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馬培榮|盱眙傳奇之五:盱城二山“萬卷書”

在盱城二山腳下,有一地質奇觀,為一處頁岩山體,名曰“萬卷書”。此景觀緊臨淮河,石高約5米、長約7米,酷似翻開的書本,卷卷相摞,層層疊疊,蔚為壯觀。後因開山取石,此處景觀受到破壞,如今已無蹤迹。幸好吳坤先生于1972年将此景觀拍攝下來,留下照片,方使我們能有幸窺其真容。

馬培榮|盱眙傳奇之五:盱城二山“萬卷書”

頁岩是從新古生代晚期的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到中生代三疊紀形成的地質,頁岩一般形成于靜水的環境中,由泥沙經過長時間的一層一層沉積,再經地質變化而形成。頁岩中經常包含有古代動植物的化石,有時甚至有動物的足迹、古代的雨滴痕迹在頁岩中保存下來。所以,頁岩也稱為“石制的天書”。

在盱眙,從古桑往北的山區,頁岩随處可見。并且與石灰岩相伴而生,有的地方還是一層頁岩、一層石灰岩相互交疊的情況。在縣城的盱中上山道路的兩側、淮河大橋南端的山坎、象山采石場礦區、斬龍澗原采石塘口等處,都有頁岩存在。這些頁岩層層相疊、有厚有薄,色澤有青有黃,埋藏有深有淺,青灰色的為石灰岩質地,醬黃色的為泥沙岩質地。在岩縫之間,會存有裂隙泉,如玻璃泉、瑞岩泉、琵琶井、瓢兒井等,泉水湧量大,數泉湧彙,相聚成池;汪氏南園的荷塘,就是由“源頭活水”數泉湧彙而成。在局部地方,還會有岩洞潛藏其中,如上龜山的歸雲洞、寶積山的仙人洞、八仙台的招隐洞、胡山窪的觀音洞、法華洞等,這些洞穴自然天成,曲折幽深,妙不可測,冬暖夏涼,堪稱幽境;古代上龜山的五塔寺就有“五洞相連”,“半邊廟”也是利用山洞而建。有時,在石層之中,還會采出呈“結晶體”的水成岩,如水晶晶瑩、如珊瑚美麗,當地群衆稱之為“石膽”“山膽”,縣采石公司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曾在象山石層中開采出一塊幾十斤重的“石膽”。由于盱眙的頁岩多為泥質,故而缺乏化石保存的條件。在古桑到盱城南部,正處于震旦紀、石炭紀底層交界過度地帶,常常出現泥頁岩與石灰岩層疊在一起的現象,一層泥頁岩、一層石灰岩,層層疊疊。而石灰岩質地的岩石,正好被用來燒制石灰、水泥,四山湖北岸的君山石灰窯,官灘鎮西的狼山水泥廠,都是以此石灰岩為原料的。

馬培榮|盱眙傳奇之五:盱城二山“萬卷書”

(盱城二山腳下的頁岩皺褶與萬卷書十分相似)

頁岩的紋理分布并不都是平直層疊,由于地殼變動,造成岩層的扭曲變形,使得頁岩紋理不再水平分布,而産生不同角度的傾斜,甚至形成曲折、波浪、渦旋等形态。當地層或山體因外力造成垂直開裂,其中一半岩層山體剝離之後,這種紋理就展現無餘。當覆蓋在岩石上層的附着物和泥土碎石清除以後,這種形态扭曲的頁岩紋理就展現出極為奇妙的形态,看去就像翻開的“天書”,書頁一張一張,書本一摞一摞,堆壘一層一層,清晰異常,妙像神似,盱眙二山腳下的“萬卷書”就是這樣形成的。

說到“萬卷書”,在盱眙曾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于盱眙太平鄉,後來在皇覺寺出家,又參加紅巾軍,反抗元朝,還拉起了“淮泗子弟兵”,勢力越來越大。此時,浙江青田劉基劉伯溫前來投奔,并帶來一本“天書”,可以“前知百年,後曉千載”,朱元璋非常器重,便尊劉伯溫為軍師。但天書到底是什麼樣子,誰也沒有見過。據說,劉伯溫到盱眙投奔朱元璋時并沒有把書帶在身上,而是放在二山的石縫裡。每逢大戰,劉伯溫便借故離開軍營,悄悄地跑到二山,拿出天書,翻閱以後,又悄悄地放回。在劉伯溫輔佐下,朱元璋縱橫天下,橫掃千軍,一舉坐上龍椅。

天下打下來了,下面該怎麼做呢?劉伯溫又悄悄地來到二山腳下,拿出“天書”,想看看下一步的計囊,可翻來翻去,書上卻一個字都沒有了,“天書”變成了“無字天書”。劉伯溫便想按照原來的記憶再把書上的内容給補寫上,可此時卻一個字也想不起來。于是,他把幾十年來領兵打仗的經驗總結了一下,就在無字天書的本子上,寫下了《百戰奇謀》兵書一部,為防洩露天機,故意在封皮上寫上《郁離子》的書名。

朱元璋本來就疑心很重,當上皇帝後,便害怕當初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大将居功自傲,不聽自己使喚,更怕他們造反起事,便火燒功臣樓,鏟除了不少開國元勳。劉伯溫見狀,便激流勇退,告老還鄉,整天閉門不出,不問國事。可朱元璋知道劉伯溫曾有一本天書,此天書絕不能讓劉伯溫傳與家人,更不能流落到大臣将領手中,便令丞相胡惟庸前往浙江青田劉伯溫老家索取。胡惟庸趕到青田,劉伯溫已經過世,便将劉伯溫給皇上留的一封信和一本《郁離子》帶回。朱元璋接過信件,隻見信中寫道:“皇上明鑒:天書早已無字,紙本寫成兵書。為臣虔誠獻上,大明江山永固。”朱元璋一看獻上來的是《郁離子》一書,氣不打一處來,便随手将書扔在一邊。他想,劉伯溫視天書貴于生命,怎會舍得燒掉?故又派胡惟庸二去青田。劉伯溫“三七”那天,胡惟庸再次來到劉家,說是奉皇上之命,取走劉伯溫生前留下的所有書信和書籍。但在一大車的書中,除了古籍、手本外,根本沒有什麼天書,也沒有《百戰奇謀》。是不是藏在何處,或是埋在什麼地方呢?于是,在劉伯溫“五七”那天,胡惟庸三到青田,以皇上因念軍師有功,為劉伯溫敕建“誠意伯府”為由,并指定在劉家老宅原址建造。胡惟庸在拆除劉家老屋時非常仔細,連闆縫、梁孔、牆洞都一一認真搜查,整個宅基也挖地三尺,還是沒有發現天書、兵書,隻好回京複命去了。

胡惟庸突然想起,過去一說要打打仗,劉伯溫就會借故離開。有一次便悄悄尾随,發現他去了二山。會不會他把天書藏在二山了呢?于是,胡惟庸帶上兵士來到二山,到處尋找,還翻岩石、掏山洞、到處亂挖,折騰了幾天也沒有結果。便在二山腳下打孔裝藥,準備把山炸開。就在準備點火引爆的時刻,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烏雲密布,電閃雷鳴,暴雨像瓢潑一般直倒下來,連眼都不敢睜。一聲炸雷之後,山體塌了一處,遠遠望去,在塌方之處出現一摞翻開的書籍。胡惟庸顧不得大雨未停,便帶頭向書本跑去,等跑到跟前才發現,這隻是一處山石,一層一層,整整齊齊,堆碼疊摞,與翻開的書本沒有兩樣。在山石旁的石片上還有字迹,寫道:

此石乃天書,無字堪琢磨。

靜心揣妙策,沉思出良謀。

胡惟庸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他趕緊抱起那塊帶字的片石,趕回南京複命去了。

朱元璋一聽,也便斷了尋找天書的念頭。便命人把從劉伯溫家搬來的所有古迹繕本、書信手稿,還有那本《郁離子》,一起鎖進了皇宮的庫房。後來又随明成祖遷都北京,搬到了北京的紫禁城,再也沒有人提及過此事。

卻說大明皇朝經過了十七代皇帝,到了祟幀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在皇宮搜出的書籍中,發現了劉伯溫的《郁離子》。李自成随便亂翻起來,無意中把書頁從折疊處撕開,發現在裡邊竟然也寫有字,便好奇地看了幾行,看後大吃一驚:這就是已經失傳快300年的兵書《百戰奇謀》!原來劉伯溫為了保住他的兵書,便将兵書寫在《郁離子》書頁的背面,再反過來裝訂成冊。劉伯溫原本想把此書獻給朱元璋,誰料并沒有得到朱元璋的重視。居然陰差陽錯,卻被李自成發現。從此,李自成把它當作寶貝一樣,帶在身邊,形影不離。

劉伯溫得天書、寫兵書、藏天書隻是一個故事,可二山腳下由頁岩形成的“萬卷書”,卻成為盱眙一個獨特的地質奇觀。

責任編輯:周靜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