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治療各種腦血管疾病的中藥有哪些?

中醫中藥治療各種腦血管疾病如腦供血不足、腦血管痙攣引起的頭暈頭痛、腦血管意外、高血壓病等,在臨床随症加減,療效顯著,下面從常用方的中藥性味、功效及藥理方面作一介紹,但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具有很強的個性化治療,原則上是一人方,一定要辨證施治。
   黃芪味甘、微溫,歸脾、肺經,具有益衛固表,補氣升陽,托毒生肌,利水消腫之效。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自汗盜汗,血虛萎黃,陰疽漫腫,氣虛水腫,内熱消渴。主要藥理作用有:增強免疫功能、抗衰老、抗病原微生物、鎮靜、促進機體代謝、抗腫瘤、改善心功能、保肝等作用。
   當歸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具有活血止痛,補血調經,潤腸通便之效。用于用于血虛眩暈,月經不調,閉經,痛經,面色痿黃,虛寒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癰疽瘡瘍,腸燥便秘。主要藥理作用:增強免疫功能、抗炎、抗腫瘤、改善肺功能、抗菌、清除自由基、改善心功能、改善血液功能、興奮子宮作用(孕期女性易緻流産)、鎮靜、利尿、抗輻射功能。
  赤芍味苦、微寒,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痛之效。用于血熱妄行、吐衄發斑、瘀血經閉、跌打損傷、熱毒瘡瘍、肝火目赤。主要藥理作用有:增強免疫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腫瘤、改善肺功能、改善心功能、鎮靜、抑制血小闆聚集、保肝作用。
  白芍味苦、酸、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之效。用于肝血虧虛及血虛月經不調,肝脾不和之胸脅脘腹疼痛或四肢攣急疼痛,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主要藥理作用有抗炎、提高免疫功能、鎮痛、解痙等作用。
  川芎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具有活血止痛,補血調經,潤腸通便之效。用于血虛眩暈,月經不調,閉經,痛經,面色痿黃,虛寒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癰疽瘡瘍,腸燥便秘。主要藥理作用:增強免疫功能、抗炎、抗腫瘤、改善肺功能、抗菌、清除自由基、改善心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功能、興奮子宮(孕期女性易導緻流産)、鎮靜、利尿、抗輻射等作用。
   紅花味辛、性溫,歸心、肝經。具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經,經閉,産後血暈,瘀滞腹痛,胸痹心痛,血積,跌打瘀腫,關節疼痛,中風癱瘓,斑疹紫暗。主要藥理作用有:改善心功能、降壓、抗凝血、抗疲勞、抗缺氧、興奮子宮、痛和鎮靜、抗炎、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桃仁苦甘、平,歸肝、大腸、肺、脾經。具有破血行瘀,潤燥滑腸之效。用于經閉、Y瘕、熱病蓄血、風痹、瘧疾、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血燥便秘等
主要藥理作用祛瘀血、抗炎、抗過敏、鎮咳、驅蟲等作用。
   天麻味甘、辛、平,歸肝、脾、腎、膽、心、膀胱經。有息風止痙、平肝陽、祛風通絡等功效。主治急慢驚風、抽搐拘攣、眩暈、頭痛、半身不遂、肢麻等。主要藥理作用有風濕痹痛、鎮靜作用、抗驚厥作用、抗缺氧、抗炎、提高免疫功能等。
   丹參味苦、微辛,性微寒;歸心、脾、肝、腎經,屬血分之藥;具有活血祛瘀,養血安神,涼血消腫的功效;主治瘀血頭、胸、脅、腹疼痛,積聚,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産後瘀滞腹痛,關節痹痛,跌打瘀腫,溫病心煩,血虛心悸,瘡瘍腫毒,丹疹疥癬。主要藥理作用有:強心、擴張冠脈及外周血管,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促進組織的修複與再生,保肝、改善肝微循環,抗菌等作用。
   地龍味鹹、寒,歸肝、脾、膀胱經。具有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之功效。主治高熱驚痫,癫狂,氣虛血滞,半身不遂,痹證,肺熱哮喘,小便不利,尿閉不通等。主要藥理作用有:解熱、鎮靜、抗驚厥、舒張支氣管、降壓、纖溶和抗凝、增強免疫、抗腫瘤、抗菌、利尿、興奮子宮及腸平滑肌等作用。
   葛根味甘、辛、涼,歸脾、胃經,具有升陽解肌,透疹止瀉,除煩止渴之功效,主治傷寒、溫熱頭痛項強,煩熱消渴,洩瀉,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壓,心絞痛,耳聾等。主要藥理作用有:解痙、擴張冠狀血管、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功能、降壓擴張外周血管、抑制血小闆聚集、降血糖、降溫、改善學習記憶等作用。
  方中生黃芪為君藥,重在補氣升陽;當歸、赤芍、川芎、紅花、桃仁、丹參共為臣藥,共具活血化瘀之效,改善心腦血管循環;天麻搜風止痙、祛風通絡,白芍養血柔肝,共為佐藥;地龍、葛根為使藥,地龍通絡祛風,令藥達經絡,葛根升陽,引藥上行。諸藥使用,共具益氣活血通絡之效,主治腦供血不足、腦血管痙攣引起的頭暈頭痛、腦血管意外、高血壓病等證屬氣虛瘀血之症。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