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曆史上的張三豐,念念不忘的竟然是元朝,堅決不見朱元璋

最近熱播的新版《倚天屠龍記》又将金庸的武俠江湖展現出來,其中那個鶴發童顔、仙風道骨的武當派掌門人張三豐張真人,更是令萬衆仰慕,喚起了無數80後童年記憶。

曆史上的張三豐,念念不忘的竟然是元朝,堅決不見朱元璋

那麼,曆史上的張三豐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首先,在曆史上,張三豐究竟是哪個朝代的人,曾經長期存在争議。先說一下影響比較大的幾種說法。

一是北宋人,明末清初的大儒黃宗羲寫了一個《王征南墓志銘》,其中還講到内家拳法,

“有所謂内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别少林為外家”,注意看這句話很有意思,也就是說,内家拳法不同與少林拳,屬于以靜制動,而且對手一搭手上來,就會倒,很有點太極拳法的意思。黃宗羲接着說,“蓋起于宋之張三豐。三豐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也就是說,内家拳法起源于宋朝張三豐,他在武當山煉丹,道君皇帝宋徽宗要召見他,因為路上受到阻礙,沒有去成,夜裡夢到一套拳法,早上起來,就用這套拳法殺了一百多個盜賊。這一段記載很有武俠玄幻的感覺,但也把張三豐生活的時代定為北宋末年。

曆史上的張三豐,念念不忘的竟然是元朝,堅決不見朱元璋

二是南宋人。清朝的地方志《崂山續志》記載“張三豐生于南宋紹興辛卯,至明永樂尚留人間,幾三百歲。”這就是把張三豐定為生于南宋,一直到明朝永樂年間還活着。

三是金國人。明朝陸深《玉堂漫筆》記載,“張三豐,金時人也。蓋與劉太保秉中、冷協律起敬同學于沙門海誓者。”

曆史上的張三豐,念念不忘的竟然是元朝,堅決不見朱元璋

四是元朝人。《明史》等書記載,張三豐是元朝人,曾經做過元朝的縣令,長得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很是英武。後來天下大亂,他辭官修道,有個特點是要麼幾天不吃一口飯,要麼就是一頓能吃幾天的飯。曾經在寶雞金台觀露了功夫,被人稱為“陽神出遊”,後來又去武當山修煉。

以上幾種說法,專家也都進行了一系列考證,基本上可以認為張三豐是元朝人比較可靠。

曆史上的張三豐,念念不忘的竟然是元朝,堅決不見朱元璋

但是,曆史上的張三豐,并不像《倚天屠龍記》裡面講的那麼讨厭元朝,他其實在元朝滅亡之後,就自稱“大元遺老”。明朝洪武十七年,元朝都滅亡十幾年了,在一首《自題無根樹》的詩裡,張三豐還寫下“大元遺老張三豐自記于武當天柱峰之草廬”。

曆史上的張三豐,念念不忘的竟然是元朝,堅決不見朱元璋

張三豐晚年還寫過一首《上天梯》,可以說是他一生的自我寫照,“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秘,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别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舍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沖舉乘仙鶴。後天培養堅,兩足邁于役,悠悠催我心,流年駒過隙,翹首終南山,對天三歎息。”

注意第一句就是“大元飄遠客”,可見他還是以元朝人自居,是元朝的“死忠粉”,并不受改朝換代的影響。

這是為什麼呢?

曆史上的張三豐,念念不忘的竟然是元朝,堅決不見朱元璋

個人認為,張三豐雖然是道教大宗師,但他畢竟是元朝縣令出身,早年肯定是讀過了很多儒家經典,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肯定很深。儒家的讀書人很注重氣節,特别是在改朝換代的時候,雖然元朝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但是這些儒家傳統讀書人依然把它當做正統。甚至在南方,有個叫鄭玉的漢人,隐居在山裡,并沒有做過元朝的官,隻是元朝曾經所以想要招他出山做官,他拒絕了,等到元朝滅亡,鄭玉卻覺得元朝對自己有厚恩,所以就自殺了。張三豐雖然沒有鄭玉這麼極端,但是作為吃過大元朝廷俸祿的人,對元朝還是有感情的。另外,元朝的統治比起明朝來,還是要松散不少。元朝的賦稅比起明朝來,還是要低很多的,特别是在江南地區更是如此。元朝的統治力遠遠不如明朝,而且整體上還是比較寬松的,道教、佛教也都一視同仁。

所以綜合以上的原因,張三豐其實是忠于元朝的。

曆史上的張三豐,念念不忘的竟然是元朝,堅決不見朱元璋

那麼,明朝皇帝怎麼對待這位忠于前朝的張三豐呢?

明朝人編寫的《七修類稿》記載:“嘗聞太祖命真人張宇初訪求三豐,今有真人表在武當。”也就是說早在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就下令訪求張三豐張真人。

但是,張三豐卻拒絕見朱元璋。

到了永樂皇帝即位之後,更是如此,《敕建大嶽太和山志》記錄了永樂十年的皇帝诏書:

“皇帝敬奉書:真仙張三豐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嘗遣使緻香奉書,遍詣名山虔請。真仙道德崇高,超乎萬有,體合自然,神妙莫測。朕才質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謹緻香奉書虔請。拱俟雲車夙駕惠然降臨,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懷。敬奉書。永樂十年二月初十日。”

曆史上的張三豐,念念不忘的竟然是元朝,堅決不見朱元璋

明朝天順六年的《張三豐遺迹記》碑文也明确寫道:“永樂初,太宗文皇帝入正大統,遣

禮科都給事中胡公淡赍香書,遍曆天下名山訪求之。”

但是,最後還是沒有找到張三豐。

在明朝,張三豐就是一個神秘的存在,這也使得張三豐的名頭響遍天下。

金庸先生在他寫的小說裡,更是把張三豐描寫為一個神一般的存在,無論何時,提起張三豐,我們都會想起那個武當山上慈祥的老人家。

參考文獻:1.《明史》2.《七修類稿》3.《崂山續志》4.《玉堂漫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