪芹文筆的追夢事迹,陸續被湖南衛視、浙江衛視、北京衛視、貴州衛視、遼甯衛視、湖北衛視、安徽衛視、南方衛視等電視台通過電視節目《中國夢想秀》《奇妙的漢字》《最愛是中華》《有話就說》……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與報道,被美國及其海内外無數報刊網絡媒體報道至今。

2017年,分别論證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1+1”與世界數學難題“3x+1”猜想,并從“3x+1”發現了萬有規律公式,通過論證“1+1”與“3x+1”得出了“半途”哲論:你永遠處在另一個未知的半途之上,你永遠就這樣被置于一個未知的“零鄉”……

2018年4月完成《再現曹雪芹百回紅樓夢》(原名《唐國明考古複原曹雪芹百回本紅樓夢》)。

2019年4月江蘇無錫市《太湖》雜志雙月刊發表唐國明半途主義文學探索“詩意流小說”原創開山之作《堅守在長城要塞上的士兵》。

2020年6月完成半途主義探索小說扛鼎之作“鵝毛小說”《零鄉》。

什麼是唐國明“鵝毛小說”,就如作家唐國明本人所說的——

鵝毛小說,就是吸收了詩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創作手法,就像鵝毛脫離了天鵝,迎風四處飛舞,鵝毛仍然是這隻天鵝身上的鵝毛。

2020年10月29日與10月30日,唐國明因微博新聞話題#男子蝸居20年想複原紅樓夢#連續兩天上熱搜,成為網絡 “億萬流量”的熱門人物。

2021年10月9日至10月15日,唐國明因新聞話題#男子蝸居出租屋21年複原紅樓夢#上全網熱搜。

2022年4月唐國明出版集22年心血企圖以文學方式闡釋半途主義哲學的跨文體式長篇小說,集詩、文 、史、數、哲于一體的、開創“詩意流”的百科全書式史詩《堅守在長城要塞上的士兵》。

2022年4月8日正觀新聞全網發布關于唐國明的新聞《湖南一男子蝸居22年複原紅樓夢》,報道唐國明開創半途主義和鵝毛詩。

2022年4月9日至11日澎湃新聞發布關于唐國明的#男子蝸居22年再現紅樓夢80回後曹雪芹文筆#新聞上長沙同城熱搜。

咋說著名作家唐國明,有黛玉的淚、有寶钗的藥、有寒門的書香

唐國明在論證哥德巴赫猜想“1+1”與世界數學難題“3x+1”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數學與“半途哲論”成就摘要:

1、“1+1”:

無論一個多大的素數,除素數2與5外,它的個位數總是1、3、7、9;無論多麼大偶數,它的個位數總是0、2、4、6、8,“任一偶數除以2”加減同一個正整數,能得出等于這個偶數的兩個素數;且兩不對等素數都分布在“偶數除以2”兩邊的區間,并與之數差相等。這個理論我們在已知的偶數素數區間是成立的,面對無窮無盡的未知數我們隻能在一個區間數一個區間數的推進驗證中認可這個理論,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即“1+1”通用公式為:

t﹦[(t÷2)﹣q]+[(t÷2)+q]

(除素數2與5外,其素數個位數取數範圍隻能在1、3、7、9中循環取。)

2、“3x+1”與萬有通變規律、萬有總在途中:

用個位數是1、3、5、7、9的奇數,乘以3加1,則會遞增為個位數是0、2、4、6、8的偶數,我們且把這一由奇數遞增為偶數的運算規則叫“奇變”,再用2連續整除至此偶數為奇數,我們且把這一由偶數遞減為奇數的運算規則叫“偶變”……任一大于零的正整數,通過連續的這樣的“奇變偶變”運算,如無窮無盡數字的萬有總是永遠處在“3x+1”猜想通過“奇變”“偶變”原則抵達4、2、1的途中……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