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有這樣一對舅甥,他們在戰場之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敵人們看見他們的旗号聞風喪膽,将士們聽到他們的号角勇往直前。他們一起拱衛了帝國的北疆,被世人尊稱為“帝國雙壁”,他們就是衛青和霍去病。那麼作為漢朝武帝時期,最為勇武傳魂的兩大戰神,他們之間究竟孰弱孰強呢?
曆史上的衛青和霍去病,通常以“衛霍”并稱載入史冊之中。二人之間究竟孰弱孰強,其實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開放式話題。僅憑史料評判的話,二人難分高下,且戰術兵法風格各有所長!
他們一起打敗了匈奴,一起拱衛了漢朝,一同在下葬于茂陵!關于他們的戰績,同樣集中于漢匈戰争的草原戰場上。
衛青行軍打仗,剛毅迅猛,猶如猛龍過江、鳌虎撲食一般。不動則穩如泰山,一動則氣勢全開,碾壓四方。他首戰即為巅峰,奇襲龍城揭開了漢朝反敗為勝的序幕,此後更七戰七捷,先後收複了河朔、河套等地,赢得幹淨利落。
漠北一戰是衛青同單于嫡系之間的一次正面決戰,衛青以武鋼車結陣,憑借堅實的軍陣,成功重挫匈奴單于主力。此戰之後,匈奴王庭勢力大損,舉族開始向西北方向逃遁,此後十幾年間都沒能恢複元氣。
衛青善用精銳軍團,以戰養戰,能夠根據地形環境等因素,結陣禦敵或蠶食推進,穩紮穩打。相比較而言,他外甥霍去病就顯得灑脫的多。
不同于衛青的以勢壓人,霍去病用兵往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且一擊必殺!和衛青一樣,霍去病始一出征就鋒芒畢露,僅僅以八百精騎就敢孤軍深入,斬殺兩千多人,俘虜單于的叔父和國相,一時間朝野震動,尚不及弱冠之年,就封冠軍候。
公元前125年,霍去病再度出擊,這一次他的目标是河西走廊。河西之地,乃漢匈争奪的戰略要地,與遼東走廊同屬漢武帝規劃的必争之地。霍去病統兵出征,一舉拿下河西,進一步加強了同西域的聯系,為日後遠征大宛國開創了條件。這一年,霍去病十九歲。
霍去病善于疾風奔襲,長驅直入于敵境内尋覓匈奴主力。就在攻下河西兩年之後,霍去病同舅舅再度各領騎兵5萬北伐。霍去病率軍接連穿越離侯山、弓闾河,往北突進了兩千多裡,成功圍堵住匈奴左賢王,并最終斬首七萬有餘。而正是在這場戰役之中,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史稱“封狼居胥”。
《漢書·藝文志》根據其不同的作戰模式劃分出兵家的四大類别。謂之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類,其中尤其以兵權謀和兵形勢為主流兵家流派。
然而這樣的評判标準卻無法明确的劃分衛青和霍去病的作戰風格,概因漢武帝時期的軍制延續自秦朝,以銳士精騎等重兵為主,士卒的戰場素質很高,因此能被霍去病當作特種兵一般長驅直入,而不會出現崩潰。如此說來,霍去病更貼近于兵形勢,但這并不代表霍氏用兵不善權謀,他在對匈奴的幾次包抄中,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其快速突襲和大迂回、大穿插的戰法均是根據戰場形勢合理制定的。
衛青以重兵為先,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漸漸的磨損匈奴實力,逼迫對方不得不與自己決戰。這裡面既有對軍士的合理運用,同樣有未戰先謀的事先安排,同樣有着衛青獨特的用兵風格。
當然,雖然戰場之上霍去病戰果更勝一籌,但卻并不适合做統領全軍的元帥。相比較而言,布局沉穩,顧全大局的衛青更适合做指揮大軍團作戰統帥,而非勇武沖鋒的将軍。
不同的戰法、不同的風格,使得漢武帝也難以在二人之間分清伯仲。漢朝為表彰衛霍二人的戰功,加封他們為大司馬,管理日常軍事行政事務,且以衛青為主、霍去病為輔。但不論如何,二人都為漢朝立下赫赫戰功,應當被後人所銘記!
下一篇
麗格海棠病的防治技術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