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松州,今松潘
當人們提到阿壩州松潘縣
總少不了說起那座“高原古城”
承載了千年的曆史
與岷江的激越低回同行
他的名字就是
松州古城
保留着古風古韻的建築
厚重的曆史,多彩的人文
距今已隔千年
不斷書寫着這座古城張揚的一面
"屏蔽天府,鎖陰陲。"
"扼岷嶺,控江源,左鄰河隴,右達康藏。"
這是松州古城,一座曆史厚重的古城。
松州古城,位于阿壩州松潘縣進安鎮,自古以來就是川、甘、青三省商貿集散地,有“川西北重鎮”、“邊陲重鎮”、“戰略要沖”之稱,同時還享有“川西門戶”的美譽。
據史料記載,自唐武德元年(618年)在此地置松州,至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
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古城經曆了無數的戰亂興衰,如今依舊以昂揚的姿态屹立于這方土地之上,守護着世世代代松潘兒女。
而提起松州古城,就不得不說起北城門口那座“漢藏和親”石雕,它見證着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的曆史,向大家訴說着那段流傳千古的佳話。
著名女詩人薛濤也曾在赴松州途中寫下了《十離詩》,為古城的曆史脈流增添了一抹亮麗凄婉的藝術之光。
“斜陽古道聲聲慢,燈火闌珊步步嬌。”
除卻那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作為川西高原最大的商貿集散地,松龍、松茂兩條茶馬古道在這裡交彙。
遙想當年,成千上萬的馬幫腳夫行經于此,清悠的鈴聲和急馳的馬蹄聲回蕩在古城的每一處……伴随着茶馬古道的興盛,松州古城也在曆史上繁榮了千年。
走進松州古城,讓人仿佛“夢回千年”。
斑駁的城牆銘刻着滄桑的印記,花木掩映中的古建築承載着輝煌的過往,也為古城的曆史添上了最完美的注解。
走過古城雄偉高大的城門,觸摸着斑駁厚重的青磚城牆,凝視别具匠心的石刻浮雕……好似與古人來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
“觐陽”、“延熏”、“威遠”、“鎮羌”,“小西門”、“臨江”、“阜清”七道城門各具面貌,彰顯着古城輝煌的過去。
因曆史變遷,現僅存4道城門,但依舊能夠從中窺見古城昔日的繁華。
走進古城内,将街道兩旁的青瓦木梁房屋收入眼底。
其引入了松州民居的穿鬥式結構,點綴了藏式和回式風格的特色仿古元素,與古老的青石闆街、唐式風格的街燈、木質的門匾等等相得益彰,充滿了古韻古風。
年代久遠的古松橋橫跨城内岷江,連接着古城南北兩個街區;沿河而居的人們,就在河岸上搭建起各式各樣、古意盎然的木屋竹樓。
橋下流水潺潺的小河,河邊的茶樓、藤椅,遠處高大的城門,城門外的蒼山……目光所及之處,都給人一種時光交錯的感覺。
夜松州,更松州。
每當夜幕降臨,松州古城就變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一束束彩燈勾畫出古城的輪廓,與天上的繁星交相輝映,絢爛到了極緻。
每一個來到松州古城的人,都會愛上這裡的人文煙火氣。
千百年來,藏、羌、回、漢民族的人們在這裡互相交流、融合,逐漸形成了獨特、悠久而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
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一幅幅民族融合的和諧畫卷映入眼簾。
身穿藏袍的藏族同胞、身着羌服的羌族同胞、頭戴白帽的回族同胞……人們在這裡安居樂業,享受着舒适而愉悅的慢生活。
藏族的藏曆年、賽馬會、轉山會;
羌族的羌曆年、鍋莊;
回族的古爾邦節、開齋節;
無需輾轉多個地方,在這裡就能一一體驗。
還有花燈舞、唐卡繪畫藝術、羌族多聲部、土琵琶彈唱、皮具傳統制作技藝等非遺,以及盛大的“花燈會”,都讓人歎為觀止。
多元的民族文化,也造就了松州古城豐富的飲食文化。
這裡不僅能夠品嘗到酸菜面塊、藏式湯包、韭菜合子、穹鍋馍馍等地方名小吃,還能品嘗到陝甘甯、内蒙古多地的美食。
“走進松州城,吃遍大西北”,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光與影,古與今
曆史的長河奔流不息
松州古城的故事也未完待續
不如踏歌而行
去邂逅濃郁的松州風情
去探訪古建築之美
去遇見,松州古城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