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正文

迎春年味兒濃

紅螺寺廟會年味兒濃

徐金芳

在京北懷柔,有一座始建于東晉的千年古刹紅螺寺,素有“南普陀,北紅螺”之美譽,是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每逢春節,紅螺寺都會舉辦盛大的新春遊園會,至今已連續舉辦29屆,吸引了衆多遊客前來逛廟會、觀花燈、賞冬梅,歡天喜地過大年。

迎春年味兒濃

▲ 春(剪紙) 張曉林 作

今年,紅螺寺依舊以“福”文化為核心,融入了中國傳統民俗過大年的文化元素,對景區進行了精心布置和裝扮,營造出了祈福賜福、喜慶祥和、紅火熱鬧的過大年廟會氛圍。

站在景區大門口13級台階上擡頭仰望,古色古香、藍底金字“京北古刹紅螺寺”的牌樓巍然屹立。兩側大柱上镌刻的“三重絕景二妙紅螺幾處山林留勝迹,兩代祖師一方淨土千年古刹映新輝”,正是對紅螺寺青山秀林之美景以及佛教文化淵源的诠釋與寫照。牌樓近處的翠竹與遠處的松樹互為映襯,為冬日的寺廟增添了一抹青綠。一道象征着“壽、富、康、德、安”的紫紅色圓拱“五福門”依牌樓而立,喜迎八方來客。遊客跨過“五福門”,穿過“綠海慈雲福滿天,紅螺勝境春滿園”的金字對聯,立即置身于一片歡慶熱鬧的海洋之中。

“五福門”後,一座鑄有“紅螺寺賜福”字樣的寶鼎矗立于門區廣場,吸引着遊客接踵而至,人們繞行寶鼎、觸摸銅字,希望帶來新年的幸福安康。為遊客送“福”字,是紅螺寺廟會的一個傳統習俗,在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不時有穿着紅豔喜慶的工作人員穿梭其中,為遊客送上一幅幅鑲着金邊的大紅“福”字,遊客們滿臉笑容欣喜地接過這美好的新年祝願。

沿着景區的竹林小道,穿過“北地嚴寒不宜竹,三竿兩竿愛如玉”、挂滿紅燈籠黃燈籠的禦竹林海,擡頭看見山門石額上“護國資福禅寺”六個金色大字時,就來到了寺廟的山門,在這裡能夠真正感受到“深山藏古寺”的幽深佳境。山門前的斜坡礓礤子,是一條由石條鑿成、反齒鋪就的搓闆路。向上行走時,往往是進一步、退半步,修造之初,或是為了讓信衆明白朝觐之路的不易,或是為了皇帝降香時車行方便。而今,一幅“兔年大吉”的巨型3D立體圖覆蓋其上,火紅喜慶的顔色映襯着古老的廟宇、蒼勁的槐樹,煥發出嶄新的面貌。遊客沿着台階拾級而上,目之所及,立體畫中深山古寺、神殿廟堂、巍峨牌樓互為背景、交相輝映,祥雲、燈籠、福字穿插其間,為遊客送上吉祥如意、福祿無邊的新春祝福。

遊覽整個園區,紅彤彤的燈籠成為廟會的主色調和主旋律。無論是景區門口的牌樓區、文化長廊區,還是竹林甬道、大佛文化區,成千上萬隻宮燈張燈結彩、分外鮮豔。有的幾盞成串、美麗典雅,有的串聯成片、火紅似海。行至主寺院,兩側牆裙上朵朵祥雲裝飾亦真亦幻,不禁讓人想起佛家偈子“拈花一笑,作如是觀”,諸多歡喜,由心而生。

有五六年,每年大年初一,我都會攜子伴親來逛紅螺寺廟會。孩子很喜歡撞吉祥鐘、打金錢眼、猜燈謎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打金錢眼十分有趣,場地四周圍滿遊客,人們用零錢換一大把鐵币子,對着空池上方懸挂着的大銅錢方孔紛紛投擲,誰的币子能從方孔中穿越而過,誰就會博得“财旺”的好彩頭!因為距離遠、方孔小,投擲者往往十投九偏,但遊人們興緻不減,不停響起一陣陣噼噼啪啪的擊打聲。

人們還在山門東側撞吉祥鐘。行走在寺院的每一處角落,都能聽到山寺大鐘莊重悠揚的鐘聲。“一聲國泰民安,二聲雙喜臨門,三聲三陽開泰”,每一次鐘聲響起都傳遞着美好的寓意。寺院裡有一口大鐘是不能敲打的,那是明代天啟大銅鐘,懸挂在廟堂内,作為文物遊客隻能觀瞻。鐘上刻有敕賜鐘銘“四方維則,和鳴锵锵”等文字,展示鎮護一方安康福樂的神聖使命。

逛廟會,可以品嘗到各式各樣的特色小吃、看精彩的雜技表演。煎餅果子在攤主的小鏟下一推一抹、三卷兩折,冒着熱氣遞到遊人手中。煎灌腸在餅铛上香氣四溢、嗞嗞作響,酸辣粉在小鍋裡咕嘟冒泡,冰糖葫蘆、蜜麻花、沖茶湯令人垂涎……各式各樣的小吃冒着騰騰熱氣、飄着誘人香味,浸染了廟會的煙火氣。年輕的伴侶在寒風中站在小攤前,哈着熱氣,一邊品嘗着美味一邊幸福地依偎着。人群中不時傳來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在門區小廣場,還有賣烤玉米、烤腸、糖炒栗子等特色小吃。

出了寺院,在镌刻着弘一法師“造一方淨土,結萬衆善緣”集字的藍色背景院牆前聚集着很多人,咚咚锵锵,鑼鼓喧天。來自滄州的雜技團表演舞龍、舞獅、中幡、蹬大缸等精彩節目,引人陣陣喝彩。表演者将10餘米高的中幡從胸部一把就騰挪到額頭,人群中發出陣陣驚叫聲和熱烈的掌聲。

紅螺寺景區的紫藤寄松、古寺竹林、千年銀杏被稱為“紅螺三絕景”。在寒冬季節,廟前堂後,松樹身姿挺拔,色澤蒼翠。北方不耐生長的竹子,在這深山古刹中綠意盎然,“望之蔚然而深秀”。寺廟後院的花房中,精心培育的各色梅花熱烈地綻放着,增添了無限春意。山門兩側的花房中,怒放的三角梅色澤濃豔,如瀑布般鋪灑開來。遊客們在花叢中流連忘返,争相拍照,留下紅螺寺廟會喜樂、和美、熱鬧的歡樂記憶。

(作者單位:北京市懷柔區文化和旅遊局)

迎春送福

李瑩

津城的年味是從天後宮祈福的臘八粥裡漸漸飄散出來的,拜了天後娘娘說完新年願望,再吃上一碗香甜的臘八粥,即使舊年裡有些不快和遺憾,出了廟門轉進古文化街,一瞧見人潮湧動的新年市集,一聽見雄渾響亮的平安鼓聲,一買到紅彤彤、印着各式吉祥話的春聯、福字、門神、吊錢,瞬間就覺得新的一年又有了新的期盼。

迎春年味兒濃

玉皇閣外的廣場上,法鼓聲聲,民俗表演的隊伍正浩浩蕩蕩地向着古文化街的主街行進。扮着彩臉的姑姑、嬸嬸、大爺、大娘們精神抖擻、喜氣洋洋,有的揮舞着扇子,有的手握着花朵,舉着旱煙杆的老太太,是我小時候就一直活躍在花會隊伍中的經典角色,臉上的那顆大黑痣依舊那麼醒目。

我來到人頭攢動的新年市集,老先生們将紅彤彤的紅紙鋪在條案上,正聚精會神、一絲不苟地提筆揮毫。30多年了,每逢春節,他們與古香古色的街景融為一體,成為節日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此時,一對年輕夫婦興緻勃勃地前來寫春聯,小男孩吵鬧着,非要老先生在春聯上再畫上兩隻小白兔。剛燙了新發型的大姐掏出一張紙條,說昨晚全家一起商量好,春聯就照着這個寫……

我從小就欽佩書法家,曾置辦了全套筆墨紙硯,争取有一天也能親手寫一副好聯。可惜終是筆力不足,難成佳作。倒是小侄子從一年級就堅持上書法課,每年大年三十,他都要寫一副自己創作的春聯。前兩天,我在一家賣楊柳青年畫的網店上定制了春聯。這家網店以複刻顔真卿、王羲之、趙孟頫、蘇東坡等古代名家的春聯見長。連續五年,一副副千古流傳的春聯佳作以古雅之姿貼于我家的大門上,頓時有一種蓬荜增輝的感覺,這是我所堅守的關于農曆新年的重要的儀式感。

春節期間,文化館系統組織開展的具有傳統文化風味的豐富多彩的年節活動,也有寫春聯、送福字。一進入臘月,負責活動的老師就開始張羅買紙裁剪,為迎春送福的新年筆會做準備。書法家還跟随文化館的演出小分隊一起下沉到社區和鄉村。演出開場前,書法家們被圍得裡三層外三層,人們觀看書法家現場揮毫、縱情筆墨。散發着濃濃墨香的紅彤彤的福字、春聯,剛一寫完就被觀衆争搶一空。

我們下基層去漁村開展文化活動,這是天津的最後一個漁村,春節過後将整體拆遷。雖然大部分漁民已搬到城區,但大家還是決定回村子裡的老宅裡過年,以祖先最熟悉的方式度過最後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新年。

一直記錄漁村拆遷的攝影家志願者團隊與村裡的漁民作家劉老師取得聯系,準備大年三十去村裡拍年。劉老師說,這個濱海小城,已沒有商家專門為漁民制作春聯了,希望能請來一些書法家。于是,很快集合了一支書法志願服務小隊來到了漁村。活動現場熱鬧非凡、水洩不通,漁民們興高采烈地拿到了各自喜愛的春聯和福字。為表達對書法家的感謝,大家自發地送來新鮮的海魚海蝦,擺滿了整整一大桌。

臘月二十九,是漁民貼船對的正日子。漁民在海上漂泊,以船為家,布置船頭就如同裝扮自家的大門,要喜氣洋洋地貼上春聯、福字。去漁村采訪時劉老師告訴我,漁家的春聯别具特色,與其他地方不同,春聯内容都與海上的勞作相關,求的是“順風相送”“滿載而歸”。中間貼的是大大的“福”,上聯“龍頭生金角”,下聯“虎口吐銀牙”,橫批“船頭壓浪”。桅杆上少不了那句“大将軍八面威風”。船尾與船頭呼應:上聯“順風相送”,下聯“滿載而歸”,橫批“舵後生風”。

大年三十,攝影家們為家家戶戶的漁民拍攝了新春全家福,留下了珍貴的紀念。不久,漁民的身份将轉變成城鎮居民,也許下一個春節,他們的春聯會選擇“财源廣進”“平安喜樂”的祝福詞。

作為一名群衆文化活動的策劃者,我期待在下一個春節到來之際,我們能舉辦更多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活動,帶給人們更多的歡樂與笑聲。

(作者單位:天津市群衆藝術館)

母親的年

鄒安音

每到臘月,最能烘托蜀地年關氣氛的,是家家戶戶陽台上晾曬的香腸、臘肉,是郊外熏烤場冒出的縷縷輕煙,還有和風飄逸出的家鄉味道,牽扯着遠遊人的心,刺激着歸家人的味蕾。

歲末年尾,身處四川南充的高樓中,我心中牽挂的依然是遙遠的重慶大足的家鄉。那些關于過年的記憶,伴随着樸實的民諺,給予童年以智慧和滋養。

迎春年味兒濃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一進臘月,母親就惦記着給孩子們做香噴噴的臘八粥,然後宰殺辛苦喂養了一年的肥豬。

竈房裡,幹燥的柴火在竈膛裡歡實地笑着,滿屋的水汽氤氲着歡快的氣息,袅娜升騰,撲向屋頂的瓦片,讓整個院壩都充滿着喜悅。院壩外面,豬頭已被宰割下來,留作祭祀祖先用,兩隻豬大腿是母親回娘家時帶給長輩的。

豬肉中包裹的兩塊亮闆油,母親會煉成油,在每次炒菜時加上一勺,好将我們的身體養得壯壯的,同時也養護我們的心靈,因為貧苦、艱難,而變得勤勞、堅韌。母親将豬肉一塊塊割開,在邊上戳個小洞,一塊塊腌漬起來,然後整齊地碼放到谷籮筐裡。七天後,腌制好的豬肉就可以挂在竈上熏烤了。

“臘月二十三,竈王上了天。”傳說竈王上天到玉皇大帝那裡彙報人間工作,我們得好好款待他老人家。對天地要心存敬畏,生活才會順遂,莊稼才會長得好,這是母親樸素的人生觀,她說不出“天人合一”這樣深奧的話語,但她的話中卻蘊含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存哲學與智慧。

這些天是母親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一大清早,母親就把我們幾個姊妹喊醒,掃去竈房裡的粉塵,将竈房打掃得幹幹淨淨,準備祭竈。慢火煮了刀頭肉,買來糖果和白酒,然後帶着我們來到先祖的墳前,叩首天地和祖先,感恩血脈的延續,感恩土地的給養。

“臘月二十四,全家掃房子。”母親一聲令下,先從屋外開始,兩個哥哥早已經架好了木梯,噔噔噔爬到房頂上去了。調皮的鳥兒把吃剩的草木種子撒落在瓦片的罅隙,不經意間就會長出一棵棵小草或者花樹,需要仔細清理拔除,以免開春雨水多了屋頂會漏雨。

此外,後院的陰溝也要疏浚溝通。一年的累積,腐葉淤積堵塞了下水道,如果不清理,來年夏天下暴雨,漲水就會漫灌進屋子。母親親自上陣仔細扒拉着沉積物,弄得滿身穢物。她讓我和姐姐呆在家裡,打掃屋内的衛生。

“臘月二十八,慢慢把面發。”眼看房屋整潔一新,母親十分高興。她把屋檐下的石磨子洗了又洗,把浸泡了一夜的糯米端出來,吩咐我們推出潔白的米漿。然後用一個大麻布口袋裝了,壓在石磨下,等水瀝幹。再把從後院摘回來的豬兒粑葉子洗淨,裹上糯米粉上鍋蒸熟,準備送給左鄰右舍,或者走親戚用。“人幫人才旺”,這是母親的口頭禅。從記事時起,母親總是将家裡的好吃的留給客人吃。

“三十晚上坐一宿。”除夕,是最隆重的日子,母親是長房長媳,擔任着總司令的重要角色。一年一歲是首歌,如果說過年是一曲美妙的旋律,那麼除夕就是其中最動人的音符和樂章,前面所有的準備都是為着這一夜。

廚房有兩個竈,一邊燒柴,一邊燒煤。從清晨開始,一年中最好的柴火在竈膛裡熊熊燃燒着,噼裡啪啦,閃耀着通紅的色彩。大鐵鍋和大蒸籠都派上了用場,一邊煮着臘肉和香腸,一邊蒸着九大碗,滿屋滿院飄香。

夜幕徐徐降臨,燈籠亮起,大公、大婆、二叔、二娘……家族的人都來了,一年中最隆重的盛宴拉開了帷幕。

七碟子八碗,七葷八素,菜一盤盤端上飯桌,酒一杯杯斟滿。長輩們坐好後,講述着家族的往事和興旺,孩子們的眼睛則緊緊盯着剛剛出鍋的酥肉,隻待最年老的長者一聲令下,便展開舌尖與美食的碰撞。血旺和粉腸煮的蘿蔔湯端上來了,涼拌筍絲擺上了餐桌,蒜苗煎肉清香四溢……

花白胡子侃侃而談的叔公,穿堂而過招呼應承的嬸嬸們,忙着倒酒勸酒的哥哥們,吃飽喝足打鬧嬉戲的我和同齡的娃娃們,精彩地演繹着鄉村華年的賀歲大片。

大人們吃着笑着,孩子們玩着鬧着,隻等新年的鐘聲敲響,那一角、兩角(記憶中都是巨款)的壓歲錢塞入每一個小手中,全家人興緻勃勃地圍坐在溫暖的火塘前一起守歲。

“大年初一街上走。”正月正,是新年。初一一大早,哥哥們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就把我從睡夢中驚醒。母親已經炒好了胡豆、豌豆、花生、瓜子,穿上母親給我們置辦的新衣裳,抓幾把零食放到口袋裡,幾姊妹吆喝着就上街了。

路上人來人往,人潮湧動,一直延伸到大足郵亭老街。男女老幼,周圍十裡八鄉的人都來了,大家你擠着我,我擠着你,每人仿佛都成為這歡樂海洋中的一條魚兒,說笑聲從波濤中湧出,傳遞到更遠的地方。

童年的新年,就像一幅意蘊隽永的民俗風情畫,被母親用心、用情認真地裝裱,永遠懸挂在心中,散發着母愛的芳香,縱使經過歲月淘洗,也不曾失去華彩。

多年以後,家鄉的老屋因修路占用,母親也搬到了城市,但母親依然保留着傳統悠久的過年習俗。在我的人生長河中,不管時空如何變幻,母親領着我們過新年的一點一滴都深藏在心底,噴湧在筆尖。其實,在中華大地的每一個地方,每年新年的盛世華章,都是被這樣隆重地書寫着,周而複始,從不間斷。

(作者單位:四川省南充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

社 火

秦延安

社火曆史悠久,是我國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包括高台、高跷、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南宋範成大在《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寫道:“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作為啞巴戲,社火融藝術與民俗為一體,在幽默中表達着生活,在祈福中傳遞着祝福,成為元宵節裡的一場狂歡。特别是扮醜式表演,更是為人們喜聞樂見,深受群衆歡迎。醜角的一颦一笑似乎信手拈來,但每一個動作和眼神都很有講究。

迎春年味兒濃

▲ 兔兒爺(剪紙) 張曉琳 作

我看過西府的血社火,看過白鹿原上的車社火,欣賞過隴東的馬社火,當我看到鄉村的地社火時,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表演隊伍浩浩蕩蕩,鑼鼓咚咚,隊伍中她時而後退,時而前進,時而舒緩,時而快步,身子前傾後仰,抖肩搖頭,甩袖扭腰,擠眉噘嘴,扮醜耍怪,步步踩着鼓點,活脫脫一個鄉村妖婆子的形象。

作為地社火的靈魂,害(ha)婆娘(醜婆)和蠻老漢(醜漢)是最大看點。害婆娘也叫妖婆子,指妖裡妖氣的女人,能說會道,愛出風頭,偷奸耍滑,裝腔作勢,說東道西,搬弄是非。過去,這樣的人曾活躍于鄉村,牽紅線當媒婆。藝術來源于生活,将這樣的人物惟妙惟肖地演繹到社火裡,也可見表演者的藝術功底。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眼前的妖婆子頭戴簪花,濃妝豔抹,眉心點着朱砂痣,白粉托底的腮紅,嘴角一顆碩大的黑痣讓人忍俊不禁。她身着對襟紅褂,一手拿長長的旱煙鍋,嘴巴一鼓一癟,一手拿紅手帕。妖婆子雖長得煙熏火燎,卻演得妩媚妖娆。随着鑼鼓聲響,她颠着小腳,抖着肩,腰一扭一扭,身子一顫一顫,手帕一甩一甩,一臉陶醉,憨态可掬。

随着鼓樂的變化,妖婆子的表情也在不斷變化,皺眉眯眼,蹭鼻撇嘴,時喜時怒時愁時樂,比夏日的雲還變得快。無數表情包,眉宇間全是戲。她扮着鬼臉,抛着媚眼,當你的眼神與她碰撞時,她忽然用手帕遮着臉捂着嘴角,羞澀地低下頭,害羞得似一個姑娘。

一旁的小孩子捧腹大笑,妖婆子兇臉瞪眼湊近孩子,就在孩子不知所措時,妖婆子自己先解了圍,瞬間滿臉堆笑。看着觀衆們哈哈大笑,她誇張地将嘴張成○形,滿臉不解與驚訝,然後叼起煙鬥,吞吐着煙圈,讪讪離去。從滑稽可笑到故意招惹,從嗔怪之态到擦肩而過的嫌棄,從歡喜到心不在焉的敷衍,把三分不屑、三分戲谑、三分喜氣表現得活靈活現,将社火舞出了娛樂的靈魂,原來,高手确在民間。

我國傳統習俗是民族文化的符号,民間藝術形式多樣、内涵豐富。行走在偏遠的山村,看到久違的社火,我的心也跟着歡騰起來。

(作者單位:陝西省水文水資源勘測中心)

2023年2月1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别報道

迎春年味兒濃

責編:張海甯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