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廖彬宇先生詩說中國之問心無愧

按:《詩說中國》是首部以古詩及注論形式總結和緻敬中華民族衆多聖賢豪傑的著作,是為了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用古詩概括、歌詠中華民族曆代聖賢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風貌,融文史哲于一體,顯精氣神于一言,唯願廣大青少年通過誦讀後烙印于心,得聖賢精神滋養、貫通中華文脈、鼓舞華夏兒女大步前行,慎終追遠以繼往開來,與古今賢哲一道,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貢獻力量。此詩由國畫家杜海峰繪制《問心無愧曹阿瞞》詩意圖。本文選自廖彬宇先生《詩說中國——中國精神之禮義三百圖》,由著名文化學者張紅星教授注解。全書365篇内容将陸續發布,每幅圖之命名均為相關成語。

廖彬宇先生詩說中國之問心無愧

癸未歲曹操吟七律

變色風雲動九州,誓除大惡起陳留。

誰曾慧眼識英雄,盡道機心逞勇謀。

俯仰乾坤無愧怍,是非褒貶有春秋。

何妨橫槊觀滄海,痛飲千杯可解憂。

張紅星教授注:

變色:改變顔色。宋·王安石《再用前韻寄蔡天啟》:“澹然山谷中,變色未嘗辄。”清·閻爾梅 《出都門往遊西山》詩:“遠峰變色暗夕陽,盜賊持兵走荒墓。”

風雲:本指風和雲。《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後比喻時勢。 《後漢書‧皇甫嵩傳》:“今主上埶弱于劉 項 ,将軍權重于淮陰,指撝足以振風雲,叱咤可以興雷電。”北周·庾信《入彭城館》詩:“年代殊氓俗,風雲更盛衰。”

九州:古代分中國為九州。說法不一。《書·禹貢》作冀、兖、青、徐、揚、荊、豫、梁、雍;《爾雅·釋地》有幽、營州而無青、梁州;《周禮·夏官·職方》有幽、并 州而無徐、梁州。後以“九州”泛指天下。《楚辭·離騷》:“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宋·陸遊《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二五:“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

機心:巧詐之心;機巧功利之心。《莊子‧天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 成玄英疏:“有機動之務者,必有機變之心。”明·劉基《浣溪沙》詞: “早息機心勞役少,懶聞世事往來疏。清風明月總赢餘。”

勇謀:勇敢而有謀略。《國語‧吳語》:“彼豈能與我行此危事也哉?事君勇謀,于此用之。” 《孔叢子‧儒服》:“命勇謀之将以禦敵,先使之迎于敵所從來之方,為壇祈克于五帝。”《後漢書‧龐參傳》:“河南龐參,勇謀不測,卓爾奇偉,高才武略,有魏尚之風。”

俯仰:低頭和擡頭。《墨子‧魯問》:“大王俯仰而思之。”唐·韓愈《嶽陽樓别窦司直》詩:“星河盡涵泳,俯仰迷下上。”清·鈕琇《觚賸‧貞白樓詩》:“俯仰觀幻化,斯理本如此。”

愧怍:慚愧。語出《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宋·曾鞏 《又祭亡妻晁氏文》: “夙夜思惟,心顔愧怍。”明·方孝孺《與黃希範書》:“千裡遣徒,赆以束帛,而缺然無以報,不勝愧怍。”

褒貶:贊揚或貶低。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威德所生》:“《春秋》采善不遺小,掇惡不遺大,諱而不隐,罪而不忽,······正理以褒貶。”晉·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春秋》雖以一字為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清·曾國藩《經史百家簡編序》:“梁世劉勰、鐘嵘 之徒,品藻詩文,褒貶前哲,其後或以丹黃,識别高下,于是有評點之學。”

春秋:指褒貶。《春秋》用字,意寓褒貶,因藉其意。清·和邦額《夜譚随錄‧崔秀才》:“胸中自有泾渭,皮裡自具春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郭生》: “ 王(王生)谛玩之,其所塗留,似有春秋。”

痛飲:盡情地喝酒。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唐·杜甫《陪章留後侍禦宴南樓》詩:“寇盜狂歌外,形骸痛飲中。”《水浒傳》第二三回:“柴進教再整杯盤來,勸三人痛飲。”

解憂:解除憂愁。三國·魏曹操《短歌行》: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宋·陸遊《上殿劄子》:“陛下雖居萬乘之貴,孰與解憂哉?”明·劉基《題陳太初畫扇》詩:“炎天玉爍水銀流,琴上薰風可解憂。”

黃德勁先生評:

這是十分霸氣酣暢而又本色率真的一首詩!由此詩完全可見彬宇先生之胸襟氣度也!自《三國演義》以來,曹操被披上了枭雄奸臣的外衣,橫遭苛責。然縱觀曆史,千年上下,其文才武略,其識見胸襟,其人品性情,日月之心,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實則不世之雄才也。此詩最後用曹操橫槊賦詩《觀滄海》及《短歌行》的典故,顯出了彬宇先生精巧的構思和勾畫出了一位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

命世之才

“太祖武皇帝,沛國谯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按照《三國志》說法,曹操曹孟德,今安徽亳州人,是漢朝開國名相曹參的後代,漢靈帝時太尉曹嵩之子。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繼其侯爵。曹騰曆侍四代皇帝,頗有名望,漢桓帝時,封為費亭侯。

陳壽無疑是為尊者諱的。因為“太祖武皇帝”還有個小名,“曹阿瞞”。為何叫阿瞞,則有N多故事。

據說曹操小時候,總是喜歡打架鬥毆,“無惡不作”,有點像問題少年。而曹操的叔叔,也因此看不慣他,所以經常在他爹面前告他的狀。對此,曹操不勝其擾。當時曹操雖然年幼,但已是一個很有主意的人,所以最終決定治一下自己的叔叔。

于是就有了這麼一個場景:曹操的叔叔上街,“巧遇”曹操。見到叔叔的曹操沒有上前請安問好,而是立馬躺在地上抽起風來。一下子驚呆了的叔叔趕緊跑去告訴曹嵩。曹嵩火急火燎地趕來,竟然發現曹操完全就是一個沒事人一樣,笑逐顔開,一切正常。對于老爹的問詢,一臉無辜,甚至表現出莫名其妙的狀态。

父親還是疼兒子啊。因為曹操借此告訴自己的老爹,叔叔不喜歡他,總是告他的黑狀。吃了癟的叔叔自此失去了曹嵩的信任,也讓曹操愈加“任俠放蕩”。

除此之外還有說法:曹操原本小名阿滿,是個可愛的乳名。後來不斷被黑,“滿”就成了“瞞”。類似的故事多了,惡心曹操。

亂世出英雄。曹操生逢亂世,崛起于更叠之際,若諸葛亮于《隆中對》所言:“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天時與人謀,其實皆不可缺。

東漢末年是一種什麼景象呢?“變色風雲動九州”。用曹操的詩說就是:“铠甲生虮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仲長統,東漢末年哲學家、政論家。才華過人,豪爽不拘。其在畢生的思想精華《昌言》中寫道:

昔春秋之時,周氏之亂世也。逮乎戰國,則又甚矣。秦政乘并兼之勢,放虎狼之心,屠裂天下,吞食生人,暴虐不已,以招楚、漢用兵之苦,甚于戰國之時也。漢二百年而遭王莽之亂,計其殘夷滅亡之數,又複倍于秦、項矣。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裡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此則又甚于亡新之時也。

根據曆史專家的總結,東漢末年的“風雲色變”,又是一場巨大的民族與國家浩劫,“死亡率超高,場面太可怕。”總結說:

東漢末年的大動亂到底有多可怕,可以從損失的人口總數中窺見一斑。依據東漢中期的人口統計(6500萬左右),三國初年的人口估算(2300萬左右),那麼在短短數十年的時間裡,當時的中國損失了近60%、多達4200萬的人口(所有數據均參考葛劍雄先生的《中國人口史》)!而造成人口銳減的原因,主要是戰争、饑荒和瘟疫。

軍閥混戰是導緻東漢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漢末天下大亂、諸侯紛起,強者跨州連郡,弱者宰割縣邑,相互間征伐攻讨,使得海内混亂不堪。而就在這無休止的混戰背後,則是累累白骨、赤地千裡的慘重代價。

作為戰争中恐吓、削弱對手的一種手段,各地軍閥都對屠城樂此不疲,尤以國賊董卓為甚。董卓的涼州軍團軍紀最差,每每在攻克敵軍城池後,便将城中财物劫掠一空,将殘餘的百姓悉數殺光。其實,不僅董卓這類殘忍的軍閥喜歡屠城,就連一向宣揚“拯焚救溺”的曹操,也幹過這等為人不齒之事。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以替父報仇為由,起兵讨伐陶謙,并将刻骨仇恨發洩在徐州百姓身上,所到之處都以屠城作為報複,死于其手的百姓竟然多達數十萬(“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見《後漢書·卷七十三》)。雖然數據有嚴重誇大的嫌疑,但遇難者的數量絕不會低于數萬。

除戰争外,死于饑荒的人口也是難以計數。由于各地軍閥大規模征用青壯年為兵,再加上戰争、天災的影響,使得各地普遍出現農田大量抛荒、糧食歉收的現象,從而導緻饑荒蔓延。在當時的情況下,各地軍閥普遍嚴重缺糧,以至于出現“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見《三國志·卷一》)的現象。

面對饑荒,士兵尚且不能填飽肚子,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況可想而知。由于極度的缺糧,導緻百姓們在饑餓感的驅使下,竟然開始以同類為食,導緻“人相食”的現象屢見史端。比如興平元年(194年)六月旱災、蝗災過後,“是時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委積。”(見《後漢書·卷九》)。這樣的記載還有很多,不難想象當時的慘狀。

戰争、饑荒之後必然是瘟疫的大流行,而遇難者人數之多,同樣無法統計。在東漢末年短短30餘年時間裡,見諸于史冊的全國性大瘟疫共有12次之多,而在瘟疫來襲之時,往往死者相枕,阖家滅絕者比比皆是。作為時代的見證人,曹植曾在《說疫氣》一詩中,用極為沉痛的筆觸寫道“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在這一連串的瘟疫當中,尤以204-219年間的大瘟疫最為恐怖,直接把昔日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中原地區變為“人間地獄”,連貴為上層階級的“建安七子”,竟然也有4人死于瘟疫。東晉史學家裴松之在為《三國志》做注時,曾描述過這場瘟疫的可怕性,稱“自中原酷亂,至于建安,數十年間生民殆盡。比至小康,皆百死之餘耳”,由此可見瘟疫的極端可怕性。

在無休止的戰争、大規模的屠城、大饑荒、大瘟疫的連番打擊下,等到三國初年,人口總數銳減60%以上,許多地方更是赤地千裡、十室九空。

“甯為太平犬,莫為亂離人”,東漢末年的風雲色變動九州,其實最大的風雲色變,還是人禍,還是豪雄并起,群霸逐鹿,民不聊生。曹操身處其中,以其智慧手腕本色出演,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三國志》記述:

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

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讨颍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久之,征還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鄉裡。

頃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

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衆十餘萬,天下騷動。征太祖為典軍校尉。會靈帝崩,太子即位,太後臨朝。大将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後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後,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骁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卓遂殺太後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财,合義兵,将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歲中平六年也。

簡單梳理,曹操一開始被舉為孝廉,後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後又外調為頓丘(今河南清豐)縣令。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左中郎将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颍川的黃巾軍。右中郎将朱儁先到,與黃巾軍波才部作戰,失敗,皇甫嵩退守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面對波才的圍困,趁夜縱火出擊,使黃巾軍驚亂後撤。此時曹操率軍趕來,聯合皇甫嵩、朱儁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 。不久後,曹操調任濟南國(今山東濟南)相。

在任濟南相期間,曹操一秉其大刀闊斧風格,将當地貪贓枉法,無所顧忌的官吏,奏免了十之有八。濟南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當時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朝廷征還曹操為東郡太守,拜為議郎,曹操不肯迎合權貴,遂托病回歸鄉裡。這其實深刻體現了曹操對時務的判斷,所謂頭腦清醒,識時務者為俊傑。

他在自己著名的自述《述志令》,又名《讓縣自明本志令》裡,自表心迹說: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内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緻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内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裡,于谯東五十裡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随後的決斷再次證明了曹操的眼光。當時天下紛亂,先是發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靈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們,但被曹操拒絕。曹操在推辭的理由中說:“廢立皇帝是天下最不祥的事了。古時有衡量輕重、計算成敗而後施行的人,伊尹、霍光便是如此。這兩個人都懷着至忠的誠心,以宰相的地位,憑借執政大權,加上同衆人的願望一緻,故此能實現計劃,成就大事。如今,各位隻看到他們當初的輕而易舉,而沒有看到現在的困難。用這種非常的手段,想一定達到目的,難道不覺得危險嗎?”後來王芬果然事敗自殺。

那麼,英明神武的曹操,為何會選擇在陳留起兵呢?這又是曹操智慧的體現。原來,曹操的父親在陳留住過一段時間,已經在這裡積累了一筆财産,可以供曹操招兵買馬。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曹操有一個最要好的朋友在這裡做一把手,這個朋友就是陳留太守張邈。

張邈、袁紹、曹操三人在年輕時,他們曾經一起被朝廷征招進京做官。在洛陽時期,他們三個人的關系很好。尤其張邈與曹操的關系更好。他們三人曾一起去讨伐董卓,在戰争的安排上張邈與袁紹話不投機,袁紹懷恨在心,讓曹操殺了張邈。曹操對袁紹說,張邈是我們的朋友,怎麼能容不下他。現在天下大亂,不能互相殘殺,于是袁紹就不再提這件事情。

曹操後來東征陶謙的時候對家人說,如果我回不來,你們可以投靠張邈,他會照顧你們的。曹操歸來,與張邈經曆了生死别離後的相見,倆人都很激動,相擁而泣。可見那時張邈和曹操的感情很深厚。曹操來到陳留,很大程度就是奔着老朋友張邈來的,事實證明他的判斷也并不錯。

曹操選擇在陳留起兵,還有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陳留的地理位置。在這裡起兵更有利于讨伐董卓。因為陳留距離董卓所在的洛陽比較近。而最重要的是曹操要把兖州作為自己的根據地。

陳留歸兖州,是兖州的一部分,這裡的地理位置非常好,素有“軍事重鎮、九省通衢、齊魯咽喉”之稱。周邊有冀州、豫州、青州、徐州。把這裡作為根據地,退可以守兖州,進可以向四邊。兖州還是華北平原的丘陵地區,地形地貌都讓兖州成為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除此之外,曹操在陳留起兵時,還得到當地大地主衛茲的幫助。衛茲為人正直,家裡有很多财産,對董卓亂政非常不滿,當他聽說曹操起兵反董卓,非常高興,立即拿出錢和糧食來支持曹操招兵買馬。

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彬宇先生詩“誓除大惡起陳留”,當曹操下定決心,要拉起隊伍加入戰鬥,懲惡除奸時,選擇了陳留。這對曹操來說,是人生重要的時空選擇。

而曹操能夠這麼幹,最終還能幹成功,根本還是能力。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颙異焉。玄謂太祖曰:“天下将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對曹操能力的評價與未來的預測,最有名的是許劭的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話怎麼來的呢?在張亞新先生的《曹操傳》裡,有比較清晰的描述:

南陽何颙,字伯求,年輕時遊學洛陽,與郭泰、賈彪等人交好,顯名太學,著名黨人陳蕃、李膺等都與之深相結納。黨锢事起,何颙也在被捕之列,于是變易姓名,逃到汝南躲了起來。大約就在這時,何颙見到了曹操,不禁感歎道:“漢家就要滅亡,能夠安定天下的,必定是這個人了。”曹操聽了,非常感激。

颍川李瓒,為李膺之子,曾做過東平相。李瓒十分贊賞曹操的才能,臨終時對兒子李宣等說:“國家即将大亂,天下英雄沒有一個人是能夠超過曹操的。張孟卓(張邈)是我的朋友,袁本初(袁紹)是你們的外親,雖然如此,今後你們也不要去投靠他們,一定要去投靠曹操。”幾個兒子照此辦理,後來都在亂世中保全了性命。

漢代取士用人,主要來自公府的征辟和地方的察舉。其取用的标準,主要是依據地方上的評議亦即所謂清議,實際上就是一種輿論方面的鑒定。經過輿論的鑒定得到稱譽的士人,才有可能成為征辟察舉的對象。……

由于品評人物的風氣很盛,有些人就成了清議權威和鑒定人才的專家,被目為天下名士,他們對人物的褒貶,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左右地方上的輿論,因而影響到士人的仕途進退。士子們為了取得清議的贊譽,就不能不進行廣泛的社交活動,尋師訪友,以展示并提高自己的才學和聲名,博取人們的注意和好感。特别注意博取清議權威的贊譽,以緻有些清議權威終日賓客盈門,甚至還出現了求名者不遠千裡而至的情況。

曹操對于這種形勢,有着極為清醒的認識,因此他除了廣交朋友,從他們那裡獲取贊譽外,還特别注意結交名士,竭力争取他們的支持。他所結交的名士,除前面提到的何颙等人外,還有橋玄、許劭等。

橋玄,字公祖,梁國睢陽人。曆任縣功曹、國相、太守、司徒長史、将作大匠、少府、大鴻胪、司空、司徒、尚書令等職。光和元年(178),升任太尉。以剛毅果斷著稱,敢于打擊豪強貪官。自己則廉潔自守,雖身居要職,子弟宗親卻沒有一個憑借關系做上大官的家貧乏産業,去世後,竟難以殡葬,當時人稱之為名臣。橋玄謙恭下士,善于觀察和品評人物,在清議界也享有很高的聲望。曹操慕名前往,橋玄與之接談後,感到曹操很不平常,說:“現在天下将要變亂,不是經邦濟世的人才是不可能使天下安定下來的。能夠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你了。”

停了一下,又說:“我見過的天下名士多了,沒有一個是像你這樣的。你要好好努力。我已經老了,願意把妻子兒女托付給你。”

曹操聽了,非常感激,把這位老前輩引為知己。橋玄覺得曹操還沒有什麼名氣,又勸他去結交許劭。

許劭,字子将,汝南平輿人。以名節自我尊崇,不肯應召出來做官。善于辨别、評述人物的流品,當時人們推舉清議的權威,無不把他和太原郭泰作為代表。誰要是能夠得到許劭的贊譽,誰就能夠身價倍增。許劭常在每月的初一,把本鄉的人物重新評議一番,叫做“月旦評”。曹操由于橋玄的推薦,也由于自己對許劭慕名已久,因此不止一次帶着厚禮、陪着笑臉去拜訪許劭,請求許劭對自己稱譽一番。許劭一方面感到曹操與衆不同,另一方面大概對曹操那些飛鷹走狗的行徑有所了解,不大看得起他,因此拒不作答。曹操卻是決不放棄,堅持着自己的要求,最後甚至找了個機會對許劭進行脅迫。許劭沒有辦法,隻好說:“你是一個太平時代的能臣,動亂時代的奸雄。”(即所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操聽了這個評語,感到非常開心,哈哈大笑着離去了。……

曹操能夠得到衆多名士的推挹,并不是偶然的。漢代清議的标準,大體上以名教為依歸,即一個人必須讀經習禮,砥砺品行,随時注意修飾自己的言談風度,才有可能得到清議的好評。但一個人才能突出,也能得到清議的重視,特别是在經學日漸衰微的漢末,才能顯示出越來越多的價值。曹操在品行方面是沒有太多的東西值得稱道的,但他的才能在當時一定已經顯得非常突出。他的觀察力和随機應變的能力,他的機警、智慧和謀略,他的幹練和果敢精神,都是一筆令人羨慕的财富,在亂世非常有用。他肯定不是一點書不讀,而是不讀那些于世無補的書,特别不願走成千上萬的漢儒曾經走過的那條皓首窮經的道路。他不是不讀儒家的書,而是不專讀儒家的書,諸子百家的書他都要浏覽一番,把有用的東西加以吸取。特别喜歡兵法,當時在軍事方面一定已經發表過不少獨到的見解。這些,都是他獲得清議好評的原因。此外,當然還跟他個人不懈的努力有關。

曹操雖然出生于宦官家庭,但他清醒地認識到,宦官奧團遭到廣大士人的反對,是不可能有遠大前程的,他不能頑固地站在宦官集團的立場上,同這股腐朽勢力同流合污、同歸于盡。他力圖改變自己的形象和社會地位,打進在統治集團中雖然一時還未占據優勢但潛力卻很大的士大夫集團中去,千方百計尋求同名士交往的機會,竭力争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最後終于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由于争取到了衆多名士替自己激揚名譽,曹操引起了士大夫集團越來越廣泛的注意,這對他跻身士林、步入仕途起了很大作用。曹操對于橋玄等人是深銘謝意的,建安七年(202)曹操駐軍谯縣,特地派人到睢陽橋玄的墓地去祭掃,并親自寫了祭文。文中說:

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頑鄙之姿,為大君子所納。增榮益觀,皆由獎助,猶仲尼稱不如顔淵,李生之厚歎賈複。士死知己,懷此無忘。

“誰曾慧眼識英雄,盡道機心逞勇謀。”等到曆史的塵埃散盡,最終會發現,誰曾慧眼識英雄?何颙、橋玄,許劭都是。曹操有勇有謀,絕不是一個隻知橫沖直撞的莽夫魔王,更不是大字不識三個,隻知道權錢色一時逍遙的霸蠻政客。

俯仰無愧

曹操是能臣,是奸雄;是智慧的,是狡詐的;是殘狠的,是仁厚的。曹操到底是什麼?也許彬宇先生的概括最中肯:“俯仰乾坤無愧怍,是非褒貶有春秋。”

一言以蔽之:最本色。俯仰無愧任褒貶,成敗得失幾春秋。我自是我,我自是最率真,最純樸,最天性的曹操。我做了今生想做的事情,實現了自己的小夢想,知我罪我,我就是我。如斯而已。

曹操的俯仰無愧任褒貶,也有許多的故事。最集中的,也許體現在他的自述裡:“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假使國家沒有我,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霸呢!稱王稱霸的人多了,也就意味着動蕩與戰亂,遭殃最多的,到底是百姓。

何其霸氣側漏的話?但是大實話啊。

“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

現在天下還未安定,我不能讓位。至于封地,可以辭退一些。

說得多麼實實在在?都是心裡話啊。

這就是曹操,想了就幹,幹了就認。“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自己對自己也很滿意。所以黃仁宇先生也有評價:《三國志》裡的曹操,不見得比他同時人物如劉備、孫權更為谲詐。而且他有敢說敢做、豪邁磊落、放浪不羁的浪漫色彩。

“甯我負人,毋人負我。”——《三國演義》第四回:

行了三日,至成臯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處謂宮曰:“此間有一人姓呂,名伯奢,是吾父結義弟兄;就往問家中消息,覓一宿,如何?”宮曰:“最好。”二人至莊前下馬,入見伯奢。奢曰:“我聞朝廷遍行文書,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陳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陳縣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陳宮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滅門矣。使君寬懷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說罷,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謂陳宮曰:“老夫家無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來相待。”言訖,匆匆上驢而去。

操與宮坐久,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急出莊上馬而行。行不到二裡,隻見伯奢驢鞍前鞒懸酒二瓶,手攜果菜而來,叫曰:“賢侄與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豬相款,賢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請轉騎。”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複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伯奢回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于驢下。宮大驚曰:“适才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幹休?若率衆來追,必遭其禍矣。”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甯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

因是演義,所以必有渲染成分,且與正史有所出入,但卻極其鮮明地刻畫了曹操的性格。一不做二不休,為了自己的安全和前途命運,絕不拖泥帶水,而感慨也直抒胸臆。

對此,張亞新先生評價說:

有時甚至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曹操也抱了坦率的态度。據孫盛《雜記》記載,曹操誤殺了呂伯奢一家後,“既而凄怆曰:‘甯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從“負”字看,曹操知道自己是誤殺了人而有負于呂伯奢一家的。但在這種情況下,曹操還說出了“甯我負人,毋人負我”這樣的話,這既表明了他的自私和殘忍,同時也表明他沒有文過飾非,沒有強詞奪理,沒有借故捏造呂伯奢一家的罪狀,到底還是自己承擔起了責任,沒有做口是心非、道貌岸然的僞君子,應當說這也是曹操坦誠性格的一種表現。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三國志》

曹操在孫權擒殺關羽、取得荊州後,表孫權為骠騎将軍、荊州牧。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并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曹操将孫權來書遍示内外群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三國志·武帝紀第一》,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夏侯惇謂王曰:“天下鹹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馀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複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孫權是要把我放在火爐上烤。而我要做,我隻做周文王。周文王什麼人?那是孔子尊崇的郁郁乎文哉,内聖外王的聖人啊。

太史公說:西伯曰文王,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

世間真正厲害的人物,是能忍住自己内心欲望的人,而不論外在是捧是殺。曹操做到了。

“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與太尉楊彪書》)

著名的“雞肋”故事的主角楊修被殺後,曹操遇見其父楊彪,很關心地問:“您怎麼瘦得這麼厲害?”

楊彪回答:“我慚愧沒有金日殚那樣的先見之明,但一樣懷有老 牛舐犢般的情愛。”

金日殚是漢武帝的臣子,武帝喜歡他的兩個兒子,經常逗弄玩耍。 後來兒子逐漸長大,在殿下與宮女相戲,剛好被金日殚撞見。金日碑認為這是淫亂,不能容忍,于是親手将兒子殺死。楊彪在這裡用以自責,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愛子之情。曹操不由得受到了觸動。事後,曹操給楊彪寫了一封信:

操白:與足下同海内大義,足下不遺,以賢子見輔。比中國雖靖,方外未夷,今軍征事大,百姓騷擾。吾制鐘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複即宥貸,将延足下尊門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今贈足下錦裘二領,八節銀角桃杖一枚,青氈床褥三具,官絹五百匹,錢六十萬,畫輪四望通幌七香車一乘,青特牛二頭,八百裡骅骝馬一匹,赤戎金裝鞍辔十副,鈴眊一具,驅使二人,并遺足下貴室锴彩羅縠裘一領,織成骅一量,有心青衣二人,長奉左右。所奉雖薄,以表吾意。足下便當慨然承納,不緻往返。(《與太尉楊彪書》)

楊彪收到來信和禮物後,給曹操回了一封信,其中寫道:

恒慮小兒,心緻傾敗。足下恩恕,延罪迄今。近聞問之日,心腸酷裂,凡人情誰能不爾。深惟其失,用以自釋。所惠馬及雜物,自非親舊,孰能至斯。省覽衆賜,益以悲懼。(《答曹公書》)

曹操和楊修之父楊彪的書信往來,也特别彰顯了曹操的風格,實話實說,毫不避諱。你的兒子是很優秀很聰明,但總是仗着你的背景與自家的小智慧,跟我對着幹。我沒有辦法,隻有殺掉。想來殺了也對你是好處,不至于遺禍無窮。但是心裡也确實過意不去,所以賞賜你一大堆東西。

楊彪還能說什麼?自家孩子找事,已經被你殺了。我作為老父親心裡難過啊。看看您的賞賜,再看此前的賞賜,心裡就更加恐懼啊!伴君如伴虎,哪一個君王不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翻臉不認人?更何況是開疆拓土的雄霸之君!

陳壽在《三國志》中的總結還是很到位的:

評曰: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内,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禦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哪裡會因為一點小事影響自己的灑脫磊落,事業前程,甚至小情緒呢?至于後人評價,那就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了!

對酒當歌

曹操是詩意的,是靈魂的,是可愛的,是豐滿的,是立體有情的。并不冷冰冷,并不無情趣,并不隻知道打江山,搶天下,而是如廖彬宇先生所言:“何妨橫槊觀滄海,痛飲千杯可解憂。”

先看坡翁的《前赤壁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舻千裡,旌旗蔽空,酾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蘇東坡的這一段精彩描述,便來自曹操橫槊賦詩的一段故事。《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

曹操正笑談間,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操問曰:“此鴉緣何夜鳴?”左右答曰:“鴉見月明,疑是天曉,故離樹而鳴也。”操又大笑。時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頭上,以酒奠于江中,滿飲三爵,橫槊謂諸将曰:“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今對此景,甚有慷慨。吾當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時可辍?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歌罷,衆和之,共皆歡笑。

明月臨江,烏鵲南飛;睥睨天下,橫槊賦詩。何其潇灑也,何其慷慨也,何其快意也!這就是曹操啊!文才武略,詩情畫意,風流意氣,一個不缺!

随後發生的故事,愈加凸顯了曹操潇灑任性,敢愛敢恨的風格。

忽座間一人進曰:“大軍相當之際,将士用命之時,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操視之,乃揚州刺史,沛國相人,姓劉,名馥,字元穎。馥起自合淝,創立州治,聚逃散之民,立學校,廣屯田,興治教,久事曹操,多立功績。當下操橫槊問曰:“吾言有何不吉?”馥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操大怒曰:“汝安敢敗吾興!”手起一槊,刺死劉馥。衆皆驚駭。遂罷宴。次日,操酒醒,懊恨不已。馥子劉熙,告請父屍歸葬。操泣曰:“吾昨因醉誤傷汝父,悔之無及。可以三公厚禮葬之。”又撥軍士護送靈柩,即日回葬。

因為有人敗了自己的興頭,就手起槊落,要了人家的性命,何其不該!所以也痛自懊悔,酒醒之後趕緊給人道歉,命厚葬之。此處便典型有了君王枭雄的風格。“青梅煮酒”亦是如此:

随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驟雨将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挂,操與玄德憑欄觀之。

操曰:“使君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詳。”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隐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隐則潛伏于波濤之内。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曆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玄德曰:“備肉眼安識英雄?”操曰:“休得過謙。”玄德曰:“備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實有未知。”操曰:“既不識其面,亦聞其名。”

玄德曰:“淮南袁術,兵糧足備,可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玄德曰:“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可為英雄?“操笑曰:“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稱八俊,威鎮九州:劉景升可為英雄?”操曰:“劉表虛名無實,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孫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劉季玉,可為英雄乎?”操曰:“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戶之犬耳,何足為英雄!”

玄德曰:“如張繡、張魯、韓遂等輩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齒!”

玄德曰:“舍此之外,備實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誰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于地下。時正值天雨将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将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玄德。

品評人物,口無遮攔而極其到位;點畫劉備,直抒胸臆而惺惺相惜。酒在曹操的手中,成了靈魂的神物,意興的助靈!何以解憂?痛飲千杯。詩來了,才來了,家國事業都來了!

魯迅對曹操有極高的評價,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有十分精彩的評述,謹擇取幾段:

漢末魏初這個時代是很重要的時代,在文學方面起一個重大的變化,因當時正在黃巾和董卓大亂之後,而且又是黨锢的糾紛之後,這時曹操出來了。不過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志演義》,更而想起戲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現在我們再看曆史,在曆史上的記載和論斷有時也是極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為通常我們曉得,某朝的年代長一點,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點,其中差不多沒有好人。為什麼呢?因為年代長了,做史的是本朝人,當然恭維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貶斥其異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記載上半個好人也沒有。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頗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後一朝人說壞話的公例。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魯迅說得很明白,曹操被污名化了。

董卓之後,曹操專權。在他的統治之下,第一個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嚴的,因為當大亂之後,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亂,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曾經自己說過:“倘無我,不知有多少人稱王稱帝!”這句話他倒并沒有說謊。因此之故,影響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風格。就是文章要簡約嚴明的意思。

此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尚通脫。他為什麼要尚通脫呢?自然也與當時的風氣有莫大的關系。因為在黨锢之禍以前,凡黨中人都自命清流,不過講“清”講得太過,便成固執,所以在漢末,清流的舉動有時便非常可笑了。

曹操的特點便是通脫,也就是慷慨任氣,俯仰無愧。

總括起來,我們可以說漢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脫。在曹操本身,也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可惜他的文章傳的很少。他膽子很大,文章從通脫得力不少,做文章時又沒有顧忌,想寫的便寫出來。

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

所以曹操征求人才時也是這樣說,不忠不孝不要緊,隻要有才便可以。這又是别人所不敢說的。曹操做詩,竟說是“鄭康成行酒伏地氣絕”,他引出離當時不久的事實,這也是别人所不敢用的。還有一樣,比方人死時,常常寫點遺令,這是名人的一件極時髦的事。當時的遺令本有一定的格式,且多言身後當葬于何處何處,或葬于某某名人的墓旁;操獨不然,他的遺令不但沒有依着格式,内容竟講到遺下的衣服和伎女怎樣處置等問題。

範文瀾先生說:“他是撥亂世的英雄,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所以曹操有《短歌行》,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有《龜雖壽》,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還有《讓縣自明本志令》,蕩平天下,不辱主命。食戶三萬,何德堪之!

何妨橫槊觀滄海,痛飲千杯可解憂。可以說,曹操的通脫,曹操的毫不掩飾做作,曹操骨子裡的文人情懷以及文學造詣,曹操平定三國改寫曆史的文治武功以及詭詐雄才,都足以輝耀千古,彪炳史冊,而讓人故國神遊,遐思怅望,遙想其冠世風采,千杯還酹江月!

附:盧志丹《毛澤東點評曆史人物》一書摘錄(論曹操如何被黑化)

曹操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在社 會危機日益嚴重的動亂時代,充分施展了自己 的政治才幹和軍事才能。盡管他最終沒能統一 中國,但他卻奠定了後來西晉統一全國的重要 基礎。他征戰了一生,卻始終不曾稱帝,始終 在名義上維護漢室江山。正如他說自己,“己敗則國家傾危”,把國家的前途放在了第一 位。又說“假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 帝,幾人稱王”。此種說法,是曹操對自己所起曆史作用的概括,絕非虛語。

曹操的事迹記載于各類史籍裡,其中最權威的 文獻是陳壽《三國志》中的《武帝紀》。陳壽在該紀結尾的贊語中高度評價曹操“明略最優”,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1975年6月,毛澤東對北京大學女講師蘆荻 說:漢末開始大分裂,黃巾起義摧毀了漢代的封建統治,後來形成了三國,還是向統一發展的。三國的幾個政治家、軍事家,對統一都有所貢獻,而以曹操為最大。司馬氏一度完成了統一,主要就是他那時打下的基礎。

1976年,毛澤東為了說明在實踐中才能增長才 幹的道理,還舉了曹操沒有上過大學的例子, 把曹操與孔子、秦始皇、朱元璋等傑出人物并列。

巨大的軍事、政治成就與經濟、文化成果,使 曹操受到當世的矚目和後世的頌揚。陳壽《三 國志 · 武帝紀》的結尾評論者:“漢末天下大 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 太祖(曹操)運籌演謀,鞭撻宇内;覽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 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禦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推崇之情,溢于言表。

由于陳壽定下了基調,在唐朝以前對于曹操的 評價都是以頌揚為主的。尤其是李世民的《唐太宗文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中有“民離政亂,安之者哲人;德喪時危,定之者賢輔”和 “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等語句,屬景仰曹操的代表之作。曹操在民間也具有廣泛的 影響,曹魏的主要建築銅雀台和曹操的墓區西陵在屢經政權更叠之後仍能作為标志性的名稱,也說明曹操在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唐朝的社會中,流傳着大量的以銅雀台和西陵作為吟誦對象的詩句,例如劉庭琦的 《銅雀台》、李邕的《銅雀妓》、劉禹錫的 《魏宮詞二首》等。尤其是在李颀的《送劉方 平》詩中,有“請君騎馬望西陵,為我殷勤吊魏武”之句,飽含着對曹操的崇敬之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陳壽撰寫的《武帝紀》評語,并非一味地贊頌曹操,其中的“鞭撻宇内”就屬于褒中帶貶,耐人尋味。而盛贊曹操 的李世民,在《唐太宗文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中居然也寫道“觀沉溺而不拯,視颠覆而不持。乖殉國之情,有無君之迹”。這些詞句就分明含有譴責之意。其實,陳壽與李世民的上述語意,都是有所指的,那就是曹操的“挾天子以令天下”政策。“挾天子”必然會受到封 建君主的顧忌,因為這樣的做法樹立了威脅皇權的極壞榜樣。所以,早在曹魏政權滅亡後不久,對曹操的負面評論就開始出現了。不過,相對而言,在唐朝之前,甚至到後來的北宋,對曹操的頌揚還是各類評論中的主流。

宋朝南遷之後,曹操的形象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曹操敢于“挾天子以令天下”,就是不忠于 君主。既然不能忠君,那就是奸臣,這是品德上最大的诟病。再加上理學家的渲染,曹操的臉譜徹底改變,曆史偉人變化為欺世奸雄。其實,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天下”,但是他一生沒有稱帝,始終承認漢家天子。不過,這也不可能得到南宋統治者的諒解,因為曆史背景截然不同了。

曹操的形象是與他創立的曹魏政權的曆史地位密切相關的。陳壽的《三國志》分為《魏書》《蜀書》《吳書》三部,原本是各自獨立的。 但從卷帙對比來看,《魏書》的分量最重,這恰好反映了三國時期的形勢格局,也清楚地表明陳壽尊奉曹魏為正統的觀念。但是,以曹魏為正統的觀念受到了諸多責難,特别是在南宋王朝。北宋政權從中期以後就一直受到來自北方的威懾,最終被強大的金國勢力壓迫到江南,成為偏踞一隅的南宋政權。這種形勢類似 于三國時曹魏與東吳、西蜀的對峙。而從正統方面來對照,南宋趙家朝廷延續自北宋,西蜀劉備則自稱漢中山靖王玄孫。在這樣的背景下看待三國的問題,南宋統治者當然會同情地位 和自己相仿的西蜀,而敵視地位和金國相仿的曹魏。由于曆史背景發生了變化,于是曹魏的正統地位被颠覆,創立曹魏政權的曹操被醜化,而撰寫《三國志》的陳壽也受到口誅筆伐。

依據正統觀念演變的線索,就不難探尋出後世 對于曹操的評價發生由褒而貶之變化的規律。《四庫全書總目》評價《三國志》說:“其書以魏為正統,至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始立異議。自朱子以來,無不是鑿齒而非壽。然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逆而難。蓋鑿齒時,晉已南渡,其事有類乎蜀,為偏安者争正統,此孚于當代之論者也。壽則身為晉武之臣,而晉武承魏之統,僞魏是僞晉矣,其能行于當代哉! 此猶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漢、南唐迹近于蜀,故北宋諸儒皆有所避,而不僞魏。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諸儒乃紛紛起而帝蜀。此皆當論其 世,未可以一格繩也。唯其誤沿《史記》周秦 本紀之例,不托始于魏文(曹丕),而托始于 曹操,實不及《魏書》叙紀之得體,是則誠可已不已耳。”

此段譴責“(陳)壽之謬萬萬無辭”,其政治傾向性十分明顯。但是,它高屋建瓴地将東漢至 南宋漫長時期内有關正統觀念的變化闡釋得相 當清晰,既是對于曆代批判以曹魏為正統的觀點的總結,也包含着關于曹操的形象發生根本變化的答案。

對于民間而言,百姓關于曹操的印象,感情色 彩更要超過政治觀念。由于殘酷的戰争,數以百萬計的民衆從北方颠沛流離地逃到南方,他們滿懷妻離子散的悲哀,飽受重建家園的艱羊難,因此對北方的政權懷着刻骨的仇恨 。他們隻是希望,金國的鐵蹄也像曹操大軍一樣被阻遏在長江以北,不要來破壞他們的安定生活。

這正是南宋諸儒的正統觀念能夠與民間百姓的心理發生共鳴的原因。而且,民間百姓的愛憎往往會受到具體事件的感染。陳壽撰寫的《三國志》雖然對曹操的評價很高,但是後來南朝人裴松之卻搜集了許多 不利于曹操形象的史料,并将這些史料輯錄在他為陳壽《三國志》所做的注釋中。

《三國志》記載:曹操少年的時候,任俠放蕩,不治行業。裴松之的注也引用了一些材料,說他怎 麼任俠放蕩,不好好學習,不好好幹活,而 “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愛玩到了沒有節 制的地步。裴松之的注裡有幾件典型的事件, 給人以曹操嗜殺的深刻印象。例如屠殺老友呂 伯奢家人事件,又如因家人被殺而屠戮無辜事件,還有棒殺未能及時叫醒他的幸姬事件。這 些事件的原委究竟如何,由于年代的久遠而無 法确證,又由于記載的差異而難辨真僞,但是都給曹操留下了負面的影響。

裴松之祖籍晉朝的河東聞喜,任職于劉宋王 朝,曾任中書侍郎,封西鄉侯。裴松之搜集的 史料,是同時代或更早時代流傳的記載。這就說明,早在曹魏政權滅亡不久,對曹操的不良記載就已經出現。它們流傳到後世,自然會被 小說家和藝術家用作吸引讀者的素材,特别是到了社會矛盾尖銳複雜的元朝統治時期。元朝是來自北方的統治勢力,由于其統治特别殘暴,百姓終日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深深地痛恨着統治者,卻又難以直接地表露。這種思想情緒被投射到民間文藝作品上,通過間接的 形式而宣洩出來。于是,在說唱三國故事中, 代表北方勢力的曹操就被塗抹成為反面角色。曹操屠殺呂伯奢家人的事件成了典型的殘忍事例,事後曹操說過的“甯我負人,毋人負我”也 成為典型的險惡言論。百姓在痛責奸雄時,得以無所顧慮地表達強烈的愛憎。就這樣,通過小說家和藝術家的生動描繪和渲染表演,曹操 的形象便日漸地醜化。到明朝初年,這些民間 說唱故事被羅貫中搜集在一起,編寫成為《三國演義》。羅貫中參加過元末農民起義,對于百姓的愛憎十分理解,他的寫作自然會融入豐富的民間情感。羅貫中創作的《三國演義》是中國小說的鼻祖,影響力無與倫比,這就使得 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終定型,而長期被世人切齒痛恨。

曹操的形象,從唐朝以前的“超世之傑”演變為南宋以後的“欺世奸雄”,主要的原因乃是正統 觀念作祟。其實,正統觀念是為曆代王朝推行 封建統治服務的,其所謂是非則以對當時的統 治集團是否有利為準繩。因此,當初陳壽以曹魏為正統,後來《四庫全書總目》對陳壽的譴責,都是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下發生的。隻有撇清封建正統觀念,才能給予曹魏政權,特别是曹操本人,以客觀公正的曆史評價。所以,徹底地為曹操翻案隻能發生在封建帝制被推翻之後。

中國封建帝制在辛亥革命的炮聲中覆滅之後,最早給予曹操以“英雄”評價者是反封建鬥士魯迅先生,而大聲呼籲和直接推動給曹操翻案的則是新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對曹操就做出了較高的評價。而毛澤東全面肯定曹操并明确提出要“為曹操翻案”,則是在1954年。這一年的夏天 他來到了北戴河,一次遊泳之後,他吟誦起曹操的《觀滄海》一詩,并對其身邊的保健醫生徐濤說:“曹操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 ……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制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毛澤東反對貶損曹操,對把曹操看作奸臣的傳統觀念十分不滿。1957年4月10日,毛澤東在 與《人民日報》負責人談話時,為曹操辯護:“曆史上說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義。其實,曹操不壞。當時曹操是代表進步一方的,漢是沒落的。”

《詩說中國——中國精神之禮儀叁百圖》為廖彬宇先生古體詩集,《禮記》雲“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彬宇先生彙集曆年吟詠往聖先賢及其事迹的古體詩365首,透過聖賢事迹來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發揚禮樂文明。該文獻簡單易記,大雅斯文,使聖賢精神能夠讓人口耳相傳,深入人心。是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頌古今賢哲,緻敬聖賢,也是獻禮新時代,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綿薄之力。

來源:四觀文化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