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愛丁堡城堡(Edinburgh Castle)。它是愛丁堡市的象征,是整個蘇格蘭的精神支柱,聳立在死火山岩頂上,一面斜坡,三面懸崖,居高俯視愛丁堡市區。
愛丁堡的魅力,在于它的古老。愛丁堡城堡于6世紀就成為蘇格蘭皇室的堡壘,比英格蘭的利茲城堡早200多年,比溫莎城堡早400多年,比德國的海德堡城堡更是早600多年。
愛丁堡城堡在6世紀時成為皇室堡壘,1093年瑪格麗特女王逝于此地,愛丁堡城堡自此成為重要的皇家住所和國家行政中心,延續至中古世紀一直是英國重要的皇室城堡之一,一直到16世紀初聖十字架宮落成,取代愛丁堡城堡成為皇室的主要住所,不過愛丁堡城堡依然是蘇格蘭的重要象征。城堡從公元12世紀到16世紀一直是蘇格蘭皇家城堡,見證了蘇格蘭的多次戰争。17世紀起成為軍事基地,仍有軍隊駐紮在城堡上。城堡的大多數建築在16世紀的長期圍城(Lang Siege)事件中被毀,但也有少數建築挺過這次圍城,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建造于12世紀早期的聖瑪格麗特禮拜堂。
城堡大門上方,蘇格蘭藍底白色交叉的國旗高高飄揚。在蘇格蘭,這樣旗幟大大多于聯合王國國旗。蘇格蘭國旗或稱聖安德烈十字,呈長方形,圖案為藍底白交叉,白交叉象征蘇格蘭的守護聖人聖安德烈殉道時所用的X形十字架。此旗的曆史可追溯至公元九世紀,是世界上仍通用而曆史最悠久的國旗。
城堡前是一個大廣場“Esplanade”, 是18世紀中人們遊行的地方,每年夏季愛丁堡藝術節期間,都要在這裡舉行盛大的軍隊儀式表演,就是著名的“Military Tattoo” ,吸引着全世界的遊客。
兩側有些紀念碑和雕像。
弗雷德裡克王子是英國王位的第二順位繼承人。在她父親喬治二世登基後,他搬到了英國并且獲得了威爾士親王的頭銜。然而,他比他的父親先去世,1760年10月25日喬治二世去世後,弗雷德裡克的長子繼續了王位稱為喬治三世。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國為了擴展疆土在南非與布爾人開戰,這是紀念英國陸軍義勇騎兵隊在南非陣亡将士的紀念碑。
Ensign Ewart的墓
Ensign Charles Ewart是皇家北不列颠龍騎兵的蘇格蘭士兵(通常被稱為蘇格蘭灰人),著名的是在滑鐵盧戰役中捕獲了裡涅45軍團(45團防線)的團鷹。
城堡大門。城堡大門正上中間有個在王冠下的蘇格蘭皇家紋章,是一個張牙舞爪的紅獅子。這個圖案的首次使用是十二世紀的蘇格蘭國王威廉一世,他野心勃勃,數次入侵英格蘭而失敗,但史學家仍稱他為“獅子威廉”。門樓上的拉丁文:Nemo me impune lacessit,意為“犯我者必受懲”。城堡門口有兩個守衛的雕塑,分别是威廉華萊士和羅伯特,他們都是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蘇格蘭最偉大的英雄。
在門口等候開門。
從下面城堡示意圖可見:城堡沿着坡道,城堡分為下區、中區、上區,分别布置有炮台、戰争博物館、總督府、皇家騎兵團展覽廳、皇家步兵軍團展覽廳、聖瑪格麗特禮拜堂、王宮廣場建築群等等。
1 城堡大門
2 售票處
3 阿蓋爾塔樓(Argyle Tower),吊閘城門(ThePortcullis Gate)
4 阿蓋爾炮台(The Argyle Battery)
5 一點鐘大炮(One O'clock Gun)
6 蘇格蘭國家戰争博物館(Scottish NationalWar Memorial)
7 總督府(Governors House)
8 新兵營
9 蘇格蘭皇家龍騎衛隊軍團博物館(The RoyalScots Regimental Museum)
10 蘇格蘭皇家軍團和蘇格蘭皇家步兵團博物館
11 福格門(Foog's Gate)
12 聖瑪格麗特禮拜堂(St. Margaret's Chapel)
13 蒙斯梅格大炮(Mons Meg)
14 軍犬墓園(PetCemetery)
15 前城牆炮台
16 半月炮台( Half Moon Battery)
17 大衛塔樓(David's Tower)
18 皇宮(The Royal Palace)
19 蘇格蘭之光
20 慶典大廳(The Great Hall)
21 蘇格蘭國家戰争紀念館(Scottish NationalWar Memorial)
22 戰俘監獄展廳
23 杜裡炮台
24 軍事監獄
在售票處購票後, 順着坡道前進。
城牆上的這塊标牌,是為了紀念一位爵士。
他從1568年起為女王修建了這座城堡,死于1573年。"人們公認他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戰士和最有成就的騎士之一。"
穿過阿蓋爾塔樓(Argyle Tower)下面的吊閘城門(ThePortcullis Gate)。塔樓就是吊閘門的上半部分。于1887年加建。以第九代阿爾蓋伯爵的名字命名。他因領導了一次失敗的反叛起義在1685年被處決。行刑前就被關押在城堡吊閘門的上方。他不屈不撓從容就義,得到後世人們的尊重。
阿蓋爾塔樓背面。右側有一階梯到半月炮台( Half Moon Battery),繼續直走到阿蓋爾炮台。
半月炮台是城堡東部的高層防禦,從這裡能用大炮擊退來自城堡下方的襲擊,這座雄偉的半月形城牆也因此賦予了城堡無比威嚴的氣勢。
阿蓋爾炮台(The Argyle Battery),前面一排房子過去是彈藥庫,現在是咖啡館。
阿蓋爾炮台是愛丁堡城堡的最佳觀景台,居高俯視愛丁堡市區,市中心各角落都可看到。
米爾山炮台(Mill's Mount Battery)
有一座L118型105毫米榴彈炮。也叫一點鐘大炮(One O'clock Gun),從1861年開始,每天中午一點鐘準時鳴炮(周日除外),以前鳴炮是為了讓福斯灣船隻上的水手對時校準,現在已經沒有這個校準的需求了,但是一點鐘大炮任然會準時鳴炮,維持傳統。
米爾山炮台和咖啡館之間有樓梯可以下去。
有一門大炮。
城堡模型。
返回咖啡館,進入一個院子。裡面是蘇格蘭國家戰争博物館(National War Museum Scotland)。這個建築原先是一個彈藥庫,建于1755年,1933年的時候被改造成博物館對外開放。裡面展示的是近400年内蘇格蘭的軍事曆史,既有蘇格蘭人如何保衛自己領土的内容,也有蘇格蘭軍人在世界各地如何為大英帝國利益而戰的内容。
院子中間是一戰時期英國陸軍元帥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的騎馬塑像。
道格拉斯·黑格1861年生于愛丁堡,1884年進入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一戰爆發後出任第一集團軍司令,1916年晉升為陸軍元帥。他是一戰中最受争議的将領,隻靠人海戰術對抗機關槍而令軍隊損失慘重,他的作戰總是伴随着雙方大量人員的傷亡,因此獲得了“屠夫”的外号。他組建了英國皇家軍團。
戰争博物館前廳擺着一門25磅榴彈炮,二戰時期英軍最典型的裝備。
很多實物展品都标明了它原來主人的姓名、身份乃至去向。對于參觀者來說,這便迅速拉近了自己與曆史和戰争的距離,而對于英國人特别是軍人來說,則有着“國家不會忘記你們”這層含義在其中。
标準的高地短劍(Highland Dirks)。
專門介紹高地軍人的一個展廳,右側是高地地圖。
1773-1786年第73高地團第1營營長約翰·漢密爾頓在印度服役時穿過的輕便軍服,右側是高地人部隊使用的風笛。
高地人的裝束,帶流蘇的山羊毛小包叫做“philibey”,穿呢裙時挂在腰間。
The Thin Red Line,這幅畫成為高地精神的代表,這幅畫的名字成為了一款威士忌的商标。
克萊德勳爵贈予屬下的佩刀。
1882-1884年奧爾巴尼公爵在第三高地營服役時的全套軍服。
1942年第51高地師在北非戰場上使用的軍旗。
一位高地團長笛手在1997年中英香港回歸權力交接儀式上穿過的制服。
羅伯特·彭斯(左)和沃爾特·司各特是蘇格蘭志願兵和民兵部隊中最著名的代表。
二戰前部署在愛丁堡的Hawker Hart I 型輕型轟炸機。
反映1882年蘇格蘭士兵在埃及戰場作戰場景的油畫。
身着1633-1918年間各時期蘇格蘭士兵軍服的玩偶。
總督府(Governors House)建于1742年。總督一職于1876年被暫停,1936年這一職位作為蘇格蘭陸軍總司令的榮譽頭銜獲得恢複。目前是蘇格蘭陸軍總司令官邸,不對遊人開放。
新兵營。
新兵營建于英法百年戰争時期(1337年 - 1453年),至今這座七層建築物仍有一個步兵營(約600名官兵)長期駐紮在這裡。
蘇格蘭皇家騎兵衛隊博物館(The Royal Scots Dragoon Guards Museum)。位于城堡新兵營的旁邊,屬于新兵營大樓的一部分。藍牌中間的是蘇格蘭皇家騎兵團軍帽上的帽徽圖案。
1815年6月18日,Charles Ewart 軍士在滑鐵盧戰場上繳獲的法軍第45步兵團軍旗,這是“帝國鷹”青銅質旗杆頭,後來皇家騎兵團将這個形象作為帽徽圖案并加上了“Warterloo”字樣
騎兵團軍官在滑鐵盧戰場上用過的馬鞍。
戰壕潛望鏡。
1995年7月3日,女王為騎兵團博物館開幕剪彩
蘇格蘭皇家步兵軍團博物館(The Royal Scots Regimental Museum)。建築不大。蘇格蘭皇家步兵軍團是英國陸軍部隊曆史最悠久的步兵,是由查理一世批準, 于1633年正式組建的,曆史比蘇格蘭皇家騎兵衛隊還長幾十年。最初曾在法國幫助路易十三國王鞏固政權, 1661年,當查理二世複辟成功後, 兵團返回蘇格蘭效命于查理二世國王。
軍團曾先後參加過1680年的丹吉爾戰役、蘇格蘭高地上 “卡洛登戰役”、 18世紀早期的馬爾伯勒戰役、惠靈頓的伊比利亞半島戰争,以及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等許多世界著名戰役。它征戰的足迹幾乎遍及全世界,從蒙特利爾到哈瓦那、從香港到南非,以及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争。
軍團還參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83年,軍團350周年團慶的時候,安妮公主以上校軍銜被女王任命為軍團總司令。從那之後,軍團又參加了1990年海灣戰争、波黑戰争和現在的伊拉克戰争。2006年3月28日,皇家步兵第一團與其餘的蘇格蘭步兵部隊合并,成立了蘇格蘭皇家步兵團(The Royal Regimental of Scotland)。
1709年,英國在比利時境内參與了幹涉西班牙王位繼承的戰争。McBain下士的妻子決意要返回蘇格蘭,她把嬰兒交給McBain照管。這是McBain下士背着裝有嬰兒的袋子在戰場上殺敵的場景。
1813年8月31日,皇家步兵第一團在伊比利亞半島戰争中的攻城場景。
在滑鐵盧戰場上,身負重傷的Ensign Kennedy緊握軍旗不放,這位軍士試圖接過軍旗但無法掰開Kennedy的手,于是他連人帶旗一起背起。深受感動的法軍士兵停止射擊,放他們回到了英軍戰壕。
1860年5月,一小隊英法聯軍在天津海河口登陸,并于同年十月占領北京。在占領期間,軍官CKC Rooke少尉得到了六幅絲綢畫,它們可能來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卷軸。随後CKC Rooke少尉将畫帶回香港并裝裱在玫瑰木屏上制成屏風。1964年,CKC Rooke少尉的兒子CP Rooke上校在蘇格蘭軍團博物館展出了這幅屏風。由于這幅屏風及畫面十分嬌嫩無法實物展出,就複制了這樣的一副屏風門展出。屏風旁的天壇照片是1860年拍攝的。
19世紀中期的帽徽。
19世紀中期的軍官佩劍。
伊麗莎白女王的兄弟Bowes Lyon在一戰期間的軍官服。
二戰期間解放法國的場景。
1980年7月,安妮公主在Royal Mile另一頭的Holyrood宮向皇家步兵第一團1營授旗的場景。
軍團1營從1890年一直用到1984年的軍鼓。
1945年在香港受降儀式上日本駐軍司令向皇家步兵第一團2營指揮官交出的指揮刀。
如今的軍團士兵裝備。
順着坡道上去是福格門(Foog's Gate)
這裡進去後是城堡的中心地帶,也是城堡裡最高的位置。
城堡中央是王宮廣場,16世紀的王宮建築聳立在廣場的周圍 。有蘇格蘭國家戰争博物館(北)、蘇格蘭王宮(東)、慶典大廳(南)和茶室(西) 。
蘇格蘭國家戰争紀念館(Scottish NationalWar Memorial)。
蘇格蘭戰争紀念館是為了悼念一戰、二戰和1945年以後在戰争中陣亡的士兵。
紀念館外的雕塑都是後來改建博物館時,當地藝術家新建的,每一座雕塑都有其特殊的象征意義。入口上方舞動着的鳳凰則代表着精神永存。
手持寶劍和盾牌的士兵代表着勇氣。
手捧和平鴿的女性代表着和平。
帶着孩子的武士代表着慈悲。
天平和寶劍代表着正義。
大門右側是石雕的代表英格蘭的雄獅,盾牌中是英格蘭國旗圖案。
大門左側是石雕的代表蘇格蘭的獨角獸,盾牌中是蘇格蘭國旗圖案。
蘇格蘭國家戰争紀念館背面。
蘇格蘭戰争紀念館的平面示意圖。中間是榮譽大廳(HALL OF HONOUR),兩端左側各一間耳房,榮譽大廳中部右側是神祠。
蘇格蘭戰争紀念館大廳上方的裝飾
神祠兩側的牆壁上,鑲嵌的是兩次世界大戰時期戰士出征銅闆浮雕。
北面突出的圓形區域類似教堂的主祭壇,綠色大理石台直接建在一塊裸露的岩石上,據說這塊岩石是整個城堡原始地面的最高點。祭台上方的匣子裡裝着烈士榮譽名冊,最開始隻有一戰中犧牲的147000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又增加了在二戰中犧牲的50000人名冊。匣子下方刻着:他們的名字永垂不朽。
天使長生麥克的雕像飛翔在上空。彩色玻璃生動地呈現出一戰的景象。
榮譽大廳(HALL OF HONOUR),開始叫做軍團大廳,這裡記錄着蘇格蘭12個軍團和其他部隊的不朽貢獻與付出。
慶典大廳(The Great Hall)位于皇冠廣場西側。建於詹姆士四世時代1512年,目的是為了舉辦國家性慶典,這裡辦過的最排場的一次活動是1633年查理一世加冕蘇格蘭國王前夜的宴會。
17年以後大廳改成了兵營。
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重修大廳的時候,由於當年破壞嚴重,裝飾原貌無法還原,不過大廳頂部建於詹姆士四世時代的天花闆和一些文藝復興時期雕刻精美的木製拱懸臂托梁保存了下來,這也是整個蘇格蘭境内僅存的中世紀天花闆,據考證是1510年左右在挪威砍伐運到英國的。
大廳全景。
裡面展出多種古代兵器。西頭的中間挂着一圈火槍,上方有一幅油畫,是英國畫家Richard Ansdell(1815-1885)于1847年繪制的《英軍奪取法軍鷹标》。
它是英國軍事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皇家蘇格蘭騎兵團的中士Charles Ewart(1769-1846)1815年在滑鐵盧戰役中繳獲了拿破侖第45集團軍的軍旗和鷹标。
玻璃窗上的蘇格蘭皇家徽章。
皇宮(The Royal Palace)位于皇冠廣場北側。是國王和王後生活和處理政務的重要場所,它是皇室生活和蘇格蘭曆史的見證者,在荷裡路德宮建成之前,王室的一切活動都在此進行。
這座宮殿在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四世(James IV)統治期間作為皇室的官邸。
一層就是詹姆斯六世出生的地方,牆上挂着他的肖像。肖像下方的文字介紹說:1603年4月5日,愛丁堡城堡鳴炮歡送蘇格蘭的詹姆斯六世離開家鄉前往英格蘭就任英格蘭的詹姆斯一世。他臨走時承諾每三年回來一次,然而他食言了。他僅在1617年回來過一次,以慶祝他作為蘇格蘭國王的金禧(五十周年)。
這位就是他媽媽蘇格蘭女王瑪麗。她在這裡居住了六年,生下唯一的兒子。瑪麗出生才六天就因為老爸去世而繼位成為蘇格蘭女王。16歲嫁給比她還小兩歲的法國王子、後來的法王弗朗索瓦二世(Francis II of France,1544-1560),可惜法王才做一年就病死了(一說中毒身亡)。瑪麗返回蘇格蘭,1565年嫁給了斯圖亞特家族的達恩利(Henry Stuart, Lord Darnley,1545-1567)并于次年生下小王子。
往裡走有個萊茲廳(Laich Hall),詹姆斯六世回鄉後曾在此大宴賓客。15世紀的壁爐上和壁爐内都為此專門增加了他的新盾徽。壁爐上裝飾着聯合王國的紋章。
左邊是蘇格蘭的國獸“獨角獸”、蘇格蘭國旗,蘇格蘭薊作為框邊花紋;右邊是英格蘭的國獸“獅子”、英格蘭國旗,英格蘭紅玫瑰作為框邊花紋。二獸擁着上方的王冠。
該宮殿曾是蘇格蘭瑪麗女王的寝宮。瑪麗女王一生充滿傳奇,但命運坎坷。宴會廳旁有間小室被稱為“瑪麗房間”(Mary Room),是瑪麗一世産下唯一的兒子威廉六世(James VI)的房間。威廉六世在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死後,成為第一位英格蘭和蘇格蘭共主聯邦(Union of the Crowns)的國王。而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卻是殺害了他母親即瑪麗女王的人。
二樓被改造成“蘇格蘭之光展覽館”,是珍藏和展示蘇格蘭王冠、權杖、寶劍和命運之石等與王權和加冕相關物品的地方。
首先是一組畫像,描繪了曆任蘇格蘭國王的形象。
雕塑
國王加冕的雕塑。
每代君主的加冕儀式。
查理一世上了斷頭台後,護國主克倫威爾下令取締一切英國王權的象征物。因為擔心Honours ofScotland被毀,蘇格蘭人把它們放在一個橡木箱子中藏了起來。後來,又是司各特爵士站了出來,他說服當時的王儲成立了一個尋找橡木箱子委員會。經過一番翻騰,還真在愛丁堡城堡裡找到了這個箱子。1818年2月4日,司各特爵士親手打開箱子,取出了用亞麻布包裹着的蘇格蘭三宗寶。
司各特爵士與橡木箱上的大鎖。
幼年的瑪麗女王,她出生後一周便繼承了蘇格蘭王位。
蘇格蘭之光(The Honours The Scottish)二樓的皇冠廳(Crown Room)裡收藏着代表蘇格蘭王權的寶物-蘇格蘭的榮譽:皇冠、寶劍和權杖。
蘇格蘭皇冠是于1540年為詹姆斯五世制作的,基本材料為天鵝絨和貂皮,上面裝飾有蘇格蘭黃金、42粒寶石和珍珠,重量達1.64千克。
蘇格蘭權杖是羅馬教皇亞曆山大六世作為禮物于1494年送給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的,1536年蘇格蘭工匠又進行了改建和延長。權杖是銀質鍍金,柄的上端中間包裹一棵碩大的水晶球,頂上鑲有蘇格蘭淡水珍珠。作為基督教的象征,在水晶球下由别具風格的三條海豚簇擁着教會的象征---聖母,聖母懷抱着嬰孩耶稣。在權杖上還多處刻有蘇格蘭教會的聖安德魯十字 。
蘇格蘭國家之劍也是教皇的恩賜,羅馬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在1507年将劍送給蘇格蘭詹姆斯四世。該劍刻有聖彼得、聖保羅以及朱利葉斯二世的标志,劍柄為銀鍍金,裝飾有橡樹葉。該劍為意大利工匠所制。
皇冠、寶劍、權杖和命運之石。
圖片上皇冠邊的那個石頭是“蘇格蘭幸運石”。這是一塊寶石,大約在公元847年,第一位蘇格蘭國王Kenneth Mac Alpin是坐在“命運之石”上加冕的。從那之後,坐在“命運之石”上加冕成為慣例。長期以來,這塊寶石被保存在斯康修道院。
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争期間,愛德華一世把“命運之石”作為戰利品帶回了倫敦。石頭被嵌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裡的一張木椅下,這把椅子被稱為“聖愛德華之椅”,13世紀後的絕大多數英國君主都是坐在這張椅子上加冕,包括現在的女王。顯然,愛德華一世是想以此作為上帝征服蘇格蘭的标志,随着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并,征服的意義自動消失,雖然石頭還放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但也等于已經回歸了它的本來用途。
1950年的聖誕節,四位蘇格蘭學生将命運石從威斯敏斯特教堂移走。三個月後,人們在500英裡外的艾布亞夫教堂門前發現了它。
1996年,英國保守黨政府決定将“命運之石”歸還蘇格蘭保存,隻有當需要舉行君主加冕儀式時再臨時運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使用。“命運之石”是在1296年被運到倫敦的,1996年11月30日,它終于又回到了愛丁堡城堡。
這個拱門是王宮廣場的另一個出口,從此出去可以到達前城牆炮台和半月炮台遊覽。這是從拱門向王宮廣場拍。
前城牆炮台(Front Wall Battery)
炮台上的鐵籃子是在危急時刻點烽火預警用的。
半月炮台( Half Moon Battery)這個炮台由堅固的弧形城牆圍繞,呈現出古堡宏偉而威風凜凜的面貌。這個弧形炮台建于1573-1588年。以前是羅伯特·布魯斯的兒子大衛二世(David II,1324-1371)在城堡中居住的“大衛塔”,在他去世兩百年後的一次長達兩年的圍城戰中被摧毀,随後便在那個地方建了現在的這圈炮台。此炮台曾在1650年和1669年兩次遭受嚴重摧毀,但随即又在同年修複。
聖瑪格麗特禮拜堂(St. Margaret's Chapel)
這棟小型建築是整個城堡乃至整個城市中最古老的建築。它是1130年大衛一世為其母親瑪格麗特興建的,用作皇室成員的私人禮拜堂。1093年,在丈夫馬爾科姆死于一次伏擊後,她也郁郁而終。禮拜堂當初很可能是皇家住所的一部分,裡面有一間禮拜堂和若幹房間;這一點很像英格蘭的諾曼式城堡。入口處的毛石圬(音屋)工與其他三面的方形琢面磚有所區别。
雖然外表平淡無奇,但禮拜堂内部的裝修卻十分考究,精美的Ⅴ型穹頂将這個不大的空間一分為二:一個包含祭壇的半圓殿式高壇和一個皇室使用的長方形大廳。禮拜堂在16世紀時,被用于儲存火藥,從那時起就有了拱形的“防彈”石頭頂篷。
這棟小型建築現在依然是舉辦洗禮和婚禮的一個别緻的地點。其中的家具,由瑪格麗特行會的女士維護以紀念900多年前事實與此城堡的瑪格麗特,後者于1250年被教皇英諾森四世追封為聖徒。
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蘇格蘭花窗設計大師道格拉斯·斯特拉坎于1922年重新制作的彩色花窗。
聖瑪格麗特花窗。
聖科倫巴。
祭壇背後的東窗是聖安德魯。
聖尼尼安。
威廉·華萊士。
蒙斯·梅格大炮(Mons Meg),是菲利普三世(Philip the Good,1396-1467)1457年送給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二世(James II of Scotland,1430-1460)的禮物。它的炮彈(圓石頭)重達150公斤,射程達到3.2公裡。
它曾在蘇格蘭各地參加戰鬥;1558年“蒙斯·梅格”曾在瑪麗女王的婚禮儀式上鳴響;1681年又在未來的詹姆士七世的生日慶會上作為禮炮使用;後來“蒙斯.梅格”被運到倫敦擺放了75年;1825年司各特爵士和蘇格蘭古文物研究會的名流合力說服了英王喬治四世,這才重返愛丁堡城堡。
軍犬墓園(PetCemetery)
位于炮台的旁邊,主要是埋葬當時軍官所養的軍犬,由此可以看出英國人對狗狗的喜愛是古已有之。說到愛狗情節嚴重的英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英國女王了,她從18歲到現在,一共養過30多隻小狗。女王最心愛的小狗名叫蘇珊,一共孕育了12代子孫,現如今英國王室裡的“禦犬”幾乎都是她的後代。
大衛塔樓(David's Tower)
下這些台階是14世紀後期為國王大衛二世的兒子羅伯特-布魯斯建造的塔樓的遺迹。這座高大的塔在1573年的朗瑟戰役中被大炮大規模摧毀。我們沒下去。
至此,除了戰俘監獄展廳和軍事監獄之外,都參觀了。本人對監獄之類題材不感興趣。接着,參觀皇家一英裡。
有話要說...