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起,我國新冠疫情防控正式進入了新階段,由“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工作重心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症”。這将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從2020年1月20日開始的“乙類甲管”,共實行了一千多天的時間。在當時,很少有人會想到這場疫情延續時間如此之長,對社會經濟活動産生如此大影響。
“乙類乙管”帶來重大的變化是:對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實行隔離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對新冠病毒感染者實施分級分類收治并适時調整醫療保障政策等。
由此,人們的生活會逐步恢複到常态。我們也看到,各地的煙火氣在回歸,機票價格在上漲,熱門旅遊城市的酒店一房難求,很多人已經或準備踏上春運的列車回家過年,與久違的親人團聚。
但“乙類乙管”并不代表疫情結束,全國感染人數仍處高位,疫情防控仍面臨艱巨任務,需要包括個人、醫療醫藥機構、政府和基層組織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在個人方面來說,過去強調的個人防護措施,比如戴口罩、居所經常通風、做好手衛生等仍然需要繼續堅持,不可掉以輕心。當前很多地方的發熱門診就診量呈現穩步下降趨勢,但絕對數量仍然不低,這說明病毒傳播還存在較大空間。
另外,現在實行的是分級分類診治,一個重要考慮就是避免醫療資源擠兌。把有限的醫療資源盡可能向重點人群提供,這也是“乙類乙管”後人們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在醫療機構方面來說,要進一步擴充醫療資源、增加醫療服務供給,尤其是針對重症、危重症病人要有充足的醫療環境。這需要繼續加大醫療設備等硬件投入,也需要加大專業人才方面的軟件投入。需要認真總結經驗和教訓,看到短闆,做好預案,把社會資源投入的運用效果最大化。
要讓科研資金的社會效益最大化。當有了充分有效的疫苗,有了療效更加顯著的藥物,才能為疫情防控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
在政府和基層組織方面來說,現在絲毫不能放松,尤其是遇到緊急狀況,包括面臨局部大規模疫情沖擊及救治壓力時,政府和基層組織還是要體現動員能力和服務能力。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規定,在疫情流行期間,結合病毒變異情況、疫情流行強度、醫療資源負荷和社會運轉情況綜合評估,适時依法采取臨時性的防控措施,減少人員聚集,降低人員流動,減輕感染者短時期劇增對社會運行和醫療資源等的沖擊。
但這有一個前提,就是“在常态化情況下,一般不需要采取緊急防控措施”。這就需要科學研判、适時依法。
1月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關于做好新冠重點人群動态服務和“關口前移”工作的通知》,要求築牢織密基層保健康防線,主動做好重點人群動态服務,擴大吸氧和血氧監測服務,堅持“早發現、早識别、早幹預、早轉診”,預防和減少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發生。這是進一步壓實基層組織的防疫責任。
從“乙類甲管”到“乙類乙管”,但還遠未到相慶時:個人防控措施是否到位了,醫療資源的短闆是否真正補齊了,疫苗和藥物的研究是否跟上了,面對可能出現的新型毒株沖擊政府和基層組織是否有了充分科學的預案,在依法防疫方面是否還存在提升空間,這些都是需要認真考量的。
“乙類乙管”不是“中場休息”,更不是“終場哨音”,真正走出疫情還需各方努力。
上一篇
聯合國的建立與發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