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有一句話是說: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對于每個人來說,生命隻有一次,所以才顯得珍貴。
因此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說出了很多人内心深處的迷茫與困惑: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确方式是什麼呢?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呢?
關于人生的意義,沒有誰能比蘇轼還說得清。
蘇轼臨死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林語堂先生曾形容蘇轼: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文豪、大書法家、畫家、造酒試驗家、工程師、皇帝的秘書、酒仙、專唱反調的人、詩人。
這位坐在宋代詞壇頭把交椅上的蘇東坡,确實有太多的身份,而最難得的是他總能在人生不同境遇中,随意切換自己的身份。
作為宋代最著名的文人大家,蘇轼精通儒、釋、道,創作了很多帶有深刻哲理的禅意詩,而這首《廬山煙雨》是蘇轼臨終前寫給自己小兒子蘇過的一首哲理詩。
當時蘇過受诏将前往中山府任通判,而此時,蘇轼也恰好結束了在海南的貶谪生活,踏上了回京之路。
回首往事,已經60多歲的蘇轼不禁感慨萬千,他一生坎坷,大半生都是在貶谪中度過的。曾幾何時,他也是滿腔熱血,壯志淩雲。
但如今,他身老體衰,萬事消磨,對人生自然有了一番不同于年輕時的感悟。
作為父親,蘇轼寫下這首詩作,也是希望兒子能夠對人生有所領悟,少些挫折坎坷。
首尾相同,卻成了千古名作《廬山煙雨》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别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我們可以發現,這首詩首尾相同,卻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一般人往往隻能讀懂前面3句,而讀懂4句的堪稱高手。
在詩歌中,他不提自己為官經曆,而是以“廬山煙雨浙江潮”這兩處風景代指,既具禅意,又很唯美。
大體意思就是:在他看來,廬山的煙雨,浙江的錢塘大潮都是世所罕見的美景,像許多人一樣,他曾經對此充滿了向往,若不能親臨觀賞,想必會是一生的遺憾。
可當他親眼看到了迷蒙的廬山煙雨,壯闊的錢塘大潮,卻發現也不過如此罷了。
那麼當初為何會那般向往呢?
廬山煙雨還是原來的廬山煙雨,錢塘大潮也還是原來的錢塘大潮,它們并沒有變化,變的隻是我們的心态。
而當我們把心态放平,它依然以本相存在于那裡,可我們的心卻由“物”入“悟”,體會到了禅的意境。
雖然第1句和第4句一字不差,兩者寓意卻是背道而馳,相去甚遠。
第1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隻是平鋪直述把美景列出來,第4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卻已屬于禅境。
蘇轼也曾汲汲于功名利祿,幾十年官場的起起伏伏,讓他明白了:一切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
他不希望兒子走自己的老路,所以才會以“廬山煙雨”為喻,教兒子莫要執着于官場功名,這是一個老父親的對兒子的殷殷教誨,令人感動。
讀蘇轼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轼的人生,讓人奮發蘇東坡就是一位千古一遇的集大成者,人品、才華、能力、态度,都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這本《蘇轼詞傳》以蘇轼一生生活過的城市為線索,将蘇轼如水、如火的一生展現在讀者面前。
收錄了蘇轼一生的詩詞,用詞表面嬉笑,輕松,細品則唱出人生悲歡離合,歲月滄桑的厚重之聲,無形間直擊人心。
這本書還結合蘇轼的人生經曆,對其詞進行情感化的解讀。
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轼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現在購買僅需25.8元,不過一頓午餐錢,就可以感受詩歌詞句之美,品味文學魅力!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